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细说清朝 >

第26部分

细说清朝-第26部分

小说: 细说清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琇说,凡是各省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等位置有了缺,余国柱和其他的明珠私人,便“展转征贿,必满欲而后止”。结果是,明珠的财产,堆积得像山一样。

明珠不仪“卖缺”,而且钳制言官。所谓言官,是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以下吏、户、兵、马、刑、工六科的“给事中”,与各道的“监察御史”,以及巡盐御史、巡漕御史、巡视京通各仓御史,等等。凡是新的言官,在上任前后,必定被明珠找来“订约”,叫他们答应凡是向皇帝上奏章,事先必定把稿子拿给明珠看。

明珠犯了如此大罪,康熙仅仅把他免去大学士之职,“不忍加罪大臣”;不久以后,又发表明珠为“内大臣”,仍旧放在自己身边。康熙的这种“恶恶而不能去”的作风,是他生平的一大缺点。

余国柱是一个“小人”。在明珠被黜之时,他也被罢免,带了宦囊到江宁(南京)去住家,盖漂亮房子,开大商店,恬不知耻。被一个给事中何金蔺加以弹劾。康熙下圣旨,将余国柱逐出江宁,逐回大冶原籍。至于余国柱所贪的赃,康熙却从宽发落,并不追缴。

另一个小人是徐乾学。他是康熙九年的“探花”(殿试第一榜第三名,一甲三名进士),蒙明珠提拔,由翰林院编修受任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康熙二十七年,湖广巡抚张汧犯了贪污案子,康熙派人去查,查出张汧托人带银子到北京去行过贿。张汧被押解来京受审,供出行贿的对象是徐乾学。于是康熙准徐辞去刑部尚书,却仍叫他“领修书总裁事”。修些什么书呢?“大清一统志”一类东西。左副都御史许三礼在康熙二十九年弹劾他,说他“乘修史为名,出人禁廷,与高士奇相为表里,物议沸腾,招权纳贿”。康熙根据所谓“部议”,以为许三礼所弹劾的并无证据,将许三礼骂了一顿。徐乾学自己似乎有点惭愧,向康熙请准离开北京,带了编书的资料,回昆山老家。回昆山以后,他与巡抚洪之杰勾结,照样招权纳贿。他的儿子徐树敏,也收了嘉定知县闻在上的银子,被闻在上供了出来,案子闹到康熙那里。依照法律,徐树敏应该以绞刑处死。康熙却下旨免绞,叫徐树敏罚款了事。

和徐树敏同时接受嘉定知县闻在上贿赂的,是江南娄县(松江)人王鸿绪。王鸿绪这人也是明珠一党;也是正途出身,曾经考中康熙十二年的“榜眼”(一甲二名进士),于康熙二十六年受任左都御史。关于王鸿绪受贿的事,康熙也只是追缴赃银而已,不予深究;那时候王鸿绪正在家乡“丁忧”(按照当时的规矩,做官的人父母死了,必须在家居丧闲住)。

到了康熙三十三年,康熙仍旧将王鸿绪重用,任命他为工部尚书,兼“经筵讲官”(向皇帝讲解古书);次年,又调他作户部尚书,管钱。作了将近一年,因建议立胤禩当太子,得罪,才被免职。其后,他骗了万斯同所著的明史,诈说是自己写的,进呈给康熙,康熙大为赞赏,又在康熙五十三年把他召来北京,主编“省方盛典”。

康熙太喜欢文人,尤其喜欢几个无行的文人。最无行的一个文人,是高士奇。这高士奇是钱塘(杭州)的穷秀才,字写得很好。到北京钻了明殊的门路,当了康熙的“南书房供奉”,被特授为“额外翰林院侍讲”,终于升得翰林院的正式的少詹事。他和王鸿绪勾结在一起,向各省的督抚、道、府、州、县,与在京的大小官吏,收取“平安钱”,保险不在皇帝的面前说坏话。于是,穷秀才变成大富翁,在北京有四十几万两银子的家当,在家乡杭州也买了一千顷(十万亩)左右的良田,盖了一个大花园在西子湖边。郭琇在康熙二十八年弹劾他,要求将他明正典刑,康熙将他免职了事。其后,康熙又在康熙三十三年召他回京“修书”;过了三年,叫他以詹事府詹事的官衔,回籍“养母”;康熙四十二年南巡,还到了他的花园住宅盘桓一番。 

