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越之帝王传奇 >

第67部分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67部分

小说: 穿越之帝王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就在城东郊十里外的赤松镇后山。”
方灵乐呵呵插话道:“赤松山传说是赤松道人修身得道,成仙飞升的圣地,哥,我们去吧。”
“恩,既然灵儿喜欢,我们就去赤松山吧。”
从金华城一路东行,道路渐渐变窄,这里不是官道,我们也没有骑马,只是以正常的速度前行。十里之地对我们而言,还是相当轻松。
走出大约一里地,道路的左边出现一座山庄,这座山庄占地面积颇大,比起“求全山庄”还要大上几分,看上去古sè古香,优雅别致,显而易见,有些年头了。山庄门口十来人正在忙忙碌碌地撤卸着一座大大的戏台,见到我们经过,好奇地看向我们。
“何家庄?”文璋眼神极好,大声说道。
“恩,庄前的横匾上写的是何家庄三个字,这山庄看上去还挺气派的。”方灵接着道。
“是有些派头。”我也点头道,“这里刚刚演完戏?”
“好像是的。”
大凡有红白喜事,有钱人家都会搭台请人唱戏,这也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娱乐之一。
“是啊,刚唱完大戏。”那些人中有人热心说道,“五rì前我们何家庄大小姐比武定亲,招得如意姑爷,这才连唱三天大戏,各位先生要是早些到来,还能看到呢。”
“比武定亲?”我脱口而道,还真有这种事情。
往前走了大约五里,道路开始盘曲而上,两旁盛开着无数野生的映山红,将山坡点缀得五颜六sè。我记得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开篇就是这般写到,山上沙土呈粉红sè,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sè的山,各sè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巧合的是,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文章也是yīn历五月所写,八百年的时光足以改变一切,沧海桑田,星移斗转,此刻的金华城到了后世早已不复存在,唯有这映山红年复一年地开满山间,似乎在见证着曾经的历史。
再往前走,穿过赤松镇,便到了赤松山下。
远处望去,峰峦挺秀、林木葱茏,果真是风景宜人。
“好美的景sè啊。”方灵情不自禁赞道。
“嗯,比起灵隐山麓,似乎还多了份仙气。”
山涧的溪水边上,一条蜿蜒山路通向林间,我们沿着这条小路缓缓而行,不时可见奇花异卉,到处是鸟语花香,清新的空气让人沉醉,让人痴迷。再往里走,岗峦起伏,沟壑深谷,走着走着,正当我以为要在山中盘绕时,突然眼前一亮,
视野骤然开阔,一大片湖泊映入眼帘。
文璋惊讶地叫道:“哇,好大的一片湖啊。”
方灵加快速度,来到一片空地,指着右手边一群建筑道:“哥,快来看,那里有座道观。”
我举目望去,半山腰果然有座大型道观,庭院楼台相映山间,倚巍巍青山,面悠悠碧水,湖光山sè,景sè宜人。
平时言语不多的袁棘也情不自禁赞道:“山清水秀,古气盎然,好一处风水宝地。”
“恩,果真不错,走吧。”
众人提速,只一小会便来到道观前面。道观前面有两条小溪,其一自上霄而下,其一穿过道观而下,两股溪水汇入山下湖泊之中。走到近前,只见一块巨大的石碑矗立,最上端写着宝积观三个大字,下面数行字迹简要地写出道观来历。
宝积观,始建于晋代,当初称为赤松子庙。自黄初平兄弟“得道成仙”后,“同邦之人相于谋而至栖神之所,遂建赤松宫,谐其师赤松子而奉是焉”。至唐代称赤松宫,吴越钱武萧王908…931年修,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为宝积观。
黄初平兄弟?不就是后世有名的黄大仙吗?
