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清当军阀 >

第131部分

回到明清当军阀-第131部分

小说: 回到明清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红碎星还有些犹豫,不过再转念一想,她这两位姐妹都不是一般人,才智只比自己高,不比自己低,自己不过是被女人放脚吓到罢了。
“罢了,留下罢,萧大人,是个人物!”红碎星说道。
“哼,萧大人岂止是人物!”花嫂一听她们的话就不乐意了,“咱们萧大人可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满清鞑子在萧大人的面前,根本就没有任何还手之力,沧洲,说打就打下来了,天津,说拿下便拿下,绝没二话,别看鞑子在大明朝那边蹦跶得欢,可是在萧大人的面前,就像是面团一样,想揉成圆的,绝不会成扁的。”花嫂一脸骄傲的说道。
她这么一说,秦淮三花更是一脸的惊讶,她们久在秦淮河上,从那里读书人的口中,自然能听得出来,满清鞑子倒底有多么的可怕,可是到了新区,似乎这一切都变得简单了起来。
一行女人老老实实的去了医院,玉伶听说了这件事,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脾气,甚至亲自出面,对这几位女人诊治,用最平和的心态接受了几个女人。
而在大人府当中,萧远终于查清楚了几个女人的身份,四个扬州女人好说,收了便收了,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郑三胆子大得竟然把秦淮三花都送到他这里来了,而且还是使用不光彩的手段。

第4卷 第671节:烫手山芋 (2)

萧远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把这三个惹祸的娘们送回去,若是三花留在新区,绝对会成为天下读书人攻击的目标,会把新区置于风尖浪口上,可是若是送回去,只怕更加说不清楚了,这郑三的美人计,还真他妈的毒。“姓郑的,老子操你八辈祖宗!”萧远在书房里气得嗷嗷直叫,叫声让院子里的警卫和那些女人们忍不住一颤,完了,又有人要倒霉了。
萧远发泄了一阵子,公牛似的长出了一口气,事到如今,也只能硬挺着了,说不定会变成什么好事呢,至于这三个女人怎么安排,萧远的心中已有了打算,不过还要征求她们的意见,至少在新区,萧远将自由、平等这两项做得很不错,当然,也只是在法律的限制范围之内。
风停雨歇,玉伶搂着萧远的腰躺在他的右侧,左边,秀儿趴在萧远的臂弯里,睡得正香,不时的像小猫一样的动动身子,靠得更近了。
“大人,那三个女人不简单。”
“嗯,是不简单,挺让我为难的,对了,她们放脚的事情怎么样?若是有人不愿意,就送她们回去!”萧远说道。
“没有,她们都接受了,正在医院的病房里养病呢,我看她们,似乎已经认命了,打算留了下来!”
“烫手的山芋啊,留也不是,赶也不是!”萧远苦笑着说道,“姓郑的这一手玩得相当的不错,不过既来之,则来安之,想留下就留下,明天你探探她们的口风,旁敲侧击一下,她们都是识文断字的人,正好可以到学校去教学生基础知识!”萧远说道。
“好,明天我问问,天晚了,睡吧!”玉伶说着起身,伸手去拉灯绳,光光的脊背在灯光之下,柔美之极,萧远的心中一热,笑嘻嘻的又摸了上去。
“来来,再来一次,再这么下去,秀儿丫头也要保不住了,那我就太畜牲了,幸好有你啊!”萧远怪笑着,轻轻的把秀儿放到了一边,翻身又爬了上去。
几个被送来的女人还在养伤,可是萧远这头却已经给她们安排好的位置,技艺精通的三花,正好可以充当老师去交学生识字,女人抛头露面这种事在新区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甚至新区本地的人已经很习惯了。
至于那四个扬州美女,若是没有其它的工作安排,正好留在大人府当个支使,她们也是识文断字的,最主要的是,扬州瘦马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这种女人只是单纯的用来送礼,绝不会成了女间谍,这是一种商业上的信誉,不得不说,把女人当做商品,甚至一直能够延续到现代的文明社会当中去。

第4卷 第672节:战略再倾斜 (1)

萧远收下了几个女人,不得不说,对新区与郑家的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至少,郑家的船只不再随意的进入新区的海域进行试探,而新区前往南洋与西洋人的交易船队,也不会再受到郑家船队的堵截,但是海军的舰队仍然在护航,还要防着那些西洋人呢。那帮王八蛋,虽然重视契约,可一个个都是海盗出身,只要一有机会,肯定会把旗帜一换,变身成海盗抢上一把,在新区强大的海军力量面前,那些西洋鬼也不敢随意对新区的海上商队下手,就算是商船上面也有火炮,也有一战之力。
海上进入了短暂的平静之时,使得新区可以将大量的商品销售到西方,为新区或是为大明赚回了大量短缺的银,还有铜等原材料,新区的商品交易很是灵活,可以使用货币,金币银币都根据成色换算成新币进行交易,同时也以使用原材料进行交易。
新区完全打开了郑家的封锁,直接将商船一直放到了南洋,甚至在南洋最大的岛吕宋设置了商业办事处,隶属财政部的四级部门,它的上一级部门是财政部刚刚组建起来的海外办事局,相当于外交的一种角色,只不过现在这个部门还不成熟,没有完全的独立出来,但是行事却拥有一定的决断权。
商业办事处与海外的华人关系的相处是重中之重,华人勤劳,自唐起,便有人飘洋过海,来到这里辛勤工作,蒙元时期到达一个高峰,到了中原天灾四起的时候,又达到了一个高峰。
由于华人的勤劳,使得他们积累起了大量的财富。
由于南洋气候好,出产多,所以那些土人一个个都懒得要命,甚至不需要任何工作,光凭着自然的出产就可以填饱肚子,所以他们没有任何的食物之忧,甚至没有天灾一说,自然勤劳不起来。
华人的富庶,中原的居住方式,华丽的屋舍,生活方式的改变,无不让那些黑猴子似的土人为之眼红心热,但是华人的铸造技术使得他们拥有比较强大的力量,土人无能为力,但是西洋人来了以后就不一样了,支持那些土人打压华人,甚至亲自出面镇压,使得南洋的华人生活顿时苦了起来,要给那些西洋人交出大量的税赋等等,而中原王朝自顾不睱,根本就没有能力再去管他们。
这种情况直到萧远的海军舰队护航的商队前往南洋之后才有所改变,那些巨大的战舰,林立的炮口,无一不让那些西洋人,还有土人为之震惊。
但是新区现在只进行商业贸易,还没有对海外开拓的计划,所以军舰只在海边转悠,很少靠港,而那些办事处,也尽可能的出面维护华人利益,使得华人对新区更是心生向往,甚至还有不少青壮直接搭船出海,前往新区见见世面或是打算取得一些武力上的支持。