 《细说清朝》四七、祸起萧墙

 康熙让明珠引进许多佞幸,又让他挤走索额图,其后明珠被郭琇弹劾得无辞可辩,康熙仍旧把他留在身边,当“内大臣”,真是大错特错。

明珠这人小有才,懂得顺从康熙的喜怒,是佞幸之中最佞幸的一个。他也许对太子胤礽本无成见,但为了对付索额图,就先对太子胤礽下手。因为太子胤礽的母亲孝诚皇后,是索额图的侄女。

康熙在康熙十一年叫索额图担任“太子太傅”。那时候,太子胤礽还不曾出世(生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所谓“太子太傅”,在当时原不过一个“加官”(虚衔)而已。

孝诚皇后在生下胤礽的一天,不幸崩逝。

康熙皇帝对胤礽甚为怜爱,在胤礽才有一岁又七个月的时候,便正式册立为太子。康熙自己教他识字,又请了张英与李光地、熊赐履等人当他的老师。到了康熙二十五年,并请了汤斌与耿介分任詹事府的詹事与“少詹事”,当太子的辅佐。

汤斌与耿介均是不肯附和明珠的人,明珠在康熙面前常说他两人的坏话,于是干了不到一年,耿介辞职,汤斌气死。

胤礽在康熙的三十五个儿子之中,虽不是最能干的一个,却不能不算是最好的一个。他把满、汉文字均学会了,骑射也懂一些,在康熙于康熙三十五年第二次亲征噶尔丹之时,他留京“居守”,处理各部院的奏章,尚无错失。

康熙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到宁夏去(第三次亲征噶尔丹),胤礽又居守一次。这一次,为了几件小事,触怒了康熙。 哪几件小事呢?(一)动手打了平郡王讷尔素、见勒海善、镇国公普奇。(这几人是否该打,待考。)(二)夺了蒙古人进贡的马。(三)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凌普勒索包衣下人(但这凌普是康熙自己任命为内务府总管的)。

次年,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在八月间出去行围(打猎),中途皇十八子胤祄【xie】生病,滞留在拜昂阿,康熙回銮去看这八岁小儿的病,太子胤礽也去看。康熙说,胤礽毫不关心弟弟的病,而且“每夜逼近布城(皇帝帐篷),裂缝窃视”。康熙又说:“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其实,胤礽窃视,未尝不是关心父亲康熙是否忧戚过度;至于胤祄的生死,康熙自己也说过:“区区稚子,有何关系?”)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在布尔哈苏台继续“行围”,太子胤礽与皇长子胤禔【zhi】均在身边。这月十六日,康熙召集王、大臣,宣布太子的罪状,边哭边说,说完自己倒在地上,当场把胤礽废了,交给胤禔看管。

太子的罪状,除了上述的几件小事之外,是图谋为索额图报仇。

索额图是五年以前(康熙四十二年五月),以“妄行议论国事”的罪名,被康熙逮捕的,不久便死在牢里。索额图死了以后,他的罪名渐渐地由“妄行议论国事”,扩大为“密谋大事”。果真是“密谋大事”,又何致仅仅被处拘禁而已?

