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1925年出生。青年时期考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后从事天文工作。20世纪50年代调到北京筹建北京天文馆。 多年来一直从事天文科普工作,国际行星协会曾以他的名字命名小行星。发表各类天文科普著作多篇。 内容简介 我们知道今年的2003年的8月27日,是六万年以来火星最接近地球的那一天,所以国际行星协会就把这一天定做“世界火星日”。我记得我在四十七年以前,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秋夜谈火星》,登在《人民日报》上,收到1956年全国散文集里面,还把我收进去了,那时候看火星和现在可不一样,那时候我怎么谈的,说是秋夜多么优美的环境,看着天上的火星令人向往,只能说几句,上面有什么呢?那是个谜,现在可不是谜了,现在搞得清楚了,火星上没有人,没有植物,也没有动物。有没有最微小的生物呢?那还在探测,所以,我回想起四十几年以前谈火星和今天来讲火星可不一样,今天我们有非常充分...
陈香梅传奇:她在东西方的奋斗 作者:胡辛 1981年元月2日,中国人民日报、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报,均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一位女子与邓小平握手的照片,并发表了新闻。 她,就是陈香梅。 陈香梅的名字,在中国大陆不胫而走。其实,也只是年轻一代对她比较陌生,老年人谁不知晓,这位当年中央社的第一位女记者、美国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的夫人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 第一部 生于昨日 序言 陈香梅 题赠胡辛教授 又见江城散柳棉, 韶华春梦百感牵, 琼楼高处愁如海, 未必楼居便是仙。 名作家、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胡辛女士为我写了传,这是我和她多次见面、多次会谈后才拍板的。当然我读过胡辛教授的作品,而且又由南昌大学潘际銮校长特别介绍,对胡女士十分推许。但我当初还有点犹疑,因为我曾接触过中英文作家,有数位也想写我的生平,我都没答应。主要原因是我本人生平做事比...
王蒙(一) 声明 第一章(略) 第二章 钱文永远不会忘记离开北京的情景。他主动要求调离北京,远走高飞。那些激越的日子好像是高天飘落下了一个合唱队的演唱。自从他决定了离开北京离开故乡离开他已经熟悉过分熟的一切,他就开始听到了那赞美诗般的从天空笼罩而下的声音。合唱伴随着他的深思和决心,合唱激荡着他的幻想和追逐。那些日子他好像总在奔跑。虽然他已经碰了不少钉子,但是当真到了决定的关头,到了生命的小船在命运的急流中转弯的这一刻,回顾过往的那些挫折他觉得不过是一点小插曲,一点笑料,一时走失而已。它们根本无法与他的浸透在细胞里的乐观与奋进,自信与勇敢相比较,更无法与他的潜能与他的灵魂里的火焰相匹敌。当他决定把自己的生活彻底翻一个个儿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仍然是那样地强大,那样地敢于做出决定。大踏步地前进,大踏步地后退,他想起了毛泽东的运动战的风格。毛泽东对...
主讲人简介欧阳中石:我国著名学者、书法教育家,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导师、全国政协委员。由于欧阳中石教授在书法教育方面的杰出成就,2002年由中宣部设立的中国书法最高奖,中国书法教育特别贡献奖“兰亭奖”授予欧阳中石教授。内容简介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态万千。有人说书法是造线的艺术,有人说书法是加工汉字形体的艺术,书法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书法这门学问。本期节目,我国著名书法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为您畅谈《我的书法观》。走进欧阳中石的精神世界,会强烈地感受到一位学者、书法教育家思维的敏捷和思想的深邃。他有渊博的知识,有豁达的胸怀,有严谨的治学之道。驰骋讲坛五十余载的他,凭着对书法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书法艺术孜孜的追求,总结出了书法教育的真谛。他常给他的学生们说:“探索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峰,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必须...
