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1908远东狂人 >

第342部分

1908远东狂人-第342部分

小说: 1908远东狂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想办法送去东北,复辟他们的旗人王朝,给日本人做走狗。本来,你是个熟脸,去天津不太合适,不过我现在实在找不到比你更合适的人选,去了天津,你最好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露面,与情报站方面的联络也应该交给手下。”
  田劲夫恍然道:“是不是那个‘曼佗罗计划’?天津情报站现在的规模不大,如果要阻止旗人的这个行动,人手恐怕不够,我能不能多带些精干人员去天津?”
  赵北正欲说话,却见秦四虎匆匆奔来。
  “报告!宋教仁先生过来了。”
  “请宋先生去会客室稍候。”
  赵北点了点头,拍拍田劲夫的肩膀,指了指屋里,说道:“当初咱们两人在四川制订‘曼佗罗计划’,本来是打算将咱们的人混进‘关外八旗’里,不过这张网撒得太久了,或许现在就是收网的时候,至于‘关外八旗’那边,现在暂时也顾不上了。昨天我已策划了几个行动方案,写在纸上,就放在枕头底下,你先去看看,我与宋先生说几句话,再跟他去办点事,等我回来,咱们再商议天津的行动。”
  田劲夫拿着牙刷、茶缸回了屋,赵北接过秦四虎拿过来的军帽,整了整军装,走出了小院,赶去会客室。
  到了会客室一看,宋教仁正襟危坐,洋装革履,手里捧着一顶黑色大礼帽,这副打扮,正式得不能再正式。
  见赵北赶到,宋教仁急忙站起身打招呼,同时将那顶大礼帽戴好。
  “用不着这么正式吧?”赵北打量了一下对方的打扮,这副打扮确实过于“古老”了些,尤其是那件燕尾服。
  “昨晚是宴会,当然可以随意一些,现在我们将与德国商会代表团进行一次正式的会谈,穿戴、礼节都不能马虎。虽然我一向反对与德国结盟,但是我并不反对与德国进行商业上的合作。”
  宋教仁一本正经,打量了一下赵北的打扮,一身军装笔挺,皮鞋锃亮,倒也马马虎虎过得去,就是腰带上的那只左轮手枪让这位宪政先锋有些不自在,不过与秦四虎挎在腰间的那把盒子炮比起来,这只小手枪就显得不是那么惹眼了。
  “钝初,关于谈判,你是高手,你先请。”
  “不,不。委员长是上级,理应走在前头。”
  赵北与宋教仁客气了几句,最后两人还是决定并排走。
  “钝初,此次南下,你没带多少随身行李吧?你这身打扮是从什么地方弄来的?”
  跨出门时,赵北好奇的问了一声。
  “这是从郑州总商会借来的。说来惭愧,鄙人家境贫寒,出国留学还是族中亲属资助的,像这身正式礼服,我也是购置不起的。”
  宋教仁实话实说,倒也让赵北感慨了片刻,“穷文富武”这句话还是有些道理的,但是同时,革命,确实也是需要大笔金钱的,而建设国家更需要金钱。
  现在,赵北就要与宋教仁去跟那帮德国商人讨价还价,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寻求资金与技术支持。
  作为一名宪政派国会议员,虽然对德国政府的拉拢没有什么好感,不过在争取德国经济援助的问题上,宋教仁的立场与赵北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宋教仁始终顾忌着英国人的反应,而赵北似乎没有什么顾忌,至少表面看上去是如此。
  第370章 天上掉馅饼
  虽然宋教仁是作为北洋集团的说客南下的,不过他并不急着回去复命,当他从赵北有意无意泄露的口风中得知委员长正与德国商界谋划着一个相当宏伟的工业建设计划后,他更不打算急着回北京了,而且还毛遂自荐,充当这场商业谈判中的谈判代表,因为在他看来,赵委员长在军事上确实无人可及,但是若说到涉及外交方面的事情,这位委员长似乎表现出一种难以理喻的偏执和狂热,外交无小事,出于慎重,他决定无论如何也应该参加这场会谈,看看德国人到底想干什么。
  本来,赵北是打算在总司令部与德国商会代表们举行会谈的,但是宋教仁却坚决反对这样做,在他看来,这种会谈应该局限在“经济层面”,所以,最好应该将会场设在纯粹的商业场所,以免给人外交上的错觉,以为这是一场“官方会谈”。
  对于这种书生之见,赵北也只能会心一笑,难道英国政府会因为德国的经济援助是从“商业会谈”中得到的而对联合阵线高抬贵手么?再说了,难道德国人向联合阵线提供经济援助的目的是单纯的么?
  在这场国际外交斗争中,无论德国还是英国,它们都只是将中国当成了一颗棋子而已,而赵北所要做的,就是在扮演好这颗棋子的同时,为中国争取最大利益。
  不过,出于对宋教仁这位理想主义者的尊敬,以及避免过于刺激英国人的神经的缘故,赵北最终还是同意了宋教仁的建议,将这场中德商业谈判的会场改设在了郑州总商会。
  赵北与宋教仁走出总司令部,那辆美国的福特小轿车已经发动起来,就等在门口,虽然这里距离郑州总商会的直线距离还不到五百米,不过,总司令出巡,这排场不能不讲究,而为了讲究这个排场,这辆美国福特小轿车是从武汉挂上专车运到郑州的。
  轿车的司机是从武汉派过来的,现在蒋方震已经为总参谋部培训了数百名专业司机,不过现在没有那么多汽车可用,那些司机中的绝大部分人只能等着,等着那批刚刚通过美国洋行订购的汽车运到武汉。
  而在此次中德商业谈判中,重要一项内容就是关于德国奔驰汽车公司在武汉地区开设一家汽车制造厂以及一家内燃机制造厂的意向交涉,按照赵北的打算,这家汽车制造厂和内燃机制造厂将采取中德合资的方式经营,虽然德国商人普遍对于中国的技术工人能否满足汽车制造工业的需要表示怀疑,不过,即使奔驰公司最终放弃此项投资计划,赵北也不担心,因为对此工业合作项目感兴趣的同时还有德国另外几家汽车公司,只不过他们的商业谈判代表现在还在西伯利亚的铁路线上奔波,尚未赶到郑州。
