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恐怖科幻电子书 > 小寒资料集 >

第786部分

小寒资料集-第786部分

小说: 小寒资料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沿海登陆,分成许多小股,抢掠了几十个城市。沿海的官吏和兵士不敢抵抗,见了倭寇就逃。
倭寇侵略越来越严重,使躲在深宫里的明世宗也不得不发愁了,叫严嵩想法子对付。严
嵩的同党赵文华想出一个主意,说要解决倭寇侵犯,只有向东海祷告,求海神爷保佑。明世
宗居然相信赵文华的鬼话,叫他到浙江去祷告海神。后来,朝廷派了个熟悉沿海防务的老将
俞大猷(音yó;u)去抵抗。俞大猷一到浙江,就打了几个胜仗。但是不久,浙江总督张经
被赵文华陷害,俞大猷也被牵连坐了牢。沿海的防务没人指挥,倭寇的活动又猖獗起来。朝
廷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才扭转了这个局面。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山东蓬莱人。他到了浙江,先检阅那儿的军队,
发现那些军队纪律松散,根本不能够打仗,就决心另外招募新军。他一发出招兵命令,马上
有一批吃够倭寇苦的农民、矿工自愿参军,还有一些愿意抗倭的地主武装也参加了进来。戚
继光组织的新军很快发展到四千人。
戚继光是个精通兵法的将领,他懂得兵士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上阵的。他根据南方沼
泽地区的特点,研究了阵法,亲自教兵士使用各种长短武器。经过他严格训练,这支新军的
战斗力特别强。“戚家军”的名气就在远近传开了。
过了几年,倭寇又袭击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戚继光率领新军赶到台州。倭寇在哪
里骚扰,他们就打到哪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海盗队伍,哪儿是戚家军的对手,交锋了九次,
戚家军一次次都取得胜利。最后,倭寇在陆地上呆不住,被迫逃到海船上,戚继光又用大炮
轰击。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烧死或掉到海里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投降。
倭寇见到浙江防守严密,不敢再侵犯。第二年,他们又到福建沿海骚扰。一路倭寇从温
州往南,占据了宁德;另一路倭寇从广东往北,盘踞在牛田。两路敌人互相声援,声势很
大。福州的守将抵挡不了,向朝廷告急。朝廷又派戚继光援救。戚继光带了新军赶到宁德,
打听到敌人的巢穴在宁德城十里外的横屿岛。那儿四面是水,地形险要。倭寇在那儿扎了大
营盘踞,当地明军也不敢去攻打他们。
戚继光亲自调查了横屿岛的地形,知道那条水道既不宽,又不深。当天晚上潮落的时
候,戚继光命令兵士每人随身带一捆干草,到了横屿对岸,把干草扔在水里。几千捆干草扔
在一起,居然铺出了一条路来。戚家军兵士踏着干草铺成的路,神不知鬼不觉地插进倭寇大
营。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盘踞在岛上的二千多个倭寇全部被歼灭。
戚家军攻下横屿,立刻又进兵牛田。到了牛田附近,戚继光传出命令,说:“远路进
军,人马疲劳,先就地休整再说。”
这些话很快传到敌人那里。牛田的倭寇真的相信戚家军暂时停止进攻,防备也就松懈下
来。就在当天晚上,戚继光下令向牛田发起总攻击。倭兵毫无准备,匆促应战,禁不住戚家
军猛攻猛冲,纷纷败退。倭寇头目率领残兵逃到兴化,戚家军又连夜跟踪追击,一连攻下了
敌人六十多个营寨,消灭了溃逃的敌人。到天色发白的时候,戚家军开进兴化城。城里的百
姓才知道附近的倭寇已被戚家军消灭。大家兴高采烈,纷纷杀牛带酒,到军营来慰劳。
第二年,倭寇又侵犯福建,攻下兴化。这时候,俞大猷已经复职。朝廷派俞大猷为福建