Author :Issue : 总第 24期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 女王的“废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掀起拣旧铁运动。女王玛丽也积极参加。她每拣到一根骨头或一块旧铁,就交给态度勉强的女随从带回去。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女王散步回来,得意洋洋地拖着一大块锈铁,扔在一堆她拣的旧铁堆里。不一会一个男仆急匆匆进来禀告:“陛下,一个叫霍奇的农夫等候在外,说你拿了他的犁,能否开恩还给他。没有犁,他就什么也干不成了。” 糟糕的劫机者 1976年,在一架飞越美国的飞机上,一个男人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掏出一支手枪,抓住一位空中小姐作为人质。 “把我送到底特律去。”他命令道。...
一、 又一次民间纪念 今天我们是几代的北大人在这儿聚会,我是"30后"的一代,今天到会的老校友蔡恒平他们是"60后"的一代,还有"70后"的一代,在座的大都是"80后"的一代,这么几代人这样聚在这里,来纪念北大的110周年。这是一个民间的纪念,所以我很自然地想起十年前北大的百周年校庆,那是非常热闹、非常轰动的。当时实际上也有两种纪念,一种就是官方的纪念,可谓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另外还有一种民间的纪念,我们当时专门演出了一出话剧叫作《蔡元培》,并围绕演出,开展了很多活动,其中心就是要寻找老校长,寻找失落的北大精神、大学精神、民族精神。刚才主持人讲到我当时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想起七十六年前的纪念》,说的是在北大二十四周年校庆的时候的纪念,胡适是当时的北大教务长,他在纪念会上提出,我们应该反省,其实我们北大是徒有其名。我看了很震撼:老一辈人把校庆日当成一个反省的日子,北大的百周年...
Author :谢友鄞Issue : 总第 183期Provenance :文汇报Date :1996.7.1Nation :中国Translator : 当我的骨灰匣落入墓穴时,我的儿子问众人:“我爸还欠谁什么吗?”死静。我的儿子说:“如果欠谁的,父债子还。”送灵的人们说:“不欠,不欠,让老先生安心走吧。”我的儿子说:“那,埋吧。”于是,一锹锹黄土纷纷扬扬地撒下,我的标志竖立起来。 在我们辽西边地,刚强的老百姓,能活到这个份上,能死到这个份上,心满意足了。 不有负于人,成为生离死别的情结。使我感慨万分! 以饰演芝麻官徐九经一举成名的朱世慧,在京剧《膏药章》中,表演膏药章在刑场上与寡妇拜花堂,怎么也找不到真实的感觉。朱世慧和导演跑到监狱,与即将死去的犯人唠嗑。死刑犯认为,这个世界欠他的!要烟抽,要吃喝,东张西望,跟看守和囚友点头致意,居然千百年没变还是那句愚蠢的话:“再过二十年又是一条汉子!”也有真魂出窍,尿唧了的...
央视国际2005年01月13日13:56主讲人简介:马瑞芳:1942年出生在山东省青州市一个传统的中医家庭,回族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后来在淄博日报做编辑。1978年重返山东大学,1985年成为副教授,不久获得正教授职位。是我国研究《聊斋志异》的著名专家。内容简介:大家好,《聊斋志异》近五百篇,能不能用两句话概括最重要的内容?能。郭沫若先生给蒲松龄故居写过一副著名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斋志异》写的鬼妖远远高于其他作家,因为聊斋鬼狐有深刻的现实内容和深邃的思想意蕴。所谓“刺贪刺虐”,是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讽刺鞭挞贪官污吏贪赃枉法等一切虐害人民的罪行,“入骨三分”是说反映现实的深度,而“写鬼写妖”是他的手段。...
-第一章1.弄堂 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被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那暗看上去几乎是波涛汹涌,几乎要将那几点几线的光推着走似的。它是有体积的,而点和线却是浮在面上的,是为划分这个体积而存在的,是文章里标点一类的东西,断行断句的。那暗是像深渊一样,扔一座山下去,也悄无声息地沉了底。那暗里还像是藏着许多礁石,一不小心就会翻了船的。上海的几点几线的光,全是叫那暗托住的,一托便是几十年。这东方巴黎的璀璨,是以那暗作底铺陈开。一铺便是几十年。如今,什么都好像旧了似的,一点一点露出了真迹。晨吸一点一点亮起,灯光一点一点熄灭:先是有薄薄的雾,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轮廓,细工笔似的...
