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落日风雷 >

第12部分

落日风雷-第12部分

小说: 落日风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位大员肃手而立,面色沉痛。只听皇帝道:“朕在位三十余年,无时无刻不思江山社稷,不念天下苍生,尽心竭力,未敢稍懈。只为才德不足,有心无力,致令国事日衰,天下不宁。朕有负先帝重托,愧对列祖列宗,更愧对黎民百姓。四位爱卿自朕即位便追随左右,韦爱卿冯爱卿更为三朝老臣,为朕分忧,殚精竭虑,劳苦功高。朕万分感激。” 
  四臣诚惶诚恐,再次跪地叩首,口称:“臣等蒙陛下知遇之恩,自当粉身以报,不敢居功。” 
  皇帝挥手令四臣平身,继续说道:“朕就要去了。江山社稷之重,请四位爱卿代为担当。朕感激不尽。”指向侍立在床边的皇太子,说道:“朕这个不肖之子也要托付给诸位。诸位爱卿自幼看着他长大,承蒙诸位悉心教导,胸中才学胜朕多多。只是他年轻识浅,阅历不足。若有不是之处,还望诸位爱卿多加指教,不要有所顾忌。” 
  四位大臣道:“臣等必不负陛下所托,尽心竭力,辅佐太子殿下。为国尽忠,死而后已。”皇帝如释重负,说道:“得诸位爱卿一诺,朕无忧矣!诸位请退下吧。”四臣叩辞皇帝,鱼贯退出。 
  目送四位大员退出大殿,皇帝又将宫娥内侍全部遣走,殿上只余下父子两人。皇帝握着太子的手,说道:“孩子,做人难,为君更难。希望你不负父亲的希望,励精图治,做一个中兴之主。”皇太子双目蕴泪,哽咽无语。 
  皇帝讲了许久,渐呈不支之态。喘息片刻,郑重道:“孩子,父亲有一个天大的秘密要告诉你。”皇太子惊疑地睁大了双目。只听皇帝道:“你还有一个同胞兄弟。二十年前你们的母后一胎双生,产下兄弟二人。你们兄弟生得一般无二。父亲生怕……唉!自古以来,为兄弟争位以致天下大乱的事例不胜枚举。你们兄弟生得相象,更是一大祸胎,这道理不说你也明白。为祖宗社稷,为父不得不忍痛割爱,将你兄弟托付给一位大臣抚养,将他遣出京师。那位大臣忠诚谨慎,可以信托。此事瞒住了所有的人,对你母后也只说你兄弟生下便夭折了。若不告诉你我死不瞑目。你要慎重处置,免生祸乱。记住!好好照顾你兄弟,不可加害于他。”想起忍痛送幼子出宫时的心情,不免万分伤感。 
  皇太子神色不安,问道:“当事者还有何人?”皇帝道:“当事者都已不在人世,只有一个王保。他或许知道些内情。不过他忠心为主,即便知道也不会讲出去。我也不忍加害于他。”皇太子垂下头,目光阴森慑人。 
  皇帝道:“你以后不再是太子,而是一国之君,行事一定要谨慎。如遇不明之处,可向四位顾命大臣求教。韦卿是可以信赖的。他是武臣,不能涉足于朝政。但如今正值多事之秋,天下乱象已萌,仰仗他之处尚多。你叔叔和冯大人一个优柔寡断,一个老迈昏聩,都不可以大事相托。许大人精明强干,是当世少有的栋梁之材。可是你一定要记住,用人当求德才兼备。许大人才胜于德,可托之以事,不可托之以心。这是我一生的教训,你可明白?” 
  皇太子心中纷乱异常,父亲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只管胡乱点头,却急急问道:“父皇,您说将弟弟托付给了一位大臣抚养,此人是谁?” 
  殿外夜色深沉。众大臣,众宫娥内侍焦急地等待着,不知皇帝与太子在交谈什么要事,迟迟不见动静。忽然,大殿上隐隐传来太子的痛哭声。众人心中了然,圣上已经驾崩了。明天将有一位新君登基。这位新君据说宽厚仁德,才华过人。他将给天下人带来什么?他能禀先皇之志,正先皇之失,赢来朝政中兴,天下太平吗?希望能如大家所愿。
   
