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我来生(重生军旅)-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韩磊那是挣大钱的人,还在乎这点蚊子肉吗?
可她忘记了现在的韩磊不一样,他才17岁不是出外闯荡挣钱的那个韩磊,别说摸就是见都没见过这么多钱。他能忍住不哆嗦都是能耐。
“你带户口本了吗?”要户口本干什么?又不是去登记结婚。只能说没存过钱的孩子伤不起,没户口本银行能给你开户吗?对了,还要介绍信。
因此,陆新月根本就没打算将钱存进银行。当务之急就是去买一个书包,将钱装起来,不然韩磊就该草木皆兵了。
☆、16、相思
循着记忆,再问过几个路人以后,陆新月和韩磊终于在地下市场买到了票。买票做什么?当然是因为供销社的东西都是凭票供应啊。
不过就在这个县城自发形成的地下市场里,陆新月发现了几样自己需要的东西。虽然地下市场更多的以物易物,但是钱也是硬通货,价格稍微高点还是能买到,毕竟去供销社还需要票所以陆新月也不介意啊。对于陆新月大把花钱,韩磊完全没意见。
都说女人天生购物狂,一点不错。不到两小时,两人已经扫荡完地下市场每一个摊点,战利品丰厚。
两个绿色军挎包,一人一个。将报纸裹着的钱放进书包,韩磊的心终于落下来。
陆新月给自己买的不多,就一块四米长三尺宽的蓝色印染棉布,准备做帷幔的。一把牛角梳,还有几个手工缠绕的彩线发圈。
她给韩磊买了一套绿军装,陆新月想着两人去相馆拍照。陆新月觉得韩磊今天这一身平时穿着也没什么,既然照相就弄身好衣服。
韩磊不知道陆新月的想法,但心里是真高兴,那时在农村能有一身绿军装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事情。为了配套,陆新月还给买了军挎水壶,也是一人一个。市场上还有卖胶鞋的,运气好有韩磊的鞋码,陆新月就给韩磊买了一双新的。她不喜欢绿胶鞋,想去供销社买一双黑色的皮鞋,配什么衣服裤子都好看。
本来韩磊还不同意,说自己的衣服和鞋子买旧的就好,但是陆新月觉得衣服和鞋子旧的哪有新的好。她可知道,韩磊从小到大就没穿过几件新衣服,全是韩俊穿不了才轮到他。孩子都淘气,哪有不爬树下河,家长再如何仔细浆洗缝补,到韩磊身上也显不出好来。
后来随着年龄增大,韩磊身高超过了韩俊,也比他壮实,捡不了韩俊的旧衣,可家里条件太差根本就没什么机会添新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虽然不好一次性给韩磊买太多,但是一身军服还是可以的。韩磊为陆新月的体贴和关注感动,那自是不用说,都牢牢记在心里,发誓要对陆新月好。
陆新月正在购物的兴头上,还不知道一件新衣服就让韩磊死心塌地了。她买完一个搪瓷茶盅,觉得地下市场里没什么自己感兴趣的,就拉着韩磊直奔新华书店。
路上,陆新月商量韩磊:“石头,我们买一些书,你回去自学,好吗?”
