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清当军阀 >

第227部分

回到明清当军阀-第227部分

小说: 回到明清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一进入正题,记者们就直指高层部门存在不做为的问题,澳区受袭,军队伤亡超过一千五,由于对方抢占了军港,使用重炮和火箭炮对城区进行了覆盖式的打击,更是造成了超过一万人死亡,伤者多达十几万,这其中有上千名是儿童和老人,而帝国的高层竟然对这种事实视而不见。

第6卷 第1168节:小小的疯狂 (1)

面对记者们的质问,让萧远有一种这帮子记者蹬鼻子上脸的感觉,不过,这不正是自己一直以努力的方向吗?民众们已经开始关心高层的决策问题了,而不是逆来顺受,直到受无可受的那天揭竿而起。而萧远只是耐心的解答着,总要给这些记者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就连大人府的韩子都被扯了出来,连军方都派来了一名少将参谋长。
萧远就是来坐镇的,现在这些事他都不管,军政两方各负其责,韩子一头大汗的解释着,不解释不行啊,现在连民意代表那里都颇有微词了,若是这事解决不好,只怕他韩子将成为中华帝国第一个上台不过一年就要下岗的大人,权利这东西受到监督,放就放了,可主要是丢不起那个人呐,特别还是开历史先河的丢人法。
韩子一头大汗的向记者们把向民意代表解释过的话再解释一遍,在击溃了那些敌人之后,大人府已经在第一时间责令澳区当局妥善的解决后事,清点伤亡,安抚伤亡者,而且大人府也派出了专门的联合工作组正向澳区赶赴,调查此次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并且进行评估等等。
军方的发言人也做出了解释,承认了澳区在长久军事平安的状态下,海防部队防御松懈的事实,澳区的军事长官蒙图已经接到了命令被调回新区接受军事法庭的质询,而且责令了南洋的海军开赴澳区,派军队协助当地的行政部门做好善后工作。
军政两方的联合解释总算是暂时把记者们的问题给压了回去,着手处理着澳区的一切善后,无论是拿事实说话也好,还是军政两方为了减轻自己来自民间的压力也罢,纷纷公布着最后的结果,果真,所有的一切都推到了满清的身上。
民间请战的声音响个不停,而财政部也适明的表示,如果真要对满清动武的话,几乎要跑半个地球那么远,而帝国的财政显然并不能支持如此庞大的军费支出,特别是关于海军军备整改事项。
帝国一向实行的是低税制,藏富于民的行政方针,民间很富有,但是官方一直都很求,财政预算当中的战争预算一直都是处于防御情况下的预算支出,并没有拔出关于主动出支的财政预算,随着帝国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军费的开支也是越来越少,而这部分资金大多数都拔入到了关于西域和北地的开发建设当中。
帝国的税收主要是来自两个部分,一是民间的商税,五十税一的低税,虽然各环节要收取几次,一件商品从制造到最终的销售,可会达到十税一的地步,但是从外部进口的商品却顶多二十五税一,这种税收已经是低得要命,因为帝国没有农税,甚至遇到灾年等还要有农税补贴等。

第6卷 第1169节:小小的疯狂 (2)

第二个就是个人所得税了,这个是大头,个人所得税主要是用于平衡贫富差距,帝国现在的人均收入到是一千五百块,一千五百块能干什么?以帝国现在的生活水准,一千五百块可以让一个五口之家吃喝用度无忧,不过却也攒不下什么钱了,但是一家五口老人也能找点什么事做,如果家中有年岁更大的老人,是什么税都不用交的,而且还能够得到补贴。
在平均收入往上,三千块以下,是免个人所得税的,而三千块以上,个人所得税是逐步上升的,最高的税定到了百分之六十五这个坎上,虽然个人所得税收得极高,但是帝国却有着极其复杂的免税手段。
比如可以一部分收入捐给教会下的各学校还有福利院,或者是用于各种公益性活动的支出,个税可以降到百分之三十左右。
所以在帝国,各种各样的捐赠极其盛行,甚至现在的教会开支主要是以各种名义的捐赠为主要支出,如此一来,帝国的富人也就更多,但是名声却丝毫不差。
随后,一些有名望的商人们在报纸上发达了联合声明,表示他们愿意将他们的财产拿出一半来支持这一次的军事行动,仅仅是十几名商人联合的声明,就筹款高达一亿八千万,几乎相当于裸捐了。
越来越多的人步入了这个行列,甚至这些资金直接就送到了财政部,捐赠的资金与财政部拔付的预算有着极大的不同,捐赠的资金在开支方面是完全透明的,像这种大量的资金捐赠,必须要有民间的捐赠代表介入监督资金的使用,也就是说,这些资金是捐给军方的,必须要用于战争的军事用途,绝不许挪做他用,就算是要挪,也必须要经过九成以上的捐赠者的同意才行。
正是由于这种行为方式,使得帝国兴起了一种新的职业,就是资金监管员,专门负责这种民间资本捐赠后的监管工作。
在帝国的海军方面,连续五艘铁甲舰下水,使得海军的军事实力大增,而铁甲舰的制造也趋于完善,只不过随后就陷入了半停工状态,三大军港,可以同时开工建造超过二十艘木舰,也可以同时开工建在十艘铁甲巨舰,只不过现在只有五艘在缓慢建造当中,因为铁甲舰的成本是木船的数十倍之多,帝国的军费开支根本无就法支撑起这种铁甲舰的建造。
而民间资本也不愿意投入更加庞大的资金来生产这种新型的钢铁舰,特别这玩意在航行的时候需要大量的油料和煤炭,属于新兴事务,对于商业上来说,还处于摸索阶段,还不成熟。
但是现在有了大量的资金注入,除了一部分拿来生产其它的军事用品之外,其它的都用于海军的军舰更换,这可是一个好机会。

