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论语别裁(上册) >

第74部分

论语别裁(上册)-第74部分

小说: 论语别裁(上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四本书,努力一点,三个月的时间,对中国文化基

 513

    05论 语 别 裁

    本上就懂了。 三字一句的《三字经》,把一部中国文化简要地介绍完了。 历史、政治、文学、作人、做事等等,都包括在内。 尤其是《千字文》,一千个字,认识了这一千个字以后,对中国文化就有基本的概念。中国真正了不起的文人学者,认识了三千个中国字,就了不起了。 假如你考我,要我坐下来默写三千个中国字来,我还要花好几天的时间,慢慢地去想。一般脑子里记下来一千多个字的,已经了不起了。 有些还要翻翻字典,经常用的不过几百个字。 所以《千字文》这本书,只一千个字,把中国文化的哲学、政治、经济等等,都说进去了,而且没有一个字重复的。 这本书是梁武帝的时候,一个大臣名叫周兴嗣,据说他犯了错误,梁武帝就处罚他,要他一夜之间写一千个不同的字,而且要构成一篇文章,如果作不出来就问罪,作得出来就放了他。 结果他以一日一夜的时间写成了《千字文》,头发都白了。 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四个字一句的韵文,从宇宙天文,一直说下来,说到作人做事,所谓“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不要以为千字文简单,现代人,能够马上把《千字文》讲得很好的,恐怕不多。 至于格言,也有一本书《增广昔时贤文》,是一种民间的格言。 过去读旧书的时候,等于一种课外的读本,个个都会念,包括作人做事的道理在内。 当然里面也有一些要不得的话,如“闭门推出窗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张”的作用。 但有很多好的东西,都被收进去了。 到了台湾以后,发现市面上发行的《昔时贤文》,又把闽南语的一些民间格言也放进了。讲中国文化,除四书五经以外,不要轻视了这几本小书,

 514

    子 罕 第 九105

    更不要轻视那些传奇小说。 真说中国文化的流传与影响,这几本小书和一些小说发生的力量很大。 四书五经,除了为考功名以外,平常研究起来又麻烦,就很少人去研究。 而这几部书,浅近明白,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都表达出来了。 这是说到“法语”而引出来格言的道理。孔子说历代的格言,构成了“法语之言”

    ,“能无从乎?”

    能够说不信从它吗?譬如我们看到了很好的名言,一定因欣赏而背诵下来,默记在心。“改之为贵”

    ,仅仅欣赏也没有用,要把它当成一面镜子一样,照照自己,反省反省,发现自己的毛病,然后彻底改正,这样读书,才是学以致用。“巽与之言”就是顺从的话,顺着你的意思的话。 有人编了一则笑话,说有一位侨领之流,年纪也大了,人家请他在一家豪华饭店吃饭,坐在首席。 这位老先生经常放屁,联珠直响以后,他道歉说:“对不住!”旁边有人说:“没关系,不臭。”这位放屁的老先生说:“真的吗?

    那就糟了,听人家说老年人放屁不臭,命就不长了。“此话一出,那位说”不臭“的朋友愣住了,其他的人也很尴尬,过了不到一分钟,又有人用鼻子嗅嗅说:”唔,现在有一点点味道。“这也就是巽言的刻薄形容。 还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出国前找到一幅祝枝山的画送给一位朋友,这位桥商展开画,看了祝枝山的名字后说:”啊!

    他画的,我认识他的,他为什么不写我的名字?“这位朋友听了,不好意思说穿是明代古书,只好说”巽与之言“

    :“那恐怕他忘记了,我回去要他替你加上好了。”

 515

    205论 语 别 裁

    高帽压人低

    这位朋友说的笑话,虽然非常刻薄,但他的经验阅历非常多,对事情看得非常透。 人的经验阅历多了,也容易变成尖酸刻薄。 我现在老了,有资格对年轻学生们说,他们骂我们老年人老奸巨滑,我绝对承认,而且认为是恭维的话。 老奸不是巨滑,因为年龄越增加,经验越多,讲话就只好保留一点,这也是一种修养的工夫。 如果年龄增加,人情经过多了,把人事看透了,而转来对自己的朋友,非常厚道,宁可你不对,我不挖苦你,不刻薄你,仍诚恳对你,这是道德,这是学问。 各位要注意,假使作领导人,自然有好听的话要来的。 孔子说,顺耳的话,听了难道会不高兴吗?捧两句总比骂两句听来舒服,明知道那两句捧的话是假的,可是总舒服点。 清代才子袁枚有名的故事,他二三十岁就名满天下,出来作县长,赴任之前,去向老师——乾隆时的名臣尹文端辞行请训,老师问他年纪轻轻去做县长,有些什么准备?他说什么都没有,就是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 老师说年轻人怎么搞这一套?袁枚说社会上人人都喜欢戴,有几人像老师这样不要戴的。 老师听了也觉得他说的有理。 当袁枚出来,同学们问他与老师谈得如何?他说已送出了一顶。 这就是孔子说的“巽与之言,能无说乎?”好听的话谁不愿听?