“好。”韩磊略带狐疑的看了陆新月一眼,思索片刻就答应了。
陆新月很高兴,韩磊竟然连原因都不问就答应。但她还是想给韩磊解释清楚。
“石头,我觉得多学知识对我们非常的有用处。现在你干完活,晚上在家也不用陪我玩,就安心看点书吧。”陆新月还是没讲,她想着要是韩磊去当兵,他们就只能通过信件联系。只是这个原因现在还不方便说出来。
韩磊点头。他的想法比较简单,觉得陆新月都已经是高中生,自己只读了初二,还是要在学习上努力,不要被新月落下太多才好。以后别人觉得陆新月比自己有文化,委屈新月可不好。
在新华书店,陆新月给韩磊买了新华字典、初中的全套课本、几本名人传记,然后就是《毛泽东选集》、《十月革/命》、《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等还未消失的中外著作。
那时的图书真的是太便宜了,一般的几毛钱、几块钱,也就《毛泽东选集》贵一些,但是加起来也不到五十块钱,因此陆新月下手毫不犹豫。
给自己买的,主要就是英文类相关的,还买了几盒听力磁带,上面积满灰尘都不知道还能不能用。不过陆新月可管不了那么多,她急于学好英语啊。
买完书,两人又去了供销社。售货员依然拽得二五八万,但丝毫没有影响陆新月的购物热情。只有一个问题让陆新月犯了难,她忘记现在的收录一体机个头太大。如果拧着它回宿舍,那就太扎眼。没有办法,只好放弃。
陆新月买了暖水瓶、饭盒、笔记本、钢笔、墨水等,直到自己和韩磊再也拿不了,才出了供销社。
在熄灯查寝之前,陆新月终于大包小包的进了宿舍。
“陆新月,你买了这么多东西啊。”下铺的苏雪好奇的问。
“没有啊,大部分都是家里托人给捎来的。”财不露白的道理陆新月还是懂的。
“是你的未婚夫吧,有什么不好说的。”郭柔也来插话。
未婚夫三个字可是点燃了宿舍里同学们的八卦热情。
“陆新月,你才15岁吧。这么早就定亲了?”哎,大家都揪住自己的年龄不放了,其实在农村这样的年龄定亲虽然不多,但绝对算不上凤毛麟角。
“陆新月,是真的吗?”陆新月很无奈,她很想说是真的。
“当然是真的,那还能有假。陆新月可是亲口介绍的,对吧?”不知道是不是袁红安将学校门口发生的事情告诉了郭柔。可是这位郭大小姐知道就好,可不可以不要到处讲。
宿舍里的同学更加兴奋,特别是附近挨着陆新月床位的几个直接将她围住。
“陆新月,你说说你怎么定亲的?”高一的女生大多在16…18岁之间,对于陆新月比她们年龄小就定亲很感兴趣。平时在家里,根本就没机会讨论这些话题,如今不怕家长纷纷好奇探问。
“我们一个村的,从小就认识。”陆新月平淡的交待。
“青梅竹马?我最喜欢这样的。”不知道这位姐姐为什么这么兴奋,在这个消息闭塞,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相亲是必然的,很多适龄男女家长都会优先考虑本村邻近、知根知底的人家。于是青梅竹马什么的就太正常不过。
“好可惜,有好多男生都在打听你的消息。你都已经有未婚夫,他们是没有机会了。”戴着眼镜的郝璐遗憾的说,话语里透出淡淡酸味。
“是啊,下课以后好多别班的男生跑到我们班级上来。我就坐窗户边,他们还问我谁是陆新月呢。”同是农村上县城读书的张秀梅觉得很自豪。班上一些县城的,特别是家庭好的女生结成小圈子,看不起从农村来的她们,嫌弃她们做农活、皮肤粗糙,穿着也土气。
陆新月则完全不同。她也是从农村出来的,穿着打扮也土气,可耐不住人家长得后看,生生将班里几个骄傲的孔雀比了下去。如今不仅陆新月在班上男生眼中是班花,就连其他班的都快把她捧成级花、校花呢。
说到底,还是陆新月符合当下男性的审美。如果再过几十年,中性、御姐、萝莉、性感不同风格的美女应有尽有,男性的审美也变得多元化,每一种风格的美女都有自己的粉丝。
在70年代,青春期的男生们喜欢的就是陆新月这种天然去雕饰的清纯型,最好能皮肤白皙,眼睛大大的,笑容常挂嘴巴,不高傲也不浮躁。
其实重生前的陆新月就是这样的萌妹子,可如今多了那段痛苦磨难的经历,她的心已是百孔千疮,早已不复最初的单纯。只是她感激上天给予的幸运,对自己和韩磊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才渐渐的抚平伤痛开始拥有平和的心态。
特别是和韩磊互相表白以后,确定了彼此的心意,那掩不出的幸福感觉从骨子里冒出来,给清丽的面容平添一抹艳色,更让人挪不开眼。
宿舍里原本还有些嫉妒陆新月的女生,得知她已经定亲,对她的敌意就淡了些。但郭柔见自己的话不仅没有让宿舍众人同仇敌忾,就连陆新月也满不在乎的,仿佛一拳打在棉花上泄气得很。
当夕阳落尽弦月上升的时候,韩磊终于找到了村里的送粮队。粮食早就上交县里仓库,就是队上办私事的也早已回来。韩磊一个人耽误大家返回的时间,差点引得天怒人怨。
送粮队的都知道韩磊求了韩俊的差事,是为了来县城看读书的陆新月。
这会见着平时除了在陆新月面前还有点表情,其余时候都是一脸面瘫的韩磊,有些八卦的刘开渠就忍不住取笑:“石头,终于见着媳妇了?”
