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大唐小郎中 >

第219部分

大唐小郎中-第219部分

小说: 大唐小郎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四壮也附和道:“我觉得三哥这个建议是合情合理的,咱们都想把一百三十亩地都种了,越多越好,可是,咱们五个人,如果把地都翻一遍,整一遍,而且还是撂荒多年的地,估计没有两个月下不来。眼下都到了三月底了,四月中旬之前必须把种播下去,否则就错过时令了。咱们只有半个月时间,只能选以前耕种过的耕地来耕种,才能保证播下去收的上来”
  李二壮不说话了,他是家里主持农事的,如何不知道三弟、四弟的话有道理,可是他想的是如何能更多地种一些,才能报答左家的救命之恩。但是,种地是要讲时令的,误了时令,地可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耽误,不给粮食就是不给,种了也白种。
  左少阳见苗佩兰一直不说话,便问道:“兰儿,你的意见呢?”
  苗佩兰羞涩一笑:“是忙不过来,翻地晒田碎土,要半个月时间才行,而且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若是这半个月老下雨,那还麻烦,土都碎不了。如果是往年就一直在耕种的熟田,问题不大,但是撂荒多年的地,不翻地整地碎土,种子播不下去的。洒在地上都喂鸟了。这半个月还不算施肥和选种的时间。要是加上,只怕得大半个月,那时候时节早过了,就播不了种了。”
  左少阳道:“你是说,以你们五个的能力,赶在四月中旬播种最后截至时间之前把地全部整好,最多只能整二三十亩的地?”
  苗佩兰点点头。
  李三壮道:“这还必须是往年耕种的熟地,换做撂荒地,只怕十亩就不错了。”
  李二壮叹了口气,道:“要是时间充裕,应该能多翻耕几亩地,现在可惜时间来不及了。”
  李大娘一直默默听着,听到这,才插话道:“现在是最好的播种季节,错过三月底,往后拖一天,将来收获就少一点。可是现在所有的地都还没有翻耕,等到翻耕好地,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播种时节,今年是别指望有好的收成的了。”
  “是啊,播种之后,要让人守在旁边驱赶飞鸟,防止啄食。”
  “那什么时候放水灌溉呢?”
  “等秧苗长出来之后啊。”
  “是啊”李家兄弟见左少阳对农事很感兴趣,都很高兴,也感到很亲切,要知道,在古代,读书人是不屑于与农民打交道的。农民跟读书人在一起,往往也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如果能跟读书人交朋友,那就已经是很值得夸耀的事情了。
  左少阳道:“有没有现在播种,而又同时能耕地的办法呢?”
  李家四兄弟、苗佩兰和李大娘都面面相觑,一起摇头。李二壮陪着笑道:“左少爷,这个没办法,因为我们要把耕地翻过来,晒干,然后用石辊碾碎土坷垃,这个时间一般要十天以上,也就是说,翻地十天之后,才能把种子洒在这上面。没办法同时进行的。”
  水稻的育秧移栽技术早在汉朝就出现了,但是,当时的育秧移栽是把秧苗拔起来,把田里的杂草铲除之后,再把秧苗栽回去,目的是为了除草,与现在的育秧移栽不是一回事。而且这种除草方法也只是局部地区使用,因为效果不理想,并没有普及。
  真正的育秧移栽技术是在宋朝之后了。所以唐初的李家兄弟等人自然不知道这项农业技术。
  苗佩兰他们搞不懂这个什么育秧移栽,左少阳便仔细跟他们讲解了一遍,听是听懂了,可是,这些从小就在田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却被一个读书人告诉怎么育秧怎么种地,怎么都觉得有些别扭。
  李二壮小心地问道:“把秧苗另外栽种,这当然是好办法,能同时进行耕地了,只是,把秧苗栽回地里,会不会……这个,伤到苗根,而且一棵棵还得挖坑才能栽吧?会不会,这个,嘿嘿,太费劲了呢?”
