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清当军阀 >

第59部分

回到明清当军阀-第59部分

小说: 回到明清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滩模麓逵Ω糜凶约旱耐饪埔缴椭幸酱蠓颉
几个从南方逃过来的医生充当了这个中坚力量,中医萧远不懂,但是萧远从却林老爷子那里取得一些医学院的教材,电子版直接翻译成繁体版,然后找一家小印刷场,直接就印个几十本出来送过去,往那个新建的医院里一扔,自己学去吧。
至于骨科方面,不得不说,玉伶那个《正骨奇经》所讲叙的正骨养骨的方法,比起现代医学来,毫不逊色,甚至还要更优几分,据林老所说,就连股骨头坏死这种疾病,都可以通过《正骨奇经》里面的一些手法进行有效的恢复,可以说,现在新村祼
第2卷 第301节:现状 (1)

新村走的路注定就是一条以工商发展,以农业固本的路,读书人的用途并不是很大,而其余的这些人材,自己都可以培养。就算是重新培养人材,萧远也不怕,他有最大的金手指,可以从现代调取师资力量进行培养,现在最早的一批学识者,学会了识字之后,已经可以阅读萧远调集来的一些书集了,甚至萧远还从明统区收罗来了不少书集,其中就包括最出名的一套,集合了上下五千年所有文字记录的庞然大物——《永乐大典》萧远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新村人的文化教育工作,只不过个文化教育却是十分系统的,几乎就是从零开始的,而且还是全民普及的,只是这样一来,对教师的要求一下子就变得多了起来。
现在新村的大课堂的开设已经达到了八个之多,而且分成了高中低三个班,高班已经开始教授一些初级的几何、物理还有化学知识了,这部分的人比较少,都是一些比较年青、机灵而且好觉的十几岁的少年组成的,也是未来新村最为中坚的力量。
中班还处于小学水平,加减成除四则混合运算是重点,一些古文的讲解也安排上的课程。
低班就是学龄前的,属于最基本的识字阶段,每个教室,都有两名士兵把守,任何人不得询问除学习之外的任何问题,否则就地枪决,当然这是吓唬人的,可是每个人都不敢挑战这个极限,老老实实的学习着。
如此一来,如果还是每个月换一次老师的,来回搬运大活人就够萧远一受的了,所以萧远就挑选了一些没有家庭牵绊,朋友不多的大学生为主要目标,这样的人既使是几年不与外界联系,都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每个月十万的月薪,签三年的保密合同。
消失三年,最后连奖金加在一块,足足可以得到五百万之巨的巨款,谁不乐意?
现在这种人大把大把的可以找,时代发展,网络时代,宅男宅女一大堆,再通之前的兼职老师打听一番,倒也能凑上几十个。
当然,不可能让他们三年都呆在这个封闭的大教室里,那会把人活活的憋死,他们允许每半年休假十天,如此一来,就让萧远减轻了很大的工作量,毕竟人是最不好摆弄的,稍一不注意,就可能引起大祸,他也不得不防,甚至不惜代价弄来一些间谍工具进行录音监控,确认他们没有问题,才会从休假中接回来,只要有任何的问题,都会直接断开联系,小心无大错,小心才驶得万年船,当然,钱是不会欠他们的,直接结帐了事,反正他现在注册的离岸公司多达数十家,倒来倒去了,从不用担心资金的合法性上出什么问题。

第2卷 第302节:现状 (2)

那些老师从来都没有见过萧远的真面目,所有的联系全部是通过电子邮件来完成,所以萧远也不怕他们胡乱咧咧会给自己引来什么麻烦。萧远又给林老爷子送去几本医书,还有一些成方方面的资料,同时也从林老爷子那里取了一些用于外伤治疗方面的资料和药方,还有几套手术用的小器械和培训教材,新村应该有自己的外科医生和中医大夫。
几个从南方逃过来的医生充当了这个中坚力量,中医萧远不懂,但是萧远从却林老爷子那里取得一些医学院的教材,电子版直接翻译成繁体版,然后找一家小印刷场,直接就印个几十本出来送过去,往那个新建的医院里一扔,自己学去吧。
至于骨科方面,不得不说,玉伶那个《正骨奇经》所讲叙的正骨养骨的方法,比起现代医学来,毫不逊色,甚至还要更优几分,据林老所说,就连股骨头坏死这种疾病,都可以通过《正骨奇经》里面的一些手法进行有效的恢复,可以说,现在新村的骨科水平,比现代最好的医院水平都要高上几分。
现在新村有了原料,再加上需要自用,所以造纸与纺织都已经踏上了正途,如此一来,用工的人手又一次变得紧张了起来,这还不是最糟的,眼看着就要进入秋收了,收粮的人手不够用了。
萧远不得不在现代又订了收割机的原始版设计图,由于此处是平原地带,种的多是小麦和水稻,正适合使用收割机进行大规模的收获,当然,还有一部分是产量甚大的土豆玉米等,土豆只能犁地刨地,但是玉米却是可以使用收割机来收割。
现在的新村,工厂里叮叮当当的响个不停,不停的打造着一些必须的工具,这些都可以交给王老八安排人去做,而萧远现在头疼的另一件事,满清竟然对他们实行陆上封锁。
这简直就是开玩笑,他们本身也不指望从陆地走出去,满清和大明加一块,足足数百万大军,新村现在才五百职业军人,一千五百民兵部队而已,别看手拿步枪,可是扔出去连个水花都不带掀起的。
预警二号在高空监视着对方的动作,而萧远也懒得理会这些陆地上的乡勇,埋头大力发展着自身的大航海事业,从海上走出去,你们总管不着了吧,满清虽然也有海上舰队,可是力量薄弱,碰到郑家的船队都要远远的避让,根本就不成气候。
第一艘东西结合的大海船终于建造完毕下水,试航了一翻,相当的成功,无论是那种轮型船舵还是鼓风的软帆亦或是尖尖的破浪船头,都使得这种新型海船成为一种海上高速船只。

