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

第142部分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第142部分

小说: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丹国志》现有V。S。塔斯钦翻译的俄文译本。② 

                                       清代考据学成果 

         《辽史》修撰得实在太差了,不仅内部矛盾和史实出入充斥其中,而且 
  在使用资料方面与《金史》和《宋史》(这是与《辽史》同时修撰的两部正 
  史,出自同一群史官)及五代时期的两部正史、宋人的史书如《续资治通鉴 
  长编》和其他当时的文献全然不同。考证《辽史》的史实错误,成为清初的 
  考据学家的一个专门领域,他们所做的大量资料考证工作,为现代史学家提 
  供了便利条件。 
        第一个对《辽史》进行全面考证的是厉鹗(1692—1752年),他在《辽 
                                                                       ③ 
  史拾遗》中,汇集了近400种宋、元著述中的相关资料。杨复吉(1747—1820 
                                                               ④ 
  年)后又增补史料,著出《辽史拾遗补》一书。钱大昕 (1782—1804年) 
  和赵翼(1727—1814年)二人都对辽代的资料做了大量的考释。19世纪末期, 
  李有棠(1843—1902年)在《辽史纪事本末》中大量引用了厉鹗和杨复吉辑 
  录的资料。① 
        在本世纪,《辽史》的史料研究由冯家昇、罗继祖等学者继续进行。他 
  们的成果被收入赵铁寒编辑《辽史校勘记》中,包括冯家昇的《辽史初校》, 
  罗继祖的《辽史校勘记》、冯家昇的《辽史与金史新旧五代史互证举例》和 
                        ② 
    《辽史源流考》。其他学者对存世的辽代契丹文和汉文碑刻进行了研究。这 
  些学者的研究清除了许多难点,但还是留下大量空白。辽史依然是中国历史 
   中资料较缺乏的。 
        给当代辽史专家最大资料便利的是在杨家骆主持下编辑的10卷本《辽史 
             ③ 
  汇编》。该书将所有重要资料、前面提到的考据成果及很多其他成果汇集在 
  一起,并且大量选录了1960年前的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 (10卷本重印了魏 
  特夫和冯家昇的 《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年)》)。增补该书的《辽 

④ 在 《辽史·礼志》的总述中,明确提到了这些著作。见'645'  《辽史》,卷49,第834 页。 
① 该书前序记成书时间为1180 年,但是这个年份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作者是1247 年的进士。前序中的年 

号,可能被抄错 (译者注:即将淳祐七年误写为淳熙七年)。详见'706'  《契丹国志通检》(北京,1949 年 
版;台北,1968 年再版)前言及'59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出版的《契丹国志》集注本,第259 页。 
② 叶隆礼的《契丹国志》的影印本,加上俄文翻译、介绍、评价和索引,构成了'493'V。S。塔斯钦的俄译本 

 (莫斯科,1979 年版)。 
③ 厉鹗的《辽史拾遗》,收入'756'杨家骆编 《辽史汇编》(台北,1973 年版),卷3,第9 种。 
④ 杨复吉的 《辽史拾遗补》,收入'756'杨家骆编 《辽史汇编》,卷3,第10 种。 
① 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3 卷 (北京,1980 年版)。 
② 赵铁寒编 《辽史校勘记》,收入《宋辽金元四史资料丛刊》(台北,1971 年版)。 
③  '756'杨家骆: 《辽史汇编》,10 卷 (台北,1973 年版)。 

… Page 453…

                 ④ 
  史汇编补》 于1974年出版。 
        近10年出版的两部辽代文献集也是重要的资料。陈述的《全辽文》辑录 
                                              ⑤ 
   了包括碑文在内的辽代汉文文献。与之相同的契丹语文献的辑录,见清格尔 
                                              ⑥ 
  泰等人合编的《契丹小字研究》,该书亦包括对契丹文字、语言资料的翻译 
  和评述。 

                                          当代研究成果 

        早期研究中国的西方历史学家对辽极不重视。第一次提到辽的是V。P。瓦 
  西里耶夫,在1859年出版的俄文东方史中亚部分中写了几句。第一部有关辽 
                                                                                                ① 
   的专著是贾柏连的《辽史》,译文《满洲边缘的辽史》于1877年出版。基 
  本接近于现在研究的是 H。H。霍渥斯的《中国的北疆·第五章:契丹人》;② 

