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乞丐王 >

第278部分

大宋乞丐王-第278部分

小说: 大宋乞丐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昊一提投降,殿内开始议论开来,纷纷赞同。

宋军最初入蜀之时,李昊就已经提出过宋军兵锋所向必不可当,唯有纳土投降。若不是王昭远,赵崇韬等主战派力主迎战的话,孟昶早已开城投降了。

此时孟昶顿时发现,还是李昊老臣谋国,言之有理。是以,心下也不禁微微心动。正待开口之际,却下面有人犹豫嘀咕道:“倘若王全斌入得成都府还是屠城呢?”

殿内大臣如今对“屠城”这两个字特别的敏感,即便这人说的声音不大,可还是被所有人听见了。他说得没错,若是投降了,宋军还是进行屠杀的话,这岂不是洗干净脖子自动将脑袋送上门去?

能保国保国,不能保国至少也要保家,不能保家也要保命,保命是孟昶的最后底线,若是连命都不能保,那不如放手一搏了!

“皇上此事也不是没办法,朝廷不一定非得向王全斌投降呐!”李昊略一沉吟,拱手道:“如今宋军东路军在监军曹彬的率领下已至简州,王全斌军在绵州,论距离简州近在咫尺,朝廷又何必舍近求远呢?而且,老臣听闻曹监军治军严谨,所过之处对百姓丝毫无犯,不如命快马入简州,递上降表,先行迎曹彬军入成都府!”

孟昶一声叹息,双目垂泪:“我父子推衣解食,养士之四十年,及大敌当前,不能为我杀一将士……”一番讨论后,孟昶最终任命李昊写下降表,由其亲自前往简州向曹彬投降。

第358章平西王

“先臣受命唐室,建牙蜀川。因时势之变迁,为人心所拥迫……当于今月十九日,已领亲男诸弟,纳降礼于军门;至于老母诸孙,延残喘于私第。陛下至仁广覆,大德好生。顾臣假息于数年,所望全躯于此日……谨遣亲弟诣阙奉表,待罪以闻。”

随着蜀地宰相李昊代孟昶书写的这封降表上递朝廷之时,整个汴京城轰动了。

无论是高门大户,学子士族,亦或贩夫走卒,全都奔上街头。从城南到皇城,整条御街上挤满了人,敲锣打鼓,声势浩大。

后蜀之战,不是平叛李筠、李重进的内战,也不是对名义上臣服于大宋的荆南、楚地之战,而是真正的灭国之战。是大宋自立朝以来,对一方诸侯、土皇帝的灭国之战。天府之国的巴蜀,富庶一方,吞并巴蜀,大宋的疆土和国力更上层楼。

然而,与普通百姓不同的是,此时的紫宸殿内却是一片争论之声。文武两方各执一词,闹得不可开交,争执的原因倒不是因为蜀地的降表,而是来自西川行营东路军监军曹彬的一封奏折。

奏折的内容详细叙述了,北路军副帅王全斌对绵州城屠城的事实。不仅如此,北路军自攻破剑门关之后,几乎是一路屠杀到成都。入成都后,原本王全斌还欲行屠城之事,最后被先行一步抵达成都府的曹彬给制止了。

而且不仅仅是北路军,在王全斌到达的一刻,原本的东路军听闻韩旭战死,东路军数万人差点就跟着北路军一起行事,若不是最后时刻两个监军曹彬和康延泽拼死阻止,如今成都府恐怕早已是血流成河。

屠城是阻止了,但曹彬却依旧阻止不了宋军的报复行为,成都府几乎被抢劫一空。

朝廷上的争执已有大半个时辰,此时满场的文武这才发现,无论他们在下面争得面红耳赤,上首的那位明黄色身影却始终不发一言,就连表情都一成不变。两眼呆呆的望着大门外,不知其想。

殿内渐渐恢复平静。

御史大夫郦希亮咬了咬牙,出列上奏道:“启禀皇上,西川行营副都部署王全斌,罔顾皇上信任,行“屠城”如此暴虐之事,这与我朝一向严明的“仁爱”之心背道而驰。不仅有伤天和,更为皇上抹黑,必将在青史上留下一抹沉重的污点。是以,微臣弹劾王全斌滥杀无辜,有违圣道,恭请皇上严惩之。”