  “不会的,因为大田要灌水泡田,将土疙瘩都打碎成泥浆,这样把秧苗栽进去,就基本上不会伤到秧苗了。”
  李三壮奇道:“耕田之后就直接灌水?不碾碎了播种?”
  左少阳介绍的方法,他们闻所未闻,自然奇怪的很。
  左少阳道:“是的,先干犁地之后,不用晒田,直接就可以放水泡田,放水不要太多,不能瞒过土块块背,做五寸的田缺,让水流入,从低处田缺流出,然后用耖打混泥浆,平整田地,等秧苗长成了,就可以移栽了。”
  这又是跟唐初水稻耕种有很大不同的技术,一众人等又听呆了。他们几个不相信左少阳这怪点子能成,所以只是听着,却不怎么相信。
  左少阳道:“按照我这种办法,可以节约十天的晒田的时间,用来翻耕,应该就能翻更多的田地了。而且,还能在最适合的时候播种育苗,保证最大的收益,你们大家觉得如何?”
  众人都不吭声,他们很怀疑左少阳这种新的耕种方法是否可行,总觉得这是读书人的异想天开,如果真按照左少阳的办法去做,万一颗粒无收,到时候不是帮了左家而是害了左家了,那时候可就说不过去了。但是,明确表示反对,又不给左少阳面子,那也不好,索性都不说话。
  屋里静悄悄的,左贵和梁氏两人对农活是一窍不通,也不知道究竟怎么才好。梁氏低声对左少阳道:“忠儿,你没种过庄稼,不要乱出主意,要不……还是按照李大哥他们说的法子办吧”
  左贵老爹也捋着胡须频频点头,他当然也是相信李二壮这些从小就耕田耙地的农业权威的,自然不相信从没种过地的儿子说出来的办法有用。
  左少阳急了:“不用担心,按照我说的做,一定能行的”
  众人还是面面相觑,不敢乱表态。
  茴香也道:“弟,现在粮食可是咱们的命,如果田地种不好荒废了,不产粮食,咱们明年可就没吃的了”
  左少阳问苗佩兰道:“兰儿,你觉得呢?”
  苗佩兰红着脸摇摇头:“我不知道……我听左大哥的。”
  这话让左少阳立刻信心大增:“那好,反正咱们家的地有一百三十亩,刚才李家几位大哥也说了,加上兰儿他们五个人耕地,也不过能翻耕二三十亩,剩下的一百亩仍然撂荒,不如这样,咱们分两拨,李家四位大哥,种二十亩的熟地。这样既能保证有粮食产出,又不会荒废良田。剩下的,我和兰儿按照我的办法耕种。反正大将军答应了,给我们一百亩的稻种的。”
  左贵老爹瞪眼道:“忠儿,你说胡话吗?他们四个兄弟只能种二三十亩,你和苗姑娘你们两个,就能种一百亩?”
  第302章 战争结束了!
  左少阳讪讪道:“我说错了,我的意思是我们从那一百亩撂荒地里选个十亩左右,按照我的方法来种,反正现在也没什么人来看病,地也荒废着,闲着也是闲着。”
  左贵一时犹豫不决,转头看了看女婿侯普,道:“姑爷觉得呢?”
  侯普道:“种地我也是外行,不过,我觉得大郎不是个不知轻重的人,他能提出这个办法,一定有他的道理,反正李家兄弟帮忙种的二十亩稻田,产的稻谷打成大米,正常年份大概有二百四十斗,扣除两成的田税,还有将近两百斗。一个人一年的口粮是二十四斗,可以共差不多九个人一年的口粮。如果加上野菜,可以提供差不多二十个人一年口粮,老爷家五口人(加芷儿、草儿两个奴婢),加上苗家六口和李家六口,也才十七口人,随便可以养活了。这还不算苗姑娘他们种的十亩,如果他们的田也产粮,那不仅可以养活三家人,还至少可以大半年吃白米饭,小半年再加野菜了。”
  侯普是衙门的人,衙门发的俸禄随便够供养一家人的,只要战乱一平息,粮食能运进来,就不愁吃,所以并不把他们家算在左家田地供养的范围内。
  左贵老爹从来都很尊重女婿的意见,他这么说了,也觉得有理,点头道:“那好吧,就这么定了。”
  左少阳道:“我还得找合适的秧田育苗。”
  苗佩兰道:“要多少田作秧田?”
