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恐怖科幻电子书 > 小寒资料集 >

第642部分

小寒资料集-第642部分

小说: 小寒资料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中国的5。8枪族正处于研制阶段,经过近20年的摸索,我国对小口径杀伤理论已经非常了解,采用小口径、小质量、高初速弹丸来提高杀伤威力已经被大量的试验所证实,也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很多人主张研制5。8毫米小口径手枪,统一我国的口径序列。
一时间,两种意见方各执一辞,争论地难分难解。为此,论证部门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打肥皂,打钢板,打活猪,光试验消耗的肥皂就达5吨多重。试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数据,最终验证了5。8毫米口径手枪是可行的,而在发展5。8毫米口径还是9毫米口径方面却未能得出肯定的结论。因此论证部门最终提出9毫米口径手枪装备营以下军官,5。8毫米口径手枪装备团以上军官,作为新手枪系列,同时进行研制。这个结论得到了领导机关认可,也因此有了现在的两种口径的姊妹手枪。现在回过头来看,研制的结果并非是当初所设想的,但是以9毫米手枪作为警用,通过扩充弹种来达到特殊的作用效果,而5。8毫米手枪作为军用,也可以说是一种不错的搭配。
在新手枪的研制过程中同样也走了不少的弯路。开始研制时,总师曾经提出过设想,为了简化工艺、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和便于大量生产及加快研制进度,采用两种口径同一种结构方案。但是这样的指导思想在实际中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由于9毫米手枪要求既可使用新弹,又可使用帕拉贝鲁姆9毫米手枪弹,在新弹未研制出之前,可用帕拉贝鲁姆9毫米手枪弹进行试验,相比而言9毫米手枪研制进度较快,这也是9毫米手枪先定型的原因。在研制初期,为了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出了可以进行多种方案设计,不断比较、优化的设计思想。经过方案的初选,最后有5种方案参加了设计评审,分别为采用半自由枪管短后坐回转闭锁机构的9a型方案和9a1型方案;采用枪管回转闭锁机构的9B型方案;枪管上下偏移闭锁机构的9c型方案和9…Ⅱ型方案。最后专家建议在9a型方案和9…Ⅱ型方案的基础进一步试制和试验,然后优化成一个方案。通过近5年的多次优化改进设计、试制和试验,最终9毫米手枪及弹达到了设计定型要求,先于5。8毫米手枪设计定型。
在5。8毫米手枪的方案阶段,有专家提出了5。8毫米手枪作为装备团以军官的自卫手枪,体积太大,建议缩短全枪长度。于是研制人员开始进行短枪管方案设计。但是短枪管方案在设计和试制过程中遇到了很大困难,先后经过两轮设计、试制和试验,均未达到理想结果,出现了射击震手,枪口火焰和噪声大等问题。直至1996年3月,在短方案无法进行的情况下才又不得不重新回到长枪管方案。5。8毫米手枪在设计过程中也提出了枪管回转闭锁、枪管随动、两种枪管起落、中间块闭锁等五种设计方案。经过评审和优化,最终采用了枪管回转半自由枪机方案。自动方式和9毫米手枪不同,这也和小口径弹的特点有关,因为5。8毫米手枪在采用自由枪机时后坐能量大,不好控制,而采用非自由枪机方式时又因为能量不够容易导致后坐不到位。
在两种口径手枪先后设计定型并装备部队试用后,又出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军队到底是装备9毫米手枪还是装备5。8毫米手枪呢?由于二者均是综合性能较好的手枪,为此又不得不重新组织军事院校和野战部队进行两种手枪对比试验。经过综合各种因素并充分听取部队意见后,认为5。8毫米手枪的综合性能优于9毫米手枪。最终部队决定采用5。8毫米手枪,而9毫米手枪配发给、武警使用。
