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衣为王 >

第393部分

锦衣为王-第393部分

小说: 锦衣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日却与往常有些不同,已经从锦衣卫退下来,专门到张府来负责度支核算的钱老夫子也站在一侧,一见主家出来,便和张福、张禄等人迎上前来。
  “大爷出来了,”钱老夫子已经用了在府里的私称,一边迎上来,一边便笑道:“这阵子把账给盘出来了,大爷这一冬种了三百来棚的辣椒,还有一千多个王瓜大棚,生芹、西红柿什么的也种了不少,到现在采的差不离了,去掉人工和各种杂费……”说到这,钱老夫子高兴的满脸放光,鼻子上都滴下汗来,可见着实是赚的不少。
  除了这些,张佳木还有葡萄酒等大赚特赚的垄断产业,获利更是可以用暴利来形容,琉璃出产,还有那些新奇玩意,都获利颇丰。
  锦衣卫加入其中的邮传业,就是张佳木开创的,目前已经行诸七个省份,凡物品、信件等物都比价递送,再过一阵子,解决了马车问题,就能开展长途运人的业务了。
  就是这样,获利也是极大了。
  古人交通不便,出百里就有生死决别之感,更不必提千里之遥。经常看话本小说的知道,出外行商,应考,或是探亲访友,一出数月是短时间的,出去数年,那可是常有的事。
  曾国藩父母于京中返湖南家乡,四十天才到家,曾国藩在书信中夸说这是神速,没有别的事光赶路就这么久,要是稍微耽搁一下,几个月时间都嫌不够。
  长年在外,又没有电话视讯,通个消息就只能靠书信。
  但又没有专门的代递书信的组织,只能托熟人带信,或是在会馆里寻得同乡,许以小许,托带书信。
  若是物品,就只能是家人亲戚,或是信的过的朋友,不然,也不敢托人带取。
  大明有铺设在全国的驿站系统,每个驿站都分为若干部门,大的驿站有数十人,小站亦有十数人,但驿站只负责军事、情报、迎来送往官员,别的事物,一律不加理会。
  就是这种规定,到了后来也成具文,驿站在军事和情报上的作用有限了,更多的是把资源用来迎来送往的官员接待。
  超标是肯定的,后来官员不仅自己来,连家属也是由驿站招待。公款吃喝,浪费无度。
  海瑞出名,就是在敢抗拒当时的巡抚大人的公子来游玩,并且绝不用公款招待。经此一事,才使得他大为出名,以风骨硬挺闻名天下。
  整个大明官场就海瑞一个异类,可想当时的驿站公费有多浪费,而到明末,崇祯为了省下这笔黑洞样的费用就把驿站给裁撤了。
  结果就是把驿夫李自成搞失业了……然后李自成便只能自主创业,成为职业造反者挖老朱家的祖坟去了。
  当时的驿站是绝不能裁撤的,一项事业,到了末尾的时候,任何改变都可以是伤筋动骨,都可能是致命的。
  只能徐徐图之,慢慢恢复改良。
  而在现在,张佳木认为,改革驿站系统,则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之一。这种驿站系统,连汉时的亭都不如,早就该裁撤和改革了。
  他的邮传系统就是民办驿站的试点,当然,也是顺带着自己发点财。
  总不能把所有来钱的东西都归锦衣卫,他已经贴补的够多啦。现在东北的人参东珠毛皮,还有泉州的海洋贸易已经开展,几处金矿和银矿开挖的如火如荼,锦衣卫自己的银子是足够使了,他也到了给自己和子孙后代做点打算的时候了。
  一样两样的收入,只是普通的富翁水平,但是各种各样的收入加在一起,就当真是可观的很了。要不然,张佳木也不必把钱老夫子这个老账花子从锦衣卫请来,专门给自己当账房师爷了。
