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 >

第15部分

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第15部分

小说: 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变得完全没价值,因此50%的存货跌价损失仍嫌太少;相对之下,又有部分商品的价值十分耐久(例如路易威登的皮包及皮件),几乎没有存货跌价的问题,因此50%的存货跌价损失又嫌太多。
  简单地说,机械性地要求一体适用的会计方法或会计估计,会使经理人丧失向投资人沟通企业活动真实状况的空间。因此,人为操纵是企业与资本市场沟通的“必要之恶”。近年来,企业操纵会计数字的例子不胜枚举,除了广为人知的安然、世界通信之外,本章将再提供一些足以令人警惕的例子。连绩优生也作弊,最教投资人震惊!

  绩优生的堕落:房利美不再卓越

  2004年12月,美国证券管理会正式要求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调整2001年以来的获利数字。证管会指控房利美在2001年到2004年之间,对其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处理,违反了一般公认会计准则。如果该项指控成立,房利美必须承认的损失高达90亿美元,而且会被金融监理单位列于“资本严重不足”的黑名单上。房利美一直是美国金融界的绩优公司,总资产金额高居全美上市公司的第二名,是全美最大的房屋贷款来源,也跻身在全球超大型金融服务公司之列。房利美的股票(FNM)在纽约和其他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标准普尔500的成分股,可见房利美在资本市场的指标性和重要性。
  2001年,柯林斯从全美1435家公司里,挑选出11家“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由于房利美在1984年至1995年间卓越的股价表现,它被选为金融储贷业的绩效代表。1984年至1999年之间,房利美的首席执行官麦斯威尔(David Maxwell)为公司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他利用新发展的衍生性金融工具,大幅降低利率变化对公司带来的损失,使得房利美的经营蒸蒸日上。从1999年开始,房利美由雷内斯(Franklin D。 Raines)接任首席执行官。雷内斯出身于劳动阶级家庭,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律系,于1996年至1998年期间,担任过克林顿总统的财政主任及内阁成员。在雷内斯的领导下,房利美持续保持16年来盈余增长的纪录,致力于产品的多样化,并稳住金融科技发展的领导地位。绝大多数人都想不到的是,连这种绩优公司都会出现财报丑闻。
  以目前调查所得的证据来看,房利美高阶主管利用递延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投资损失,捍卫每年巨额的绩效奖金。美国证管会发现房利美违反会计规定后,2004年12月21日,首席执行官雷内斯与首席财务官霍华德(Timothy Howard)被迫辞职下台。由此案例可以看出,企业领导者的一念之私,可以在短期内摧毁一家绩优公司的盈余品质。

  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七号

  金融工具列报比较与分析
  从上述房利美的例子,可以看出衍生性金融商品给盈余品质带来的杀伤力。中国大陆有关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相关作业,现规范于《第三十七号公报——金融工具列报比较与分析》之下。由于第三十七号公报的相关规定十分复杂,连大型金融企业都曾私下表示,短期之内实在无法充分消化,何况是一般的经理人或投资人。有关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会计表达问题较为复杂,已经超出本书讨论的范围,但是经理人对衍生性金融商品应抱持两个基本态度:
  1。 别想靠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创造财务绩效。世界第二工业电脑大厂台湾研华科技,于2003年上半年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过度放空欧元选择权,导致汇兑损失金额高达新台币7。3亿元,和研华股本34。13亿元相比较,损失约达股本额的21。4%,2003年的税后净利也下跌至新台币10。72亿元,较2002年的实绩衰退13。1%。事件发生后,研华除了股价跌到近年最低点,总经理也因此异动。在2003年的法人说明会中,研华董事长刘克振先生表示,这是研华成立20年来首次发生的重大亏损,并郑重宣布日后不再参与任何选择权操作,且规避风险的手段上仅限制于远期外汇的买卖。事件落幕后,研华除了延揽新的经理人,加强公司财务管理的专业性外,在经营方向及策略方面,也回归到专注本业与经营全球品牌。2004年后,研华的营收及获利恢复增长,股价也恢复正常,2004年至2006年第三季间,研华的市值从新台币286。15亿元稳定增加至464。61亿元。
  再看另一个例子,2004年底,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的中国航油(系国有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子公司),因看空油价而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失利,蒙受5。5亿美元损失,几乎等同公司市值,该公司股票因此遭停止交易,公司方面并申请债务重组。经过一年的拯救工作,中国航油终于在2005年底公布新注资方案,并且与债权人达成了债务重组协议。
  2。 不要盲从于金融机构的营销手法。企业如果没有彻底了解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性质,就涉入大额的交易,即使初衷往往是为了避险,但结果却是“越避越险”。部分金融机构之所以推销衍生性金融商品,主要动机是增加自己的手续费收入,未必能就企业的立场及经营特色,思考衍生性金融商品对该企业的潜在风险。企业必须对此建立独立思考的专业能力。
  ……

  Sunbeam的转机?