内部结构
92式9毫米手枪和5。8毫米手枪在结构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采用击锤回转式击发方式,发射机构为拉杆分离式,可单动或联动;供弹采用了双排双进结构;握把采用新型工程塑料;设有手动保险、击针保险和不到位保险;具有膛内有弹指示、弹匣余弹显示及空仓挂机功能;弹匣卡笋能左右互换,结构简单可靠;套筒座上留有辅助瞄具接口。两枪大部分零件通用,不通用的零件包括枪管、底把、连接座和弹匣。
92式手枪在设计过程中将零散的零件组合成部件或组件,方便使用,方便维护保养,体现最明显的是发射机组件,将击锤部件、拉杆部件、阻铁部件、保险、单发杠杆和销轴等完全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为了简化结构,有些零件还可一专多能。
套筒座为注塑成型工程塑料件,是手枪的基础部件。其主要作用是联接装配其它零部件成一整体,射击时是握持的主体。其内部容纳了发射机组件、弹匣组件、弹匣卡笋和弹匣卡笋簧。设置在套筒座尾部的定位面和在护圈上方安装的挂机柄能将发射机组件稳固地定置在套筒座内。弹匣卡笋可根据需要左右调换,便于左撇子射手使用。
发射机座为冲压件,弹性好,可起到减缓套筒后坐到位时撞击的作用。其上还设有导轨和抛壳挺,为套筒前后运动提供支撑,并实现抛壳。在发射机座上还设置了容沙槽、排沙槽,提高了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可靠性。
92式手枪采用片状准星和缺口式照门,在照门和准星上均涂有荧光点,便于夜间瞄准射击。缺口照门可沿水平方向调整移动。在套筒座的两侧设有沟槽,可安装激光指示器和强光灯等附件,提高快速射击的能力。
92式手枪设有联动机构,当膛内有弹、手枪又处于保险状态需要射击时,打开保险后即可扣动扳机,扳机拉杆直接带动击发杠杆、击锤向后旋转,转到一定位置时击发杠杆解脱击针保险,单发杠杆强迫扳机拉杆自动解脱击锤,击锤即向前回转打击击针,完成击发。
92式手枪设三重保险机构,分别为手动保险、击针保险和不到位保险。手动保险与其它制式手枪基本相同。用手将保险手柄推到保险位置时,处于待发状态的击锤便返回到保险位置,此时套筒和扳机处于锁闭状态。击针保险由保险轴及簧等组成,装在套筒座后端并与击针轴线呈垂直状态。在任何状态下击针保险轴都将击针限制在套筒的后方位置。只有当套筒处于完全闭锁状态时,扣动扳机,才能使击发杠杆顶开击针保险轴,从而解脱击针。在结构设计上有三处起到复进不到位保险的作用。首先当手枪没完全闭锁时,击发杠杆不能解脱击针保险轴,击针处于保险状态,从而保证手枪不能击发;其次,套筒复进到位后有1毫米的自由行程以防止反跳开锁,起到不到位保险的作用;第三,套筒复进不到位时,单发杠杆不能抬起,扳机拉杆不能钩住击发杠杆,顶不到阻铁,从而使击锤不能解脱。
92式手枪设置了空仓挂机机构。套筒在弹匣内最后一发弹射出后复进时,便会被空仓挂机扳把卡住,形成空仓挂机状态。如果需要继续射击,按下弹匣卡笋,取出空弹匣,将装有枪弹的弹匣插入并锁住,压空仓挂机扳把或向后轻拉套筒并松手,套筒便推弹复进到位,武器又呈待发状态。再扣扳机,又可继续射击。
由于发射枪弹不同等原因,两种手枪在结构设计上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自动方式上。9毫米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和枪管回转闭锁的自动方式。枪弹击发后,9毫米手枪枪管在弹底压力的作用下带动枪机一起后坐,联接座螺旋面迫使枪管回转实现开锁;枪机在惯性力的作用下继续后坐。枪机后坐到位后,由于复进簧力的作用,枪机复进推弹进膛。同时,枪管在联接座螺旋面的作用下回转,完成闭锁。因此9毫米手枪枪管上有两排螺旋闭锁齿,另外还有一螺旋凸台。而5。8毫米手枪采用半自由枪机式,即自由枪机和延迟惯性闭锁相结合的自动方式。在击发后先是套筒后坐,在套筒后坐一段距离后,套筒内表面的螺旋槽与枪管上的螺旋凸台作用,迫使枪管回转,达到消耗套筒后坐能量、减缓其后坐运动速度的目的。5。8毫米手枪枪管上只是一个螺旋凸台。