  “大约是,嗯,大约是收入了四十多万的银子。”钱老夫子一辈子也没想到自己也会用大约这种模棱两可的话来报账,但这位大爷手底下的产业实在是太庞大,太惊人了。
  一年多的发展,光是葡萄酒庄就有好几十个,利润惊人,而且已经不止贩卖葡萄酒,各省的好酒一样贩卖,形成了一个完全的产业链。
  各种大棚出产,邮传系统,鲍家湾的各种工厂,粗算一算,给张佳木效力赚钱的怕也有好几千人,这样的财富,完全集中在一个人手中,怕是国朝建立起来的第一人了。
  而这一切财富的积累,不过是两年时间,光是这一点,就已经极为惊人了。
  要说全部的财富,张佳木还没有过五十万,比起苏松一带的大财主还有不如。国朝承平已久,尽管是对商人持歧视的态度,但现在身家过百万,甚至数百万的巨富大贾已经出现,而且,为数不少。
  看到钱老夫子一脸紧张的样子,张佳木哈哈一笑,向他道:“这点银子就吓坏了?看吧,再过五年,我非得和万三秀比一比富不可,哈哈,哈哈”
  第540章 钱庄
  “大爷,钱庄还在亏呢。”钱老夫子觉得有责任给主人提个醒。到底是年轻人,一顺就不知道高低深浅了。
  要说权贵之家,开质铺的有的是,百姓生活不困苦的还真没几家。就算是小康之家,也难免要和质铺打交道。春暖花开的时候当了棉袄,等秋风一起的时候再给赎回来继续穿上,这都是常有的事。
  有时候,就缺的是几百个大钱,没有这钱,就绕不过去
  正因如此,开质铺的最为赚钱,当然,要是能有白来的盐引茶引,或是去自己开盐井抢茶山,那来钱更快。
  不然的话,就是在苏松一带贩卖丝绸,那也是来钱很快的行当。
  除此之外,就是在夏收秋收的时候,低价收粮,等冬荒的时候高价出售,这种大粮商,也是极为赚钱的。
  大明在常平仓上极为失败,因为开矿的失误,铜钱严重不足,导致收取赋税时百姓只能贱卖粮食来换取银子和铜钱交税,等自己粮食不够吃了,又只能高价购买。
  中间的差价,就是质铺和粮商等大商人一并赚了去了。
  当然了,在大明,商业只是政治强权的延续,没有强权的商业是不可能长久的。再厉害的大商人,就算是家资百万的大商人,一旦落在有心人眼里,轻则破财,重则破家,都可能是分分钟的事。
  所以,真正的长袖善舞的大商人都是依附于官绅之下的,只有上头有人罩着,而且得是真正的有权势的大人物当后台,这才能把生意做大,做长久。
  至于张佳木的钱庄生意,其实是提前了二百来年,山西人依靠着和清廷的关系在各地设立钱庄,在清末时,又开办了汇兑业务,被清朝皇帝褒奖为汇通天下,占尽了当时风流。
  而张佳木的钱庄此时自然开办不了汇兑,一则,消息传送还有问题,得邮传更加巩固规范之后,才能考虑。
  二则,信用未鄣,最少在数年之后,才能谈得上汇兑。
  现在的钱庄,叫人储存银两什么的,也不大可能。还是一句话,没有信用,百姓绝不可能储存银。
  如果有储户存银,领取利息,而钱庄以存银生利,那就不是钱庄,而是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了。
  所谓钱庄,就是专管黄金、白银、制钱这三样货币的兑换,在帮人兑换的同时,获取利益。
  大明的货币极为混乱,相比较下,当时的欧洲已经是在铸由业上很成熟了。因为货币混乱,所以百姓使用很不方便,最常见的就是把整银兑成碎银来使用,比如一只鸡三分银子,用铜钱自然最好,但大明的铜钱开采的太少,而且铸造的也很混乱,有什么金背、旋边之分,光是币种,就是十几种之分。正统和天顺年间,官府掌握变弱,私铸铜钱成分,质量参差不一,百姓使用极为不便。