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两个抗倭名将一起,大败倭寇,收复兴化。公元1565年,俞、
戚两军再次配合,大败倭寇。到这时候,横行几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肃清了。
上帝永恒的召唤—中世纪音乐介绍
歌特音乐(Gothicmusic)这个词汇本身就和中世纪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而歌特音乐领域中的重要DaRKWaVe乐风中许多重要的乐队例如ataraxia,Qntal,estampie,camerata
mediolanense,LoveIscoldThanDeath等或多或少的有着某种中世纪的情节,他们其中的乐队干脆被媒体称之为中世纪组合。他们从中世纪音乐中吸收氧份,涉取着某种神秘的元素。而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称之为黑暗时期,这更加看出和DaRKWaVe某种内在联系或是相通性,或许巧合,在这里不敢妄言。不过正如aRcaNa乐队的主脑PeterPetterson所说‘我们是中世纪的,我们的理想是做出中世纪的灵性音乐,这一切来源对我们对浪漫的追求。‘也许大家和我一样,为了更好的理解音乐喜欢去溯源,那下面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中世纪的音乐吧。
中世纪的历史介乎于欧洲古代和近代之间的大约一千二百年的历史时期。中世纪开始时,欧洲政治和社会结构土崩瓦解,生活困苦,一派萧条,以后接踵而来的是漫长而迟缓的复苏。然而这个时期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却不容忽视。音乐遗产亦很重要,虽然其思维方式及认识特点与今天相去甚远,但在其它一些重要方面,当代音乐却从中世纪音乐中继承了大量财富。
‘中世纪的‘(medieval)这一形容词与其英语的词和其他语言中的对应词一样,都来源于拉丁名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者人为,自古代文明衰落至十五世纪,文化,文学和艺术‘复活‘的整整一千年,仅仅是一首不值得称道的‘哥特人‘的黑暗插曲。历史学家虽然早已驳斥了这种偏见(可是这一观点由‘黑暗时代‘一词部分的保留下来)但是习惯上仍将这个慢长时期视为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通常公认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和1453年(君士坦丁堡失陷于土耳其人)为这一时期的上下限。
‘中世纪是从粗野原始状态下发展而来的,它从没落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罗马天主教会在思想意识上处于统治地位,在教会严密禁锢下,堕落到愚昧主义和禁欲主义的深渊。圣经被认为是绝对权威的,是判断是非的威严标准,一切权威性的解释都是来自于上帝。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从思想言行到日常工作都是受到教会的影响和控制。中世纪的教会竭力鼓吹禁欲望主义和来世观念,宣扬原罪,来世抱应等教义。僧侣门获得了知识和教育的垄断地位,而教育本身也渗透着神学的性质。中世纪留下了一方面是封建主的暴力和寺院僧侣的宗教统治的遗迹,另一方面是诗歌,音乐,文学,,建筑和雕刻的艺术创造。音乐在艺术中当推首位。圣托玛。达坎(1225…1274天主教神学家,《神学概论》作者)称之为‘七大文艺之冠‘并把它看作‘最高尚的现代科学‘。它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在大学里和算数,几何,天文一起作为教授的科目。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制定了严格的音乐规则,并按照经院学派的精神,将音乐创作视为一种理性的成果,更甚于想象或感性的产物。但是这种有时被夸大了的理性结构的需要,这种代表中世纪音乐活动的特性在此却产生了极好的影响,因为它关系到这样的几个问题:澄清刚问世的复调音乐的混乱;确定节奏的小节,并找出一种表示音响时值和高度的记号。可是这种不顾一切地想忠于古代概念的愿望——这些概念往往被错误的理解——有时却搅乱了理论家的思想,在某些方面多少推迟了音乐技巧的发展。
