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103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103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直没有去拜访知日,于是这件袈裟也没有送过来。现在穿不合适,但放在夏天穿,这种轻薄的袈裟会很凉快。

知日笑咪咪的接过来。小子悟性好,人也平和。京城所有百姓都说这小子将来必须飞黄腾达,然而这小子就当没有发生一样,要得!

郑朗又说道:“还有一样礼物。”

说着从兜里又翻出五本琴谱,外标的风光,是努力换来的,即便有了Bug,不努力学习,也没有他今天的成就。时间紧,只是抽空写了五本琴谱,顺便也给了大和尚。

知日更高兴哪,这一刻什么贪戒,早抛之脑后,说道:“那么老衲岂不又要欠你更多日头?”

“无妨,权当送你做礼物啦,晚生这里还有好几十首曲谱,只是没有时间去写。”

“为啥不写……”大和尚一把揪着他的衣服,迅速放下来,道:“老衲强求了,小施主终是红尘中人,要专心学业的。”

不但是学业,好象还听到他搞了什么儒学,对儒学来个彻底性的颠覆与革命,恐怕时间花费更多。虽天赋好,那有抽出更多的时间为满足自己谱写曲子?

现在就算有心啦。

坐下来,学了一天琴,其实偶尔放松一下,特别是琴,更能陶冶情操。

而且知日是方外之人,无欲无求,琴声弹更是空灵。走了出来,仿佛心都宁静了。

刚到客栈,客栈里来了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座师刘处,第二个是冯元。

先施礼,然后奇怪的问:“冯给事,怎么你来到客栈?”

他的身份很尊贵,来得很古怪。

“你看,”冯元给了他一叠纸。郑朗打开一看,脸上露出惊讶的标情。他与冯元的对答只关系到学术之争,没有皇家的,这个谈论不需要忌讳,于是传得很快,便传到了洛阳。

有可能欧阳修早有了这种想法,与郑朗一样,没有地位,不敢写出来。有可能是郑朗催生的,让他提前产生了这种想法。这篇鼎鼎大名的《易童子问》便提前若干年面世了。

与历史上的那篇常达近万言的文章略有不同,这篇只有五千来字。不过在古代,有五千多字的文章也很常了。

主要意思差不多,分成三卷,前两卷主要讲叙六十四卦的卦辞与《彖传》、《象传》大义。这也可以,但问题就出现在第三卷,反复考证了《文言》、《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就包括郑朗论证仁义,所借用的证据之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那篇《系辞传》在内,并非出自一手之人。繁衍丛脞,非圣人之作。不可能是孔子写的。不过他治学还是严谨的,或者他同样怕引发争议,又说了,当是“汉初谓之易大传”,因为当时“学经者都有大传”。是汉初时学经者自己的大传,不知道怎么的,变成了孔子的大传。不过前世的经典以及后人的经典都是完美无缺的,也不必抱着那种死教条不放,不用去指责,照样可以学习借鉴。

就是这样解释了,还怕引起争议,正好洛阳有奏到京城,借着洛阳上奏的快马,送给了冯元,让冯元赏读指正。

这两个小才子态度倒也谦逊……可老冯晕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恭贺

两后生态度是谦逊了,也尊重了,可怎么办呢?仁义礼讲错了,连忠恕也要重新诠注,《尚书》很有可能一半是伪作,现在连《易经》都出现了问题。再发展下去,难不成连《论语》也要将它推翻?那儒家还剩下什么?

于是找上刘处,实际心思乱了,找刘处有什么用,刘处只是对郑朗说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并没有传给他任何学说。老刘啼笑皆非,与冯元一道又来到客栈。

冯元将这份文章递给郑朗,那意思,你看怎么办?全是你小子惹出来的事。这一回似乎越闹越大。

郑朗放下了这篇文章,说道:“欧阳推官说得很对啊,即便有伪作,若是好的,同样可以借鉴,比如晚生所讲仁义中引用《系辞传》那段话,就是《系辞传》是伪作,但那句话很好诠释了易卦中的阴阳变化,晚生以后若有机会重新讲仁义,同样会继续引用。再比如《后出师标》是伪作……”

“等等,什么伪作?”冯元又打断了他的话。

“《后出师标》。”

“怎么它又是伪作?”

“冯给事,你听这一句话,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及曲常、屯将七十余人。诸葛亮于建兴五年出师北伐曹魏,次年上了此标,这是建兴六年的事。再看《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第六》,七年卒,追谥顺平候。虽自先帝死后,诸葛亮一直对赵云轻用,可那时蜀国已无多少大将,赵云身份仍然十分显赫,为什么赵云还没有死,诸葛亮就在标中说他丧了?”

此标着还有其他的漏洞,但郑朗懒得费口舌了。

至少作为蜀国有数的大将,不是一个小人物,陈寿修《三国志》还是当世之人,无论如何,不可能将赵云死期晚写了两年,那样的话,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老冯再次傻眼。

说起来很简单是不是?

往往事情就是这样的,比如郑朗讲仁义,说起来很简单,但不往上面想,就变得很复杂,就连司马光修《资治通鉴》都无视了《三国志》这句记载,强行借用了《后出师标》,生生将赵云死期提前一年多。

郑朗又说道:“虽它是伪作,可这篇文章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其文笔优美凄怆,更使它在文坛上占据一席重要的地位。再比如《庄子》《列子》等篇,伪作更多,好的借用,坏的不要害怕,要勇于甄别出来,将它丢弃。”

“你等一等,又是什么是伪作?”