  总司令出巡,当然要前呼后拥,虽然作为上位者,时常应该做出些亲民姿态,不过这亲民姿态也必须分时候,现在战争还在进行,总司令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负责总司令保卫工作的不仅有警卫营,还有侍从室,而作为总司令手里的一把利剑,侍从室的权力相当的大,可以直接宣布进入戒严状态。
  实际上,在赵北跨出门之前,这附近的几条街就已宣布戒严,所以,当福特小轿车载着赵北和宋教仁走在街上的时候,那空荡荡的街道让两人都有些不自在。
  好在这路没多远,很快这辆福特小轿车就停了下来,而那位德国陆军退役上校汉纳根已与德国商会的代表们等候在郑州总商会的正门前,这些人中有不少是刚刚从武汉转道赶来的,为了搭上这列中德经济合作的快车,几乎所有的在华德国商业团体都在关注这场南北之间的武装冲突,而且多数人认为这场战争将以联合阵线的全胜而告终。
  “美国汽车。”
  汉纳根先为双方的谈判代表做了引见,然后对着那辆美国轿车撇了撇嘴,一本正经的向总司令拍着胸脯做了保证。
  “如果总司令喜欢坐汽车的话,我可以马上通过德国商会为您从德国国内购买一批最新式、最舒适的高级轿车。不过请恕我直言,我依然认为马车才是最合适的代步工具,尤其在您的国家,而作为军人,最合适的代步工具应该是一匹最优秀的战马,如果您不反对的话,我可以通过关系,为您在青岛德国兵营里挑选一匹最好的战马,您完全可以骑着这匹德国战马,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北京城!”
  “多谢上校的好意,不过现在我手头紧,实在买不起那么多轿车。当然,如果您真的方便的话,我并不反对您为我弄几匹欧洲战马,自从我将那匹荆州将军的白马送人之后,我一直在为这个坐骑的事情发愁,蒙古马虽然不错,可是太矮,我觉得,最好的军用马应该是顿河马。”
  赵北笑咪咪的接受了汉纳根的礼物,这种便宜不占白不占,反正德国人也不会吝啬几匹战马,不过对于目前的部队来说,最合适的运输工具既不是汽车,也不是欧洲战马,而是骡子,这种综合了驴和马的优点的大牲口确实非常适合现在的中国军队,更为重要的是,直隶、山东等地区的百姓也一向有饲养骡子的习惯,骡子的来源不成问题,赵北现在玩不起“摩托化”、“机械化”,但是玩玩“骡马化”似乎还是凑合的。
  “顿河马?哥萨克骑的那种战马?其实那种战马是一种杂交战马,血统不纯,算不上好战马。”汉纳根不同意赵北的意见。
  “战场上,够用就行了。就好比我现在使用的这辆汽车一样,够用就行。”
  一名中国军人和一名德国军人开始交换各自对于战马的看法,宋教仁也只能苦笑,好在双方很快结束了争论,并迅速开始了会谈。
  虽然跟着总司令赶过来的还有那些一些军人、商人,不过他们都是花瓶角色,真正唱主角的还是总司令、委员长,就连对于谈判事务较为熟悉的宋教仁也坐在一边成了配角。
  看着滔滔不绝的赵北,再望望桌上那幅中国地图,宋教仁直观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指点江山”,那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圈、蓝圈就是赵北雄心壮志的最好注脚,这个时代没有哪个中国人比他更有雄心壮志了,如果指着地图向德国商人勾勒美好商业前景的是一位须发皆白的商业奇才的话,宋教仁或许不会如此的惊讶,但是问题在于,赵北今年不过二十六七岁,如此年纪却有如斯眼光与气魄,也难怪他能叱咤中原、睥睨天下了。
  不仅宋教仁对此感到吃惊,德国商人也一样被赵北的勃勃雄心震撼了。
  按照这位总司令的战略构想,他要在四年之内建立起一整套完成的工业体系,从棉纺业到机器制造业,从化肥厂到汽车、飞机制造厂,从矿山的开采,到铁路的修建……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工业发展计划,这更是一个强国的雄心!
  但是请不要忘了,中国,这是一个农业国,而且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虽然这个国家的农业文明起源得很早,但是那根深蒂固的农业传统和小农意识就是这个国家迈向工业时代的最大阻碍,想在短短四年时间里兴建这么多的工业企业以及与之配套的技术培训学校,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这位远东的军事强人这么急着要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呢?为什么他不能将这个“四年计划”放宽为“八年计划”呢?要知道,如果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算起的话,英国用了差不多一百年才变成一个真正的工业国,而眼前的这位总司令,他竟然打算用四年的时间走完英国半个世纪所走过的道路。
  中国有句古老的成语,叫做“拔苗助长”,似乎可以用来形容这位远东军事强人现在的这个工业发展计划。
  不过德国商人并没有在这上头浪费精力,因为他们很清楚,无论这个工业发展计划能否像总司令计划的那样按时完成,德国工业界和商业界都能从这个计划中得到好处,想象一下,德国的钢铁辛迪加利用武汉的汉冶萍公司炼制中国的铁矿石,然后将这些钢铁低价向中国以及整个远东地区倾销,那么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显然,那些英国、法国的本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