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

第98部分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98部分

小说: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炎族野兽,快快离开我们斟戈氏的土地,否则我们就要放箭了!”

    对方地首领出现了,并带来了更多的战士,坡顶上防御的一方显得力量更强了一些,却远不具备出击的能力。

    “炎族野兽”!我们不是炎族的啊?我看了看周围的骑兵,大家也茫茫然不知所措,这时吕风发挥了重要作用,悄悄在我身后说:“斟戈氏是公孙氏的一支,一直在这座大山上居住,善于凿土为屋,也是种黍的好手。”

    那就对了,跟我们应该是一路地,为什么会与我们为难呢?

    吕风牵了牵我地皮衣,指着木驼——这小子,居然戴了一个黎族战士送给他的牛头盔,还在那里傻愣着倒处张望!

    这不就是炎族的典型标志么!

    加上骑兵所带的皮帐篷搭在马背上,更符合炎族披牛皮战士地特征!

    “你头上顶了个什么?”我拿弓敲了敲木驼脑袋,他回头看到我笑骂,才一下子恍然大悟,连忙取下牛头盔。

    “我们是太昊族人,前来寻找公孙氏族长公孙干!”

    这下子对面坡顶上一片哗然,战士们交头接耳议论起来,首领也和身后的一名长老磋商起来,不再理会我们。

    过了一会,那名首领大声叫道:“你们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们是太昊人!”

    我一招手,骑兵们从一匹马上取下一个袋子,牵出一面墨龙旗,我用双手举在马前,向斟戈氏人展开。

    “呜哇!”坡顶上的战士们欢呼起来,甚至在相互拥抱。

    他们的首领带着两名长老,下坡向我走过来。

    我也下马,收好墨龙旗,交给后面的战士。

    “斟戈氏族长斟戈原率族中长老,欢迎太昊族人到来!”斟戈原捧着一皮袋黍穗向我递来。

    “这是我们太昊的族长”木驼指着我介绍。

    斟戈原一愣,注视我半晌,向着我直接跪叩了下去,两位长老也照办无误。

    “公孙氏受太昊一族大恩,斟戈原虽然没有亲历,也听宗族长老们提起过太昊族长的大名,没想到族长会到我斟戈氏来!”斟戈原语声都带着颤抖,看得出来,公孙氏宗族回归祖地的途中,已经把我的事情广为传播过了。

    当晚我们都住进了斟戈氏族中,其中过半的战士住在了窑洞里,我和吕风、木驼却是住在了一个山洞。

    这一天斟戈原大开盛宴,为族人介绍“神奇的太昊族长”。

    看来神族长之名已经越过大河了!

 第一百五十二章 … 再渡大河

    “公孙氏宗族现在迁到了哪里?”我好奇地问斟戈原,吕风只知道有公孙氏族人迁到了附近,却不知道是哪一支,也不知道宗族在哪里。// //

    “公孙氏起于大河西边的黄土之上,这里的大山和草原都不是公孙氏的归宿,斟戈氏先辈侥幸得大山庇佑,没被炎族逐走,得以在这座大山上生息繁衍,所以没有随宗族迁往大河之南。如今宗族得太昊族长帮助,能够返回黄土,也有宗族长老问我斟戈氏是否愿随宗族前往,但我族人数代以来都在这山上不愿再随宗族西归,最后只有数位长老随宗族西行了。”

    往西?那是我们来的方向啊!难道公孙氏和姜氏都是同一先祖的兄弟之族?

    山口大战之后,姜由曾亲口告诉我,姜氏和公孙氏都是从西边黄土地上迁来的部族,两族都源于黄土地上的河流边。

    从姜水的流域看,那里应该是黄土高原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姜氏牛神山所在的地方并不是姜氏的始祖之地,而是姜氏从姜水上游发源后往下游方向迁移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域。

    牛神山成为姜氏宗族所在地的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那个巨大的石牛头,而不是因为姜氏在那里取得了多大的发展。姜氏在那里起源的最大一个部族是骊山族,但这个部族后来南迁了,才让牛神山成为姜氏的宗族所在地,实际上姜氏的祖地应该还要往西边的上游很远才到得了。

    第二天,我随斟戈原前往山后,斟戈氏的族人主要还在那里居住。

    从山谷中绕过主峰后,出现在我面前的景象让我吓了一跳——没有帐篷,所有的族人都住在沿山开凿地土窑洞里,但这样的窑洞和后世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比。规模和形状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窑洞的高度普遍只有两米左右,洞口形状千奇百怪,极不规则,但也有“精”加工后的痕迹——泥土被用石块拍实了,表面显得比较平整,至少不会轻易“掉渣”,洞口也有简陋的防护,一般是用羊皮和木栅共同防御野兽或风雨。

    看来如斟戈原所言。公孙氏并没有经过这里,只是派遣长老和战士们来寻访过,征询他们是否随宗族西迁。否则如有太昊匠人经过这里,怎么也会留下一些建筑改进的痕迹。眼下我也顾不到这里。就让斟戈氏先这样发展吧,我会让公孙氏尽可能在回到祖地后派遣人来帮助这些族人。

    真正让我感到惊心地是这里的农业发展规模。

    从大山往下,直到平原,到处是开垦过的土地,粗略地看上去,就至少有4000亩以上的地肯定曾经种植过作物,当然。应该是黍了。

    而从窑洞地数量上看,这个部族总共也不过就4、5百人,就算他们采用轮作——每三年耕一次同一块地,然后这块地得休耕两年——加上先前我们所看到的前山土地,这个斟戈氏每年至少也得播种近2000亩地。

    直到山脚下邻近平塬的地方,才有少量的木构棚屋,边上有一些畜栏,里面有数千只羊。但从人口与牲畜的比例来看。这个部族早就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对太昊之外的农业部族发展水平地猜测。

    但临走时,我还是决定送斟戈氏一点礼物。

    战士们从马背上取下一些陶锅、陶碗,一袋粟米,还有两袋盐。

    其他的东西也还罢了。陶器是昨天已经看到过的,今天留一点给他们也算不了什么,粟米则只能让斟戈原改善一下伙食,也不可能留到开春做种——我会让战士们给他们单独送一些种子来。

    但是当斟戈原看到盐,撮起一点放入口中,两眼就发出了红光好东西啊!

