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康熙国策顾问 >

第58部分

康熙国策顾问-第58部分

小说: 康熙国策顾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了!”秦有福大大咧咧的手一挥:“若是臣手里没有一点能证明这是皇上的意思的东西,您说当时三藩的那几个人会不会闹起来?到时候扯着臣到皇上面前来打官司?”经过了一个晚上,秦有福已经将整个过程想得很清楚了。
    康熙想了一下,点了点头:“三藩历来一荣皆荣、一辱皆辱,若是有一个来朕这里告你,其它两藩必定随后跟上,到时候朕也只能断然否认撤藩一说,对你进行惩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秦有福微微一笑,仿佛早就计划好了的:“臣也是这么想,若是臣手上没有一点东西能证明臣不是自己的意思,那么三藩定然会闹将起来,到时候皇上也不好收拾,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三藩主动要求撤藩,否则皇上也不好说。那三幅字画上面皇上的藏书印虽然不是皇上之宝,但是足以证明这着臣不是个人的意思,但三藩无论是想追究臣还是想说皇上背信弃义去不是那么容易。”说道这,秦有福玩笑一般的眨了眨眼睛:“这个事情他们只能忍着,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他们说的!”
    经过秦有福这么一番点播,康熙恍然大悟:“我是说呢!秦爱卿当真是国之栋梁,朕之谋士!三藩若想说些什么,首先就得要有证据!可是若他们拿出来的证据是纳兰性德所书,被称为书圣王羲之的篆书,三藩不但会变得信誉扫地,朕还可以名正言顺的追究他们!秦先生大才,这一招正打得三藩有苦难言,看来对付三藩还是得用秦先生的手段。”
    康熙心里翻腾着,秦有福看似荒诞不羁的手段,不但占了便宜,还让三藩无话可说。最关键的是,经过秦有福这么一搅合,水变得更浑了,三藩肯定把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因为他们不知道真正站在后面是谁。对于三藩来说,隐藏起来的东西才是最可怕的!
    ……
    从京城到广东正常来说要走将近一个月,别看尚志信这会才刚出京城,但是他的的家信连带着那幅张旭的楷书昨天晚上就被秘密送出了京城,这个时候,正八百里加急送往广东。
    吴应熊的信送出去的时间是慢了一些,但是是通过密写的手法经好几个平西王沿途安排的通信站用信鸽传递,速度到比尚志信的八百里加急更快捷更保密。
    三藩几路人马中,耿精忠的弟弟或许是最不着急的,秦有福那个意思大家都明白,无非是让三藩自请撤藩。耿精忠是藩王,可他弟弟不是,撤藩不撤藩跟他关系不大,再说了,若真的撤藩,对他来说还是一件好事,皇上肯定得做出相应的补偿。他在京城当了这么多年质子,一旦撤藩,那就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游了,相比之下,撤藩对他来说更有好处。所以他一点都不急,甚至有点希望耿精忠得罪了皇帝,被削了爵甚至拿下,这样他就有机会上去了,毕竟福建的封地总是需要有人管理的,耿精忠下来了,他的机会就有了。所以耿精忠弟弟这边对于传递消息并不是很积极,反正不过是早晚的事。
    ……
    “秦有福,如果三藩不肯主动请撤,事情就会比较棘手了,朕也不能真无缘无故就动武啊。再说了,大清刚刚平定了几年,若是真的打起来,搞不好就会出问题的。”康熙这段时间天天想着的就是撤藩的问题。对于康熙来说,撤藩是必然的,否则始终是个隐患,但是皇家的面子还要讲,大清的信誉还得留着,否则何以服众?