事实上,身为御史大夫,郦希亮还真有点不合格,自大宋以来,他就没出面弹劾过几个人。在后周之时,他就和赵匡胤身边的人交好,如今现在朝堂的高官几乎都是原本的那帮兄弟,相当的熟悉。是以,以往一些弹劾之事基本上都是下面的一帮御史出面。可今个王全斌所作所为,真的过了,他不出头都不行。

“微臣附议……”

“不杀王全斌不足以平西川民愤,对我朝日后的治川之举大为不利。”

“微臣附议……”

郦希亮以赵匡胤所立的国策为依据,一番说辞有理有据,底下的文官们再次纷纷出列附和,反观武官这边一时之间泄了气。

“郦大人此言本官不敢苟同。”此时武将行列走出一人,长得是一脸正气,英武不凡。只见此人先是朝着周围同僚拱了拱手,然后又道:“唐末乱世以来,兵甲纷争,屠城之事虽不常见,但也不是没有。战事一开,一切以取胜为目的,王全斌将军屠绵州城,大振我军士气,同时也打击了蜀地的反抗意志。若不是王全斌将军此举,不知孟昶会不会如此快的投降呢?”

“不错,潘将军此言大善,若非王全斌将军屠城,想必到攻成都之时,将又有无数的大宋子弟倒在成都的城墙下!”周围的武将纷纷赞同潘美的话。

先前说话之人正是潘美,见自己的话取得周围同僚的认同,心下颇为窃喜。赵匡胤黄袍加身,他就是其中的拥立之人。只不过上面的武将,如慕容延钊、石守信、高怀德等人实在是太多,论资历他还浅得很。如今这批人死的死,削兵权的削兵权,赵匡胤开始重用年轻一辈,算了算去也该轮到他表现的机会了。是以,他在会在所有武将闭嘴之时,第一个站了出来。

赵匡胤还是不说话。

自此,百官更加疑惑了,今个皇帝到底是咋了?屠城,如此火烧眉毛的事情,还不赶紧下决断?对王全斌是赏是罚,总得“吱”一声吧!底下忙活了半天,似乎皇帝完全没听见的样子。

赵光义偷偷瞥了眼不远处的赵普,只见赵普似乎也在闭目养神,并不准备发言的样子,于是心下微微一动,清了清嗓子,示意身后的百官们安静。待得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心下大为满意。这才出列,上前一步拱手道:“皇上,文武们的争论不休,各有道理。臣弟认为,对王全斌将军的处置,还请皇上乾纲独断!”

“恩。”一声轻哼从上面传了下来。

赵光义不亏为晋王,一发话,皇帝就有反应了。百官们的精神为之一震,纷纷对赵光义投去赞赏的眼神。可这一声“恩”到底是个啥意思,是赞同惩处王全斌呢,还是不赞同呢?

更让百官以及赵光义郁闷呢的是,赵匡胤发出这一声叹息之后,就没了下文,依旧呆呆的望着殿外,似乎又走神了。殿内再次恢复了安静。

半晌后,赵匡胤终于收回了看着殿外的目光,喃喃道:“如今蜀地想必应该阴雨连绵吧!”

啥意思?等了半天皇帝咋说起了蜀地的天气?赵匡胤莫名其妙的话一出,百官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然而,之前一直不说话的宰相赵普,却突然叹了口气,说道:“皇上,如今已是春末,京城阳光明媚,但蜀地四周群山环抱,河流众多,入了梅雨时节,是该阴雨连绵了!”

