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

第44部分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44部分

小说: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在“公历”里,每隔四年要用“2月29日”来调整多出来的时间,而农历则隔数年有一个“闰月”来调节每年少掉的那5天多时间!

    我的“大元历”采用了农历的记时方式,却忘掉了隔几年加上一个“闰月”!

    历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但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是用“农历”还是“公历”?

    斟酌了很久,我还是打算采用在后世沿用了数千年的“农历”。

    因为对处于部落联盟阶段的原始人来讲,月亮的变化比太阳的变化更加直观,太阳的观察应该以大型的日昝作为工具,观察其顶部投影在每一年的变化规律,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这个对于原始人来说,太复杂也太为难了一点。

    但月圆月缺就比较好看了,抬头就能见到。

    所以只需要在现有的大元历法基础上,结合观察太阳的计算,加上必要的闰月,新的大元历法就该比较完善了。

    我让土鲁在大元神庙的广场上竖起一根尖顶长杆,高度在5米左右,并在其顶端投影范围内,铺上大量的石块,以便在上面信记号。

    为应付眼前的需要,我还赶紧让木青通知大元城和贸易城的学校,立即在大元历法的大元六年中加上一个闰五月,其他的年份得等我的观察和计算以后再公布了。

    在我对历法进行改革时,贸易城那边传来消息——莒族代表团来了。

    由偃师介绍,这个代表团在祭祀过皋陶族的神鸟后,径直到了贸易城大元宗庙内,向大元墨龙献上祭礼,并大礼参拜。

    元昊当时正好在城内,接待了这个代表团。

    原来头一天莒族的长老到达皋陶族时,意外地发现皋陶族的帐篷区正兴起一座“皋陶城”,而偃师长老所在的住处,已经由一座大帐变为一间大了数十倍的木顶白墙建筑,大门外高高飘着一面与洞内石壁上一样的“神鸟”旗。

    偃师长老在接待中明显的感觉到了莒族长老们的诧异和好奇,一股子得意劲上来,故作神秘地不提由来,而是将陶锅架上火,炖上一锅羊肉,取出平时不太舍得用的陶碗(因为一个陶碗打破以后,偃梁就叫木匠给他们专门作了一批木碗),给每位来宾盛上一碗。

    美食美器当前,莒族的长老们都没时间再发问,先大快朵颐,饱餐一顿之后,才问起这些东西的由来,其间不免提到莱夷族与皋陶族的冲突。莒族长老也为之眉头一紧,面色不愉——看来他们与莱夷族之间也不很愉快。

    但皋陶族的变化对莒族长老的吸引力才是无可抵御的,莒族长老们坚决要到贸易城去参观考察,偃师当仁不让地作了半个主人兼导游,带上数只羊为礼,与莒族战士所带的猎物一起,送到了贸易城内的大元宗庙。

    待看到大元宗庙的宏大,莒族长老们才真正开了眼界,加上土土的徒弟们在宗庙内所制作的各种专用陶俑装饰,让莒族人目不暇给,更对大元墨龙的威风神气五体投地。

    元昊从偃师的态度中察觉到了这个代表团的重要性,不仅坚决留他们在宗庙内的“招待所”住下来,更让厨房准备大量的大元美食,以蒸、炖、炒、炸等各种烹饪方式供进宗庙餐厅,让莒族人享用。

    结果“老虎”的徒弟们一显身手,不仅让莒族的长老们惊为神物,食相极为不堪,连偃师都食指大动,认为之前大元族的族长在“文化交流”中,什么都传授,就是不提厨艺,一定是有重大原因的。

    看到外面没有资格上餐桌的莒族战士们馋涎流了一地,元昊偷笑了一阵以后,命人做上一桌野味,摆上热气腾腾的薰薰微黄的粟米饭,才让这帮汉子甩开腮帮子大嚼,抛开了刚才“眼看手勿动”的烦恼。

    过后得知这一情况,我对元昊大加赞赏——不仅女人要抓住男人的肠胃,部落抓住潜在的盟友肠胃也很重要啊!

    从后来的结果可以看出,这帮大哥一下午在参观大元学校这个重要项目时,就只顾着打嗝了,根本没有花太多脑筋去看大元字是怎么写的,大元数字是如何画圈的,大元的陶器是如何精美……

    最后进入正题,莒族的长老们在手中东西比较微薄的情况下,满脸通红地问偃师,能不能向皋陶借点羊,向大元族换点陶器回去。

    偃师的反应那是一等一的快,当即就想起了我对他的叮嘱,开始试探性地向莒族长老提出在莒族那边也修一个类似的贸易城的建议,并指出,目前皋陶族的城墙、房子那都是在大元族指导下修建的,陶器都是从大元买的,神鸟旗都是大元族送的……总之,一个贸易城在族里,就能带来无尽的好处。

    莒族离贸易城那么远,带着陶器要走差不多20天,那多累啊!

    何况大元族人还帮助皋陶族人学会了弓箭,打退了莱夷人!

    那还用想什么?对莒族人来讲,最后这个理由就足够了!