    所以我们要注意“绎之为贵”

    ,绎就是演绎,要反省、研究、推敲、分析一下。“说而不绎”

    ,光喜欢好听的话,自己

 516

    子 罕 第 九305

    不加反省、推敲。“从而不改”

    ,对于好的格言,只是欣赏,而不依格言去改自己的毛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对于这种人,我也实在拿他没有办法了。 这也是说知识分子讲理论,告诉人家如何如何很容易,要做到就很难,如果做不到,也没有办法。孔子的学问是讲实际行谊的,能够做到,才是真的学问。

    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是重复的,前面说过,不再讲了。 重心在“无友不如己者”

    ,千万不要依古人的解释,认为交朋友一定选比自己好的,那就错了。 要尊敬每个人,认为所有的朋友,不可能不如自己的。

    意 气 凌 云

    下面是讲学问之道,除了知识以外,要注意气节的培养。气节是人格的中心。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是说一个人中心思想的养成。 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讨论过的,佛家、儒家都主张作人要作到无我,这无我是对个人道德修养而言。处理事情则要有我,要有正确的意志思想,用现代话说,便是主义的中心思想。“三军可夺帅也”

    ,古代作战,如果把对方主帅抓住了,三军失去了领导人,就整个

 517

    405论 语 别 裁

    崩溃了。 对人而言,“匹夫不可夺志也”

    ,任何一个人真有气节,立定了志向,怎么样也不会动摇。 我们看到抗战时,许多朋友,为国家牺牲,很多人值得钦佩的,他们可歌可泣、有气节的事太多了,无论受到怎样的折磨,始终志向不屈,气节不变,就是说个人的思想与意志,是很难征服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人对于思想、文化侵略的严重,还不大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每一个国家对于这一点都懂了,在战略上先侵夺对方的意志,先把敌人的思想意志变更。 在人类文化的战争史上来说,到这几十年来,他们才真正懂得运用这个道理。 拿中国历史来说,我们中国自南北朝以迄清代,经过好几次的外族入侵,为什么中华民族始终站得住,外来的民族结果都被我们的文化所同化,就因为文化力量的伟大。有个哈佛大学的教授来问我,全世界的国家亡了就亡了,永远站不起来,唯有中国经过好几次的大亡国,但永远打不垮,永远站得起来,理由在什么地方?我答复他说,关键在一个很简单的名词“统一”

    ,文化的统一,思想、文字的统一。现代的欧洲,和我们春秋战国的时候一样,交通不统一,经济不统一,言语也不统一。 我们中国言语,到现在也还没有统一过,广东话、福建话,各省各地都有他的方言。 但秦汉文化统一以后,不但是整个中国,即使整个亚洲,包括日本、东南亚各国,都是中国文字。 最近东南亚曾经先后想改,不用中国字,结果没有办法,改不了。 越南在变,变到现在还是没有办法;马来西亚也在变,有从那里回来的学生告诉我,他们把“窓”字变成“”

    ,去掉中间的两点,但学生还是写“窓”字,老师就说那是以前的窓,现在新来的不必要中间

 518

    子 罕 第 九505

    的两点,新式的不用那两个螺丝钉了,可是学生说字典上窓还是有螺丝钉。 据说这一类的趣事很多,所以统一的文化非常重要。 因此文化不能亡,不能挖根。 我们有些国人,自己去做文化挖根的工作,这是自取灭亡的事情。因此孔子讲到个人“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志节,表现于日常生活上的情形: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减?

    这是孔子描画出的子路。如果现在遇见子路这样的人,是很有味道的;有侠气,讲话直,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水浒传》中的李逵,没什么心机,宋江想打一个鬼主意,就往往被李逵叫开了。 孔子弟子中,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人。 当然,子路有学问,他并不像张飞、李逵的粗鲁,但个性豪迈,慷慨尚义。 孔子说他,穿着破旧的袍子,与富贵中人穿了皮袍的——大陆北方冬季严寒,非穿皮袍不可,至少穿羊皮,高级的穿狐皮,貂皮、灰鼠,相当贵的——站在一起。“而不耻者”

    ,他没有自卑感,丝毫不觉得不如别人,这种气魄不容易养成。 通常穿一件蹩脚的衣服,到一个豪华的场所,心理上立即会觉得自己扁了。 这就要有真正学问的气度,即使穿一件破香港衫,到一个华丽的地方,和那些西装笔挺的人站在一起,内心中能真正的满不在乎,不觉得人家富贵自己穷,实在要有真正的修养。 孔子说这种气度,这种

 519

    605论 语 别 裁

    修养,只有子路做到。 如孟子所说“说大人则藐之”

    ,见到了不起的人,也看得很平凡,很普通。 下面孔子引用《诗经。邶风。 雄雉章》中两句诗称赞子路“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也告诉我们为什么子路能够做到,凭四个字“不忮不求”。

    “不求”

    ,大家都知道,你官大,我不想作官;你钱多,我并不以为钱是了不起的东西,我并没有觉得穷是悲哀,对你无所求嘛!

    什么是“不忮”?以现代观念解释,就是心中很正常、坦荡,你地位高,有钱,但你是人,我也是人,并没有把功名富贵与贫贱之间分等,都一样看得很平淡。 对人不企求、不寄希望,自己心里非常恬淡、平静。 如此作人做事,“何用不臧”?哪里还行不通?有此心理,自然就气度高华。 所以说培养气质,不是衣服装饰可以培养得出来的,要在内心上具有这种修养,风度、气质自然就出来了。 子路听了老师用《诗经》这两句奖励他,就“终身诵之”。

    孔子又说他,我说你好,你就得意起来了。 我讲你对,这不过是学问的过程,而学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