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恐怖科幻电子书 > 小寒资料集 >

第881部分

小寒资料集-第881部分

小说: 小寒资料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安放码子比较方便。
具体步骤如下:
古筝装弦的码子──将古筝弦带小疙瘩的一端穿在穿弦孔中,并拉直挂在古筝首,然后将弦拉至琴钉处,留出够在琴代上绕五六周的一段弦,其后把弦截断。将弦的这一端穿入琴钉的小孔中,用调音搬手将弦绕在琴钉上,上紧即成。然后,将码子按合适的位置安放在古筝弦下。上弦时应注意弦的两端要恰如其分地放在两岳山所指定的位置上,以保持弦与弦之间距离的均等。码子在筝上的排列犹如一字形大雁的排列飞翔,被称为‘古筝排雁柱‘。码子间的距离,低音间距宽,高音间距窄,整个雁柱间距是从低音至高音由宽到窄的过渡。在113公分长的筝面上,一般第一弦的码子距后岳山17公分左右;第二十一弦的码子距前岳山18公分左右。码子排列合适有助于弦的振动和方便按弦。码子应尽量放在两岳山置弦的两点所构成的‘直线‘上。否则,码子容易移动,弹奏低音区会也现码子碰撞筝面板的噪音。
还要注意古筝码子的角度。调整好码子在弦下的角度有助于发音,使音质好,杂音少。码子调整后。继续上弦,上到每根在岳山和码子上不松动,就算完成上弦的工序了。古筝的琴弦比较长,因此弦的张力小,比较松,因而古筝的调音较为困难。在调音时,必须反复校正弦的音高,才能取得音的准确和稳定。即使调好的音,在演奏中也常常会发生变化,仍需移动码子进行校音和微调。影响弦的音高还有其它因素。如琴钉松动形成慢性跑弦,码子与岳山高度比差过小,古筝码子容易移位形成古筝弦音不准等。这些就需要在乐器制作和维修时加以克服了。
学古筝从零开始
一:学古筝演奏姿势:学弹古筝的姿势,一般采用坐式,特殊场合采用站式。古代采用过盘式、跪式。由于流派的不同,筝的放置位置、筝架、琴凳也不同。有的用琴桌式筝架,有的用类似人字形的筝架,还有的就放在腿上演奏。我们采用琴桌式筝架比较稳因、牢靠,琴桌的面板有助于古筝弹奏的共鸣,以便于发音;琴桌的高低以适合放腿为宜。坐的高低位置,应以方便演奏为原则。如坐的位置过高,上身容易前倾;坐的位置过低,身体双手容易紧张。
演奏者坐的姿势应该是:两腿自然分开,上身端正,两臂和双手松弛而自然抬起,精神饱满,态度自然。在演奏时既不要驼背也不要过分挺胸;既不要拘紧,也不要松垮。切忌摇头晃脑、脚找拍子等坏毛病。正确的演奏姿势是:右脚蹬在固定筝架的踏板上,头部略俯视,双手按乐曲开头的指法自然伸出,做好弹奏准备。
二:学古筝右手技法:古筝的指法有托、劈、抹、挑、勾、剔、打和摘八种。在组合指法中还可分为撮类指法、摇类指法和其它组合指法。传统演奏方法要求右手拨弦的手形是‘名指扎桩四指悬‘,扎桩即无名指固扎在前岳山内外,跟着四指的拨弦而移动。有人比做倒垂的花朵,也有人比做鸡爪形。在演奏中一般大指与中指保持五个弦距的宽度,手掌的位置应以保持大指与中指拨弦重心的平衡,掌心在从大指弦距数起的第二、第三弦距之间,手不要过于垂直,以略偏向右侧为宜。右手拨弹古筝弦,以大指、食指和中指为主,无名指次之,极少用小指。在重视手指的全面训练中,要特别重视大指的拨弦训练。在古筝曲,主旋律的拨奏主要靠大指来负担。
