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国学的天空 >

第45部分

国学的天空-第45部分

小说: 国学的天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六十七章》)
  我有三种法宝,一直掌握和保存着。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因为慈爱,所以能够勇敢;因为俭约,所以能够推扩;因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够成为众人的领袖。
  先说“慈”,“慈”是母性的特质,代表人的心态要慈爱。老子认为道生万物,道是万物的母亲,母亲的特色就是慈爱。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不能照顾每一个人,就给每一个人一个母亲。莎士比亚说:“女子虽弱,为母则强。”女人做了母亲之后,因为对孩子的这份慈爱,会变得非常勇敢坚强,碰到任何困难都要设法解决。有一个故事,美国一位母亲带女儿到超市买东西,出来的时候,女儿跑在前面,忽然一辆卡车急驶而来,把她压在车轮之下。千钧一发之际,母亲立刻奔上前去把卡车车头抬起来。如果是平常的情况,一个女人怎么可能抬起卡车车头呢?但是这位母亲真的做到了。看到女儿被旁人从车轮底下拉出来的那一刻,母亲也倒下了,在医院里躺了好几个月。这说明在一刹那间,慈爱所带来的勇气实在是难以想象的强大。孔子说:“仁者必有勇。”有仁德的人一定会有勇气去做他该做的事。老子也说:“慈故能勇。”一个慈爱的人,一定能够勇敢地去帮助别人。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二十七章》)
  因此,圣人总是善于帮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使用物,所有没有被丢弃的物。这叫做保持启明状态。因此,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老师,不珍惜借鉴,即使再聪明也免不了陷于困惑。这是精微奥妙的道理。
  圣人为什么善于帮助人,善于使用物,而使人不被遗弃,使物不被丢弃呢?因为圣人有慈爱,圣人领悟了“道”。从“道”的角度看,每一个人每一样物都源于“道”,“道”让这些人和物出现,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所谓的“弃人”与“弃物”。“弃”与“不弃”是由人的眼光来判断的,喜欢这个或者讨厌那个,但人的眼光常常是片面和短浅的。所以要“袭明”,保持启明的状态,以一种慈悲的胸怀,宽容的心态,对每一个人每一样物都能尊重和珍惜。
  接着,“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我们现在常说的“师资”二字就出于此。“善人”是先了解道理的人,走在前面:“不善人”像学生一样,跟在后面。学生向老师学习,老师向学生借鉴,等于双方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因为每个人都可能因为某一方面的长处在此为师,又因为另一方面的不足在彼为资。所以对两者都要接纳,这样一来,就不会陷于迷惑了。这种强调相辅相成、相对相重的观念,是老子思想的特色。
  总之,我们对“道”的学习,首先要在心态上学习“道”的慈爱,学会用慈母的心对待天下所有的人,不分善、恶、美、丑都要照顾和关怀,由此形成一种普遍的、平等的同情。这是老子的第一宝“慈”的深意。
  老子的第二宝是“俭”,针对物质。很多人把道家跟环保联系起来,就因为这个字。“俭”是要人收敛和约束欲望。譬如一个人如果节俭,固定的钱可以多用一阵,固定的食物可以多吃几餐。大家都节俭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就不会这么快了。其实,这个世界的问题并不在于财富不够用,而是财富不平均,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贫富差距太大,天下很难太平。老子对于“俭”的观点和他本身的哲学思想相呼应。“慈”从“道”而来,因为“道”是万物的母亲,所以“慈”是一种普遍的关怀和同情:“俭”则是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人在消耗这个世界的能量和资源时要尽量节俭和珍惜,因为每样东西都来自“道”,怎么可以浪费?而且也只有“俭”,才能使每个人都普遍地使用到世界的资源,所以老子说:“俭故能广”。
  “俭”也代表节制欲望,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层出不穷,是不可能接近道家的。道家的基本原则是“少私寡欲”,一个人多私多欲,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的欲望,然后更痛苦,这是很简单的逻辑。况且,即使所有欲望都能满足,人就能快乐吗?会不会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呢?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
  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停止,就不会碰上危险;这样可以保持长久。
  为了追求“名”“货”而劳累或伤害身体,可谓得不偿失。名声和财富是身外之物,身体对于人而言却是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为了追求名利,把健康搞坏了,到最后生病进了医院,这时候谁能来帮你呢?只好自己忍受病痛的折磨了。有的人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恨不得拿自己的一切所有来换回多活几天,有什么用呢?如果早知道身体比名利贵重,为什么平时不多留意一下呢?至于“得与亡孰病”,“得”兼指名、货而言。出名得利,常常带来后遗症;无名无利,反而可以清净生活。这不只是“钟鼎山林,各有天性”的问题,并且还考虑到人生长远的苦与乐。