 
 
 
  
 第三回 江上秋风无限浪 枕中春梦不多时
 
   
  天子晏驾的消息于半月之后传到了兖州。 
  这些天来天赐兰若小夫妻恩恩爱爱,心心相印。天赐每日都在兰若的指导下苦练内功外功,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天赐乐在其中,功夫下得更勤,连应考的功课都丢下了。这一日在府学得知天子驾崩的消息,同时又有消息说今年的秋闱因正处百日国丧期间而取消了。天赐有几分遗憾,更多的却是高兴。今年的中元佳节可以在家中过了,一家人团团圆圆,此乐何极!他与妻子新婚燕尔,乍然分别,自然依依难舍。 
  兴冲冲回到家中,一入书房,只见父亲正坐在书案前发怔,满面凄色,长吁短叹。天赐进来,他抬头问道:“天赐,你听到圣上驾崩的消息吗?”天赐道:“在府学中就知道了。父亲大可不必为此悲痛。先皇辞世,新皇登基,应该是一件好事。先皇年迈糊涂,废弛朝政,遂使奸党横行,臣民离心。如今新皇即位,若能励精图治,清除奸党,重收民心,挽狂澜于即倒。未始不是社稷之福,百姓之福也。” 
  听天赐评论先皇之言,很有几分不敬,李大人不免暗自皱眉,叹道:“难,难!新皇年幼,你说他一定能胜过先皇,我看未必尽然。数十年朝政积弊,不可能一朝改观。”天赐道:“正因为新皇年轻,行事无所顾忌,儿子才对他寄予厚望。”李大人也不与他争辩,一笑置之。 
  又过了数日,京里传来新皇登基的消息。更改年号,封赏群臣,大赦天下,都是例行公事,天赐也不甚关心。这一天兰若欲回家探望父母,小慧闲来无事,也吵着要去。天赐禀过父亲,雇了一驾马车,载着妻妹赶往岳家。 
  女儿女婿回门,陈老先生自是万分高兴。翁婿二人谈得投机,不知不觉中一天就过去了。天赐不好在岳家留宿,告辞回城。兰若离家日久,便留下来与父母小聚数日。又将小慧留下作伴,讲定三日后来接。天赐依依难舍,孤孤单单,驾空车返回。 
  一到家中,李大人便将他叫去,神色不安,说道:“天赐,为父刚刚得到消息,新皇已经把司礼监太监王保杀了。罪名十条百余款,为父只记得其中一条是勾结外臣,图谋不轨。王保勾结外臣的确不假,图谋不轨又从何说起?他只是一个太监,能图谋什么不轨?想篡位吗?荒唐!” 
  天赐却喜道:“杀得好!杀得妙!新皇已经着手清除朝中奸党。至于具体的罪名,不必斤斤计较。”李大人神情冷峻,毫无喜色,问道:“你以为这是一件好事吗?”天赐大为困惑,不是好事难道是坏事不成?父亲在担心什么?蓦地心中一动,说道:“这里面似乎大有文章。若说勾结外臣,这外臣又是何人?为何不加追究?新皇打算清除奸党,似乎不应操之过急,也不应该那王保开刀。王保不过是一内侍,不足为患。心腹之患却是许敬臣刘进忠这些手握大权之人。新皇如此行事,未免有打草惊蛇之嫌。” 
  李大人微微点头,说道:“为父也认为其中必有隐情。这几日为父总觉心神不宁,只怕有大祸将临。” 
  天赐大吃一惊,却有九成的不信,宽慰道:“近日天子驾崩,事务繁忙。父亲忧思过度,所以会心神不宁。” 
  李大人道:“见一叶落而知秋之将至。为父并非无端猜测,但愿是猜错了。孩子,如果为父真的遭遇不测,你与兰儿一定要远走高飞,隐姓埋名。凭兰儿的绝艺,自能保你脱险。带上小慧,好好照顾她。不必顾念为父。为父早已卖身官家,这条老命已非己有,要拿就拿去吧!” 
  天赐惊疑莫名,不知父亲为何生出这等古怪念头,只当是危言耸听,并未放在心上。当晚回房练功,独对孤灯,没有兰若相陪,十分寂寞。从窗口望去,书房还透出昏黄的灯火,父亲仍在为他不祥的预感而忧虑。天赐着实不安,独自练了一会儿坐功,百无聊赖,不久便倒头睡去了。 