黄大仙不仅在家乡造福黎民,而且仙游各地“普济劝善,助人为乐”,到了后世,被海内外侨胞尊为中国道教在南海的最高尊神。历代传颂黄大仙“驱邪扶正,除暴安良。”在英殖民经济时期大多数港人崇奉赤松黄大仙,作为中华民族的jīng神支柱。黄大仙擅长炼丹和医术,曾“治病救命,佑福保安”被尊为财神和吉祥之神,全国各处的黄大仙祠香火越烧越旺,信徒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香港回归后,黄大仙庙更是人人尽知,成为游览香港的必到之处。
原来黄大仙的发源地就在这赤松山。我暗骂自己孤陋寡闻,黄大仙就是赤松真人啊。
看完石碑,我们一行六人踱步向观内走去。
“请留步。”守在门口的一名道士很有礼貌地拦下我们。

第111章 道俗比武
 正文 第111章 道俗比武
第111章 道俗比武
“这是为何?”文璋年轻气盛,上前一步大声叫道。
“各位善人,今rì观中有事,恕不接待游客,对不住了,请明rì再来吧。”
文璋心中一怒,皇上驾到,还敢阻拦,正待发作,却听旁边的蓝羽说道:“这位道长,我们远道而来,慕宝积观大名,明rì我等便要离去,还请行个方便。”
那道士有些不好意思道:“各位,观主发下指令,封观一rì,贫道也不敢私下放人入内,还请海涵。”
我见这道士颇有礼貌,不愿为难他,便yù离去。这时,一个粗粗的嗓音传来:“清明,怎地这般下气,你们几位回吧,今rì本观不接待任何游人。”
蓝羽依旧客气言道:“道长但且通融。”
“是啊,清云师兄,他们远道而来。。。。。。”
那被称作清云的道士来到近前,打断了清明道:“清明,不要墨迹,你才来,不明白每年的封观之rì是不允许闲人进入的,你们几位也别在此逗留了,即便是皇帝老子来此,今rì也不得入内。”
清云随口这么一说,倒不是存心和皇帝过不去,除了方灵,都知道我的身份,这句话便似捅了马蜂窝,文璋疾步上前,甩手就是两记耳光,那清云本身也是练武之人,不过哪里躲得开文璋的手掌。
文璋除了其师傅道法大师外,内心就只敬重我这个皇上,当然容不下清云的不敬。
“你,你们。。。。。。”清云捂住脸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哼,讨打。”文璋怒道。
清明上前扶住清云忙道:“各位先生,清云师兄也是奉命行事,你们还是速速离开吧,待会观中人来,要吃苦头的。”
我见清明心地善良,笑道:“清明道长,无妨,我们看看便走。”说完,带着众人走进宝积观,也不去理会留在门口的清云清明。
赤松宫规模宏伟,殿堂众多,宫殿、庭宇为江南道宫之冠。除三进大殿外,还建有真武堂、梦仙堂、清宁堂、萧闲堂、宸翰堂、清风楼、邀月楼、会仙阁、青云阁、瞻翠阁、隐斋、蓬瀛台等。
主殿内供奉的正是黄初平,黄初起两位大仙,宋理宗于景定三年分别加封二人为冲应净感真人,养素净正真人。大殿内另有数座石碑,碑文上篆刻着历代君王所降御书及石刻并诰制匾额,其中以宋代皇帝所赐居多,足以见得宋朝皇帝对于宝积观的厚爱。
难怪那清云这般嚣张,看来是皇室将这赤松山宝积观宠坏了。
第二进殿堂供奉着远古仙人广成子,也就是黄大仙的师傅,四周墙上绘满了黄大仙得广成子传道,顿悟禅机,得道升天之图。第三进殿堂里堆放着历代名人之题咏撰记,正中是王安石亲笔所书的横匾“江南道宫之冠”,其它还有唐代的袁吉、孟浩然、舒道记、贯休,宋代的张虚静、郑刚中、韩元吉等人的墨宝。
偌大的殿中除了几个小道士在进香擦拭外,悄声无息。
方灵和颜悦sè地问道:“小道长,你们这里怎么如此清静?”
那小道士见四周无人,低声道:“今rì乃赤松派道俗两门比武之rì,大部分师叔师兄都去了后院,咿呀,你们这几位善人是怎么进来的,今rì不是封观了吗?”
方灵笑笑:“好好做事,别多问,哥,我们去后院瞧瞧。”
“灵儿,一听到比武手就痒了?”