    接下来该是两族和元昊一起等我的答复。

    贸易城的传信骑兵快马加鞭,奔赴大元城。

 第六十四章 建交莒族

    莒族的到来是在这个初夏我所得到的最好的消息。/ /

    我在八天内就赶到了皋陶族,向偃师打听莒族的底细。

    “莒族在我皋陶之北,与皋陶族一样,也受封于少昊,然与皋陶不同的是,莒族获封的是少昊族最早的祖神——玄鸟,因此除我皋陶族外,少昊所封各族中,以莒族最重,至今还有少昊部族认为只有莒族才祭祀的少昊正宗祖神,长老们不愿到少昊神山去祭祀,而是到莒族去祭祀玄鸟。”偃师毫无保留地对我解释。

    从偃师的话里我听到了两层意思。

    一是这个莒族不得了,说不定和少昊还有正宗之争,在少昊各族中的地位非其他部族可比,那与莒族的交往一定要重视并谨慎,利用好他们特殊地位的同时,千万别轻易地又卷入另一场部族之争——特别是和少昊族这样的巨人。

    二是机会来了,要与少昊各族交往,还有比这更方便的渠道吗?

    我十万火急赶到贸易城,找来元昊,了解客人情况。

    “那帮子算什么客人啊!基本上每天都能看见长肉——成天的就海吃海喝,一次都没有催过让我找您。”

    我乐了,这就好办!

    果然,莒族的长老们特别好说话。

    “我就是大元族长元齐,请问……”面对桌上一群“埋头苦干”的老头子,我都不知道谁长得什么样,小心翼翼地问。

    “莒族盈离,代表莒族感谢大元族的款待!”一名最为年长的长老从宴席上站起来,胡子上粘了一团粟米饭。

    对原始部族长老来讲,时间是最不怕浪费的东西——何况在大元族的美食面前。所以从上次在偃师带过来参观以后,他们就没打算回皋陶去住,铁了心在贸易城等我来。偃师要不是族中大小事情还等他们回去,多半也愿意在这里呆一段时间。

    所以盈离从不催元昊,绝对不过问我什么时候到。

    但没有不散的宴席,连偃师都只能在痛定思痛后选了五名皋陶人到贸易城的厨房打工,自己愤然离去,莒族长老们见我到了,也就知道吃“白食”的好日子过去了,不禁都有些留恋之意。

    但我带来的决定却让他们对将来的生活重新又燃起了希望。

    宾主入座以后,进入正题。

    “不知道大元族有没有兴趣带陶器到莒族去交换我们的羊群?”莒离显然在这些天里除了大吃大喝以外,还充分了解了大元族的生存和贸易方式。这座城里的人绝对不用狩猎来养活,畜栏里就有从皋陶各部族交换来的吃不尽的羊群——当然,木驼带骑兵打来的狼、狐和豹子不在此列,那纯粹是为了练兵用的。

    “这个……”我面显难色“好是好,可是莒族离我们太远,陶器运输不便,我们的战士也要住的地方……”

    “那可以在莒族修筑城嘛!”盈离急不可耐地回答。

    “……大元族人与莒族混居不方便罢——您看我们的城都建在皋陶城之外,只是方便皋陶族人交换而已,却没有占皋陶人一座帐篷……”我仔细比较了现有的模式和盈离的建议,指出不同之处。

    显然盈离没有想得太多,他只看到皋陶人在筑城,就以为都是大元人修筑的,却不知是皋陶人自己的产业。估计他只想到筑莒城,只是为了方便与大元族人交换东西,也方便他们能随时享用美食而已。

    听到大元族人还是要单独筑城,他和几位长商量了一阵,最后告诉我:“莒族愿意按皋陶族的方法,给大元族提供筑城的地方。”

    (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我之所以一定要单独筑城,是有长远考虑的,从近的角度讲,有些技术要保密,用来交换物资,没有自己的地盘是不方便的。

    筑城所占的这点土地对莒族这样的大族而言,实在是九牛一毛,但未得到他们的支持,我也没法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开展贸易。

    所以这样的地盘对大元族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纯粹从安全角度讲,有了一个强悍的防御工事,即使在人数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也不怕被不怀好意的各部族人攻击。

    现在盈离对我们是欢迎的,我们也愿意借陶器、海盐的交易,建立与他们的关系,但一旦某个长老在族内挑起反对大元的势力,造成与大元族人的冲突,我也的确需要一个安全保障!

    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今后的中心城镇雏形,就是这样的防御性城堡。以此为中心,才能为文明发展与传播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可靠的场所。甚至还有更往后的国家,也是以这样的小城镇作为基本单元的。

    那都太远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莒族给了我一个可以复制皋陶经验的机会,并可以借此建立远大于贸易城在皋陶所能产生的影响。

    所以我要的就是这句话!

    接下来就没有什么需要谈的了。

    两天后(我用这两天为莒族画他们的神鸟旗——玄鸟,也就是燕子)大元族和皋陶族的陶器匠人、建筑工人、木工、教师、厨师和战士共200余人随莒族长老们出发,带着陶器、粟米、海盐以及少量的羊群(用于途中食用)前往莒族的基地。

    80名骑兵作为护送力量,不计入这个代表团,因为他们是要回来的。

    由于这一趟具有特别明显的贸易性质,运输的货比较多,加上长老们的赶路速度和蜗牛们有得一拼,按骑兵战士们讲,最多两天半的路——他们回来就是只花了两天半——这个队伍硬是走了17天!

    我对盈离在莒族的地位实在缺乏了解——他办起事来速度是他走路的10000倍,回到族里的第二天,已经召集了200多莒族战士到大元族营地,问带队的木穷,选好建城的地方没有。

    我对木穷提出的建城地址要求是:离莒族大帐或图腾约2公里的地方,参照贸易城到皋陶城的距离就行了,以便于进行交换贸易,但又不至于相距太近而增加和莒族人发生利益冲突的机会。

    下一步还要指导莒族建城和建房。

    我实在很想亲自陪木穷前去,但突然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放下了所有的事情,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了大元城。

    木青不行了!

 第六十五章 木青大葬

    木青应该已经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