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再造神州 >

第944部分

再造神州-第944部分

小说: 再造神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回答到让我很有些意外,这个张天纲不赖嘛,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判断出这些事情,足以证明他担任外交工作还是合适的。想了想,我问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你有如此见识,为何未能劝阻完颜守绪?”
  “旧主虽然勤于政事,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金国之败,从迁都开封就已开始,旧主只不过稍微延缓了一些时日,难能回天!”张天纲神色遗憾,充满感慨。
  “你还心念金国,让朕如何用你?”
  “陛下用人,自有成算,岂是天纲所能影响。”
  “耶律楚材是你旧友,你二人昔日在中都来往甚密,此次为何要出卖于他?”
  “天纲本是受陛下之命监视于他,此事陛下,文贵大人,耶律大哥都知道,天纲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谈何出卖?”
  “你如此说,内心可曾有愧?”
  “有,但天纲仍然要如此做。”
  我看着张天纲,而对方丝毫不加躲避的看着我,目光坚持而坦然。
  这是一个忠于任事,公私分明之人,若非大奸,就是大忠,从其过往来看,应该是后者,只是他效忠的对象并非君王,而是他的事业,也就是俗语说的立功。
  我站起身来,习惯性的走了两步,想起庆功宴上和张柔等北方将领的谈话,心下一动,悠然说道:“大宋虽然灭了金国,但北方满目疮痍,举步维艰,朕总结了十六字‘食不果腹,民不聊生,豪强壮大,秩序混乱’,你觉得如何?”
  张天纲赞同道:“陛下此语的确说尽北方问题,但天纲还想加上一句,‘才无所用’。”
  “才无所用?”我低声念了两遍,才把握到对方的意思,猛然抬头:“你的意思是说北方有许多人才,却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华,是这样吗?”
  “耶律楚材昔日在金国的时候,也不过是个左右司员外郎,并不受重视,但去了蒙古,却能成为两代蒙古大汗的近臣,并被委任为中书令,如此旧事,陛下难道不知吗?”
  耶律楚材,他的确是个难得的人才,可以说我大宋文臣中,可以和他相提并论的极少,就连司马风都在见识上逊色他一筹。
  张天纲这句话的确很有见地,耶律楚材可能不常有,但其他人才却也不少见,比如从归德投靠过来的吕子羽,就是个非常不错的谋略性人才。
  “他们可能为朕所用?”
  “陛下胸怀天下,善待降臣,听说陛下昔日还曾广开门路,召集天下英才,若陛下肯发一道圣旨,对投效宋国之人既往不咎,酌情任用,想必可收北方士人之心!”
  我明白了,张天纲说这些话的目的,也有为那些在金国中效力,却被大宋俘虏的官员开脱的意思。
  想了想,觉得对方说这话有道理,金国绝对不可能真正相信那些异族人,而要想在异族统治下好好生存,并能有所成就,没有点才华还真做不到。
  “你说的是,不过此事涉及到诸多问题,等北方稳定后才能实行,现在当务之急是应对蒙古谈和之意,这样吧,朕委派你和吕子羽为谈判副使,协同文贵和耶律楚材签订《宋蒙和议》,大致条款文贵那里有,你去找他吧!”
  “多谢陛下,微臣告退!”张天纲脸上有失望,也有喜色,毕竟我的这个任命,代表着他正式步入大宋官场,不过能走多远,就看他的表现。
  张天纲离去后,我对一旁的紫暄笑笑:“看来朕这次不想纳妃都不行,蒙古人这次决心很大啊!”