“《庄子》《列子》,甚至《孔子家语》《阴符经》《六韬》《鬻子》《关尹子》《子华子》《文子》《亢仓子》《鹖冠子》《鬼谷子》《于陵子》《尉缭子》等书籍,多有伪作,有的都可能整本书都是伪作。不过《论语》、《春秋》《孟子》等书籍绝对不会存在问题。”自宋朝开始疑经,最后居然连仅因为司马迁未载《左氏春秋》之故,怀疑《左传》也是伪作,明显是矫枉过正了。

“可有证据?”

“有的有,有的只是一种假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夫子之言,本来就是要后人进一步诠释学习以及扩展的,只要不曲解夫子的思想,无论是孟荀,或者后来的董仲舒、刘歆、杜林、郑兴、马融、郑玄、王肃、二刘、陆德明、孔颖达,我们都可以将他们的思想拿来借鉴,光大儒学,这才是夫子最想看到的。”

冯元终于听明白了,这一回这小子终于露出他的野心,不仅是想做一个才子,还想做一个经学大家,甚至郑玄与孔颖达都不屑做之,要做就做一个孟荀那样的正宗儒家传人!

冯元只好无可奈何,心中不是滋味的离开。但他心中预感到儒学的大事件就要到来了。

这几年优秀的才子辈出,不仅是郑朗与欧阳修二人,从岁数稍大的人,范仲淹、韩琦、大宋等人,再大一点的人,如晏殊、王曾、夏竦等人,稍小一点的,欧阳修、小宋、文彦博、富弼等等,更小一点的,除了郑家子,似乎还有一个陕州司马光,同样很了不得,这些人若将心思分一布分在经学上,再持着郑家子这样的怀疑态度,那后果……出了客栈门,对刘处说道:“老啦,不管事了,只能看着这些晚生们折腾……”

不想过问,随他们弄吧。

……于是欧阳修这篇文章,冯元没有有意掩瞒,将它放了出去。这一下更好玩了,几乎所有儒生膛目结舌,大臣啼笑皆非,还有的大臣心中戚戚,千万明年朝廷不让自己担任知贡举的主考官。这个卷子不好出啊,出得不好,就会捅马蜂窝,万一举子答不出来,将试卷一丢,大声抗议道:“此乃伪作,为何作题?”

到时候怎么办?

但就在这时,另一件更好玩的事情发生。

程琳查啊查的,将郑朗这幅图拓摹下来,让衙役分头在京城几百万人海中寻找。还好,有可能是巨盗的原因,作为其女眷,穿戴华贵,这一缩目标变小了些。

但难度还是不小的。

另外又派了寻找了一下,尽管与郑朗皆不相信是契丹人做的,但有些迹象,程琳还是觉得契丹人可疑,稍稍派了几个衙役过问了此事。但就是没有想到,居然真是契丹人做的。

衙役们盯了盯,一对契丹商人住进了驿馆,偶然一次,其商人的妻子出来买东西,让两个衙役看到,很像郑朗所画的那幅图画上的妇人。这一点郑朗也有功劳的,若不是唯妙唯肖的画出来,就不可能立即断定。

沾到契丹人,衙役不敢大意,飞快的回去禀报了程琳。老程一听昏了,又将那个小婢提来盘问,究竞这个妇人是什么样子,不要弄错了。再三的描述,终于断定此妇人就是彼妇人。并且他们莫明其妙住进驿馆,与契丹的使者团呆在一起,本身就不大对劲。

应当好进一步断定的,带着小婢去看一看,这样才能成为证据。然而事关重大,怕小婢张扬,于是没有这样做。

这种心态很象后世的心态,人家强大,自己软弱,被人数次欺负后,只能哼哼,算作抗议,安抚一下国内百姓不满的情绪,自我安慰一下。不过宋朝要好些,至少与西夏一直打得有声有色,吐蕃二流强国,前面与西夏眉来眼去,后面生生从他们手中抢了一大片地盘。至于小越,差点连根兜掉了。

对契丹就是这种态度。没有办法,虽然人口多,有钱,但人家疆域辽阔,将士凶悍,综合实力不是宋朝第一,而是辽国。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虽看似是大案,放在两国关系上,真不算什么。

正好上早朝,诸臣要告退,程琳没有退,等其他诸臣退走,对老太太与小皇帝说出事情的真相。

老太太也有些蒙:“还真是真的?”

程琳也苦笑:“臣听说了那个契丹新君是喜欢字画,可没想到如此。不过这件事是不是他所为,不大好断定,有可能是他所授,有可能仅是下人想讨好他。不过这案子怎么办呢?”

想理清案件真相,只好到驿馆里抓人了。

这一抓后果非同小可的。

老太太想了一下,还是不能抓,这一抓太平日子有可能没有了。刚刚契丹将年号改成重熙,还让自己担心呢。

不管怎么说,确实软了。

契丹刚改年号,边吏又来告急,不好,契丹将大入侵。只有老薛这时候说了一句话,先帝与契丹约和,岁遗甚至厚,必不敢轻背约。君臣才稍安,是稍安,没有全安。

因此,老太太想省事。想了想,说道:“程府尹,这案子就销掉吧。等哀家见到契丹使者时,淡淡说一句。”

不明说,可也要说。偷了三次,也该住手了。否则你们堂堂的一个契丹国家,叼扰了一个小举子都无法安心学习,又何苦呢?就此收手吧。当然,要用委婉的语气与他们交谈,此事就当揭过。但想了想又觉得不妥,对小皇帝说道:“你召那个郑家小郎进一趟内宫,然后让他婉转的通知严家,此事就不要再追究。”

终是服软的事,官府不好公开出面说,因此让郑朗转达一下,此事也就彻底了结。

小皇帝也觉得此事太过荒唐,奶奶的,我都没有得到多少字呢,你们居然全布抄走了。倒底郑家子是你们契丹人,还是我们宋朝人?但又觉得好笑,正好呢,不知道当不当骗郑家子进宫,弄几首新词,这岂不来了理由。这一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