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五胡烽火录 >

第158部分

五胡烽火录-第158部分

小说: 五胡烽火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切,俺去过三山那旮旯,高翼那厮不上浮华,中原大地上谁还尚浮华。比如说,礼制规定天子之殿梁长九丈长,也就是说房间不能超过20米长宽,超过了就是僭越,要抄家灭门。可汉王的宫殿,那间房不是三四十米长宽。你们那学宫,梁长不止60米吧。这还叫“不尚浮华”,骗鬼去吧。

“在下考虑再三,还是决定留在建康发展,不过,下臣的子侄今日已搭上三山商船,虽秋实宫去了辽东,今后,还望王妃多多照顾”,孙绰无奈地回答。他不是不想去三山,可现在看来,即使他到了三山,也不会被高翼看重。所以,他决定留在晋朝谋求发展。

高卉看了孙绰一眼,眼珠一转,问:“秋实宫今早上船了?何人送行?随行者是谁?”

瓦官寺秋游之后,晋国加紧了“封赐”运作,大批使节前往荆襄蜀地,谋求桓温的理解,而后,对于司马燕容的说服工作也紧锣密鼓。晋朝朝臣希望司马燕容能肩负起和睦两国的重担,希望汉国今后以她的名义继续贡纳金银财宝而不求回赐,希望……然而,就在一波波说客前往司马燕容府上,准备将国家大事压在一个小女子肩上时,这个一贯被人鄙视的经商女子却极不配合。

她跑了。

确切地说,她私奔了。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没有朝廷命令,没有三从四德,她自己的婚姻她自己做主了。

这是什么样的大逆不道啊,她竟这样成了中国私奔第二人。

中国私奔第一人是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可那是“独尊儒术”之前的汉初。独尊儒术这么多年了,竟还有人敢自己做主自己的婚姻?!

不可想象!

司马燕容这一跑路,让朝廷对她的寄望全然落空。预计,接下来将是恼羞成怒的朝臣对三山的抱怨。不过司马燕容的私奔却没通知高卉,她是自己走的,走得很仓促。两名幼弟尚留在建康。

她这一走,倒是避免了身份的尴尬,从此,她出门再也不用犹豫再三,考虑该用什么仪仗,因为三山不讲究这些。

孙绰尴尬地笑了:“秋实宫登船,昔日她认识的那些朝廷命妇、宫中贵人却无一人送行,倒是三山商贾,一个不拉地都去送行了。听说,她的幼弟与管家全留在府中,她是孤身上路的。”

唉——高卉长长地叹息。

自从到建康后,高卉就在千方百计地摧残司马燕容的自信心,在各种场合中力压司马燕容一头。她不想再与一个女人分享丈夫的爱,可能的话,她连文昭也要设计进去。可是,她自小受的教育是“天字出头便是夫”,丈夫就是她的“天”。她不敢把心中的嫉恨彻底表露出来,毕竟自己的郎君也是个聪明人,若引起他的不悦那就得不偿失了。

于是,她小心翼翼地选择压迫手段,一点一点地煎熬司马燕容的自尊心。跟郎君这么久,聪颖的高卉没浪费时光,她把丈夫那套所谓“心理战”手段学了个八分,在她想来,地位不尴不尬的司马燕容,被她的种种手段逼迫下,要么服从朝廷的安排,随她乖乖回到三山,要么一气之下,在当地找个人嫁了,彻底一了百了。

但她没想到的是,司马燕容比她想象的要刚烈,她至名声于不顾,毅然出走掌握了主动权,从此进退自如了。

进——她嫁给高翼。有高句丽公主高卉的榜样在,她只是另一个私奔女子,三山没人敢冲她叽叽歪歪。但从此,她在后宫的地位不需仰仗高卉,全凭自己做主。至于她在晋朝的名声……哼哼,她都王妃了,晋人巴结还来不及,谁在乎她怎么嫁的?谁敢给她压任务?