  “陛下,紫暄都看的出和蒙古谈和不若与虎谋皮,陛下只是和他们虚与委蛇,相信皇后和诸位贵妃会理解的。”
  “是啊,她们能理解,可朕这心里还是有些戚戚然,娶个老婆还陪送金银,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我摇摇头,离开这里,走向后宫。
  经过一番谈判,一个月后,大宋和蒙古正式签订了和约,大致内容和当初西北一样:
  一,大宋和蒙古互为兄弟之国,签订和议之日起,不再相互攻伐;
  二,蒙古嫁监国公主阿刺海别吉于大宋,大宋陛下娶蒙古监国公主阿刺海别吉于大宋;
  三,蒙古陪送大宋嫁妆黄金一百万两,白银三百万两,战马五万匹,牛羊二十万头,仆人若干;
  四,大宋与蒙古互相通商,双方要保护商人安全;
  这个和议昔日在西北的时候就已经商定,并且还支付了一部分,主要是战马。这次耶律楚材只是将其他条款确实履行,并承诺回到蒙古,就将剩下的金银牛羊送到大宋来。
  这个条款虽然简单,但涉及到方面却很多,所以双方才扯皮了这么多时间,不过,随着这个和议签订,大宋和蒙古终于恢复名义上的和平,双方往来不再受到限制。
  不过我却在补充条款加了一条:东北因为是大宋新收复地区,异族流民甚多,若蒙古之民在此地出事,将不受大宋保护。
  我本来以为这个条款比较难于让耶律楚材接受,没想他对此到没纠缠,只是要求东北保持现状,屯堡不能向草原深入。现在大宋并不具备北伐草原的条件,这也是我当初让彩云停下屯堡建设的主因。如今情况更复杂,加上对草原削弱之策已经起到效果,再拼下去,就不是削弱蒙古,而是削弱自己,因此我也爽快的答应对方条件,并对耶律楚材提出:若宋国之人从东北越境,将不受该条约保护的条款表示赞同。
  总体而言,这个条约规范了大宋和蒙古的一些行为,让双方能够有了一个保持和平,解决争端的理论基础,虽然我和对方都知道这个和平很脆弱,但毕竟有了这个东西,很多事情才能进行下去。
  因为对方是中书令,相当于蒙古文臣之首,因此条约上的我方最后签名就落到司马风头上,双方签名盖章后,这个条约正式生效。
  这也意味着,被我俘虏到建康,最近一直在学刺绣的阿刺海别吉,也将成为我的后妃之一。而我此刻并不知道,这个阿刺海别吉即将给我的生活以及帝国带来怎样变化,我只清楚一件事情,我又要当一回新郎官,而且是被人逼着上的那种。
  第二十一集 第一章 婚礼打算
  第二十一集 第一章 婚礼打算
  神始五年六月,大宋五路伐金,七月初攻克开封,其后数路并进,于八月将金国所辖之地尽数收归大宋,整个伐金战役只用了三个月。
  九月,和蒙古使节耶律楚材商议两国和约,十月签订和约,宋国与蒙古进入相对和平时期,结束战争状态。就在条约签订后的第三日,根据和约所定,我要迎娶成吉思汗之女,前蒙古监国公主阿刺海别吉。
  对于这样的政治婚姻,其实我并不怎么满意,但没办法,无论大宋,还是蒙古,都需要一种形式来表达一种和睦,就算是表面上,也需要这么做,这就是政治需要。
  既然大宋不想嫁公主过去,也只能将对方公主迎娶过来。
  皇帝大婚,除了迎娶皇后,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铺张浪费,至于耗费亿万资费来为皇帝举办婚礼,更是大宋所不提倡。再加上现在朝廷提倡节俭,就连迎娶皇后卓妙姿,就只有一个册封仪式还算正规,其余仪式就没那么讲究,甚至都没举行公开大婚。
  在如此情况下,我当然不愿。为一个蒙古公主来大操大办。
  按照我本意,就按照一般嫔妃选。拔标准,派出几个重量级官员意思意思,把阿刺海别吉迎进皇后就得了,毕竟她本来就是俘虏,如今也只是给她披了一层贵妃的金妆,本质上和一个待遇良好的俘虏并无任何区别。
