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越之帝王传奇 >

第112部分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112部分

小说: 穿越之帝王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安慰道:“玖儿,朕没事,可能是最近有些疲累,出去走走透透气也许就好了。”
“那玖儿陪你一起吧。”
“不用了,朕就在宫外走走,很快就会回来。”
“那好吧,官家。”全玖边答应边对外叫道,“小七。”
“全妃娘娘,小的在。”
“陪官家去屋外走走。”
夏rì的夜晚,蝉鸣风中,偶尔出现的萤火虫点缀在半空,犹如一曲温情的和弦,zì yóu而闲散,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虽然同样是夏季,但这个时代的空气远较后世为好,夜晚时也没有后世南方那种燥热。
我漫无目的地走在宁乾宫外,身上的不适感渐渐消失,但脑海中却是越来越迷糊,似乎意识有些不受自己控制。走着,走着,眼前突然出现四座高高的宝塔,“咦,这里怎么会有四座宝塔?”我喃喃惊讶道。
这四座宝塔均有七层之高,外形也是一模一样,矗立在黑暗之中,凭借着一丝星光,我看见塔身周围隐约绕有淡淡的烟雾,在宝塔之外,却是什么也看不见。我下意识地朝着宝塔走了过去,尽管觉得十分奇怪。
靠近宝塔,只觉一股凉意扑面而来,我能确定,这是侵骨的凉意,绝对不是凉快。离我最近的宝塔塔身上有一个巨大的“风”字,这是何意?风之塔吗?我在塔下站了一会,来到塔门前,塔门紧闭,只见门上写着,此塔名为风,入内可得开启云之塔之法。
果然叫做风之塔。
我没有直接入内,又走到其它几座塔前看了看,只见上面分别写有云,雷,电三个大字,“风云雷电”,这是什么塔?怎么看上去像是玄幻武侠小说中的机关阵势。
难道是要我打到四座塔的塔顶,再取得什么宝物或者秘籍?
云之塔,雷之塔门前所写的内容一样,都是塔内有开启下一座宝塔的方法。最后的电之塔门前,其内容则完全不一,我默默念道,“进入此塔者,可见自己所想之人。”
“自己所想之人?那不就是rì思夜想的乐菱杉吗?”
我一阵激动,也没有去想这里为何会凭空出现四座宝塔,便急忙回到风之塔的塔门前,这时大门已经敞开,我没有丝毫犹豫,便yù入内。
正在这时,我忽然听见耳边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你恨她吗?”
声音苍老,我对此却是记忆犹新,这不就是当rì我在少帝陵前听到的那位黑衣老人的声音吗?正是这个声音让我后来走进少帝陵,从而穿越到了宋朝。
“我恨她吗?”
我毫无意识地重复了一遍,随即冷不丁地打了个冷颤,脑海中却是渐渐恢复了清明。我止住脚步,四下看去,却没有看见黑衣老人的身影,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当我再次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正站在皇宫花园的一处亭榭中,周围乃是一片花丛,哪里有什么宝塔存在。
“小七,朕怎么走到花园里来了?”
“官家,您出门后就径直走向花园,然后就停在这座小亭内,来回踱步,小的和您说话,官家也不理睬,小的以为官家在思考什么问题,也就不敢打扰了。”
“幻觉?”我自言自语道,不过全身上下倒是恢复了正常。
或许是最近太累的缘故吧。我曾经是无神论者,自从穿越后,我的世界观已经改变,但潜意识中还是会以后世的想法来看待问题,对于常人而言,幻觉大都是出现在jīng神极其疲惫时,当然,吸毒者除外。
回到宫里,我喝了碗全玖亲自炖好的人参汤,便早早躺在了床上。好在转天是朝歇rì,我直睡到中午才被我的助理叫了起来。
“官家,起来吃饭吧,官家约见的六君子一会就要到了。”
“玖儿,午时了?”
