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财富人生 >

第28部分

财富人生-第28部分

小说: 财富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89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尽在不言中》,从此她便开始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以近乎批量生产的方式,有系统地创作起她的“财经系列小说”。

1990年间,她一口气推出了《醉红尘》等6部长篇小说,在内地刮起了一阵“梁旋风”。

1991年,创办“勤+缘”出版社。并在一年半以后,收回了“八位数字”的投资,一跃而成为香港3家营业额最高的出版社之一。

1991年,获得了香港政府市政局与香港艺术家联盟联合主办的作家年奖。

1992年,香港最具规模的市场统计调查机构SRH宣布,全港书店公认梁凤仪是最受欢迎的三大作家之一。

1995年12月,梁凤仪迎来了她生命中的“第二春”,相爱多年的挚友黄宜弘先生从此正式走进了她的生活。

2004年6月,梁凤仪作为最大股东的“勤+缘媒体服务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李嘉诚、李兆基、何鸿燊等超级富豪的入股,更是震动了整个港岛,一时间,超额认购达到了86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凤仪作家(2)



书写传奇的女人

生命方程式“勤+缘”

叶蓉:作为华人世界最富有的女作家,很多人会惊讶您的商人身份。其实,您的“勤+缘媒体服务公司”今年上半年已经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勤+缘”应该是很多年前您在《明报》的一个专栏的名称,为什么您对这个名字如此情有独钟,以至于延用到自己创办的企业?

梁凤仪:说起这个名字,首先得感谢金庸先生了,当年是他给了我一个在《明报》写专栏的机会,就连这个名字都是他给我起的!也许,他感觉这两个字很适合我的作风,我的确也是蛮勤奋的,在创作《归航》的时候,我一天最多可以写25000多个字。而且都是手写的。我不会用电脑的。但是这一切的特长、勤奋,必须加上机缘才可能会成功,所以,我一直认为“勤+缘”就是我做人做事的一个方程式。

叶蓉:其实,我知道您不光在写作上很勤奋,在经商上,也是非常卖力的。同时,在不同的场合,您都表示过您并不是特别认同自己这个作家的身份,这是为什么?

梁凤仪:因为从我第一天开始写作的时候,就没有放弃我商业领域的工作,我从来都是一个商人,只不过我运气好,我的副业——写作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名气。说我是作家,我很惭愧,我真的还不能成家。我只是写了一大堆小说而已。最近七八年,我已经没有再写小说了。我全力以赴地发展我的事业,直到今天公司上市,我发现我还不能休息。

叶蓉:是不是因为长期从商的缘故,以至于有人评价您的小说有一种批量生产的模式在里面。那么在您自己的心目中,您的小说究竟是一件产品还是一部文学创作?

梁凤仪:其实,对一个系列作品的作者来说,一定是有一种模式的,没法跳出来的,古龙、高杨,你觉得他们不是在一个模式里面吗?差不多的!其实你现在认识了我,你跟我谈了一个小时,你再回过头看一本我的小说,你会觉得那个女主人公真的和我差不多。因为我最熟悉的,我最认同的东西,就是女主角的思想!一个作家要是他不喜欢红色,就永远不会下了笔去形容一个美女穿着红色衣裙,一定不会的,因为他不认同。

叶蓉:很奇怪您既然自己那么不认同自己作家的身份,而且也知道自己在重复自己的创作模式,却又偏偏写了那么多文字?

梁凤仪:1985年前后,由于我正在撰写我的博士论文,是有关晚清历史方面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那个时代的很多小说提供了我很多思考的线索,所以我就在想,面对一个即将面临回归的香港,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大时代,我能不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东西呢?我写得差不要紧,但是只要我写出来,哪怕梁凤仪死了好多年以后,后人想要研究香港回归的历程,很有可能这些小说就是一份资料,就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人们会去研究为什么有一个女人会写这种小说,为什么这个女人写的小说当中会有这样的感受,我觉得这个工作值得我去做。

叶蓉:所以你看,凡事还是有机缘在里面,如果没有当年的博士论文,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梁凤仪小说和电视剧!

梁凤仪:对!对!太对了!90年代中后期,我发现很多人在改编我的小说,拍成电影、电视剧,为什么拍我的电视剧呢?其实并不是我写得怎么好,而是这一类的题材有市场,有市场就有需要,所以后来我就干脆组建“勤+缘媒体服务公司”,专门拍我的电视剧,并逐渐也摸索出了一条比较有意思的盈利模式。

生命因分享而华美

叶蓉:在您的生命当中曾经先后出现了三个对您影响至深的男性,父亲梁卓、前夫何文汇,还有您现在的丈夫黄宜弘,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出现,您的人生才波澜起伏、峰回路转。您怎么评价他们?

梁凤仪:我的前夫和我现在的老公他们都是绝对的君子,一个属于学术界,而另一个属于商界。这一点是我的骄傲,也是我的幸运。可是说起我的父亲,我最爱的是他,最不愿意提起的也是他。我觉得,我真的是到现在才知道我有多么爱他,要是允许我幻想一下,我父亲是我最愿意用任何代价换他回来跟我共聚一天的人。

叶蓉:为什么?难道父女之间的感情对于您而言,超越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夫妻之间的亲情吗?