    “要我说这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三位藩王实力相差甚远,耿精忠在驻守福建,背靠台湾,最是肆无忌惮,加上他们两兄弟明争暗斗的,最容易反的就是他。但是耿精忠有个最大了劣势,即使他造反,福建山高林密,物产不多,如果切断了他与台湾的联系,陆地上再逼得紧一些,剿灭他不是什么难的事情。”秦有福分析着。电视上都说了,耿精忠是最先被打败,至于现在康熙有没有能力切断福建和台湾联系,就不是秦有福这个顾问该管的了。
    康熙点了点头:“说得有道理,接着说。”撤藩的事情现在还是康熙的想法,为了保密,没办法拿出来讨论,只能先听一听秦有福等有限的几个人的意见。
    “接下来就是广东的尚可喜。三藩之中,尚可喜实力最差,而且身体又不好,如果朝廷集中兵力先对付他,估价用不了几天他就完了。所以为了保命、也为了保住他们家世袭罔替的爵位,我估计尚可喜很可能是最早请撤的藩王。尚可喜的封底夹在耿精忠和吴三桂之间,一旦他请求撤藩,我们应该马上派兵过去接管尚可喜的封地,把他的兵马全都调到辽东甚至更北的地方,一方面防着老毛子,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就地拓垦,把那些地方变成东北的粮仓。”秦有福对这个是有把握的,历史上,尚可喜就老老实实的响应了中央的号召,将爵位传给了尚志信,自己跑到辽东养老去了,尚志信也不愿意打仗,可惜被吴三桂和耿精忠胁迫,不得不成了三藩作乱的一个成员,也连累着尚可喜后来被砍了脑袋。
    “说得有道理!!我也是这样想的!”康熙显得激动了起来,其实这段时间来康熙已经不知道分析了多少种可能性,这当然也就包含了这样的可能,秦有福一番演绎下来,没道理跟康熙的想法背道而驰,合乎康熙的心思是正常不过的事。
    “那么剩下的就是吴三桂了。三藩之中,吴三桂实力最大,兵将众多,而且辎重补给都能满足需要,若是他造反,再裹胁了尚可喜和耿精忠,想要平定下来就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更可怕的是,吴三桂有众多部下门生,其中不少是都是各地的统兵大将,若是吴三桂振臂一呼,这帮人彼此呼应,说不定全国就会打成一团,那个时候,不管是大清打赢了还是叛军打赢了,都将面临来自蒙古、西域和老毛子的威胁,他们甚至不需要动手,只需等两边打得差不多了,然后大军开进,一路收拾残局就是了。这才是最危险的。”秦有福当然知道历史上吴三桂可是建立了政权的人,虽然最后他还是失败了,但是当时的情况的确危险万分。
    虽然这些事情康熙都想到过,但是三藩的问题一直是哽在他咽喉上的一块骨头,早晚是必须解决的,这就使的他很不愿意面对这样的情况,现在听秦有福这么一说,他反倒显得轻松起来,毕竟秦有福已经明确提出应该撤藩了,那么他就一定有什么办法能控制这样的局面的出现。康熙没有说话,直望着秦有福,当他交代解决的办法。
    秦有福本来还想卖弄一下,听一听小皇帝对自己的赞赏的,谁知道康熙一言不发,秦有福只得清了清嗓子,接着说下去:“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只要这边先稳住吴三桂,趁他观望之际,然后定下一个制度对各地总兵、总督等领兵大将进行一番轮换调整,使得他们他们没有办法完全掌握手中的军队,同时在军队中进行广泛的忠君爱国教育,让军士们知道他们首先应该的是忠于国家,忠于皇帝,这样就砍去了吴三桂的手脚,然后对尚可喜进行利诱,让他老老实实的同意撤藩,然后迅速派出一支全火器的部队接管尚可喜的封地,将吴三桂和耿精忠分割开来,我料定吴三桂这个会肯定会犹豫不决,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毕竟全火器部队的战斗能力他是知道的。这个时候,如果耿精忠老实就罢了,若是他不老实,找个由头,直接平了他,剩下吴三桂孤掌难鸣,当然也就只有撤藩一途。若是还不老实,我想皇上也不会介意再打上一仗的。”对于三藩的事情,秦有福还真是早就想过了,他觉得,如果真的组建一支有规模的全火器部队,别说在大清,就是打到多瑙河边上去也应该问题不大。虽说秦有福平时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是爱国之心还是有的,若是真的因为自己的出现使得中国真的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自己也不冤枉回了一趟清朝。秦有福就是这么想的。