大指拨弦用大关节。大关节指的是大指与手掌的根部边接的关节。大指用大关节拨弦容易保持斜下方的触弦角度。这种角度,发音结实、音色较好。另外,应注意保持大指与古筝弦过于垂直并略向前岳山自然倾斜的位置。食指拨弦用小关节。指的是食指略有弯曲的第一、第二关节,以第二关节的弯曲为主。触弦时,应避免向上扣弦的拨弦方法,并尽量使大中二指触弦的音色接过。中指拨弦用大关节,指的是中指与掌心连接的关节。中指向里拨弦角度与大指大致相同,即斜下方的拨弦。中指与筝弦保持约45度的角度,略向前岳山自然倾斜。无名指有时在岳山内扎桩,有时拨弹古筝弦。拨弦时,一般用小关节,不触弦时,自然放松略有抬起,注意不要碰弦。小指在古筝演奏中要保持自然放松、略微抬起的状态。在某些长琶音中,有时用小指配合拨弦。从低音至高音的拨弦,要有一个斜线概念。右手拨弦的位置,在高音区距前岳山为3.5公分。在低音区约7.5公分,从最低音弦的拨弦点至最高音的拨弦点划一条直线(实际是弧线),这条斜线就是右手拨弦的基本位置。由于乐曲中音色对比的需要也常变换拨弦点的位置,有时拨弦点在弦的三分之一处或接近前岳山的地方。
A.学古筝右手单指指法
1.托演奏时大指向外拨弦,即向低音的方向拨弦。拨弦角度以向斜下方用力为宜。且忌大指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弯曲向斜上方用力‘扣‘弦。托的动作,是通过肩臂手及假指甲自然巧妙而协调一致的运动。弹奏的手指小关节不弯曲,以大指的根部为基点,自然用力。向斜下方拨弦。
连续托指称为‘连托‘。可以用指不离弦连续托指的方法,也可用跳弹(每弹完一音手指起来再弹)的方法,前者声音连贯,后者声音结实且有助于指力的训练。托是筝演奏法中的基本指法,它用于单音或音阶旋律下行的演奏,在‘重勾劈托‘以及下行‘历音‘等指法中也要用到托的拨弦方法。
2.劈演奏时大指向里拨弦,指的是向高音的方向拨弦。劈的动作仍以大指连接手掌根部的关节为基点,略偏斜上方角度拨弦。劈是托的反向指法。它常与托交替使用或连续交替使用。在旋律中,音值较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度音依次出现时,经常采用劈托的交替指法。一般是先托后劈。它还运用在顺弦序连续上行音的拨奏中也常配合中指食指的演奏。‘重勾劈托‘或‘母指摇‘中均包含着劈的指法。
3.抹演奏时食指向里拨弦。抹常用于配合大指或大中二指的演奏,也用单音或上行音阶的拨弦。‘食指摇‘和‘三勾轮抹‘指法中都包含有抹的指法。
抹单独使用时,常用大关节向斜下方拨弦。它与其它手指配合拨弦时,由于速度和手形的限制,则采用小关节(第二、三关节)弯曲略斜上方拨弦。采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音色的统一和触弦的灵活。
4.挑演奏时食指向外拨弦。食指向外拨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大指依附在食指第一关节上,借助大指的辅助力量,以腕带指进行拨弦;另一种是食指依靠助力量,以腕带指进行拨弦;另一种是食指依靠自已第一、第二关节的拨动,以臂带指进行拨弦。这两种方法都要求中、名、小三指呈自然放松而略有收缩的状态。
挑常用于单个音的演奏或下行音阶旋律的演奏;也常用于与大指配合或与大中二指相互配合的演奏。在些综合指法中如‘历音‘、‘反小撮‘及‘反重撮‘中都包含有挑的拨弦指法。
5.勾演奏时中指向里拨弦。中指向里拨弦的动作,以中指指根第三关节为动点,带动全指向里略成斜下方的运动。应注意第一第二关节不弯曲,呈自然放松状态,同时在放松中蕴藏着一定的力量。就是以放松为基础,并保持一定的力进行弹奏。勾的触弦角度,应始终立足于弹弦,而不是象勾子一样勾弦。只有用斜下方的弹弦,才能取得良好的音芭和音质。
勾常用于与大指的相互配合拨弦,也常用于与大指和食指的相互配合拨弦;有时也用于音音或上行音阶旋律进行的。在一些综合指法如‘撮‘、‘重撮‘、‘重勾劈托‘以及‘三勾轮抹‘中都包含有勾的拨弦指法。勾在筝曲中象托一样,广泛地加以使用,它是筝曲中仅次于托的一种常用指法。