                                                                                   ③ 
  在E。H。帕克的《鞑靼千年史》中,对契丹则有了很长的描述。 
        真正意义的现代研究成果是沙畹发表在《亚洲杂志》上的《出使契丹和 
                               ④ 
  女真的中国旅行者》,该文翻译了出使契丹的宋人胡峤、王曾、路振和宋绶 
   的行程纪。 
        但是,这并没有激发对辽史的更深入研究。除了闵宣化的考古研究外, 
                                                                                     ⑤ 
  接下去对辽史研究有成就的是史泰安,他研究并翻译了《辽史》和《说郛》 
   中的《契丹国志》。这一研究涉及了有关契丹的亲族制度、社会结构以及风 
  俗习惯等一系列问题。 
        魏特夫和冯家昇有关辽代的巨著 《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年)》, 
  ⑥1949年出版,毫无疑问是迄今为止用各种文字出版的辽史研究著作中最重 
  要的一本。它不仅对辽代社会组织、经济生活、管理制度和机构设置等各方 
  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详细论述,还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的译文,并列出了 
  至该书出版时用各种文字发表的研究成果的全部目录。但是,固定的结构难 
  以绘出不断发展的全景,使本书未能成为一个能够反映各种事件的完整的编 
  年史。主要是因为该书的结构难以把握并难以阅读,使它一直没有得到应有 
   的承认。这部著作,是任何对辽史有兴趣的学者都应该读的基本书。 
        可能是因为魏特夫和冯家昇的著作涉及了如此广泛的问题并打开了一个 
  全新的领域,在该书问世后数年中,出现了一些研究辽史的西方文字论著。 
  一个例外是在对外关系领域。关于宋辽外交关系研究的主要汉文成果是聂崇 
                                            ① 
  歧的长篇论文《宋辽交聘考》,第一次发表是在1940年,重版载于聂崇歧 
   的《宋史丛考》。傅乐焕(1913—1966年)亦就这一问题写了不少文章,见 

④  '757'杨家骆: 《辽史汇编补》(台北,1974 年版)。 
⑤  '784'陈述:《全辽文》(北京,1982 年版)。 
⑥  '863'清格尔泰等: 《契丹小字研究》(北京,1985 年版)。 
①  '152'贾柏连:《满洲边缘的辽史》(圣彼得堡,1877 年版)。 
②  '193'H。H。霍渥斯:《中国的北疆·第五章:契丹人》。 
③  '370'E。H。帕克:《鞑靼千年史》(伦敦和上海,1895 年版)。 
④  '61'沙畹:《出使契丹和女真的中国旅行者》。 
⑤  '473'史泰安:《辽史》。 
⑥  '541'见魏特夫、冯家昇书。 
①  '837'聂崇歧:《宋辽交聘考》。 

… Page 454…

                                              ② 
   于他的论文集《辽史丛考》中。近来西方的学者已经重又否定了契丹是宋属 
   下的“蛮夷”邻族的传统中国观点,集中研究当时的真正的多国制现象。在 
   莫里斯·罗沙比编辑的一本极好的会议论文集《同等国家中的中国:10—14 
                                           ③ 
   世纪的中国和它的邻国》中,收录了王赓武、陶晋生、米歇尔·罗杰斯等人 
               ④ 
   的论文,这些论文切中要害并勾划出了10—11世纪北亚多国制的场景,契 
   丹和辽是参与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C。施瓦茨…席林的专题论文 《澶渊之盟 
                         ⑤ 
    (1005年)》,揭示了导致宋辽1005年和约的重大事件。克劳斯·蒂兹的 
    《1074—1076年的辽宋边界冲突》,⑥详述了两国关系中不用战争而解决的 
   最后一次危机。蒂勒·达格玛的《缔约:宋金间的外交(1117—1123年)》 
           ① 
   一书,详述了辽朝末年的重要事件,尽管它的重点是研究宋金关系而不是宋 
                                                              ② 
   辽关系。陶晋生在他的《宋辽关系史研究》一书中对宋辽关系进行了全面研 
                                                                               ③ 
   究,此后又出版了同样题目的英文论著《两个天子》。 
         最近还有研究辽朝对外关系的两篇未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珍妮特·诺 
                                                               ④ 
  维的《北宋政治家余靖和他与契丹的交往》和梅尔文·斯里克兰·安的《11 
                                                                                                    ⑤ 
  —12世纪中国的宋辽外交:决定对外政策的社会与政治因素研究》。后者 
   几乎就是对出使辽的宋朝官员的专门研究。 
         大量有意义的辽史研究著作出现在中国。傅乐焕的丰富的和卓有见地的 
                                                                          ⑥ 
  研究成果,收入了著者死后出版的《辽史丛考》中。傅乐焕1966年的早逝, 
   是辽史研究的一个重大损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引人注意和最多产的辽史 
                                                              ⑦ 
   学家是陈述,他的《契丹社会经济史稿》,可能是中国学者对辽代社会和经 
   济研究的最大胆尝试。陈述的分析与魏特夫、冯家昇的有所不同,他比较注 
   重有条理地叙述,对薄弱和零碎的资料的考释不太注意。该书同样未对持续 
                                                                                              ① 
   的社会变化给以更多的解释。陈述最近的著作《契丹政治史稿》,包含了一 
   系列有关契丹社会和政治制度各方面以及各种政治事件的令人感兴趣的、有 
   些是独有见地的论文。陈述还给非专业读者写了一部通俗著作《辽代史话》。 
  ②                                                                      ③ 
    另一部引人注意的著作是张正明的《契丹史略》。该书的主要部分亦是对 

②  '871'傅乐焕:《辽史丛考》,2 卷,第283—387 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