  翌日一早,天赐起床之后就去向父亲请安。只见父亲精神萎顿,眼眶发黑,一定是夜里未得安眠。见到天赐,李大人勉强笑了笑,取出两封书信,说道:“今天你再去岳父家走一趟。这两封书信一是给你岳父的,一是给你的,到你岳父家再拆看。信中所言,你一定要依之而行,切记切记!” 
  天赐奇道:“爹爹,信中说的是什么?为什么不能当面告诉儿子?”李大人脸色一沉,说道:“不许多问!你自小到大,为父从来没强迫你做过什么,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此事关乎你岳父一家的安危,两封书信切记不可中途拆看。拆看就是就是不孝,害了你也害了你岳父全家。快走!不可耽搁。记住为父昨夜对你说的话。” 
  天赐从未见过父亲脸色如此严肃,他心中懔懔,不敢有违。先到马厩牵马,存义叔却早已经将马匹准备好。天赐拉马出门,翻身而上。谁知这乌骓马四蹄就如钉在地上,怎么赶它也不走,催得急了就在原地打转。天赐暗道:“今天事事都透着古怪。小黑往日一向驯服,今天是怎么了?”俯下身去,抚摸着它后颈的鬃毛,说道:“小黑,父亲命我去见岳父。咱们快快启程,不要再让我心急了。” 
  小黑似乎明白了天赐的意思,长嘶一声,放开四蹄,狂奔而出。一出北门,小黑跑得更欢,只听耳畔风声虎虎,路边树木房舍如飞而来,如飞而去。天赐心中焦虑,无暇欣赏金秋的乡野景色。只盼着尽快赶到岳父家,打开书信看看,父亲究竟有什么事不能当面对他讲。 
  忽然,小黑一声怒嘶,掉头向来路奔回。天赐大惊,暗道:“小黑今天为何不听话,真是邪门。”紧带丝缰,小黑又是一声怒嘶,人立而起,站住不动。天赐掉转马头,催马欲行,小黑却只在原地打转,就是不肯走。天赐跃下鞍桥,抚平小黑炸起的鬃毛,说道:“小黑,你为何只管同我作对?不知我心里有多焦急吗?“小黑打了声响鼻,衔住天赐的衣襟,就往来路上拖。 
  天赐心中陡然生出一丝不祥的预感,暗道:“骏马都有灵性,莫不是家里果然出事了?”拍了拍马颈,说道:“小黑,随我先到岳父家。咱们看过书信,马上回去。”小黑仍旧衔住天赐不松口。天赐心想:“罢了!我且看过书信再说。拼着挨父亲一顿臭骂,也不能见他老人家有难不去相救。” 
  拉马走到路边,从怀中取出父亲的书信,撕开封口,忐忑不安地展开信笺,只见信上写道: 
  天赐吾儿: 
  见此书时,为父已在九泉之下矣!锦衣卫虎狼之性,残忍毒辣,罔顾天理,即杀其父,必杀其子。吾儿非常人也,当此生死关头,万望节哀顺变,趋吉避凶。切莫以一时之不忍,徒逞血气之勇,而铸终生之恨。 
  读到此处,天赐又是慌急又是痛楚,仰天狂呼道:“爹爹!你为什么不告诉儿子?儿子誓与您同生共死。弃父逃生,异日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又想:“爹爹,你何其愚也。明知朝中群奸要害你性命,为何不肯逃走?莫不是要效仿岳武穆的愚忠吗?”眼前渐渐模糊了。天赐强忍泪水,匆匆再往下看,只见信中又写道: 
  太史公曰: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念为父一生耿介,生不能为国锄奸,当一死以全志。求仁得仁,杀身取义,尽一人臣之本,虽不敢言有泰山之重,亦非鸿毛之轻也。 
  今日之祸,实种因于二十年前,其中因果,难以尽述。先皇弃世之日,即为父丧生之时,此亦早在料中。唯恨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