此外其他方面的不同还包括:9毫米手枪弹匣厚度较5。8毫米手枪弹匣大;9毫米手枪发射机座上的弹匣槽宽度较5。8毫米手枪宽;9毫米手枪扳机护圈前端面设有直面防滑装置,而5。8毫米手枪采用圆弧过渡;9毫米手枪在外形尺寸上较5。8毫米手枪长2毫米、高4毫米。
92式手枪系列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军用手枪的发展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也从此在世界先进手枪行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的手枪正以92式5。8毫米手枪为基础进行扩展,微声手枪等也已先后定型并装备部队,而9毫米外贸型手枪也开始打入国际市场。相信92式手枪系列今后在防护我军安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沙漠之鹰
现实状况
最早的沙漠之鹰设计,于1980年由mRI发布;原型枪则在1981年完成;而最终定型则是在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ImI)。在经过数以千计的射击试验之后,第一把具有完全功能的。357口径沙漠之鹰终于面世。一出现,这款。357就成为了收藏家和枪械爱好者疯狂追逐的对象。在1986年一年内,mRI特别生产了1000把珍藏版。357沙漠之鹰;包括100把金版、400把银版、500把铜版,均标号为1。357。每把珍藏版的。357沙漠之鹰都由一个桃木盒包装。
mRI并没有满足这样的小小成功,而是继续对沙漠之鹰进行改进。在1985年,沙漠之鹰的膛线被改成多边形,以提高精度。1986年,mRI推出了一把。44口径的沙漠之鹰;这简直是一把完美的手枪,也是第一把。44口径的半自动大口径手枪。1987年,。41口径的沙漠之鹰投产,以填补市场空白。1989年,沙漠之鹰进行了标准化定型,称为“markVII”标准,内容是:大型安全锁、两段式板机等。
虽然沙漠之鹰是mRI最著名的产品,但却不是唯一的产品。mRI近年来推出了许多“鹰”系列枪支,不过却都没有取得沙漠之鹰那样的成就。现产的沙漠之鹰分成markVII和markXIX两大系列;现产的markVII系列均为。44口径,有6英寸、10英寸枪管;XIX系列则有。44、。50两种口径,枪管均为6英寸长,可通过更换部件达到10英寸枪管
1979年,在马格南研究公司有三个人想要研制出一种发射。357马格南左轮手枪弹的半自动手枪,当时他们的研制计划名称为“马格南之鹰”(magnumeagle)。这三个人是J。Lindig、J。Skildam和H。Z。Skildam,而马格南研究公司的创办人——B。White负责技术的细节和开发。马格南之鹰的设计目的是作为靶枪和狩猎手枪。第一把原型枪在1981年完成,并在1982年公布,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回响,这种。357马格南口径的半自动手枪巨大的威力和漂亮的外形引起很多射手的极大兴趣。然后,马格南研究公司需要寻找一家大公司来生产这种手枪,不久就找上了ImI。为什么是ImI?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资料。总之,这种手枪在1983年开始以ImI生产的“沙漠之鹰”的形式开始生产和销售,不过直到1985年,。357口径的沙漠之鹰才正正式式出现在美国手枪市场的售货架上。为了追求比。357马格南更大的威力,因此在1987年推出。41马格南型,不久又推出了。44马格南型,在1994年又推出了。50ae口径,而在1998年又推出了不太有前途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