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毕淑敏 在节奏纷繁的现代社会,我们一天忙得视丹成绿,很难得有这种省察自我的机会。这一瞬让我们返璞归真。人生的重大决定,是由心规划的,像一道预先计算好的框架,等待着你的星座运行。如期改变我们的命运,请首先改变心的轨迹。毕淑敏:《养心的妙药》自序 编辑们的眼光往往很毒辣,把我新近写的从来没有结入集子的一些新稿子毫不留情地刷掉而保留了一些旧的稿子。那原因显而易见,被剔去的稿子虽然在时间上有优势,但写得不精彩。编辑们不希望不漂亮的稿子让更多的读者看到,这当然是对我爱护。 如果我坚持一定要把新写的稿子全部收入,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我从来没勇气提过这个要求,是因为我思忖把写过的每一篇稿子如麦穗般地捡起,留下颗粒归仓的记录,作者也许会快意,但读者不一定惬意吧?...
——法律、良知与辩才的角力 砌筑胜诉之砖 要打动一个人的心,最方便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语言交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法律界,几乎所有的辩护律师都把英国政治家切斯特菲尔德伯爵1746年给他儿子的信中所写的一段话当作法庭演说的指南:“无论你是想说服人还是想驳倒人,你都要不遗余力地诉诸感情。要俘虏人,就要充分利用感情。因此,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我都要求你要狠抓感情……一旦你能够操纵人的感情,诸如骄傲、热爱、怜悯、雄心或其他占主导地位的感情,你就不必担心他们会用什么理由来反对你了。” 感情,必须借助语言来表达,才能传达给听众。因此,那时的美国律师界掀起了一股对语言作细致深入研究的热潮。所有的律师都曾为像罗伯特·英格索尔、休伯特·汉佛雷或者伟大的克莱伦斯·丹诺这样的完美演说家着迷,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够使听众在长时间内沉浸于法庭演讲中,难以自拔。...
常言道: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 作者:余世存 第一部分 一、大学(1) 20世纪50年代初,留英回来的王竹溪(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到山东大学讲学,讲座中途,束星北走到台上说:“我有必要打断一下,因为我认为王先生的报告错误百出,他没有搞懂热力学的本质。”他捏起粉笔一边在王先生写满黑板的公式和概念上打叉,一边解释错在哪里。一口气讲了大约四十分钟。王竹溪一直尴尬的站在一边。 校领导为此找束星北谈话,束星北说:过去大学都是这么做的。 1914年11月初,梁启超在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说,引用了《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大家,希望清华学子能够“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大家深受鼓舞,从此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
第一,在多年的地质教育工作中,往往遇到一些学生的提问。在大学教育中,强调精简课程,减少授课时数,让学生增加自学时间,可是课外读物毕竟太少,希望老师们关心这一问题,写些小册子,以弥补不足。我想,大学生都具有自学的基本能力,做教师的应该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外,应该尽自己的力量给学生们再准备一些除教科书以外的,“精神副食品”,这是天经地义的。 第二,多年来,我接触过不少地学夏令营的青少年朋友,他们大多是高中一二年级的在校学生,上过地理课,但缺乏野外实践知识。一旦来到山清水秀的名胜地,对着山石发呆,不知如何结合基本的地质或地理知识进行路线观察。虽有老师指导,也总难发挥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地学的兴趣。因此,如果有一本能适当指导他们有兴趣往郊外去作地质旅行,帮助他们理解地理课内容的图书,岂不更好?...
太医世家漫谈三分治七分养父子作者的简介 刘氏家族从1475年,就使用三分治七分养的方法,去治疗各种疾病;并且以治疗癌症驰名中外;被称作瘤科世医。太祖是人称刘河间的,金朝时期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高祖是明朝永乐太医刘纯,字景厚,号养正老人。刘纯经过66年的努力,筛选出来的三分治七分养的治疗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不可动摇的方向。刘纯的后裔在明清两朝有许多人当太医,在民国时代也是医界名人。瘤科世医刘凤池、字同宣。生于1897年,卒于1948年;瘐死狱中,享年51岁。是明朝永乐太医刘纯的22代后裔;曾任中华民国国大代表,中华民国卫生部国医参事,北平行辕少将军医监,北平国医学院董事,美国驻华大使馆东方医学顾问,天津水阁医馆馆长等。使用[控岩散]治疗癌症,使用[军功散]治疗战伤,驰名中外。[漫谈三分治七分养]的原稿,是他在1931年给北平国医学院撰写的国医入门讲义;据说很...
作者: 单士元故宫作为五朝宫阙的皇宫,就是最近八百年来改朝换代,治乱兴废见证者。从辽金元至明清,皇帝和越来越大,宫殿建筑自然地随着皇权的扩大而越来越壮丽,豪华。宫阙构建得宏伟,高大,壮丽,固然出于皇帝的穷奢极欲的私心驱使,更深层次地来考察,还在于多民族统一大国的皇帝,他替天发布命令,皇帝是“天子”,不同于一般百姓,封建神权时代,最最高贵的享用是神的特权。无论中外,古代封建社会都是政教合一,神权支配王权。中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皇权神权高度合一,皇权也是神权,神权也是皇权。皇帝诏令一天头必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故宫三大殿有行政作用,更具有神殿作用。西方的最壮丽的建筑物是教堂。国王的宫殿,当然也豪华,但比不上教皇的教堂,一座教堂有继续建造一百年尚未完工的。...