梁凤仪:我刚才讲机缘,其实,我的机缘在事业上很好,在感情上也不算差,虽然出现了两段,但最终还是有了一个结果。可是惟一遗憾的就是,我没有了回报父母的机会,我无法与他们一起分享我的成功。我记得小时候,我不理解什么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常在作文中乱用。到今天,我真正感受到了其中的遗憾和痛苦。我平常是很少哭的一个人,可是只要我一提到我的父母,我就忍不住会流眼泪。有财富也好,有成就也好,有名气也好,要是没有亲人和你一起分享,这一切全都是白费的。虽然说,分享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别人,然而,其实也是为了自己,因为人在与别人分享的过程中才是最快乐的。

叶蓉:的确,我已经不止一次地听到那些功成名就的嘉宾和我谈起“分享”的话题。在忙碌的生活中,在名与利的追逐中,我们也许真的忽略了生命中最本质、最简单的这一层需求。没有分享的人生真的是遗憾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凤仪作家(3)



我的第一桶金

叶蓉:在很多影视作品,包括您的小说当中,人们会接触到一个词汇叫“菲佣”,随着今天在上海生活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菲佣也逐渐进入到我们这样一个城市,但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社会现象竟然和您有关,而且就是您早年的一次成功的商业运作,对吧?

梁凤仪:那个是很多年以前了,那个时候我大概还没到30岁吧,从外国刚回香港做事,我经常在大学的同学的聚会上,听到女同学们的抱怨,内容都是差不多的,家里佣人没了,回乡下去了,或是辞职了,发脾气了,或是要加人工了,种种的原因,总之搞得你很不愉快。我比较好一点,我没小孩,但很多职业女性不仅要照顾小孩还要照顾家庭,简直没有办法应付。我对市场的敏感度是很强的,我觉得这里面是一个商机。于是,我便去了菲律宾调查,并在马尼拉建立一个菲佣培训中心,培训完了请她到香港去,我建立了一个补偿的制度,要是她真的和主人相处不来,没问题,客户不用告诉我你们为什么相处不了,我没时间管你的家务事,你把那个菲佣还给我,我按照香港的法律再把她送回菲律宾去,我重新申请一个给你,我都不收费,我觉得我的客户不会欺骗我,因为他是真的需要女佣,同时他要再等几个月申请,所以他何必要为难自己呢。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我生意非常好。开业第一个月之后,我就买了一个奔驰,那个时候我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叶蓉:在香港,你是经营菲佣介绍所第一人吧?

梁凤仪:的确,当时没有中国家庭使用菲佣的。

叶蓉:现在很多去香港的内地市民,就经常会在周末的时候看到成群结队的菲佣。

梁凤仪:是,大麻烦了,马路上全部都是菲佣,因为他们一放假,整个中环广场都是菲佣。所以,我老公常常笑我,他说,你要负责任的!因为菲佣最开始是从你这儿开的头!(大笑)

叶蓉:可是在当时,好像你周围的亲友都不太认同您从事这个行业?

梁凤仪:对!我的爸爸妈妈都很伤心,为什么呢,他们供我念书,希望我有一个正常的工作,他们并不是说幻想我有多大的事业,至少,应该在政府里面当个公务员啊,或者在大机构里做一个行政人员,或者做生意也可以,总之不要是这么奇怪的一个工作,因为全香港没有人做过,他们不仅觉得很奇怪,而且觉得好像很低档的样子。我的同学,或者我的女朋友,她们的心态就跟我父母一样,觉得梁凤仪当时怎么也是硕士了,而且去过美国、英国,一个留过洋的人,怎么做这个小生意呢?这也的确是一个小生意吧,一个女人带着一个秘书在做,你说,是不是小得不能再小了吧,朋友都不知道怎么介绍你好,比如,你叶蓉,你是谁啊,上海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介绍的人说出来多威风,可是我呢,梁凤仪,她现在介绍人家用菲籍女佣,朋友们都为此觉得很难为情。但是,我不这么看,我觉得这是一个正业,关键是市场有需求有空间,就一定可以做得来,问题你怎么做,因为世界一种生意一定不止你一个人做,要是你走先人家一步,你可能就是快一点,更好一点。菲籍中介我走了第一步,所以赢面比较大,后来因为这个市场吃香,很多人都挤进来了,当很多人来做的时候,我就早已经不做了,但是当时,我公司开办一个月之后,我就有钱买了奔驰,所以很有成就感的。周围的亲友也就逐渐改变他们以前的看法。

“新鸿基”传奇

叶蓉:也许,我们应该提到新鸿基和冯景禧先生,他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通过他自己的打拼,他一度成为了美联证券最大的个人股东,而据说他是非常欣赏您的。

梁凤仪:聊起他,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他有一个怪脾气,就是他对公共关系和广告非常有心得,老板对某一个业务有心得,那么做他这个部门的手下就是最为难的,因为他晓得怎么做,而且你怎么做,他都觉得不满意。冯先生他老是跟人家讲,生意做得不好,你的公共关系就有问题,公共关系有问题,你生意才做得不好。当时,他通过朋友,来请我出任公共关系和广告的负责人,我不敢接手的,我告诉他,非但证券我不懂的,广告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的。冯先生说了一句话,只要你肯学,我肯教,没有不成功的,那我们开始好不好?我当即就说,好!我问他,你为什么会挑我啊?他说你绝对是个人才,我们做业务的,做生意的最重要的是市场触觉,你有没有这个市场的感觉,你能不能有人际关系,你能不能变通,你能不能赚钱就是这么几样事情。

叶蓉:据说,当时,冯先生给了你一份让业界震动的高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