“是啊,午时都过半了。”
陈宜中等六人准时来到御书房。
六人大礼参拜后,陈宜中将其余五人黄镛、刘黻、林则祖、陈宗、曾唯一一向我做了介绍。五人中,刘黻年龄最大,约莫五十来岁,其他四人的年龄都在三十到四十之间。
稍事寒暄后,我便开门见山道:“各位爱卿,朕今rì叫你们前来,一是因为欣赏各位当年不畏强权之风范,所以想要见见你们六君子,二来是朕打算出版一种刊物,需要有正义感的文人来做编辑和记者,不知各位有否意向?”
众人相互看了看,其中年龄最大的刘黻道:“皇上,刊物之事与权兄(陈宜中字)已经告诉了微臣,臣等五人均是激动万分,臣等虽然官职低微,却始终关注我朝局势,皇上当rì在贡院的训示,不少学子事后依照记忆整理成文,在天下读书人之间广为流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拘一格降人才等名言诗词深得人心啊,是以臣等昨晚连夜商讨,都十分愿意跟随皇上,只是不知皇上所言之记者是何意?”
在五代北宋年间,有了“出版”一词,自然就产生了“编辑”一职,而“记者”的称呼则是到了近代才出现的。
我笑着解释道:“呵呵,编辑和记者乃是刊物所需的基本人员,编辑你们都知道,朕就不说了,而记者则是从事消息采集和新闻报道的。朕举个例子,在某时某地发生了一起事件,就以当年你们六君子事件为例吧,刊物的记者们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前往太学,将事情的起因,人物,过程,结果等一一记录下来,回来后交给编辑,再由编辑整理审核甚至加上评语刊登在刊物上,最后发行到读者手里,让百姓都知道这件事情。”
刘黻点了点头道:“嗯,臣等清楚了。皇上,本刊物的宗旨是何?”
“这点朕已经想好,本刊的宗旨是扬善惩恶,监督时政民风;舆论督导,引导我朝积极向上;公示政务,宣传朝廷的法规条文。”
出自太学的刘黻等人反应很快,听完后刘黻代表道:“臣等遵旨行事。”
“好,各位爱卿,朕为本刊取名大宋皇家报,此报隶属皇室,在不违反本朝律法的前提下可以不受朝廷制约,本报先期每月一刊,然后过渡到半月一刊或者旬rì一刊。你们各位一旦加入本报,也就不能再在朝中任职了,这点你们需要自行想好。当然,朕会给你们一段适应时间,恩,就定一个月吧,如果你们觉得不适应或者朕认为你们不适应,那还是回朝任原职。至于本刊物所有的费用包括你们的俸禄暂且由皇室支出,本报前期免费供给读者,后续会收取一定费用,尽力做到收支平衡。各位明白吗?”
“皇上,臣等明白,谨遵旨意。”
“恩,刘爱卿,你年龄最大,就担任皇家报的总编辑,黄爱卿任副总编辑,林爱卿,陈爱卿,曾爱卿,你们三位担任编辑兼记者,具体事务你们自行确定,但每刊的内容都需要经过朕的审核后方可发行。”
“是,皇上。”
“最后一点,你们谨记,在维护本报宗旨和遵守本朝律法的前提下,本报所有内容必须真实客观。”

第184章 公和私的诠释
 正文 第184章 公和私的诠释
第184章 公和私的诠释
在宁坤宫吃完晚饭,我便匆匆忙忙回到宁乾宫。全玖则留在宁坤宫,和谢道清等人一起商议为我纳妃之事。
昨夜刑部宋承祖的奏折似乎提到金华通判刑方卓和盖叫天一案有关,不过我只看了奏折的开头便心神不宁,以致没有看下去。我坐在御书房的书桌旁,打开奏折,再次翻阅起来。
以下是宋承祖奏折中有关盖叫天(同盟会)案的内容,至于金华府官员的贪污渎职状况和其它地方的情形都是一样,此处就不再转述。