至于说,太子胤礽想为索额图报仇,更是冤枉之至。这显而易见,是明珠一班人的口吻。以圣明自许的康熙,竟然轻信谗言。

最倒霉的,是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与阿尔吉善,和胤礽的两个格苏尔特(侍从之官)哈什太与萨尔邦阿。这四个人在太子被废之时,一齐砍头。

康熙废了太子以后,回到北京,觉得太子由皇长子胤禔一个人看管还不能放心,加派皇四子胤禛共同负责。这皇四子胤禛便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在当时不过是一个贝勒,次年晋封为雍亲王。

皇长子胤禔这时候是直郡王,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妃子,姓纳喇氏。皇四子胤禛的母亲也只是一个妃子,姓乌雅氏。

胤禔知道自己没有希望当太子,却也要与太子胤礽作对,雇了一个喇嘛巴汉格隆,用邪术咒得胤礽发疯(是否真发了疯,也待考)。在胤礽被废以后,他向康熙建议两点:(一)皇八子胤禩,有帝王之相,不妨立为太子;(二)皇上如果想杀胤礽,不必亲自动手,有人肯做。

康熙听了大怒,吩咐把这胤禔也关起来。从此,康熙对皇八子胤禩也有了成见。

原来明珠所想捧的人,正是胤禩。明珠曾经叫王鸿绪正式保荐胤禩,碰了康熙的钉子。然而康熙似乎始终不知道,明珠是太子问题的幕后之鬼。

皇八子胤禩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母亲叫做良妃,姓卫,汉人之女,出身不明。(小说家许啸天在他的《清宫十三朝演义》上说,康熙夺了一个布店老板卫光辉的有孕之妻,称为卫妃,生下雍正。)胤禩此人颇有才干,倒是雍正在“上谕”中说得很明白的。 康熙在废了胤礽以后,把内务府总管凌普免职,抄家;任命胤禩“署内务府总管事”(代理内务府总管)。

朝中的若干大臣如阿灵阿与鄂伦岱之流,以及若干皇子如胤禔及胤禟、胤珴、胤禵,是一向与胤禩要好的:他们见到胤禩荣膺要职,均以为康熙有立胤禩的意思。至于,看出胤禩有帝王之相的相士张明德,则高兴得得意忘形。

谁知不到几天,康熙查出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胤礽”,再度发了雷霆之怒,把胤禩免职锁拿,同时把相士张明德与曾经被胤礽打过,而确是阿附胤禩的镇国公普奇,一并交议政王大臣审理。

议政王大臣审理以后,胤禩被革去见勒爵位,成为“闲散宗室”,张明德凌迟处死,普奇也革去公爵。

康熙在接连惩罚了三个儿子(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皇八子胤禩)以后,颇为后悔。不久便又释放胤礽,叫他住在咸安宫,也恢复了胤禩的贝勒之爵。(皇长子胤禔,则一直圈禁在家里,不曾释放,于雍正十二年病死。)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十日,康熙重新把胤礽立为太子。将近四年以后,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却又把他废了。这一次的罪名,是他替步军统领托合齐等几个获罪的贪官潛通消息。(明珠在康熙四十七年已死,与太子此次被废的事并无关系。)

康熙叫胤礽仍旧住在咸安宫,但不许出去(禁锢),也不许与人往来。康熙说,“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而行为乖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这分明是说胤礽已经成了疯子,但是康熙又接着说他不是得了神经病,而是交了坏朋友:“凡人幼时犹可教训,及长而诱于党类,便各有所为,不复能拘制矣。”

三年以后,康熙五十四年十一月,胤礽不耐烦被“拘制”的生活,用矾水写隐形文字,托一个医生带出去,和那位被他打过的普奇通信。似乎是叫普奇运动朝中大臣,举他自己为大将军。结果,普奇又吃苦头。

过了三年(康熙五十七年),康熙任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驻扎(青海的)西宁,升四川巡抚年羹尧为四川总督,驻扎成都,以对付派兵侵入西藏的准噶尔首领策妄阿拉布坦。

胤禵的行情,一天一天地涨,胤礽的行情,便一天一天地落下去。然而朝中仍有若干大臣,对胤礽不忘情,想劝康熙回心转意,三度立胤礽为太子。

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时候,大学上王棪和陈嘉猷等八个御史,先后上书,请康熙早立一个太子,不敢提起胤礽的名字。他们的奏章,被康熙搁起,不予批答。

次年,翰林院检讨(“检讨”比编修低一级)朱天保鼓了勇气,说出胤礽的名字,请康熙考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