  正因如此,钱庄业才开始正式出现,在嘉靖之前,钱庄自己也可以合伙私铸铜钱,用来兑换百姓的黄金和白银,其利之大,一出现就被权贵和世家们掌握于手。
  一直到嘉靖八年过后,严禁私铸铜钱,钱庄才开始向官府购买制钱来兑换,就算这样,利润也是不小。
  开始只是兑换钱两,后来开始放贷和兼营别的营生,到了清中叶后,钱庄开始承兑,甚至经营彩票,也是开始向着现代银行业转进,不过,等真正的有庞大资本支持的外国银行进入之中,中国本土的钱庄就开始崩溃消融,直到最后消失的无影无踪。
  张佳木的钱庄如果也搞有偿兑换,其利当然也不会小。
  但他开设的数十个钱庄网点,规模不小,雇佣的掌柜和伙计当然不敢欺骗锦衣卫掌印指挥的东家,按说赚钱获利应该不小。
  但开办至今已近三个月,口碑已经立的不小,伙计掌拒也都上了轨道,但张佳木的兑换还是只按成本收费,几乎没有任何盈利。
  这么一来,扣除钱庄伙计掌拒的工钱,还有前期的投入等等,亏的本钱可就不小了。
  因为当时的钱庄全是靠这种兑换来赚取利润,甚至在收夏粮和秋收的时候,有意的配合大粮商来抬高银钱兑换的成本。
  反正你不兑随便你,但官府也在这时候开始收取赋税,有本事不兑的话,却是怎么向官府交纳税银?
  现在朝廷还是征收不少的实物税,一年运到京城的粮食还有百万石以上,各地运往军镇边军的粮食也很不少,各地官府截留自用的粮食桑麻草束之类的税赋也很高,但也有相当高的税赋是以白银征收了。
  到张居正的时代,大明帝国有七成左右的白银征收,实物征收仍然占一定比重,不过,几乎是快被白银给取代了。
  就是现在,也很不少,特别是现在,百姓要准备交税的钱,要准备夏收时的一些物件,要赎回秋冬时当的夏秋的衣服,正是用银用钱的时候。
  再过一两个月,更是一个兑换的高峰,要是张佳木甩开手赚钱,凭他这么雄厚股本开设的数十个钱庄,获利当然不小。
  要知道,他的钱庄已经有二十余个,全部是开设在名城大府,规模也很不小,又因为是按成本兑换经营,有不少小钱庄直接就是到张佳木的钱庄来兑换,自己倒还少了不小的成本。这么一来,兑换量就大的很了,再加上普通百姓的兑换,数字就更加庞大了。
  钱老夫子很是不解,开设之初,为了确立口碑和打开局面,微利经营或是无利经营,无话可说,现在局面都打开了,光是在南京就有三处大钱庄,全部开设在通衢大道,规模极大,南京最大的那家用人就有二十几个,库房就有十几二十间,哪里的钱庄有这么大的规模
  张佳木年获利数十万,一倒手又拿出几十万来开这种不赚钱的钱庄,钱老夫子说起来时,老鼠须一跳一跳的,直觉得眼前有一座金山银海就象流水一般的流将出去,这种情形,让他心如刀绞,简直是心疼的不得了。
  不赚就算了,再想想到年底开给掌柜和伙计工钱时还得亏钱,有些钱庄是租来的地方,还得给不菲的租金,这么一算,就恨不得吐血了。
  “亏怕什么,”张佳木哈哈一笑,向着老头子道:“还且得亏一阵子。唔,今年要亏的更多。老夫子,帮我算一算,各方的获利,在两个月之前,能腾挪出多少银子来?”
  “约摸能收回三十万吧。大爷,我可得实说,这笔银子是在年前最大的一注,在年底之前,零零碎碎的,最多也就有三五万的进项,别的进项可不多了。你要有什么用处,到时候可不要和我打饥荒”
  敢这么和东家说话的夫子倒是很多,但敢这么和张佳木说话的,却是没有几个。
  张佳木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