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

第12部分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12部分

小说: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天后,母狼产下了七只可爱的小狼崽。

    不过木青坚决处死了它们的母亲——从小学就学过的各国寓言都告诉我,确实不能对野狼太过仁慈——我也没有反对。

    梅梅则表现出了极为母性的一面——在为母狼掉完泪后,即使我在畜栏中为狼崽铺了干草还搭了棚,又指定了一只母羊做奶妈,她还是坚持要将小狼放在我们的“卧室”里。

    “要!”这是她学会的几个为数不多的普通话词语。

    “冷!”——这是最主要的为狼崽辩护的理由。

    这比我发表长篇大论的说服工作还有效,只用两个字就打败我了,看着她同时抱着三只狼崽发急的样子,像小孩子在保护自己心爱的玩具,我心软了。

    从此要“与狼同居”了!

    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整个冬天,竟然没有下一场雪。

    看着被喂得滚圆滚圆,毛尖都在冒油的七只小狼,我有些哭笑不得。

    外面那几只大半个月的小狼已经会扑击锦鸡了,一只锦鸡能让五只小狼玩上一个上午。

    可我家里这几只呢,只会当梅梅的跟屁虫。

    梅梅为数不多的普通话长进也不太大,最长的句子也只有两个字——“讨厌!”

    可就这样,她还是教这几个小宝宝听她的普通话。

    每天看她不厌其烦地跟几个小狼心狼肺的家伙玩“来!”“走开!”“吃!”的游戏,我都有了一种被冷落的感觉——难怪后世的美眉都有收容宠物的爱好。

    春天到了以后,我带着战士们去了几趟草原。

    现在每一名战士都喜欢上了那个地方,有什么危险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察觉,而猎物则丰富得很,猛兽也不多——遇到过两只豹子,在我们的队伍前逃得比刘翔快多了。

    狼群留下的山洞现在成了我们的“草原宾馆”——有了这个落脚点,我们的一次狩猎行动可以持续几天。

    山洞离森林大约有15公里远,既不太深入,也有一定的安全感。就当这是深入草原的跳板吧。

    其实我有一点私心一直没跟战士们讲——马,才是我到草原来真正的目的。

    可是老天好像在跟我作对,一个多月了,我都来了四趟,还没有见到马群的踪影。

    第四趟的最后一天早上,梅梅有点不舒服,懒懒的,一直翻肠倒肚地想吐,我只好放弃了当天的狩猎,带队回村。

    第二天我在围墙外的草地上开始规划“农业用地”——带了几个小孩子去除地面的青草,地面不需要平整,直到露出了一亩左右大小的地面。我和小孩子们在第一块“农业用地”周围插了一圈木棍,捆上藤网和零星带刺的藤条,然后把“粟”种了下去。

    刚回到家,看到梅梅又在倚门干呕。

    我发觉不对了,土土老婆看着我们直发笑!

    难道梅梅“有”了?

    我去问梅梅,梅梅一脸的茫然,让我感觉问错了人。

    再找土土的老婆,她点了一下头,笑着跑了。

    天!我要当爹了!

    这种感觉非同一般。

    我首先是不顾梅梅的反对,剥夺了她的狩猎权力,另外再做了一个纯木制狼屋,将她的宠物移居了出去。

    然后是过早地做了婴儿床——紧靠在大床边上。还烧制了数十件我能想得到的陶制玩具。

    每天去看庄稼地的时候和锄草的时候,我都对粟苗说:“快点长啊,我要给我的孩子熬粟米粥喝!”

    甚至梅梅都在我的带动下,开始给孩子做兽皮衣裳了。

    在梅梅大肚子的这个夏初,我再一次领导我的狩猎队来到草原——再过一段时间,我就不能再出来了:要在家全力照顾梅梅。

    在入住“草原宾馆”的第二天,离开山洞不到500米远,传来密集的“嗒嗒”声。

    “马!——是马群!!”我从晨睡中跳起来。冲到洞口。

 第十三章 何以为家

    草原上,一群以棕红色为主色的野马在快乐地玩耍,大约有200匹以上。 

    以前,可能因为这里是狼的地盘,马群从来没有这样出现过。

    这群马的体形不是很大,成年野马平均大约也只有1米8高(完全伸直颈项的情况下)——比我只高出一点点。

    洞里的战士们都跃跃欲试。

    可是我知道一旦惊动马群,它们逃跑的速度只能让我们望尘莫及——这还是在它们没有反击的情况下。

    猎杀?——太可惜了一点。

    最后我还是想试试布局。

    在离马群还有300米远的地方,我让所有人伏下身子,将鱼网铺在地面,用箭固定在离地约10厘米的高度上,长200米,宽2米多,总面积有400平方米以上。

    然后我们后退了100多米,再迂回了大约两公里——现在马群处在我们和鱼网之间。

    我让所有战士站起来,排成近400米的一条线一边高吼一边向马群逼近。

    离马群300米处,马群看了看我们,没有什么反应。

    领头的公马打了一个响鼻,又吃草去了。

    等到我们之间的距离接近到200米时,我们手里拿的长矛让马群开始紧张,出现了一阵骚动,开始向鱼网的方向缓缓移动。

    等到我叫一声“出发!”开始发起冲锋,并在距离100米左右时射出了一箭时,马群开始加速奔跑了起来。

    我们紧随其后,战士们很配合地调整自己的位置,尽量让马群跑向鱼网的位置。

    很可惜,领头的公马看到前面“草原宾馆”所在的山丘,及时地调整了一下奔跑方向,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马匹踏上了鱼网。

    让我更失望的是鱼网的眼太小,不足以让成年马的蹄穿进去绊倒,多数马都直接就踩过去了。

    可是还是有三匹小马和两匹成年马陷在了网里,小马驹是因为蹄穿了进去,随后绊倒了,成年马有一匹是刚好踢在鱼网边缘才绊倒的,另一匹则是由于前面跑的马将鱼网踢飞起来,刚好罩到了它身上!