  “甚爱必大费”,因为人一旦执着于所爱,就会不顾一切的付出,对人如此,对物亦然。汉武帝有“金屋藏娇”的故事,你过分喜欢一个人,要什么给什么,会耗费很大。父母对子女也是一样,过分溺爱,让他予取予求,对孩子的成长不见得好。“多藏必厚亡”,天灾人祸将使储存财物越多的人陷入更大的危机。譬如一个仓库着火,如果里面只放了些简单家具,损失还不太大,但如果里面堆满了古董字画、金银珠宝,那损失就不得了了。我有一个朋友,喜欢收藏玻璃杯,他家里有个大柜子摆满了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漂亮玻璃杯,结果碰上地震,整个柜子倒下来,几十年的收藏毁于一旦。我跟他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他听了很惊奇,想不到老子居然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会有这种情况发生。老子最后说,一个人如果能区分内外,进而重内轻外,做到“知足”与“知止”,自然可以安全自在。要知道,做人做事,能够把握分寸,做到“适可而止”是最难的。而适可而止的秘诀就在于一个“俭”字,懂得收敛自己的欲望,你活在这个世界上才不会觉得匮乏。
  老子的第三宝叫“不敢为天下先”,因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够成为众人的领袖。也就是说,在一个社会或一个团体里,你要做到谦退礼让,不与人争,能够居于人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领袖。有人说,那会不会是故意摆姿态啊,我先让别人,最后目的仍是居于人之先?不是的。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老子·六十八章》)
  善于担任将帅的人,不崇尚武力;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直接交战。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操守,这叫做运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符合天道的规则,这是自古已有的最高理想。
  前三句话和战争有关。老子说,善于担任将帅的人,不崇尚武力。崇尚武力等于是靠有多少军队、多少武器来打仗,不见得有制胜的把握。优秀的将帅带兵时要带“心”,用慈爱的心来对待部下,作战的时候别人才愿意为你效命。然后,善于作战的人也不轻易发怒。两军交战,你还没有准备好,别人知道你的弱点,故意激怒你,你去应战,结果陷于劣势。历史上很多战役都是因为自己稳不住阵脚,不到关键时刻就轻易出兵,最后造成惨败。最后,善于克敌制胜的人,根本不直接交战。《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用武力,而是用谋略、外交去赢得胜利。因为两军作战就算打赢了,死伤也很惨重,杀敌一千,自己损失五百,到最后还是两败俱伤。
  老子用了三个“不”:不武、不怒、不与。等于什么呢?收敛。不要仗着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就急着跟人作战,而是要用一些间接、柔和的方法克敌制胜。接着,老子提到“用人”,一个领导人要使唤别人,自己先要言语谦虚,态度卑下;否则,你态度傲慢,高高在上,别人就算不得不听命于你,心里恐怕也不会服气,等到具体做事的时候,不见得照你的意思来做,反而误事。接着老子连说三个“是谓”,这叫做不与人争的操守,运用别人的力量,符合天道的规则。“无为而治”就是这么来的。你如果能善用每一个人的才华,让他们自由发挥,没有什么压力,在适当的岗位做适合的事,再权责划分,分层负责,那么你自己几乎不用做什么事,说不定只要说几句话,甚至什么都不用说,你任用的人就自然而然把事情做好了。这是自古已有的最高理想。
  西方中世纪以后,基督教有“七大死罪”(the seven deadly sins)之说。第一宗死罪就是“骄傲”(pride)。为什么骄傲这么可怕,居然成为七大死罪之首呢?因为人一旦起了骄傲的念头,就会忘了自己是谁,最后会以为自己是神。神代表什么?神在此不是指上帝,而是一种完美的境界,以为自己抵达完美了,到了圆满之境了,但是不要忘记生、老、病、死,谁能避开呢?你一骄傲的时候,一觉得自己完美,当下就是一个堕落。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了解,没有谁是不可或缺的,不是非有你不可,也不是非有我不可;任何事情,你不做,自有别人来做,绝不会说少了哪个人,地球就不转了。所谓“斯人不出,如苍生何”,只是一种说法罢了。在现实世界中,这个人出来,对天下就好吗?不一定;这个人离开,天下就乱了吗?也不一定。所以西方宗教把骄傲称为最大的死罪,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观念。老子也说“不敢为天下先”,你跟别人相处时,要能够退让,居于别人之后。一个愈是有能力的人,愈要懂得谦卑。这样的观念,对我们来说非常具有启发性。我们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斗志,反而更能够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特质。
  阅世之道
  1。相对价值
  说到价值,有人类才有价值,为什么?因为价值来自于选择和评价。人类有思考能力,有选择的能力,可以使某样东西因为人的选择而呈现出价值。举个例子,我教书教了几十年,常常碰到年轻学生问我,老师,什么是美?美,就是一种价值。我看到年轻的学生,会说年轻是美;碰到社会上一些中年朋友,我说健康是美;有些老人家也问我什么是美?我回答自然就是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