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三月十六日,后唐都城洛阳夹马营的一座府宅内,香烟缭绕。缭绕的香烟中,观世音菩萨的佛像显得庄重而神秘。佛像并不大,但一双佛眼却慈善而凝重。佛眼透过袅娜的香烟,笼罩着那位双膝跪地的祈祷者。祈祷者缓缓地抬起了头。这是一个中年男人。看他的面貌,似乎比观世音还要亲善。圆圆的脸,温柔的鼻子,眉宇间透着一团和气,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位乐善好施者。而实际上,他却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将军,姓赵,名弘殷,时任后唐飞捷指挥使。赵家祖居涿郡(今北京市西南),是世世代代的官宦之家。赵弘殷的曾祖赵脁,曾在唐朝先后任过永清、文安、幽都令;祖父赵珽,担任过御史中丞一职;父亲赵敬,历任营州、蓟州、涿州刺史。赵弘殷靠着一身过硬的骑马射箭功夫,曾带着五百人在黄河边上救过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命,故而博得了一个飞捷指挥使的武职。此职是统帅皇帝亲军的,可见李存勖对他的器重和信任。虽然,李称帝之...
《小怜玉体横陈夜》看,这个历史守望者 ——梅毅的“大历史散文”印象 如何写历史?如何展开历史叙事?这首先有一个角度的问题,或者说距离的问题。历史的守望者,套用一个“时尚”的说法,可能是对历史随笔叙事角度的最好诠释。首先,守望者对事件保持着一个距离,所谓旁观者清,距离不仅产生美,更产生理性和睿智。不是历史的亲历者,而是历史的观察员。更重要的,守望者虽然没有亲历历史,但你内心关注着他, 眼睛注视着他,笔下流出的文字是鲜活的,是生动的,是现场的。 历史的守望者——由于距离,少了琐碎,多了理性;由于守望,少了隔阂和陌生,多了生动和现场感。守望几千年的历史,需要的是“功力”——没有功力,不可能让你静下心来;没有功力,不可能让你洞悉事件背后的脉络;没有功力,不可能完成你的观察报告。...
《科学与社会秩序》 作者:伯纳德·巴伯著 中文版序言 科学社会学的兴起与成熟 思想由来和意图 单独回顾一门科学专业的由来,这常常是很困难的。一门专业一旦建立起来,它的研究人员就更关心日常的、正在研究中的问题,而不是它的由来。对于科学社会学来说,情况也是如此。现在,人们很难想像在1952年没有像科学社会学这样的专业。的确,在1952年以前,英国的“科学人文主义者”(如贝尔纳、霍格本、索迪等人)以及美苏两国的其他一些人,曾撰写过有关科学的本质、问题和应用的著作,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科学社会学家,或者是在一门社会科学的专业中从事研究工作。贝尔纳及其同事“科学人文主义者”都是自然科学家,他们关心三十年代业界大萧条时期混乱的世界,他们还关心如何通过有效地重组科学并更多地把科学应用于人类福利事业之中使社会状况得到改善。他们的兴趣主要在于实际的政策,而不是为...
在美国的亿万富豪中,霍华德。休斯是一位奇才,也是一个怪人,他的一生充满神秘色彩。他出生在一个腰缠万贯的巨商家庭,却不像一般的纨袴子弟那样坐享其成,好逸恶劳;更不同许多败家子那样挥霍无度,吃喝嫖赌。他从小就对工程技术产生浓厚兴趣,认真钻研。他10岁时能够装配收音机,12岁时设计和试制电动自行车,14岁学习驾驶飞机。在青少年时代,他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是在父亲创办的工具公司的车间里度过的,在那里他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学习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他19岁时继承了父亲的全部遗产,成为在当时美国机械制造业屈指可数的大型企业——休斯工具公司的董事长。霍华德。休斯把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他总是锲而不舍地钻研,...
前言 卷首语 人大代表是中国政治的缩影。中国如何面对日益临近的宪政挑战,人大的变革是所有逻辑的起点…… 《幼学琼林》有诗曰“圣人出则黄河清,太守廉则越石见。”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甚至还有“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实现伟大领袖毛主席“黄河清”的心愿,将“黄河清”变成现实,一穷二白的中国决定勒紧裤带、花费9亿多元人民币建造三门峡水库。 在历次关于三门峡水库建设的研讨会上,无论有多少专家学者乃至当权人物赞成,总有一个人坚决反对,并声称“三门峡水库修不得,修了会有大灾难。”这个“不识相”的人就是著名的水利专家黄万里教授。1955年,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三门峡水库工程获得了全国人大代表的一致赞成,并热烈鼓掌通过。两年后,黄万里教授被打成“右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