    小马驹是用藤条拴住颈项牵回村的,腿被困在网中的两匹成年马则是七八个人“拉”一匹地拖回村里——身上捆了两张网和七八根藤条,腿没捆,每根藤条由一个人牵着。等进了寨门,人和马都累到不行了。

    小马驹被牵了一路,在多次反抗无果后,已经显得很温顺了——我牵着其中一匹让梅梅去摸它的时候,它居然显得很享受——小色鬼!

    两匹成年马则不肯让人靠近——连马齐想去给它松绑都不答应,在村子里跳过来跳过去,弄得土土挡在放陶坯的木棚前,紧张得不得了,深怕它们去踢坏了陶坯。

    三匹小马驹暂时和鹿关在一个畜栏里,以后我想单独给它们做一个“家”。

    我让木驼做好准备,带四个人站在村子中间,我把小马驹交给乐坏了的梅梅,站到村子中间去,等其中高一点的一匹马跑过时,我们五个人一起出手,各拉住一根藤条,让马不能再快跑,然后一翻身骑上了马背——这下子惹毛了它,四个人都拉不住,全被拖倒在地,赶紧松手丢藤。

    我死死地拉住鱼网——还好没从马身上取下来。

    然后一人一马在村子里发疯般跑,其他人全都躲了起来,有的进山洞,有的进了我的“家”,梅梅几次要拿弓箭,都被木驼制止了——开玩笑,奔跑中谁知道射中的是人还是马?

    土土吓得躲在工棚内不敢出来。

    近一个小时后,我的大腿内侧都被藤条磨得泛红时,这匹马才口喷白沫停了下来——按我后世的知识——它认输了!

    我下马来牵着它,仔细观察了一下,这家伙现在不再嚣张了,任我的手抚弄它的颈部,整体上看应该算一匹枣红马,不过两眼之间有一片不规则的白毛,所以我直接叫它“云龙”!

    在缺少整套马具之前,我还是没有直接给它松绑,就用鱼网套在身上拴在了畜栏的木桩上。

    另一匹成年马看到这一幕,看到我就远远地避到围墙脚下——天呐,我还来得起这么玩一次么?

    我摇摇头,决定先放它一“马”。

    休息的时间我用来制作马具。

    辔头和缰绳都用的是鹿皮,嚼环先还是用木制的,下一步再想办法用陶制。

    马鞍需要一个可以勒固的木架,相对而言要复杂一点,马蹬也是采用木制——我开始有点向往青铜时代,不过还没有时间和能力去太远的地方找矿藏,但有了这几匹马,就有了希望。

    整套马具的制作要好几天的时间,一时急不来。

    第二天,在我感觉腿上的灼痛感好了一点以后,头一天的狂野一幕又再上演,不过这匹马比云龙明显的要差得多了——半个小时后就不再坚持了。

    梅梅也想骑上去,把我吓坏了——我的小宝宝可不能就这样没有了。

    费了好大的劲才成功阻止了她。

    第二匹马被取名叫“清风”——因为马鬃很长,跑起来比较飘逸。

    几天后,马具刚完功——甚至用上了专门烧制的陶扣件。我骑着云龙,带着木驼他们又去了一趟草原,因为有了马,我一个人先到了“草原宾馆”,再以此为,向前跑了近20公里,却再没有看到马群的踪影,其他的动物倒看见了不少,甚至看见了两只狼。看来马群的活动范围是很大的。

    木驼还不敢接近清风,清风也明显不喜欢他。

    以后的几个月里,我再也没有去参加过草原上的狩猎活动。

    在孩子出世之前,我哪里也不想去了。

    庄稼地是去得最勤的地方,粟苗的成长是快速的,但高度不是很高——比一般的狗尾巴草高不了多少,这还是施了“绿色”肥料的结果,看起来有一点像缩小版的高梁。

    天气开始热起来的时候,同齐和大方两族的长老分别来了一次,都是用人和我们换陶器——他们的陶器碰坏了。

    听说同齐的那个村长差点要把那个走路不小心的战士驱逐出去。

    这样一来我们族里又增加了8个年青人,至于有两个小孩子——两对夫妇带过来的——木青直接没给对方计算在内。

    他们走了半个月,又一个超过40个人的相亲队伍来到我们村。

    他们部落叫“大夏”,据说有近三百人,距离我们有多远连他们也说不清楚,反正沿着草原走了五天,是碰到狩猎的木驼他们才找到我们村子来的。连说话的口音都和木青有了显著的区别。

    据大夏的长老说,他们已经有了在洞外搭的木棚作为居所——洞里实在住不下了。看到木驼他们用网捕兽和鱼——还没看到他们的弓箭是如何用的——就一定要到我们村子里面来,想换回几名会用网的战士。

    考虑到他们来得比较远,我没理会木青的反对,同意了他们留下了六个人以换我们的陶器:两口锅,30个碗,3个汤勺,另送5张网,还教会他们如何编网。

    我要求木驼带上20个人送客人回他们的部落,陪他们的路上教会他们如何使用网。

    秋天刚到的时候,粟已丰收在望,像一小棵一小棵的高梁,籽也结得很密实。

    我叫战士们轮班,不分白天夜晚地守着这些庄稼,以防止偷嘴的野兽破坏丰收的果实。

    同时,我的大日子也要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