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条件》 作者:汉娜·阿伦特著 前言 此为阿伦特著作第一次在大陆翻译出版 第一章 人的条件 1.Vita ActiVa和人的条件 对于“vita activa”这个词,我建议把它解释为人的三种最基本的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这三种活动都是极为基本的,因为它们分别对应于拥有生命的世人的三种基本条件。 劳动是相对于人体的生理过程而言的,每个人的自然成长、新陈代谢及其最终的死亡,都受到劳动的制约,劳动控制着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可以说,劳动即是人的生命本身。 工作不是一种自然的活动,也不是天赋的,工作的有限性无法通过人的类生命的无限循环得到补足。工作营造了一个与自然界截然不同的“人工”世界。 ...
《性知识大全》 作者:[美]大卫·鲁本d·译者序·第01章 前言·第02章 男子的性器官·第03章 女子的性器官·第04章 性交·第05章 春药·第06章 阳萎·第07章 性冷感·第08章 男性同性恋·第09章 手淫·第10章 性变态·第11章 卖淫·第12章 生育控制·第13章 流产·第14章 性病译者序 目前有关性知识的书藉琳琅满目,但大多都偏重于性器官的生理构 造及临床实验的学术范围,内容比较普通及枯燥。这本由美国医学博士大卫·鲁本的著作,以一个精神病医生的经验为基础,采用最新的科学理论和生理学上的 新发现,以风趣幽默的对话笔调,毫不说教地、广泛地、坦白地解答了在一般性学书上找不到的性问题,让人们一直想知道而不敢启口问的性疑难得到答案。...
****************第一部分***************1989年的陈凯歌多少是一种象征。这一年他与洪晃相识而结婚。洪晃后来跟我说,凯歌当初吸引她的是那种说话的表情。“丫是真能侃,再枯燥的事儿,到了丫那都能说成个花似的,你不服也得服。他第一次送我回家,就在那痛说革命家史,不停地说啊说,说到两点多钟,我实在困得不行。-自序(1)- 这本集子中的文字,《蜗居杂忆》写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另一大部分则是2003年7月始在《三联生活周刊》开设的“有关品质”专栏,而张国荣、王小波、张欣、张艺谋等篇都是为应付生活周刊的版面。《蜗居杂忆》是上世纪80年代末我想写的一本散文集的开头,五篇一组,当初我想大约写十组可以成书,结果只在《收获》杂志写成两组十篇,就停下了。写作家论也是当时的一个想法——想把我所熟悉的作家一个个认真研究一遍,从个性与创作背景对比的角度,集成上世纪80年代的一部文学史。结果从林斤澜始,...
《接骨师之女》的主题仍然跟谭恩美前三部长篇一样,围绕着华裔移民母女两代人的矛盾与和解展开。研究者可能会对她笔下的华裔移民在美国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更感兴趣,但当代都市读者,不论身处何地,任何种族,一定会觉得她对于母女关系的描写丝丝入扣,真切动人,为人儿女,为人父母,都能对她的角色有深深的认同感。 第二部分变为第一人称,由茹灵来叙述自己早年的生活。这一部是母亲失忆前写的一本回忆录,希望女儿了解母亲身世的真相。这个部分围绕北京郊区一个制墨世家的兴衰,北京人骨的发掘,与一位接骨大夫的女儿,即茹灵生身母亲的惨烈遭遇,讲述茹灵姐妹如何于国仇家难之中幸存下来,在美国人办的孤儿院得以栖身,又如何先后抛下过去的种种伤痛,最终来到美国的坎坷经历。作为中国读者,可能会挑剔作者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不完全准确,但这一段里面展现的人物故事,仍然细腻生动,曲折丰富。...
第一章 在边境上 I 森林公园里有条长板凳,尤里安。敏兹知道那一向是杨威利所喜欢的地方。自从他的师父骤逝后,尤里安不知不觉地每天都要到这条长凳上面坐一坐,在那里消磨一些时间。尤里安和杨一样,从来没有想过和死者通灵之类的事情,不过为了要让自己的精神支柱能够得以现实化,无论如何这也算是一种必要的仪式吧。 尤里安虽然没有对任何人提过,不过他每天都要到长板凳上坐一坐的习惯,没有多久就成了众所皆知的事情。那一天,一名有着黑色卷发的少年,在犹豫了很久的一段时间之后,终于走到尤里安的面前,对着他说: 嗯,请问您是尤里安。敏兹中尉吗? 亚麻色头发的年轻人静静地点点头之后,这名少年那黑色的眼眸立即闪闪发亮起来,他的脸上出现一片红晕,呼吸也急促了起来,少年所有的憧憬,在他的全身表露无遗。...