Author :胡嗣闻Issue : 总第 67期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 公元547年的一天,建康(今南京)城里的同泰寺热闹非凡。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身穿法衣,在大殿里讲经说法。大殿里庄严肃穆,一万多名僧众在虔诚地听讲。这位老人讲完经后,便要求净身削发为僧。听讲的文武官员再三相劝,老人不听。后来,官员们向同泰寺捐献了一大笔钱,才把出家当和尚的老人赎了回来。 这位老人就是南朝的梁武帝箫衍。502年,齐大将箫衍凭借手中的权势夺取了政权,爬上皇帝的宝座。刚当皇帝时,他“手不释卷”,“下笔成章”。寒冬腊月,五更起床办事,饮食也很简单,粗茶淡饭而已。每次判人徒刑,都要悲哀、哭泣一番,像是一个博学、勤俭和仁慈的人。晚年,他迷上佛教,定佛教为国教,大建寺院,在建康就兴修了同泰寺、光宅寺、大敬爱寺、智度寺、长干寺等寺院。他常脱下皇帝的御服,穿上和尚的法衣,到佛寺升堂讲经。他三次舍身到...
他们家是一座孕儿生产作坊。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那个嗓音宏亮丰乳宽臀的女人让邻居们刮目相看。她在家门口倚墙而立时,怀里总是橡塞了一个米袋,她的浑圆的双臂交叉着做成一个容器,里面盛着一个毛茸茸的婴儿。你或许已经注意到那些婴儿的脸颊泛出粉红的光彩,是那种健康而美丽的粉红色,有点近似于月季花花瓣外侧的颜色。 女人们都叫她蓬仙,蓬仙生下了九个孩子,她自己对别人说,生到最后她咳嗽一下孩子就会出来,这叫什么事呢?都是冯三害了我,有一次蓬仙对几个女邻居赌咒发誓说,冯三要是再逼我做那档事,我,我他蚂的就把他阉了!说着蓬仙还亮出了一把新的锋利的剪刀,她一边晃着那把剪刀,一边咯咯笑着,女邻居都知道蓬仙是在开玩笑,她们猜想蓬仙骨子里也是喜欢那档事的。...
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从八十年代起,青年作者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他们主导了文学的方向,如洪峰、残雪、余华、格非、莫言、刘恒、苏童、孙甘露,还有之后的迟子建、迟莉……他们给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其中,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异军突起的余华、格非、苏童、孙甘露等,被文学评论界定为“先锋派”作家,他们的文学被称为“先锋文学”。笔者也认为,无论是在创作思想还是在艺术技巧上,这些作家都极具创新意识,因此称之为“先锋”是不无道理的。 先锋文学的出现,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文学的内在创作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中国开放进程的加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度也在增大,在理论家、批评家和作家的共同努力下,人们对现代主义文学方法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认识和改变。人们经过初步探索和实践后发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运用一些现代西方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可以增加作品从未有过的魅力。比如王蒙、...
作者:D.桑吉仁谦绪论:人类及“人的问题”(1)一、由“生日蛋糕”说起在讲述“人类”这个既古老又沉重的话题的时候,我想到现代人类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即现代人都是有生日和“过生日”的礼俗的。这个风俗的形成不拘限于哪个民族,所有的人类都重视自己出生的这个重要的日子,所有的人类同样重视“过生日”的礼俗,这似乎是人类共有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要过很多次“生日”,每过一次“生日”都是要吃甜蛋糕;可是我又想,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生日”,还在有生之年连续地“过生日”,作为个人所依赖的人类群体有没有“生日”呢?假如有它在什么时候?怎么“过生日”的呢?这似乎是个比较古怪的问题,但它并不违背生活的逻辑:既然作为人类群体成员的个人有“生日”,并且按部就班地“过生日”,那么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人类为什么就没有“生日”呢?他们为什么不按人的一般需求“过生日”?人类的“生日”由谁组织“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