  “不用很多,因为秧田育秧要密植,主要是必须平坦向阳,排水良好,方便灌溉,而且土制要肥沃,以后要长期使用的,要年年培肥。表土要疏松,下层要有适当渗水性的土壤。”
  李大壮道:“只怕不能种在城外,要不然,现在城外山上能吃的差不多都吃光了,城里饥民只要是能吃的都会采挖回去吃。只怕看见秧苗,更不会放过。”
  大家都频频点头。可是,不种在城外,城里怎么种?左少阳瞧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白芷寒:“育秧不需要在田里,旱地也可以育秧。——在后花园育苗怎么样?”
  白芷寒笑了笑:“老太爷说了现在这宅院是你的了,你想做什么,你自己就可以定,不用问我。”
  “我不是问你,我是问后花园有没有合适的地方?”
  “我又不懂种田,我不知道。”
  左少阳想了想,道:“后花园一大半都是池塘占了,只有你种花的地方比较平整。可能需要铲掉一些花草,才能平整出需要的苗床来。”
  “你自己定。”
  “那好,就这么办吧,等到以后能在外面育秧了,再把花草还原。”
  左家以前不种地,家里只有锄头、铁锹等简单的用具,没有犁耙之类的专用农具。梁氏道:“对面杂货店蔡大叔家有农具卖,到他那里买就是了。犁耙啥的都有。”
  农具问题解决了,下面该如何具体开工了。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种田,都要先耕地翻地整地,碎土平田。而翻地整地在没有耕牛的情况下,靠人拉则绝对是重体力活,若是以前,李家四兄弟能够胜任,但是,现在他们经历两个月的饥荒折磨,身体已经虚弱不堪,而且全身浮肿,别说翻地整地了,连走到地头都困难。
  左少阳已经想到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说道:“咱们先选种晒种,我知道有一种机械,可以代替牛耕。也比较省力。快的话明天就能造出来。希望你们明天能恢复一部分体力了。”
  众人一听他能设计一种代替耕牛的机械,都很好奇,问他是什么样的机械,他有不肯说,只说到时候就知道了。
  解散之后,梁氏去找杂货店蔡大叔说了买农具的事情,蔡大叔一句话:“我跟儿子的命都是你们家救的,要什么农具尽管拿,一文不要。”说是这么说,梁氏不肯占这个便宜,到底还是按本钱给了,买足了农具。
  当晚,左少阳画了一张绳索牵引犁的草图,让木匠李大壮照图纸连夜赶制出来。
  李大壮也不多问,木材上次做留诊病房的床铺还有剩余的,这机械也比较简单,用料不多,他一夜不睡,便做出了三架
  第二天一大早,李家四兄弟就起来,准备扛着锄头下地,左少阳跟老爹左贵今早上要去衙门找傅队正领稻种,这不能再耽误了,必须马上去。
  两天的正常饮食,加上猪肉营养,李家四兄弟的浮肿有了明显好转,下地慢慢干活是没问题了,四人扛着锄头犁耙出了门。
  因为估计官军给的稻种会比较多,所以左贵、左少阳带了苗佩兰和白芷寒一起上去领。四人迈步出了宅院大门,在门口就遇到了李家四兄弟,气喘吁吁跑回来了,脸上都是惊喜交加的表情,喘着粗气道:
  “叛军……叛军被……被招安了不……不打仗了”
  左少阳他们四个惊呆了,一时间都有些懵了,还没醒悟过来,李家四兄弟已经扛着犁耙锄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