臣奉旨调查金华府官员渎职案及盖叫天案,无意中发现金华通判刑方卓与盖叫天之间的关联。盖叫天在落草为寇前曾在金华府一带与人斗殴,并将附近村民打残,当时处理此事的正是刑方卓,按照我朝律法,盖叫天至少需得判监禁五到十五年,但最后却是刑拘月余便获得释放。臣之下属易长江有意结识刑家之人,据刑家家人刑大酒后透露,刑方卓在审理此案后,便派其秘密护送盖叫天上山为匪,后来刑大还多次上山替刑方卓传递信件,盖叫天也改称刑方卓为二哥,倘若仅此,则只可判定为官匪勾结,但因为同盟会胡风的介入,导致盖叫天在府牢身亡,于是此事牵扯到同盟会,臣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判断刑方卓是否与同盟会有关,但以臣之预判,两者间必有联系,故臣暂未打草惊蛇,以图证据。
古之帝王最怕有人结党谋反,同盟会虽然隐藏在暗中,但已经有了苗头,我当然明白宋承祖之意,在他看来,同盟会实为第一重要之案件,如果能破获,那可是天大的功劳,反倒是官员渎职,官匪勾结等事件变得无足轻重了。
对于这同盟会我也十分好奇,一来历史上并未有此记载,二来因其名字和后世孙中山先生领导的组织名称一样。
“小七。”
“小的在。”
“传宋承祖明rì上朝。”
“是,官家,小的这就去安排。”
“等等!”我问道,“小七,文天祥有消息传来吗?”
“官家,文大人已经到达辰州府,预计明rì即可前往吉首。”
我嗯了一声,有些忧心忡忡道:“民族矛盾可非容易之事,苗人xìng情刚烈,对于宋瑞来讲,这次是个大考验啊。”
小七倒是信心十足:“官家大可放心,文大人文武双全,为人正直,应该能够处理好的。”
“呵呵,小七,你也会识人了?”
小七嘿嘿一笑:“官家前往福建路时,小的和文大人,陆大人接触颇多,深感他们和其他官员不一样。”
“是吗,有何差异?”
“官家,这个小的也说不好,只是觉得他们是用全心在为朝廷做事。”
我点点头道:“恩,小七,你说得很对,以往我朝之官员一半以上的心思都是用在为自己打算上,对于朝廷公务想得太少了,一个人一旦私心大过公心,自然就会失之偏颇。我们的老祖宗在造字时早已想到了这点。”
“官家,这是为何?”
我拿起笔随手在纸上写下“公,私”两个字,然后说道:“小七,你来看,公和私这两个字有一半都是一样的,说明公私都是人类的天xìng,而且两者间有同有异。这私字呢,说明人的私心过大时就会成为禾苗,而公心多过私心时,这个人就可以深化为人形。所以,古人在造字时,就已经时刻在提醒后人,公心才适合人类的发展,私心过重就只能使人类的进化倒退。”
小七似懂非懂道:“官家英明,小的在识字时可从来没有想到这些呢。”小七的话语难得多了起来,继续道,“小的记得在先帝时期,官员们大部分都像官家所言,私心太重。不过自官家登基以来,朝中官员的秉xìng已经开始出现转变,类似文大人,陆大人这样的好官越来越多了。”
“哈哈,小七,看来让你融入政务院还是有好处的。”
小七憨厚地笑了笑道:“官家,小的告退,先去传旨。”
次rì的朝会结束得很早,我在后殿单独召见了刑部尚书陈宗礼和宋承祖。
宋承祖首先禀报道:“陛下,大致经过正如臣所上之奏折,胡风失踪后再无踪迹,同盟会一案毫无线索,臣以为,目前只能守株待兔,只要刑方卓与同盟会有关联,就不怕同盟会不派人来。”
守株待兔虽然被动,但我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我想了想道:“宋爱卿,你是这方面的专家,自行决定就是,同时通缉胡风一事也不可松懈,朕觉得,这件事就看我们和同盟会谁更有耐心了。”
“陛下圣明,既然同盟会有此反心,断不会半途而废,臣也认为他们迟早会有所动作,到时臣等必定可以抓住对方的蛛丝马迹,再顺藤摸瓜。”
陈宗礼也道:“陛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