  1996年,邓拉普(Albert Dunlap)受聘为Sunbeam(全球著名小家电公司)的总裁,2个月后他宣布大规模的组织重整,并承认了高达3。4亿美元的“重整损失”(restructure charge)。1997年,在宣布重整的14个月后,Sunbeam骄傲地宣称改造成功,具体成果包括31%的营收增长、每股收益由1996的0。1美元变成1997年的1。41美元。因为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Sunbeam股价一路走高,1996年的股价为19美元,到了1998年3月则高达52美元。但是,随后一连串的获利衰退事件与重整的做账疑虑,重创Sunbeam股价,1998年第二季股价由52美元暴跌至10美元。Sunbeam被财务分析师认为有做账嫌疑的项目包括:
  1。 销售已经冲销(write…off)的存货:1996年Sunbeam重整时,承认存货丧失销售价值的部分高达9000万美元,但是这些存货其实仍可销售,且于隔年靠出售这些账面价值为零的存货,创造了4500万美元的销售利润。
  2。 由于1996年提列过量的保修费用,1997年的保修费用得以大量降低,使获利大幅增加了约1900万美元。
  3。 降低固定资产的折旧:1996年将大量固定资产(约9200万美元)的账面价值降至零,因此于1998年无须再提折旧费用(约600万美元)。
  4。 将营销费用资本化:一般公认会计准则要求将营销费用当成当期费用,但Sunbeam将之列为资产,分年提列折旧,所以当年的营销费用得以减少1500万美元。Sunbeam并且减少坏账准备的金额,尽管1997年销售增加19%,但坏账费用的提列却少了1500万美元。
  5。 利用存货增加递延费用:1997年,Sunbeam的存货增加40%,达到9300万美元。过量的存货,有助于将固定费用递延到未来期间,利润因此增加了约1000万美元。关于这种做账方法的原理,将在稍后进一步讨论。
  根据美国著名财经杂志《巴隆》(Barron’s)的估计,1997年Sunbeam的获利,几乎全是通过各种会计调整做账产生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凡是在前期进行大规模的组织重整或资产减损认列者,未来都可能有盈余品质问题。因为部分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提早认列,使得未来的经营绩效有虚增之嫌。
  2002年,世界通信也利用类似Sunbeam的做账手法,虚增公司获利,成为企业史上扭曲财报数字金额最大的个案。世界通信所扭曲的主要项目包括:
  1。 将当期39亿美元的电信维修费用,归类为资本设备支出,以便在未来40年间分摊提列巨额的折旧费用,虚增当期净利。
  2。 大幅降低公司先前提列的各项坏账准备、法律诉讼准备等项目,且不当地以相关费用的减少与收入的增加,虚增当期获利,总金额高达38亿美元。
  对经理人而言,上述个案提供的教训是:扭曲财务报表无法解决公司面临的竞争力及管理问题,只是将问题延后,并使问题恶化。对投资人而言,别太自信于自己能看穿企业的财务数字操纵(难度太高),应该专注地观察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变化,避开没有竞争力的公司。举例来说,即使在安然的做账事件被发现前,敏感、精明的投资人由财务报表就可估算其资金报酬率只有7%,远小于资金成本9%,显示它是一个在财务绩效上不具竞争力的公司。

  遵守一般会计原则也能做账

  除了以不法方式扭曲财务报表外,遵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也能达到做账的目的。例如对制造商而言,增加存货具有递延当期费用、进而增加当期获利的功能。以下将讨论《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报道过的实例(Sunbeam也用过同样伎俩),读者可看出利用存货增加来转亏为盈有多么简单。
  假设刘德华公司2003年生产且销售10万单位的产品,当年完全没有存货。在此假设材料及人工费用是变动成本,即多生产1单位的产品,该项成本就增加90元;工厂租赁费用则是固定成本,即不管增加或减少生产量,公司每年都必须付出固定的租金。以此案例推论,刘德华公司的租赁费用为2,100万元(210元/单位 ×10万单位,请参阅表9…1)。
  该公司2004年将生产增加到30万单位,结果只销售了10万单位,产生了20万单位的存货,则公司净营业所得会变成什么样子?(请参阅表9…2)
  由结果来看,短短一年内,刘德华公司的获利就转亏为盈,增加了1400万元,但是公司经营真有如此大的改善吗?观察以上的资料,两年间的营收及其他管理费用皆不变,差别是生产成本由3000万元变成1600万元,降低了1400万元。因此,我们将分析集中在生产成本的改变。
  2004年,刘德华公司生产30万单位,单位工厂租赁费用由前一年的210元,降低为70元(2100万元÷30万单位)。该公司只销售10万单位,因此生产成本中的租赁费用只有700万元(70元×10万单位)。由于存货有20万单位,因此2/3的固定成本(高达1400万元,即2100万元×2/3)会留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不会在费用中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存货增加可递延固定成本的承认,进而造成2004年获利暴增1400万元的假象。
  若这些存货持续无法出售,未来就必须承认存货跌价损失。《华尔街日报》所报道的这位经理人,在领取高额的工作奖金后,就向董事会提出辞呈,另谋高就了。
  当经理人把重心放在“盈余管理”上,通过种种不适宜的会计方法或会计估计提升盈余,而不是从改善管理活动着手,这种做法注定失败。盈余品质的背后是管理品质,只有真正地改善管理活动,才能创造竞争力,进而达到“基业长青”的目标。

  延伸核心竞争力,创造盈余品质

  2004年12月中旬,我前往哈佛大学商学院,参加由迈克尔?波特教授主持、有关提升企业及国家竞争力的讲习会。我离开波士顿时,在机场看到当地报纸商业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