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易中天品三国 全集 >

第50部分

易中天品三国 全集-第50部分

小说: 易中天品三国 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丕自己不恨杨修,你曹操替他杀什么?没道理嘛。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杨修的确是卷入了夺嫡之争,但是他与当时的接班人的热门人选——曹植和曹丕关系都是不远不近,谁也不敢得罪。杨修虽然支持曹植,但不是死党,所以曹操不大可能因为立太子的问题而杀杨修。那么杨修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被曹操杀死的呢?难道曹操真的是妒忌杨修的才干吗?

我的看法是什么呢?我认为曹操是为自己杀杨修的。前面我们讲过了,杨修这个人很聪明,但在我看来是小聪明。根据《后汉书》,——因为《三国志》是没有杨修的传的,不敢对杨修作传的,《后汉书》杨修有传,《世说新语》里面也有有关的记载,——根据这个记载,就是说杨修这个人非常聪明,他在曹操的手下做事,处理这些公文,觉得这种工作根本就用不着他多少时间,他老溜出去玩儿。溜出去玩儿万一曹操写个条子来问什么事怎么办呢?他先事先都算好了,他能算出来曹操今天会问什么问题,而且他能算出来曹操会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是什么,然后他按照这个设想事先他就把答案写好,一沓一沓地放到那个地方,然后跟手下人说:你记住啊,待会儿曹公来了,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把这张拿去,问第二个问题的时候你把这张拿去,问第三个问题时候你把这张拿去。然后自己出去玩儿去了,就这样对付曹操,还都很成功。结果有一天这是叫做人算不如天算,有一天他出去玩儿的时候刮大风,把这个纸吹得到处都是,他手下的人把它捡过来次序乱了,曹操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他把第三个答案交上去了,问第二个问题的时候第一个答案交上去了。曹操一看什么乱七八糟,把杨修叫过来一问,杨修老实交待。曹操恨死他了,说你怎么能这样忽悠我呢?就讨厌他了。

那更不聪明的是杨修他还要卖弄自己的聪明,《世说新语》里面有好几个故事,说曹操修丞相府,修好了去看了一下,什么话没说在门上写了一个字:“活”。杨修马上说来来来,把门改小一点,“门”内有一个“活”就是“阔”嘛,丞相嫌门大了。他猜着了。又有一次,人家送来一盒酥糖,还是奶酪我忘了,曹操吃了一口,然后写了一个“合”,联合的合。杨修拿过来就吃,大家说什么意思,你看,不是“人一口”吗?一人吃一口嘛,都是这种小聪明。你这种东西炫耀炫耀、卖弄卖弄也就算了,但是他还要去猜曹操的军事安排。曹操在汉中跟刘备作战的时候,打也打不下来,退也退不回去,有一天人家来请示曹操今天晚上军中的口令是什么,曹操说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个口令传出去以后杨修就在家里收拾行李,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你这还听不懂啊,魏王打算回去了,要抛弃汉中了。那么这是军事行动啊,这个时候你耍什么小聪明啊!回去以后没多久,曹操就把杨修杀了,罪名是什么呢?“漏泻言教,交关诸侯”,八个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泄露国家机密罪,结党营私罪,妖言惑众罪。

杨修临死之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也知道我是死得太晚了,我早就该死了。但是我不知道杨修明不明白他为什么早就该死了,他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没有?如果也像《三国志》《后汉书》理解的那样,是因为和曹植关系密切所以曹操要杀他,那算他没想通,为什么?他不知道曹操是一个什么人,什么人?独裁者,曹操这个人肯定是要大权独揽,不管他最后想不想当皇帝,要不要皇帝那个名号,他在这个王朝中要做到大权独揽,这点是没有疑问的。那么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容忍别人把自己的心思给猜透呢?他要搞秘密政治,搞特务统治,他怎么能容忍你把我心思看穿了?他只能我把你心思看穿了,你永远琢磨不透我,叫做天恩难测,或者天威难测。而且你杨修不但把我的心思猜透了,你还到处嚷嚷,至少也显得我曹某人没有城府,我这么小儿科就让你杨修一眼看穿了,你连我要问几个问题的次序你都猜着了,这样的人还得了啊?肯定要杀他。

甚至连崔琰的死可能都是有这个原因。崔琰是什么?曹操秘密征求立储的意见,崔琰公开作答,叫做“露板”,就是发表公开信。那么你要知道,曹操秘密征求意见这是个规矩啊,这种事情是不能公开征求意见的,你崔琰公开作答是不是坏了规矩,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你为什么要公开作答?人家都秘密回信,你这不是刻意作秀吗?表示你光明正大是不是?表示你没有嫌疑是不是?表示你不会因为曹植的妻子是你的侄女你就结党营私,你想表现这个对不对?曹操不满。第三,就算崔琰没有这个意思,没有作秀的意思,他只是心怀坦荡,他只是大公无私,但是你公开作答不显得曹操的秘密征求意见有点鬼鬼祟祟吗?你这样不就把曹操就比下去了吗?曹操能够容忍吗?何况这个时候大权在握的曹操已经是杀人魔王一个了。我猜测崔琰之死和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恐怕在这个地方。

而且我们知道崔琰和杨修是在曹操的最后的岁月里被杀的,而这个时候曹魏集团内部的斗争异常激烈,因为曹操的几个儿子都在争夺接班人的地位,那么他们是怎么争夺的?最后又花落谁家呢?请看下集——夺嫡之争。