    ……
第五十九章 三家筹谋
    第五十九章三家筹谋
    “王爷,依我看来,康熙是真的打算对我们三藩下手了,他的意思很明显,是希望王爷您急流勇退,主动申请撤藩,当个太平王爷。、”刘玄初是吴三桂手下第一谋士,前明的时候就是蜀王刘文秀的智囊之一,归附吴三桂以后,吴三桂对他甚是依赖,接到吴应熊的急报以后,马上就拿了来与刘玄初商量对策。
    吴三桂犹豫了一下,开口说道:“如果康熙有意思让我撤藩,为什么还把世子给放了回来?我手里头好歹也有几十万人马,若是不肯撤藩,他拿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吴三桂的意思很明白,他这个亲王可不是康熙封的,封地也跟康熙没什么关系,当年他引清兵入关,被封铁帽子王的时候,连康熙的父亲顺治都还没有出生。现在是康熙当家作主了,可他也不能公然推翻他祖上定下的誓言,否则何以服众?再说吴应熊一回来,吴三桂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虽说兵力比不上康熙的八旗兵,但是占上个半壁江山,或者干脆固守云贵,康熙还真的拿他没有办法。
    “属下不这么认为。”刘玄初摇了摇头:“别看康熙年纪不大,但却是个心狠手辣的,鳌拜在朝中只手遮天,可康熙不动声色之间,一举拿了下来,那么多的鳌拜旧部心腹大臣一夜之间悉数被清理了出来,朝廷现在已经被康熙完全掌控。按理来说,换了一般的人,即使想要有所动作,怎么都得等局势稳定一些以后再徐徐图之,当康熙却反其道而行,如此着急的开始盘算着撤藩的事情,我们就不能不考虑他是不是有所依仗,否则凭世子与康熙的关系,袭爵不过是迟早的问题,他大可等到那个时候再动手不迟。”康熙有心策撤藩的事西平王早就知道了,刘玄初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你是说康熙想卸磨杀驴,利用撤藩的事逼反本王,置我吴家于死地?”吴三桂也不是没有考虑这些,但是他一直怀疑,康熙现在不过是个16、7岁的少年,行事不该那么老辣生硬才是。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康熙正是这么做的。
    “属下以为正是这样!”刘玄初说得很坚决:“属下认为,世子说言不虚,康熙的确掌握着一支我们还不了解的,作战能力远胜于火器营的全火器部队,从世子发回的秋操情况可以看出,这只全火器的部队战斗能力非常凶悍,即使不能以一当百,但以一当十应该是不在话下的。虽然王爷手下兵多将广,但是若是对上了康熙的这支全火器部队,即使胜了也是惨胜,若这个时候康熙的八旗兵再抽出两湖兵马和水师乘虚而入,则王爷断无战胜的可能,到了那个时候……”刘玄初没再往下说了,他相信,就算不说吴三桂也清楚得很。
    “嘶……”吴三桂倒吸了一口凉气,刘玄初说的秋操的是他知道,也正好解释康熙匆忙动手的原因。
    “这么说来,这藩是撤定了?”吴三桂心里不舒服了起来。当初分封藩王的时候,大清可是说得好好的,自己这个亲王世袭罔替,封地恒古不变,这才安稳了几年?康熙个小毛孩子刚刚掌了权,就开始动起撤藩的念头来了。
    刘玄初摇了摇头:“也不尽然,若是康熙再迟几年动手,属下会毫不犹豫的劝王爷上折子请撤,找个安稳点的地方好好当个太平王爷。相信凭王爷的功劳和当年大清皇帝的承诺,只要王爷手里没有了兵,这个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