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平常道(全文) 作者:萧然 这是一本关于心灵成长的书。作者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既安慰他自已,也必然能跟大众分享,进而安慰大家的生存。 一个流浪江湖的人,如果他在职业之外关注自己的命业,他仍会获得独到的、不可更移的、学术权威也不能改变、思想大师高僧大德也会称道的关于人生时节的见解。新星出版社 出版 老师序 通情达理(1) 艾丰 萧然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年龄虽然相差很大,他总是叫我“老师”,对我很尊重,甚至很感恩,他的文章中,有几处提到我们的友情和我对他的帮助,也很推崇我的一些观点。但我总是把他看成朋友,因为彼此可以无话不说,没有什么客客气气的形式,且能够相互理解,我也从他那里受益不少。...
目录 第一章 秋风之卷第二章 幻戏之卷第三章 高楼之卷第四章 残月之卷第五章 白雾之卷第六章 断影之卷后 记文库版的后记解 说 第一章 秋风之卷 Ⅰ “昔日风光不再啦。” 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句话已经成了长安百姓们闲话家常的口头禅。他们口中所说的“昔日”,指的是玄宗皇帝在位的时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之后,经历了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等帝位的交替,目前已经是唐帝国第十六代天子,也就是宣宗皇帝的时代。 大中元年(西历八四七年)九月,在阴历上已经算是深秋的季节。长安城里开始吹起了西北风,凉意中夹带着冰冷的寒气,时值收获季节,东西两大市集里堆满各式各样的鲜果干货,有柿子、利子、栗子、枣子、桃子、李子、还有从“蜀”运来的柑橘、苹果、葡萄。喧闹的市集挤满了人潮,叫卖的、采购的、逛街的混成一团,长安的秋天已经好几年不曾出现过如此热络的景象。...
第一章 引言 萧小晓、韩若云和孟弘雨是三个生活在冰城边缘地带的女人,看着大街小巷往来穿梭的人群,是三个人共同的兴趣。她们可以从行人的长相、穿着去揣测他们的职业和生活。可看得久了,自然风景也会褪色,兴趣也会索然。 今天,她们又坐在路边的石凳上依然在看,却不约而同地叹了口气,这三个年近30却依然在为生存,为嫁个好男人而伤神,而奔波得女人,一直都觉得这个城市的繁华和快乐,好象与己无关似的。现在的生活已经成为了习惯,当然那是不得已才养成的习惯! 尤其是萧小晓总觉得自己无法与这个城市前进的步伐接上轨,她最纳闷地就是为什么每天大街上都有那么多得人,为什么他们会那么有钱?尤其是看上去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穿着入时的小女人们,似乎每一个人都在尽情地购物消费,难道他们不需要上班是吗?难道家里是开银行的不成?还是有棵摇钱树?...
前 言编写此书的思想早在三年前就有了。当时笔者迷上了名人传记,读了上百本之后,虽然起初颇受鼓舞,过后不久却忘掉了一大半,倒是关于名人的轶闻、趣事久久不能忘怀,迄今犹能娓娓道来。于是,我突然发现,人们往往只记住令人感兴趣的东西。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大人物的私事,是我们大家都关心的事情。”大人物作为公众关注的目标,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大家的注意,因此,大众兴趣的焦点便集中在大人物的身上。历史上,大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左右着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弗洛伊德指出:“生命的河流可以因一个人的性格而改道。如果基督在彼拉多面前否定了自己的教理,一切也可能是另外一副模样。”帕斯卡尔也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说:“克列奥巴特拉的鼻子当时若是...
(1992年版) 张厚感 陶文鹏 和张中行先生交往有年,常常听他谈诗论文,说社会,道人生。他调门不高,但其风骨,其智慧,每每沁人心脾,启迪后学。他生性随和,好与晚辈交游,一两二锅头下肚,使我们忘年,亲切地称他“行公”。 行公清光绪戊申生人,行年八十有二。思辨清晰,有力度,举步轻捷,毫无龙钟之态,前者得力于舶来的方法论,后者得力于国产化的禅。——淡漠功名,布衣布履,来去少牵挂;心中,笔下,有一块小小的“自留地”,静心耕耘,自给自足。 ①八股气,用空话、大话、假话以宣扬既定的什么理。讲章气,行文正襟危坐,隔几句就来个“必须指出”或“应该牢记”,表现为唯我独正确的样子。刺绣气,形容词语很多,话曲曲折折,表现为扭扭捏捏,有颜色而无筋骨。烟雾气,把不常用的术语、意义不鲜明具体的词语,先求多多益善,然后嵌在既冗长又不平顺的句子里,结果就使读者见文字之形而不能轻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