退——她不嫁给高翼,在三山找个房子自己生活。凭她在商人中的人缘,凭她在晋朝经营的交际圈,凭她与高翼的关系,日进斗金绝无问题。等她在三山立住脚,再找个人嫁了,自然会成为三山上流社会的一员——还是脱离了高卉的手心。

司马燕容这一走,海阔天空任鱼跃。高卉要担心的是高翼的不满。只要司马燕容将她在健康的遭遇一讲,郎君绝对会看出她在其中耍的小心眼,那么……高卉意兴阑珊,她懒洋洋地说:“秋实宫走了,我也要走了,明天,明天就走吧。我懒得去鄞州了,直接回三山,免得别人抢在前面告状!对了,孙先生不走,朝廷上的事就拜托了,若有针对三山的决定,还望先生及早通知!”

孙绰兴奋啊。这是把司马燕容的部分工作移交给了他。早就羡慕司马燕容的地位了,建康城谁不羡慕?与三山商人交往密切,可以随时得到三山的新奇玩艺,以之结交权贵门阀,大受欢迎。

最重要的是,拥有这份权力可以任意调动三山马车、免费搭乘三山商船。这年头,皇帝也不过乘坐牛车出行,而三山,一名小商人就能腆着肚子,驾着数匹高头大马拉得轻便马车满城晃悠。

至于免费搭船的待遇,那就更了不得了。孙绰做过三山商船,他知道商船的快捷。

建康至鄞州,陆路走需十余天的路程,乘船走,早晨上船下午到。以前司马燕容就常带着贵妇,娉娉婷婷、花枝招展地赶早登上三山商船,下午抵达鄞州,大肆采购一番后,在船上过个夜,第二天逛逛风景,下午往回赶,当晚就能睡在自家床上。

这年头还没有旅游意识。贵妇们能想到的不过是去逛街购物,鄞州多胡商,那里便成了贵妇们唯一的选择。但孙绰则不同,他想到的是天台山、昆山、震泽(今太湖)、柴桑(今九江)……昔日,司马燕容带着贵妇举行两日游,不知引起多少人的羡慕,遗憾的是男人插不上手。如今,仕子们该巴结他孙绰了。而达成这个目的,他所需要的只是时不时地给三山送个信。

简单,太简单了。

孙绰郑重点头。

高卉遥望北方,喃喃自语:“马努尔前日已北上冀州,相信现在已到了邺城,郎君交给我的事已办完。呀,这些时日不见,不知郎君在想什么?在这‘一个人的村庄’里,实在闷呐。”

次日,高卉殿辞天子,登船上路。数名随行人员被留在建康,料理后续事宜。包括接受朝廷的赏赐,用钱购买蜀地织锦匠人等诸事。此外,朝廷期望的贡赋也得以用另一种名义继续缴纳——朝廷把三山商社所在地区划为“辽番邸”,由三山商人自己管理,而三山则向朝廷每年缴纳赋税,换取晋人自由出入“辽番邸”的权力。

高卉风暴一样地扫过建康,掀起了一股时尚风暴。以前,用衣扣装饰的服装只在少数贵妇阶层流行,晋朝仕女们把它当作一种异域风情,展示给自己的男人。而晋朝男子则在传统思维下,固执地抵挡着穿“胡服”、着“胡装”、登“胡履”。

然而高卉来后,一切都不同了。私心爱慕高卉的天子叫宫女们穿上三山衣裳,在宫中模拟高卉的神态,巧笑嫣嫣。自己则穿上“辽服”,扮演一个深情男子,与宫女们嬉戏花间。

楚王爱细腰,民女夺瘦死。皇帝有这种爱好,民间当然不甘落后,高卉随行的三山女官每日招摇在街头,给她们做了榜样。于是,一夜之间,建康女人换了装束,也开始流行三山的裙装。

这股风暴不仅波及晋朝女人,男人也不例外。三山外交官丰厚的钱包、精美的三山钱币,让他们在花街柳巷深受欢迎。纨绔,首先是纨绔们纷纷着“辽服”,仿效三山官员的神态,摇着折扇出入花丛,用自己风流的气质,爹娘给的钱币扩增辽服的影响力。而后,皇帝的爱好波及官员,波及百姓。