第6卷 第1170节:小小的疯狂 (3)

新区的船坞已经停用了,改成了港口来使用,而海船的制造也全部搬迁走了。
位于天津、青岛、泉州的三大船只制造基地得到了大笔资金的注入,立刻开就始下达了各种各样的订单,从各种金属板到订造的大型蒸汽机,着实让帝国的重工业陷入了新一轮的火热生产当中。

第6卷 第1171节:科技催化剂 (1)

甚至连刚刚兴起工业的非洲自由之邦都接到了来自泉州的订单,请他们生产一些蒸汽机所用的配件,华路当初可是帝国的机械天才,而非洲除了宝石之外,其它的矿产丰富,华路一手主导着非洲的工业发展,虽然还无法制造出蒸汽机来,但是各种配方制造却是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质量绝对过关。大量的资金注入,而且还是军管产业的生产,总算是让萧远看到了帝国工业总动员所爆发出来的威力。
包头矿产业主要供应的就是天津与青岛,而澳区矿产和非洲支援则供应给泉洲,短短的两个月的时候,五艘半成品的海军军舰就已经下水了,甚至各种尝试性的武器也开始装备了。
中华人民帝国最大的好处就是创新,允许民间参与,大胆的创意与改革一向都是帝国的特色,而海事局也不断的收到新的更改图纸。
最新下水的一艘战舰已经开始在船头和船尾的甲板上装上了口径更大,可以远距离支援火力的海防重炮改进版,最多的当属多管火箭炮,使得这种钢铁大船变成了一个海上飘浮的巨大火力平台。
而且这种钢铁巨舰由于自重大,抗风浪性更强,比木船要提上了几倍有余,在三五米的浪高下仍然可以正常航行。
而且最近的改进图纸是以钢铁级驱逐舰为蓝本,在上面铺上长达一百五十米的钢铁与木料混制的甲板,用于起降飞机,简直就是一个简化版的航空母舰。
随着帝国对内燃机的仿制越来越纯熟,在飞机制造方面,也拥有了突破式的进展,虽然仍然是飞行速度较慢的双翼飞机,但是飞机的航程和载重却有了飞跃式的进步,现在帝国可以造出乘员五十人的大型双翼飞机,续航的距离可以达到一百公里,而军方的侦察飞机轻装上阵,个头虽小,却也有着超过了三百公里的续航半径,只不过问题就是,飞机如何在甲板上起降是个问题。
虽然萧远和楚雄心里都有着不错的主意,但是却都闭口不言,无论是萧远还是楚雄,不可能永远给庞大的东方帝国保驾护航,所以自主创新才是帝国未来该走的道路。
随着机床类的基础加工工业有着突破的进展,内燃机的制造有着突破性的进展,内燃机的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性能也有了突破的进展,让帝国拥有了第一条空中航线,第一架空客飞机投入运营当中,而且还是民间运营。
私人购买飞机的是新区一位工业主,苦恼于跑东跑西的烦恼,再加上手上有钱,所以一口气买了三架乘员五十人的大型空客飞机,开创了帝国的第一条空中航线,从新区至扬州,中间要起降多次用来加油,但是速度已经从帝国最快的火车还要快上几分,只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可以从新区飞达扬州,区别就受天气影响较重,雾天无法飞行,雷雨天不行,冬天太冷也不行,不过总体来说,仍然是一种进步。

第6卷 第1172节:科技催化剂 (2)

飞机总算是进入了民间,而民间资本的介入,却可以加快飞机的成熟,有着极大的好处。这一次预备做战,着实让帝国工业有了一次飞跃性的进步,不得不说,战争是科技最好的动力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
澳区事件过后半年,帝国的海军的铁甲巨舰已经增加到了二十艘,仍然按着护卫舰、巡洋舰、驱逐舰这样的划分方法,只不过多了一艘可以用于起降飞机的航空母舰。
虽然仍然是这种划分的方法,但是比起木船来,铁船具有更加强大的承载能力,装载的火炮口径增大,是射程高达十里的重型陆军炮,而且数量也要比同级的木船多出一倍去。
就连航空母航都不是单纯的海上飞机起降场,后甲板上,有十门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转的多管火箭炮,在二层甲板当中,装有一百门大口径火炮,航母根本就不需要其它战舰的保护,完全可以独立做战。
而至于双翼飞机,主要执行的是侦察与轰炸任务,不过仍然是以侦察为主,舰载飞机只能装载四枚航空炸弹,轰炸的效果不如舰炮的接舷近战炮击,不过在精准性上,轰炸却要比炮击强上好几倍。
二十艘刚刚投入到海军序列当中的铁甲巨舰在海军军官杨胖亲自指挥下,浩浩荡荡的向西方开去,目标明确,就是希腊的克里特岛,欧洲早已经瓜分完毕了,当初满清入西方的时候,险些在西方掀起了一场战事,不过大清朝的一代功臣范晓申奋力周旋,再加上当时西方已经与自治区开始接触,甚至在海上有了冲突,对于东方一个强大帝国的兴起,西方人还是很乐意能够收留一部分可以给他们找麻烦的部队,于是就安置在了克里特岛,仅仅是一岛之地罢了。
二十艘巨大的钢铁巨舰乘风破浪,后头跟着十艘木制的补给船,装载着必要的油料和煤碳,随后跟进,一入红海,就与西方的舰队碰上了,双主做了短暂的交流,杨胖毫不客气的告诉对方,我们只找满清的麻烦,不想与西方有冲突。
但是在红海,这里属于西方人进入东方的另一条重要通道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失去的,否则的话他们只能绕行非洲的好望角,可是在好望角那地方现在是非洲自由之邦的地盘,而非洲自由之邦跟帝国是什么关系,只要眼睛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