早期音乐,教堂在此起了重大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正是宗教音乐,教堂音乐。在所有的音乐史中,从基督教到现在算起来有二千年的时间,可在这二千年的音乐史中,前面的以前年只占了很少一部分,以至于成为我们对西方音乐不能真正了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了解音乐本身。史实不过是干巴巴的骨架,只有音乐才能赋予骨架以生命和意义。在研究素歌圣咏这种不太为人们熟悉的音乐时,尤其需要牢记这一点。
圣咏必须反复谛听和咏唱,直至习惯它们。可我们现在的困难比较大。只是到了二战以后,二十世纪西方的音乐学家开始注意中世纪音乐和古代音乐,这时才开始有一些学术成果。后来录了很多唱片,有一大部分是在天主教堂,各种教堂里面录的。音响效果很好,有一些回声很有意思。
听了那些以后,才会知道当时的音乐是怎样一种音乐。我们现在所将的中世纪教会音乐是从七世纪开始形成一直到1960年代的圣咏情况。圣咏的保留曲目及其所从属的礼拜仪式均系经过许多世纪的发展而得。即使有些仪式正臻稳定,圣咏仍不断的扩充和变化。大部分圣咏源自中世纪,自那以后不断咏唱,留存至今,往往讹误百出,所以说素歌圣咏是一种历史制度,是早期音乐会上演唱的曲目,也是现在仍在咏唱的仪典音乐。因此比较审慎的做法是通过近代所遵守的仪典常规来琢磨圣咏曲目,即使这样会模糊风格和实践的时间顺序。下面我们只好不顾古今之间的时间落差,按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恢复的模样,也是直到不久前还在广泛采用的模样。钻研这些曲目,至少可以领略中世纪僧侣俄人等的感受。
基督教音乐起源于犹太教音乐。后者受到了希腊艺术的影响。希伯来人的宗教音乐由有乐器伴奏的歌舞组成。它很少沉思默想的意味,具有强烈的甚至粗暴的气息尤其显得响亮热烈,它完全适用于赞美诗篇中洋溢的漏*点。
最初的基督教徒很少唱歌或者根本不唱,由于遭受迫害,他们躲藏起来,而歌声会暴露他们,如果有时他们敢于哼几句旋律,那也总是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此外他们的教义摈弃异教音乐中的情意主义,至少把半音阶和四分音阶看做过于颓废而加以否定。然而在东方则不总是这样,当地传统势力胜过任何对宗教的考虑。在基督教教堂歌曲中,后来彻底永久地取消了一切非自然音阶的调式,这应归功于圭多。达莱佐的影响(11世纪)
关于弥撒:埃赫里亚亲睹耶路撒冷第一次早祷的报道。‘随着第一声金鸡报晓,主教立刻下来,走进阿纳斯塔西斯窑洞(据说阿纳斯塔西斯是公元十世纪发现耶稣曾葬于其中并从中复活的基窑,后围绕基窑而建的圆形建筑——译注)。四门洞开,人群进入阿纳斯塔西斯,里面灯火通明。
当人们全部进入后,一位神父吟唱诗篇。全体会众应和,然后是祈祷。接着助祭中的一人唱诗篇,然后又是祈祷。有一神职人员唱第三首诗篇,继而以第三次祈祷和全体祝祷。三首诗篇唱毕,三次祈祷做毕,香炉拿近阿纳斯塔西斯窑洞,整个大堂内香气弥漫。此时主教站到栏杆后面,手捧福音书向大门走去,亲自诵读主的话。诵读一开始,人群中呻吟欷嘘,呼天抢地在铁石心肠也会因主耶稣为世人如此受苦而感动的潜然泪下。福音经文读毕主教离去,在赞美诗声中被引向十字架,由全体会众伴随,在那里又唱一首诗篇,做一次祈祷,然后主教为人们祝福,会众解散。主教出去时,人人走上前去吻他的手。‘——摘自《早期基督教文献中的音乐》中的《埃赫里亚游记》。
为死者而做的弥撒即‘安魂弥撒‘是特殊的弥撒,亦常配以复调音乐(但只在15世纪中叶以后)。‘安魂‘一词(Requiem)来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