“一处是艳阳高照,一处是阴雨不绝。天有干旱之时,祈盼下雨;天有洪涝之时,祈盼晴日。那这老天降雨,到底是对人间的赏赐还是惩罚呢?”赵匡胤接着说道。

赵普想了想,继续道:“有道是‘雷霆雨露具是君恩’。同样的,雨天也好,晴天也罢,都是上苍的恩赐。”

“是啊,都是上苍的恩赐……”赵匡胤喃喃道:“降降雨也好……降降雨也好……”

一个皇帝,一个宰相,无视满场文武的争论,一问一答,庞若无人的聊着天气。此举,不得不说是莫名其妙,非常的莫名其妙。

“皇……”潘美张口还欲说什么,却被一旁的赵光义扯了扯衣袖,随即不在说话。

赵匡胤目光扫过全场,彷佛欲将殿内所有的百官的面目都看清楚似的。他看得很仔细,也看了很长时间,直吓得殿内的官员一个个低下头去。

片刻后,赵匡胤缓缓开口道:“则平拟旨,追封西川行营都部署、东路军主帅、大宋枢密使韩旭,为……”说到这,赵匡胤略一停顿,长身而起道:“平西郡王。”

“哄……”

话音一落,满朝文武顿时炸开了锅。

封王,又见封王。

平定荆楚之地,慕容延钊追封河间郡王。如今平定蜀地,韩旭追封平西郡王。短短数月时间,赵匡胤一连封了两个王。论在朝中的威望,慕容延钊封王当属正常,而韩旭虽说位居高位,但毕竟资历尚浅,即便追封的话,封个国公也足够了啊!

可见韩旭在赵匡胤的心目中地位之高,简直可说是天下第一人。怎能不让满场的文武羡慕嫉妒恨。当然,唯一能让他们心安的是,无论是慕容延钊,还是韩旭,都已战死,算是追封了。

殿内有人虽想反对,可一见赵匡胤那铁青的脸,当即把欲出口的话给吞了回去。要知道刚刚他们争论了半天王全斌的事,赵匡胤可是一直都没有反应,显然皇帝是一直在想着韩旭战死的事。

赵光义再次看向赵普,只见赵普同样的眉头紧锁,似乎先前并不知道赵匡胤欲封韩旭为王之事。心中不由暗暗下了决断。

接着,赵匡胤完全不理会满朝文武的议论,语不惊人死不休,又道:“升东路军监军曹彬为宣徽南院使,西川行营都部署,节制西川各路人马。”说着,手指吕余庆道:“吕爱卿,你是兵部侍郎,其他人等的赏赐,待曹将军拟定后,提交上来。”

赵匡胤不提惩处,而是直接的赏赐。

众人发现,那就是在赵匡胤提到的高级将领中,唯独没提到王全斌,这位西川行营副都部署。按理来说,韩旭战死,那么西川的各路大军理当归王全斌代为率领,可赵匡胤偏偏跳过这位副帅,直接任命监军曹彬为主帅,显然皇帝对王全斌的屠城行为还是很不满意的。

这样一来,文官们顿时有了信心,期盼着赵匡胤对王全斌的决定。

可惜,让他们的失望的是,赵匡胤似乎并没有提及王全斌的意思,一番论功行赏后,直接退朝,转身而去。

紫宸殿门口,赵光义和赵普两人并肩而行,带头跨过门槛。

走了两步,赵光义朝着身旁的赵普拱了拱手,笑眯眯的说道:“本王听说赵大人喜欢猎奇,最近本王得到一奇物,却不知为何物?赵大人若有空不妨到晋王府一观,本王也好向赵大人请教一番!”

赵普微微一楞,随即笑呵呵的说道:“晋王殿下博学多才,想必早晚会明了,今日下官身体微恙,还是改日吧!”

身体微恙?改日?

如此委婉的推辞,赵光义怎会听不出来。然而,赵光义并不生气,笑呵呵的点头道:“行,改日就改日。赵大人只需记得就行,本王在晋王府随时恭候赵大人的大架。”

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直至出了皇城大门。

正在此时,常欢气喘吁吁的赶了上来,连连拱手道:“晋王,赵大人,皇上在文德殿恭候。”

赵光义和赵普微微一怔,相视一眼,均从对方的眼中看出一丝不解。于是,两人连忙跟着常欢往文德殿而去。……

第359章赵普的坚持

赵光义、赵普并肩而行,赶到文德殿门口之时,只见一人提着下摆正匆匆从文德殿出来。来人不是别人,正是两位参知政事之一的兵部侍郎吕余庆。

“见过晋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