6.剔演奏时中指向外拨弦。剔不单独使用,剔常用在与大指相配合的综合指法‘反撮‘、‘剔撮‘、‘反重撮‘中,也用于右手‘扫弦‘、‘剔挑‘等综合指法中。
7.打演奏时无名指向里拨弦。打常用于琶音或分解和弦的演奏。由于无名指一般不戴假甲,将个别音用无名指的打来拨奏,以取得柔和的色对比和绵缓的音响效果。另外,在一些和弦的演奏中也包含着无名指向里拨弦的‘打‘的指法。
还有一种改进的指法,即用带指甲的无名指代替中指拨弦的方法,中指从演奏八度底半的位置上挪出来,用在大指与无名指所演奏的八度内其他音的拨奏上。这种改进的指法,使得八度内不仅有食指的抹、还增加了中指的勾剔。
打用于琶音的指法顺序是:由低到高用‘打勾抹托‘,由高到低用‘托抹勾打‘。
8.摘演奏时无名指向外拨。
B、学古筝右手组合指法
1.撮类指法
a。撮:大指用托,中指用勾,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相对拨弦。演奏时要求大中二指弹弦整齐,同出一声以及斜下方的触弦角度。且忌大中二指弯曲而向上‘扣弦‘。
撮在筝曲中广泛使用,有时演奏单个的八度和音,不时演奏连续出现的八度和音。撮主要用于八度和音的演奏。偶尔也用于五度、六度、七度和音的演奏。
b。反撮:大指用劈,中指用剔,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反向拨弦。反撮是与撮相反的种指法。
反撮用于八度和音的演奏。它不单独使用,常紧跟在托、撮、勾、托或托勾的后面使用。
c。剔撮:大指用托,中指用剔,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外拨弦.也称为‘撮指‘。
剔撮是河南流派中特有的一种指法。在河南筝演奏家曹东扶先创作或订谱的筝曲中经常可以遇到。
剔撮主要用于八度和音的演奏。在‘八度摇‘指法中也包含有剔撮的成份。
d。劈撮:大指用劈,中指用勾,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里拨弦。
劈撮极少使用。它有时用于上行八度和音的快速连续拨奏。在‘八度摇‘指法和‘重勾劈托‘指法中都包含着劈指的拨奏。
e。小撮:大指用托,食指用抹,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相对拨弦。
小撮主要用于演奏三度、四度和音,有时也用于演奏二度、五度和音。
f。反小撮:大指用劈,食指用挑,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反向拨弦。
反小撮用于小三度、四度(偶尔也用于二度)和音的演奏。它不单独使用,常跟在抹托、托抹或小撮的后面使用。
g。重撮:大指用托,食指用抹,中指用勾三种指法在三根弦上同时使用。
重撮常用于在八度内增加一个音符的音型中,也常用于密集位置的三和弦的演奏。
2.摇类指法
a。食指摇:食指用抹和挑连续交替向里向外快速拨弦。触弦时要求大指轻轻捏在食指近指尖第一关节上,这可以使食指稳固并增加辅助的力量;中、名、小三指自然放松而略有抬起,名指或小指不可有扎桩的动作;手掌根部轻轻搭于前岳外(但重心不要放在筝头上)。不时手掌不搭前岳山外而略有悬空,力量通过肩传至大臂再传到小臂,带动手腕的摇动,形成食指尖的密集拨弦。这时食指本身主动用力甚少,主要起着控制触弦深浅和角度的作用。假指甲的质量,以及触弦的角度深浅对摇指的音色、音量都有直接的关系。食指摇在筝曲的旋律演奏中广泛使用,尤其在长音的演奏上。
b。拇指摇:大指用托和劈连续交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