当百姓穿上辽服后,这种衣服便再也脱不下来了。对于穷人来说,这种节省布料的衣服紧身舒适,便于劳作与奔波,自然成了穷人家居的当然选择。于是,有钱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去“辽番邸”买一套原产辽服作为家居服饰,没钱的人则自己仿制辽服款式。一时之间,行走在建康街头,能给人以回到三山的感觉——全是各种款式的“辽服”。

这股风暴不仅仅以建康为终止,京师流行的时尚首先让鄞州人仿效,他们本来也与三山商人交往密切,当三山商人的服饰成了上流社会的象征后,他们的热情如火山般喷发了。

不久,朱焘上书,求将三军军服改为类似“辽服”款式,不为别的,就为这种军服节省布料,这对穷困的晋朝是无法抗拒的诱惑,至于它穿在身上方便灵巧、威武神俊倒在其次。

旋即,朝廷下诏,准许朱焘酌情改制。而后,时尚风暴席卷整个南方。

高翼走后第十天,而她引发的风暴正在迅猛时,朝廷再遭遇“三山地震”——提前北上的三山外相马努尔没有回家,他瞒着朝廷抵达了邺城,与朝廷的敌国冉魏达成了协议,用等身重量换粮草,从邺城购买不下十万妇孺。而识字女子则用十倍价格交换。

消息传来,朝廷震恐。

第二卷 艰辛时代 第138章

乱世人命贱如草。

晋代的一斤合222。73克,三十斤为一钧,一石为四钧、共百二十斤,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为二十四铢,故而晋代一石为26。727公斤。

所谓“等身重量”意思是:一个成年妇女,如果她不识字,那么她体重多少,就能换取相当于其体重的粮食。而大饥饿状态下的邺城,如果一个女人还没被人吃掉,她的体重最多只有40公斤。

也就是说,一个女人只能卖出不到两石粮的价格。识字女子价格高点,大约值18石左右。老弱妇女以及儿童则不值钱,汉国愿意免费接纳她们,给她们粮食让她们活下去,让她们不被人吃掉。

这是一个什么时代啊?杀戮、战乱、汉民成为食物的时代,他们最大的奢求就是成为一抔黄土,而不是“两腿羊”。

是什么力量使我们的民族走到了这一步?

然而,三山给的价格却不是“草”的价格,甚至可以说这是个天价。

在饥饿的邺城,一石粮已卖到了30万钱,而且有钱你也买不到粮食。

在这饥饿的年代,人们毕竟还残存一点廉耻,吃人还被当作是邪恶行为。所以人肉的价格比较低廉。胖点的人只卖十缗钱,也就是一万钱,瘦点的则更廉了。小孩不值钱,一般就“易子而食”。

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时代。

然而,晋朝还要愤怒。

辽汉,名义上还是晋朝的臣属国,它与敌国外交竟不跟朝廷打招呼,尤其让晋朝愤怒的是,传闻汉国与冉魏的交易总额达到了30万石粮食。30万石,约8100吨,大约要装30艘三山巨船。

当时的亩产也就两石三石的样子,到了宋代亩产才达到五石左右。这个数字相当于汉国替魏国播种了十万亩良田,有了这些粮,再配合点草根树皮,人肉鼠肉,足够邺城全城百姓吃一年。

俺们是他的宗主国唉,他又这些粮食怎么不送给俺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的就是俺们的,俺们的还是俺们的。这笔粮食拿到建康,也够我们吃半年的,凭啥他有粮资敌,不送给我们?

可是晋朝有什么办法对付三山——打,他远在辽东,走陆路过去要穿过战区,穿过燕国掌握的渤海郡;走海路,想也别想,朱龙骧常上三山战船晃悠,就为搞清三山海船的战斗力,听他说,若真要打起来,三山战船可一个打仨,把晋朝水师尽灭于长江口。

远的治不了,咱收拾眼前的怎么样?城南不是有一群商人吗?咱没收他们的合法劳动所得怎么样?

也不成,协议签订了,那群人自治,每年要给俺们纳税呢,收拾他们,那不是跟自己的钱袋过不去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