韩磊不答,自顾着傻笑,这次来县城可真的是来对了。当初刘麻子还劝自己什么“大丈夫何患无妻,要是上赶着热脸贴了冷屁股,那可真丢大爷们的脸”。
丢脸就丢脸吧,他反正是豁出去了。要是真的什么都不做,就失去了新月他还不悔死。刘麻子的话太不靠谱,根本就是挖坑让自己跳啊,以后再不相信他。
看看,这次顶着大家的鄙视来了,不仅知道新月没有变心,两人还正式确定了恋人关系,以后他可以光明正大的介绍“新月是我对象”,至于“未婚夫”还是要等陆叔和刘婶答应了才行。不过新月才15岁,还不着急。
另外还有一件好事,新月和他约好下一次如果来县城,两人就去相馆拍合照。有了相片,以后他就能随时看到新月了。对了,就穿新月今天给自己买的新军装,一定很精神。
都说“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还没走出县城多远,韩磊就开始想念新月。想念她嫩如水葱的柔荑,甘甜多汁的双唇,还有拥在怀里散发出的暖暖幽香。哎,下一次进城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呢?
韩俊发现,韩磊从县城回来以后不再唉声叹气,而是一得空闲就独自发呆,要不就是望着远方傻笑。这是害相思病了!
☆、17、境界
韩磊走了,陆新月也安心的学习。虽然偶尔也会有男生的打扰,但在她说出已经有未婚夫的事实,并得到周围人证实以后全都偃旗息鼓。
她很满意目前的状态,学习很努力。虽然英语的听读还是个问题,但是笔试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高一的英语老师李丹阳很喜欢陆新月,长得好不说,还懂得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刚进来的时候,英语差得可以,但是想到她是从农村学校升上来的也就理解包容了。
陆新月最让她看重的一点就是勤奋,在这个特别浮躁的年代,看着一位妙龄女子静静读书,是非常令人赏心悦目的事情。
因为喜欢,回到家难免会提起这个孩子,次数多了家里的老人也上心。她和丈夫成亲五六年,一直没有孩子。老人家退休在家里,没有什么娱乐挺孤独的。
听说陆新月英语不好,就主动提出来让她周末上家里补课。
李丹阳略一想,陆新月是个好姑娘,说不定真的能入父亲的眼,收个徒弟晚年就有了寄托。
听到李丹阳老师邀请自己周末放假去家里的消息,陆新月惊讶得合不拢嘴,连忙点头同意。
到了周末约好的时间,她也不好空手上门就带了一对山核桃。
收到陆新月的礼物,李丹阳的父亲李春山很是意外。这么大的孩子就知道上门送礼,送的还不是俗物。在西海省,山核桃不是稀罕东西,也没有什么讲究。但在过去,特别是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