  这个提议遭到耶律楚材的强。烈反对,他认为阿刺海别吉是成吉思汗之女,又曾经是蒙古的监国公主,地位高贵,就算不能成为皇后,但在礼仪上却不可缺。此人见识极为广博,说他学富五车都是看不起他,加上口才了得,从上古周公之礼,讲到皇家婚姻的严肃和尊贵,甚至还有西方万里之外的皇室风俗,让大宋群臣瞠目结舌,犹如听到一篇古今中外,关于帝王婚姻,特别是和他国尊贵公主联姻应该讲究的仪式和礼仪的教科书。
  在他的旁征博引,资料翔实下,本有心反对的群臣。也找不到合适理由,毕竟他说的也是事实,从周朝开始,结婚就要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帝王之家对此事更是慎重,不仅规模更加庞大,耗费财物更多,其礼仪规范更有着一套严格繁琐的制度,甚至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神州典章礼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见此事绝对不是小事。
  不过这种大婚礼节,一般只在迎娶皇后的时候采。用,其他嫔妃就没这么麻烦。如果将阿刺海别吉当成一般嫔妃迎娶,就不需要这么做,但耶律楚材却不愿如此,虽然没有过分到要大宋拿出迎接皇后的礼仪,但也要举行一场规模稍微小些的仪式,以让整个大宋都知道我娶了阿刺海别吉。
  以阿刺海别吉的身份,如果是正规的送亲,那用。一场大的仪式,来表示两国亲善也未尝不可,更何况婚礼耗费,耶律楚材承诺两国各一半,这已经是极大让步,如果真将耗费全部让蒙古出,估计这事传出去就是天大的笑话,不光是我,整个大宋都没面子。
  可阿刺海别吉。是在战场上被俘虏,按道理说,她也只是一个战利品,既然是战利品,那战胜国自然拥有处置的权力,就算后来两国亲善,也没让战利品爬到战胜国头上的道理,更何况我本心就不愿为此事大操大办。
  秉承我意图的文贵,张天纲,吕子羽就算被耶律楚材说的哑口无言,但也不肯让步,和耶律楚材等人僵持不下,致使婚期礼仪迟迟不能决断。
  得到情况汇报后,我烦躁之下,干脆将大手一摆,说了一句:“爱嫁不嫁,朕难道还用求他们不成?”撂下这句话后,不顾文贵等人的目瞪口呆,径直回到后宫,去见皇后。
  说起来,我的后宫并未有常人想的那样庞大,正规册封的只有皇后卓妙姿,雪妃岳念雪,清妃谢道清,至于小筠及竹,包括紫暄,都没有经过正式册封,算是和我关系暧昧吧。
  不过这样的事情在帝王之家常有,一般是在对方有孕之后才正式册封,如若特别宠爱,也可以册封。只是小筠和竹在皇宫内身份特殊,根本无册封必要,至于紫暄,那本就是我的贴身侍卫长,一天到晚跟着我,不册封正好。
  因此盘指算了片刻,我才惊觉自己后宫得到册封的妃子也少的可怜,怪不得诸多大臣,包括司马风都要求我广纳嫔妃,以丰子嗣。我估计他们是以为,我至今没有子嗣是因为嫔妃太少。
  一个帝国,缺乏继承人,的确是影响帝国稳定的大事。虽然我还年轻,但这些老成的大臣已经看到这方面隐患,努力想消弭于无形。无论他们做法如何让我反感和尴尬,但我都不好在这个问题上多说什么,毕竟这也是我的责任之一。
  整个皇宫,为此事受到最大压力并不是我,而是姿儿,我知道,她很早就在积极物色妃子人选,好多次有意无意的在我面前说过此事,但都让我含糊过去。其实我一直有个怀疑,认为自身出了什么问题,可找到诸多太医诊断,甚至大宋军医总负责人都风南都在为我详细体检后,很肯定的下了结论,我没有任何问题。
  我没有问题,那就是皇后她们的问题。虽然此事我要求太医和都风南保密,但天长日久,有些消息就自然流传出去,让姿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