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

第4部分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4部分

小说: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木青他们看来尊重了我的命名权,跟着我一起大叫“网!”

    然后是一大堆的鱼在洞里又掀起了一阵兴奋的叫声,由于上次遇到鳄鱼的不幸事件发生,加上捕鱼不得法——在有网之前一直是用木矛戳的——估计他们很少得到鱼吃。这让我有点担心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被鱼刺卡着。

    事实上结果让我白担心了,除了豹子肉和当天打的鹿肉立即被用作午餐(或者是早餐)以外,所有的鱼都被去鳞和内脏,用盐腌了吊起来,用藤条串了挂在石壁上。

    然后是一个生产**的掀起,破藤条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鱼网的威力让“群众”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希望,以至于很快就没有了可供使用的藤条,然后是“鲨鱼”和另一个手巧的妇女同志开始跟我一起学起了编织网。可恨的是她们完全没有“间距”的概念,编出来的网眼孔径从5厘米到10厘米都有,形状也不一致,三角的、菱形的、长方形的都有。但在我的不断纠正下,加上控制了边界,两张质量较差,但初具规模的鱼网从她们手里出现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乱七八漕,大小不一的网在洞内很快不断出现。为了不打压这种模仿行为——从管理角度讲,先有了数量,才谈得上质量——我只是不断给予一些指导,或者将几张零碎的网连接在一起,再加以强化。

    到天黑的时候,当走了比较远的路去寻找我要的藤条的战士回到洞时,洞里已有了五六张比我原创的作品更大的鱼网出现了。

    这些网的宽度都在1米5左右,长度则达到了4到6米,网眼的形状极度的多样化,但大的网眼都被我补小了,而我原创的鱼网上被豹子撑破的几个洞也被我补好了。

    看着这些“生产工具”,新的生产模式又在我的头脑中酝酿。

    第二天的“武装工作队”规模空前的庞大,共有31个人——木青可能有点郁闷,因为留下的人能劳动的就不多了——除了前两天参加“工作”的战士外,少量的妇女同志也被我叫上参加了生产活动。所有的鱼网都被我指定的战士带上了。

    这一次我们直接就以昨天那条河为目标,但在距河边还有1公里的时候,马齐突然示意所有人伏低,在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在河边一片开阔的草地中间,五只狼出现在一个土丘上——估计是被狼惊跑过来的野兔和锦鸡引起了马齐的注意。这让我对原始人的预警能力提高了一两个档次评价,也对自己的警觉性大为惭愧。

    我让“工作队”队员们将所有网挂在离地1米左右的高度上,连成数十米长的“网墙”,再带领近20名带长木矛的战士站出来,让这一小群狼看到我们的实力。

    头狼判断了一下双方的力量对比,很明智地选择了退却。

    我带领17名战士连成一线沿狼群退却的方向追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指导17个人排成一个大的弧形——长度有200米以上——内圆面对着扎好的绳墙,一边大叫,一边用木矛拍打草地往回赶。

    隐藏在草丛中的野兔和锦鸡被惊起一大片,纷纷赶往网墙那边的树林,等看到了藤网后,十多只野兔毫不懂得退让地直接撞了上去,随即缠了个牢实,锦鸡看到前面有人的第一个反应不是高飞,而是往地下钻,也是直接把头卡在了网眼里。

    等我们全体回到了网墙处时,野兔和锦鸡已经全翘翘了——原始劳动人民的基本动作是用木棍一阵猛击下去——所以我赶到时已是一地鸡毛。

    鸡和兔共有20多只,从**的量上来看,不如两只鹿来得实在,如果操作得当的话,倒也可以为即将发展的畜牧业提供基本的条件,不过今天是不行了。

    从原始人的反应看,重量不足的**对他们的吸引力也有限得很——要不是我对烤野鸡的美味有不可抑止的向往,几只小一点的锦鸡就会被他们扔掉。

    然后是今天的工作重点:我带木驼他们几个沿河侦察了一遍,确定在两公里上下没有鳄鱼的情况下,在河最宽的地方——深度大概在0。6米左右——对这些原始人来讲,基本上就是齐腰深的地方,用所有的网连起来,实施拦河作业。

    15名“工作人员”在我的指导下拉住网站在河中,每张网端的藤条都拴在了一起,网墙的总长度占到了河面宽度的80%以上。

    我带领其他的人员从岸边走到上游约1。5公里,用木矛和石头击打水面,等我们走近网墙时,牵网的人已经快支持不住了……

    这一网直接就宣布了今天的下班时间提前:足有上千斤鱼!

    这可是部落里至少15天以上的口粮啊!

    当我们背着丰硕的战利品回到洞里的时候,木青的表情不如我预想的那么好——高兴过后,他带我到存放盐的石台处,让我看了一下存下来的盐——确实不多了,这几天来的大量丰收对贮存食物极为重要的盐来说,消耗太大了。

    我问木青到哪里能找到盐,木青带我到洞口,一手拿着盐,一手指着天边——大海!他们用的是海盐!

    用餐后,我带着八个“猛男”——这次木青亲自随我们出发,带着装盐的“工具”——几张兽皮和几捆藤条,向大海那边出发了,时间大约是中午。

    到天快黑的时候,估计已走了20公里左右,我们听到巨大的浪涛声,告诉我们就要到海边了,这时我有点嘀咕:今晚在哪儿住宿呢?