第4卷 第673节:战略再倾斜 (2)

只不过萧远现在也只能提供给吕宋一地少量的华人一些武器上的支持,并且大量的收购那里一年三熟的稻米,而由还由新区提供稻种,利用南洋的气候,大量的屯积着稻米,在新区,沧洲,天津都建起了巨型的粮仓,用来堆积粮食,使得新区的粮食积攒得越来越多,但是萧远却并没有放开新区的酿酒业,只是少量的开展而已。现在的新区的战略已经从海上向陆地上倾斜了,预计在两年之内,海军不再增加新的战舰,所有的造船场转型生产快速商船,面向民间资本进行销售,或是并股,而军舰保持着每月三艘就可以了,而且这些新造出来的军舰是不安装武器装备的,充当着商船来使用,一旦有所需要,装上火炮,派出水兵,就是强悍的巡洋级的战舰。
新区、沧洲、天津三座大城,再加上大明朝为了缓解自身的压力而大量送到新区的流民,使得新区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手,新区的工业建设无法跟上它本身的人口增长,而土地农田的数量也有限,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农业大国,因为没有那么多的良田可以耕种。
而萧远也没有打算开荒更多的贫瘠的土地,从南洋、日本、朝鲜收购来的粮食就足够使用了,还有很大的盈余,所以大量的人手都被征集起来,用发工资的形式,把人都调出了本地,用来修建庞大的交通网。
道路的发展,桥梁的架设,使得新区的重工业发展速度极快,特别是水泥的生产,速度更是一日千里,一条条灰色的块状公路在庞大的人手工作下,一直连接到乡村,一些偏僻的乡村也启动了迁出计划。
乡村藏在大山当中,要想把这些山中小村发展起来,简直就是一件痴人说梦的事情,还不如迁出,虽然中国人重乡土,世代生活于此,可是在新区行政部门半强力,半劝解,半利诱的手段之下,十之七八都迁了出来,实在不愿意动的,谁都没有办法,只能放弃,放弃少部分,发展大部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萧远不可能把每一处都照顾到,有好生活你们不去,偏偏要留下,怨天忧人也怨不到萧远的头上来。
由于新区的未来军事战略向陆军倾斜,最高兴的莫过于钟永锋这个部队指挥官了,看看人家海军,巨舰大炮,再看看陆军,只有一个师,主力只有两个主战团一个炮兵团,满打满算还不到一万人,打天津的时候,把后勤兵都拉了上来才凑成了一万五千人的战斗部队,而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海军的陆战队。
由于新区已经有了完善的兵员后备体系,民兵轮番进入正规军中参与正式的军事训练,陆军扩张命令一下来,那些已经经受过正式军事训练的民兵只要换上自产的深绿色军装,手上的单打一换上制式的军用98步枪,摇身一变,就是正规军了,只要再熟练一下手上的武器,再配上经验丰富的老兵进入基础带领,就能顶得上乙级部队的战斗力了。
新区的陆军从原来的一个师,在一夜之间,扩张成了一个军的部队,足足扩张了五倍,从原来的一万,扩张到了五万,形成了三个满编师,炮兵也从原来的一个团扩张到了三个团,每个师下面都有一个炮兵团做为重火力支援,而钟永锋,自然也从师长升任到了中将军长。

第4卷 第674节:新部队 (1)

新区陆军的扩张是建立在军工生产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前提之下。步枪还好说,军工厂采用流水线做业,大批大批的步枪可以走下生产线,但是子弹若是供不上一切都是扯淡,直到军工厂的技术员工们将子弹生产机器分离成数十个机器,数十道工序,增加了人手,增加了机器,才使得子弹的生产速度有所提升,至少已经能供应得上部队短期的消耗,可若是连翻几场大战,只怕弹药还是要吃紧。
为了存储更多的弹药,陆军进行扩编,一直扩编到五万人的做战部队之后就停止了,然后就是配合训练,或是在天津至北京一带与满清进行实战性质的小规模战斗用来练兵,并没有轻易的冒进。
钟永锋做为部队的指挥官,部队扩编了,可是却不能大打一场,这让他的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但是做为一名稳重的陆军中将,钟永锋做得相当的不错,虽然心里急,他手下的参谋们也急,将领也急,都急着要将华夏的半壁江山从满清鞑子的手上抢回来,可是在条件不成熟之前,根本就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行动。
陆军在不断的完善着,同时,萧远与楚雄的另一项计划也开始了,就是特种兵计划。
历史上的接近特种兵的士兵为数不少,无论是三国时期的虎豹骑,还是岳王爷手下的背嵬军,都是数一数二的强兵,但是在这个时代的局限性之下,想要训练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