    “族长——这真是给我们的?”斟戈原不敢相信地问道。

    我笑了笑,其实我也是因为昨天的夜宴实在有点难以下咽,才想到了送他们一点盐,没想到会有这么大反应。

    斟戈氏人在欢呼声中如获至宝,捧着这些礼物回山去了。

    盐!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东西!

    一直以来,在我们和少昊、黎族的贸易过程中,盐都是一个必备的产品,这东西不可复制,不可种植,却又是生活必需品。在后世,所有的帝王将相,都离不开对这个东西地控制特别是从经济与政治地高度。直到21世纪,这东西不是还被当作特殊商品么!

    那以后要实施我的下一阶段文明发展大计,对这些“内陆”部族来讲,还有比盐更有力的文明利器么?

    这可是太昊才能供应的特殊产出啊!

    当年少昊地族长们一看到我们的盐,就坚决地放弃了远涉数百里到海边去晒盐的做法,转而完全采用交换的方式从我们手里获得盐,说明太昊的海盐工业还是远远领先于这个时代的。

    我决定在今后的部族交往中,认真利用好盐这项利器。

    现在,我最关心的是那些随公孙氏西迁的匠人们情况如何了,公孙氏已经在作哪些建设。

    离开斟戈氏以后,按吕风的说法,他知道公孙氏会从哪里涉过大河。

    按时间算,公孙氏过河时,已经有春汛来临,在这大河的这一带流域,只有一个地方可以浅到让上万族人平安涉过。

    出山往正西,只走了一天半,就到了大河边。这一段的大河是从北往南流的,记忆没错的话,这里应该是后世山西和陕西的交界地段。

    吕风老马识途,果然带我们到了一个比较开阔的河段,即使是在冬季,河面还是有300多米宽,水深多半不到马膝处,想来春汛时河面极宽,应该也不会到马腹。想来年初公孙氏带族人驱赶庞大的牛群经过,这点水是难不倒他的。

    过河后不远,我们就在一处坡地上找到了证据——有数口打破的陶锅和一些碗片,应该就是公孙氏过河后宿营留下的痕迹了。这些陶器的质量、样式我再熟悉不过,甚至不可能是陶匠们仓促间烧制的,而是从太昊带出来的“原版”作品。

    这就不会错了!

    方向正西我们直奔公孙氏而去。

 第一百五十三章 … 再遇公孙

    越过大河,我知道从山西到了陕西,不过有了“元齐族长”的新历史发展会走向什么方向,我真不敢轻易下结论,后世还会再有这些地名吗?

    数千年以后,哪怕我现在给它们命了一个名,恐怕也早就被扫进故纸堆里了吧。/ 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我从后世的信息知道,我刚才经过的大河东边这片土地上,有一项重要而丰富的矿产——煤!

    山西是煤海啊!

    可惜我现在还用不上!

    只用来作为燃料的话,用煤是一种在原始时代极不经济的行为。在煤的原产地或者还能就地取材,要是远隔千里之外,再运大量的煤过去,一定会被族人笑死。

    难道还愁缺柴烧么?

    无边的森林为原始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燃料来源!

    就算在太昊这样的人口聚居区,城外不远的林区就足以保证族人千年也用不完的燃料!

    当然,这是在太昊城规模不再扩大,人口保持现有水平的情况下。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有一天太昊城或者其他的城会大大超越现有的太昊城规模。但到那个时候,相信煤的运输不再会是大难题了吧。

    回过头再看一眼“煤海”,我们继续向西奔去。

    计算了一下路线,发现我们应该是沿离开姜氏时的路反向往西,但位置应该在北方一些,地形也有很大的不同。

    从姜氏出发时,牛神山那边是大片的山地,但过了姜水,就有大片的平原,姜氏许多以牧业为主的部族就在姜水对岸生活。

    但我们现在经过的都是略高一些地坡地。途中也经过了几条小河,但都没有如姜水那般宽广的河谷,在西行路线的北边,远远可以看见连成一片的高地,没有山的锋锐,却如同将天际整体抬高了一大截。

    从我们脚下的土地看,这里的泥土已经是黄土地了,那高处不就应该是黄土高原了么?

    从草丛、树根间偶尔露出的黄土和远处高地上地莽莽森林。都让我无法将眼前的地方和后世的黄土高原等同起来。老天,该经过怎么样的巨大灾难,才能让眼前地丛林变成后世的黄土地啊!

    过了大河两天以后,直入了一条稍大一些的河谷。吕风却似是到过这里,对这条河有所了解。

    “我们在姜水下游也曾涉过这条河。”他说。

    对了,姜水是自西向东流,大约就在大河转大弯入汇入大河,而我们眼前这条河却是自西北往东南流,当然是先得汇入姜水的下游,才能汇入大河了。

    呵呵!原来纷争了百年的公孙氏和姜氏。果然是发源于同一条河,只不过是分在两条支流上而已。

    一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