穿过邀月楼,蓬瀛台,我们来到后院。
后院极大,呈开放状。
只见数十人分左右而立,一边之人全是身着道装,乃是宝积观的道士,为首道士白发飘然,端坐在一把椅子上,颇有仙风道骨。另一边人数略少,都作寻常人打扮,正是小道士所言的赤松派俗家之人,居中之人同样也是白发白须,威风凛凛。
那为首的道士远远见到我们,眼神稍稍有些惊讶,随即恢复淡然,起身道:“何庄主,前两场比试一胜一负,这第三场比试你准备派何人上场?”
何庄主也站起身,笑道:“静知观主,我们赤松派俗家已经连败三年,这次老夫幸得一佳婿,而他又愿意加入我们赤松派,这第三场就派老夫女婿上场,唐风。”
“岳父,唐风在。”
“上去活动活动,请赤松派道家的师兄赐教一番吧。”
“是。”
方灵见唐风上场后说道:“这唐风还挺帅的呢。”
我低下头小声道:“比起你哥我还是差了不少吧。”
方灵头也不回道:“那是,我哥是谁啊。”
唐风三十来岁,长身玉立,抱拳言道:“请问赤松派道家哪位师兄出场?”
静知后面站出一位青年道士:“唐师兄,贫道清河,请指教。”
“清河师兄,在下刚刚加入赤松派,对于本派武功还不是十分娴熟,请师兄多加指点。”唐风礼毕,双手执刀,右腿退后一步,摆了个赤松派武学的起势,“礼敬二仙”。
清河轻喝一声“无上天尊”,右手一抄,刀已在手,随即左手摆动,刀分两半,同样也是招“礼敬二仙”。
道家用语“无上天尊”到后世被传讹为无量天尊,无量这个词,来自佛教,不是道教用词,无量天尊是一些不懂道教的人自创的。
“怎么都是双手兵器?”
我正嘀咕间,耳边传来袁棘的声音:“公子,留心看,赤松一派均是双手执刃,讲究的是二仙共存之意,一百多年前岳飞元帅帐下的大将双锤何元庆便是出自赤松派,不过,赤松派传到今rì,大多数修炼方法已经失传,rì渐式微,不入层次了。”
双手刀的形状与单刀基本相同,只是刀盘仅有一半,在双刀对合的一侧无刀盘,这样双刀方能合拢。另一侧为半个护手盘,双刀合并,似一刀。刀鞘口上有一个小铜或铁片相隔,使双刀从隔片两侧插入一鞘内。双刀的刀把彩绸对称,双刀舞练时,比单刀要难得多,行家皆知,单刀左臂难防,双刀两耳难防,待熟练之后,方能得心应手。
近千年来,赤松派始终抱着左右不可缺的原则,导致门下弟子修炼时常常不得其法,毕竟类似何元庆那种左右双膀都是勇武有力者实在太少了,最终使得这一门派渐渐被武林遗忘。
清河比起唐风还要小上几岁,从拔刀的动作上看,潇洒程度远胜唐风。
两人也不言语,相互试探xìng的发起了攻击,四柄刀交相辉映,看上去倒是十分jīng彩。
清河的刀法明显比唐风熟练,几个回合后已是攻多守少。就连我也看出,唐风的左手刀刀法凌乱不见章法,显然是极其不适应。
“这么快就要败了吗?”我喃喃道。
“尽管唐风左手刀法凌乱,但其步伐丝毫不乱,落下风而不见败势,胜负还早着呢。”方灵解说道。
“方姑娘说得对,这唐风本身的造诣远在清河之上,只是不熟悉赤松派的双刀罢了。”袁棘进一步解释道。
两人又斗了数合,唐风的左手刀几乎成了摆设。清河抓住唐风左手刀法的破绽,突地一招“双溪合流”,两把刀同时发力,只听“嘭”的一声,击落了唐风的左手刀,“双溪合流”之下,刀势丝毫不减,直接滑向唐风的左臂。
“双溪合流”乃赤松派前辈高人根据宝积观外的两条溪水的走势创造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