    可是其他几位“部下”都习以为常的样子,我也不好去问木青——而且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交流工作。打猎时我只要做一个动作示范,其他人就可以照做,可是长篇大论地交流对我和木青还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

    到了海边,木青轻车熟路地带我们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上:这里居然也有一个石洞——怎么看也像“狮子王”辛巴的家!

    到洞里一看:好家伙,原来是部落的“海滨公寓”!原先烧火的痕迹还很明显,洞角里还堆放着一堆木柴(干树枝),木青把一点干草和树皮纤维堆在一起,从洞角取出两块石头,靠近干草堆,使劲地撞击——明显的火花让我吃惊:这是燧石!原来我们在洞里用的石刀石斧有的就是燧石磨成的,估计是原始人在磨制或打制石器的时候,发现了燧石的这种特性,才将它作为引火工具用的。

    很快,火生起来了,我们用带来的腌肉烤了一下,解决了晚餐问题。

    天亮的时候,我从兽皮上醒过来,木青已清理好了洞口的防范措施。我模仿其他战士的作法,用藤条将兽皮扎成口袋状,跟着木青来到海边——作为长者,他是不需要参加劳动的。这时我发现所在的位置偏离我们捕鱼的那条小河的入海口很远——看来原始人也知道淡水河会冲淡入海口处的水的盐含量。

    接下来的工作在我的意料中,岸边的巨石上有很多浅而阔的坑,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海水背到石头上,倾倒在这些坑里,等中午的烈日烤热石头,晒干水份,得到的就是海盐。

    到当天下午一看,木青负责从坑里收集晒好的盐,少量的坑已完全干了,木青放回洞里的盐已有一小堆——大约80到100斤的样子。

    一天的伙食也完全由木青负责,包括用兽皮从树林里背出一包水果。

    第二天下午,我们背着至少300斤盐开始返回。

 第五章 文明进展

    看着部落里的人忙着给昨天的鱼再补抹上不足的盐,我开始反思我对原始人的理解——管理者不但不能轻易给一个个体下评语,甚至也不能轻易地给一个团队下评语——看来我对原始人的了解还是不够啊。 //

    我虽然从1万多年以后来到这里,有着比他们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可是要说到对这样一个生存环境的了解,以及在这个世界的独立生存能力,恐怕随便一个原始战士站出来都比我强!

    这几天我教了他们一些技巧,可是我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一些生存的方法。由于身处城市,整天跟电脑打交道,对自然的了解,对基本生存能力的掌握,对于与原生态的世界相生相伴,现代人是远远地退化而不是进化了。

    像我这么大的成年人,有几个人还识别得出乡村里各种野花、野草的名字呢,有几个人还知道山路边那些随处可见的中草药的用途呢?

    悲哀啊!

    这些原始不是我想像中那么孱弱,他们在长期的进化中,不仅有了较强的生存能力,有了初步的语言,还产生了“家庭观念”——据我观察,在晚上交合的基本都是相对固定的对象,下一代的活动空间也是紧紧围绕着他们的父母。

    从家庭结构看,这已经是一个父系社会,男人在生产和‘家庭‘中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已经迈过了母系社会。

    这也是进化新石器末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啊!

    我注意到木青不顾一天的劳累,举着一个火把,用一块红色的石头在一面较平整的石壁上刻写着什么,这一点也不奇怪——最早的壁画应该在四到五万年前就出现了。

    但我还是以一种考古的心态去看他在画什么:这一下我不得不干预一下文化的进程了!

    其他的就无所谓了,像是昨天的那头豹子被画了上去,身上还画了网;还有一幅明显是我的“个人像”——头上顶着上根树枝,明显地高于其他人——不对,不是树枝,是一道闪电!看来我是被闪电击中了,这幅画排序在豹子之前,估计也就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

    等看到后来,壁上出现了几个中文简体字环绕在我周围——“木青!”

    我大叫起来,用石块用力擦去上面的几个简体字,木青显然吓得不轻,等他看清了我的动作,便若有所悟,明白这是我不允许存在的纪录——开玩笑,要是考古专家发现一个1万年前的石洞上有简体字,会不会用碳14去测一下年代?——多半会以为考古现场保护得不好,已经被附近上二年级的小学生破坏了!

    我拿回被木青不告而取的“工作日志”——在部落里,村长的物品非经村长许可或分配,是不能随便拿的,长老木青是一个例外。

    我看着计划上的任务,第二项和第三项分别是制作陶器(主要是锅)和弓箭,前一项是为了喝到汤!——我实在是对吃了好几天的半生的烤肉有点反胃了!要是到西餐店,哪位哥们再说“七分熟!”我绝对会爆走:我天天吃的多半只有“五分熟”!而且还多是腌过的!

    后一项则是为了进一步降低狩猎的风险:发展远程精确攻击是很重要的啊!这是当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原则!

    认真比较了一下两项任务,我决定选前一项作为重点,优先发展。

    首先是因为从生存的必需来看,弓箭的迫切性还不是很强,原始人已经有了一定的远程攻击能力(标枪、抛石),加上鱼网的使用,生活物资的丰富,生存的压力开始减轻。

    其次是陶器的使用不仅仅是口味的改善,还意味着对原始人生存条件的革命性改善——有了“十成熟”的煮熟食品,原始人消化的压力会大减小,对食物的有效利用会提高,生病的可能性会降低(我还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当然,平均寿命、身高都会得到提高。

    那么陶器是如何制出来的呢?我反复回忆那点可怜的相关知识。粘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