《易中天品三国》(三十) 夺嫡之争
在曹操的晚年,接班人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曹彰、曹植、曹丕等人的夺嫡之争也异常激烈。为此,曹操甚至不惜采取非常手段,三兄弟之间为了太子之位也是勾心斗角、各显其能。那么曹操选择接班人的标准是什么呢?太子之位究竟会花落谁家?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夺嫡之争。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刘备、孙权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了。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随后又被封为魏王,此时的曹操一切待遇与皇帝无异,只不过无皇帝之名而已。这时,不少官吏都劝曹操自立为帝,曹操处于政治上的考虑没有这样做,他采取了听天由命的态度,但到手的权利却必须代代相传。

在这种情况下,立谁为王太子,也就是基业的继承人,成为很重要的问题了。而在曹操的众多儿子中间,最有希望继承曹操权利的,就是曹彰、曹植和曹丕。于是,为了太子之位,他们凭借各自优势,开始了明争暗夺的斗争。那么,曹彰、曹植和曹丕究竟谁会最终胜出呢?这胜出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玄机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夺嫡之争”。

易中天:

到了曹操的晚年,接班人问题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曹操要选择一个继承他的权力和职位的人,选谁呢?据不完全统计,曹操有十五个老婆,二十五个儿子,这还是查得到的。在这二十五个儿子当中,原本最有希望接班的是长子曹昂,长子嘛;但是,他在建安二年,在征张绣的战争中牺牲了。曹操还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孩子,曹冲,就是称象的那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建安十三年去世了,病故。当时曹操哭得是死去活来,这个时候曹丕就上前安慰父亲,曹操当时就说了这样一句话:“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冲儿死了是我的不幸,是你们这些人的幸运,因为你们这些人就有希望当太子了。

那么,曹操说的“汝曹”,或者说你们这些人指谁呢?一般认为主要指三个人,那就是曹丕、曹彰和曹植。为什么是这三个人呢?因为第一,这三个人都是卞夫人的儿子。我们知道曹操的元配是丁夫人,丁夫人后来跟曹操离异了,曹操就把卞夫人升为正妻。那么按照传统的礼法,正妻的儿子是最有条件做接班人的,那么这三个都是,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这三个人都有水平,都有能力,表现也都很好。所以所谓夺嫡之争,主要是在曹操的卞夫人生的这三个儿子当中展开。

那么曹操在这三个儿子当中又选谁呢?一般认为,曹操最先排除出去的是曹彰。为什么是曹彰呢?因为曹彰好像不大合适做政治领袖。曹彰这个人在曹操的儿子当中也是很优秀的,他的相貌也比较特别,他的胡子是黄的,叫做黄须儿,非常勇敢,每次曹操派他出去打仗,他都能够凯旋而归。建安二十三年的时候,曹操又派曹彰出去打仗,曹操就跟他讲了:彰儿啊,在家为父子,出门为君臣,你可是领了将命出去的,这个军中的规矩你是知道的,好自为之啊。那么曹彰出去以后,确实是奋勇作战,身先士卒,凯旋而归。回到邺城的时候,曹彰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超常规地奖励他手下的将士,大赏;第二就是见了曹操以后,汇报工作的时候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那么这个主意是谁出的?曹丕出的,因为曹彰回来的时候先见的曹丕,曹丕就说,你最好不要贪功,你把功劳归于部下。那么有历史学家分析说,曹丕这是使坏,怕曹彰功劳太大了,对他有威胁。没想到这下子他帮了曹彰的忙,曹彰这么一汇报,曹操非常高兴。把手伸过去,抓着曹彰的胡子说:我这个黄胡子的儿子,大有进步嘛。

但是曹彰他有一个什么问题呢?有勇无谋,不爱读书。这个人是不读书的,为此曹操教导过他,说我们曹家的子弟都是要读书的,你现在身为将帅,一点书都不读怎么行呢?然后开一个书单,说你读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曹彰说,诺。出来以后跟他的哥们儿说,哎呀,父亲都说什么啊?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厮杀在疆场,建功立业,怎么能够在家里边弄几本破书读读读,读个博士!讲清楚,这个时候的博士不是我们今天的这个博士,汉代的博士是官职,现在的博士是学位,但是汉代的博士确实是要有学问的人才能做这个官。

还有一次曹操问他的几个儿子,说你们都有些什么志向?曹彰说:“好为将”,说我这个人就想当一个将军。曹操说,那你当一个将军又怎么样呢?曹彰说,当将军怎么样,披坚执锐,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赏罚分明。曹操说,好好好,那你就当将军吧。《三国志·曹彰传》的记载是:“太祖大笑”,笑了。而在我看来,立曹彰为储的念头也就一笑了之了。

* 据史书记载,曹彰性格刚猛,善于作战,曾为曹操扫平四方,立下过汉马功劳。但是由于曹彰只是想当一个将军,而最先被筛选了出去。因为曹操选择接班人第一个标准,就是寻找一个善于搞政治的人。那么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间又是如何选择的呢?

*通过刚才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曹操很清楚他要选的接班人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一个军事家,而曹彰作为一个将才,征四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治国的话,曹操就很不放心了,于是曹操的太子人选范围就缩小到曹植和曹丕。在这二者之间,很多人都认为曹操首先选的是曹植。那么,曹操为什么要首选曹植呢?

两个理由,第一个是曹植有才。曹植确实是有才,曹植小时候就很能写文章,很能写辞赋。据说有一天,曹植很小的时候,曹操读到曹植的文章,就问曹植,这个文章写那么漂亮,是不是人家帮你写的?曹植马上跪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