第2卷 第303节:现状 (3)

只是这种船只在海上真要是鼓起风来,速度绝对要比福船快上一倍左右,根本就无法与之前的船队组队,单艘船出海,实在危险,所以这第一艘破浪号海船就成为了近海防御侦察的船只,静等着其它船只被造出来。
萧远当场拍板,无论如何,集中力量,全力支援海船的建造,以建造海船为主,其它的都好说。
在船坞当中,同时铺开四根龙骨进行新船的建设,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以后,新的海船就可以造得更大,更快,更好,毕竟新村的造船业是第一个实行三班倒,二十四小时不停工作的地点,别的地方也没这条件,根本就无法像他们这么快的造船。

第2卷 第304节:开放 (1)

新村渐渐的发展起来,萧远也终于可以稍微的放松一下,至少女性的卫生用品不用他再从现代往这边搬了,就连枪弹都完成了自产,虽然这产量无法与现代大工业相比,甚至哑弹率也高了一些,但是毕竟完成了自给自足,第一台外部动力的缩壳机也完成了仿制,不得不配合这个时代的工匠们,所有的零件,在车床的帮助下,都与原机的零件一模一样。
只是两个时代材料上差异,使得新造出来的机器并不抗用,基本上造出几万发子弹之后,一些冲压、缩壳部的零件就需要更换了,可这也是相当大的进步,最主要的是通过仿制,使得机器的零部件达到了完全的了解,机器出了什么问题,立刻就可以找出来进行修理。
第一台复杂机器的仿制成功,是新村进入自给状态的一个标志,特别是更多的纺织机被复制出来,使得新村在纺织方面的原料严重不足。
这个时代的工业,还都停留在前面店铺,后面手工作坊的状态下,产量不高,价格不低,新村是第一个实行大工厂的地方,布料就像是流水一样的被生产出来,多是一些白色的坯布。
萧远并没有把染印技术也弄出来,无论是丝稠还是布匹,实行工业化,虽然是以牛马为动力的工业化,产量都是极大了,自己吃肉,总要给人留点汤喝,若是一下子就涌出大量的印染布匹出来,只怕大明的纺织业就在面临着灭顶之灾了,所有的一切都要慢慢的来才行。
当郑家的商队再来交易的时候,交易的物品就已经不再是枪械这些打打杀杀的东西了,而变成了大量的成布、丝稠、雪盐等货品交易,若是郑家要把船队装满的话,仅靠原料是不够的,还需要再付出大量的真金白银才行,而郑三也乐得用金银结帐,如此一来,使得新村从以物以物,过渡到了开始进行金银存储的行列。
很多商人都是靠着郑家吃饭的,姓郑的家大业大,大口吃肉的时候,总得给咱们留点汤喝,于是很多小商队都并入到了郑家的商队当中,前来新村交易,使得新村获得了大量的物资,可是产能却变得严重不足,主要是人手不够,新村现在才多少人?满打满算不过一万余,而且其中还有两千是军队用于保护自身安全,还有近千人在海上漂着,随着新船下水,这部分人手还要增加,剩下干活的就没什么人了。
当新村的物资变得充足的时候,对人员的需求就变得急迫了起来,同时由于这些商人们的交易,使得沿海地带的很多百姓都知道,在北边,有个叫新村的地方,那地方正在招聘人手,给的工钱颇高。
大明实行户制,管理严格,没事的话都在自家呆着,想出门没路引,直接当成罪犯抓起来。

第2卷 第305节:开放 (2)

但是随着明末各种灾害频起,税收加重,义军频起,满清入侵,烽烟四起,几乎明初定下的制度都变得名存实亡,流民才是大明军方最头疼的问题。自古以来,除了一些野心家,普通百姓造起反来,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中国的百姓就是如此,只要有一口吃的,只要还能活着,就绝不会去造反。
就像毛太祖那时候,精神思想高度统一,可是饿死人那时候,思想再怎么统一,也要吃饱肚子才行,在那时候都有大量的口北迁进行苏国境内,何况是思想统一还没那么严重的明朝。
有一个能吃饱饭的地方,在这个时代可是人人向往,陆地上乱战频起,双方大军对峙,普通老百姓根本就过不来,但是出海总可以,几乎是倾家荡产的就为了坐船出海,最后萧远拍板决定给那些商船一定的补贴,所有商品八折优惠,使得商队携带着更多的沿海百姓前往新村。
人员大量的迁入,使得新村的房屋等一下子就变得不够用起来,就连那套清洁设备都不够用了,不得不再次增加了两套,保证每个来的人都可以痛痛快快的洗个澡。
这人一多,就杂了起来,毕竟他们是人,而不是木头桩子,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想,仅仅是刚刚入门的时候就出问题,比如男子剪发女子放脚这一块。
女人放脚绝对是强制性的,三十岁以下,必须要放脚,否则的话你根本就无法胜任新村的任何工作,女人的地位低下,虽然有些人说些什么,可是这并不影响什么,放就放呗,反正这的人都这样。
可是男子剪发这块却不行,古人讲究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毁,对于这种情况,萧远也没有使用强制手段,多是采用自愿,所以现在的新村有很多人还是盘着长发的。
萧远心目听新村,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极强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到新村来,任何人也可以随意的离去,只要不危及新村的安全就行。
正是这种开放,使得新村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