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2005年01月13日13:56主讲人简介:马瑞芳:1942年出生在山东省青州市一个传统的中医家庭,回族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后来在淄博日报做编辑。1978年重返山东大学,1985年成为副教授,不久获得正教授职位。是我国研究《聊斋志异》的著名专家。内容简介:大家好,《聊斋志异》近五百篇,能不能用两句话概括最重要的内容?能。郭沫若先生给蒲松龄故居写过一副著名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斋志异》写的鬼妖远远高于其他作家,因为聊斋鬼狐有深刻的现实内容和深邃的思想意蕴。所谓“刺贪刺虐”,是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讽刺鞭挞贪官污吏贪赃枉法等一切虐害人民的罪行,“入骨三分”是说反映现实的深度,而“写鬼写妖”是他的手段。...
-第一章1.弄堂 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被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那暗看上去几乎是波涛汹涌,几乎要将那几点几线的光推着走似的。它是有体积的,而点和线却是浮在面上的,是为划分这个体积而存在的,是文章里标点一类的东西,断行断句的。那暗是像深渊一样,扔一座山下去,也悄无声息地沉了底。那暗里还像是藏着许多礁石,一不小心就会翻了船的。上海的几点几线的光,全是叫那暗托住的,一托便是几十年。这东方巴黎的璀璨,是以那暗作底铺陈开。一铺便是几十年。如今,什么都好像旧了似的,一点一点露出了真迹。晨吸一点一点亮起,灯光一点一点熄灭:先是有薄薄的雾,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轮廓,细工笔似的...
主讲人简介罗锦鳞 ,教授、博士生导师。1937年1月5日出生于北京。1956年-1961年就读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1961年8月毕业后留中央戏剧学院任教至今1979-1986 任导演系讲师、指导教师和班主任;1987-1991 任导演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先后任导演教研室主任、导演系党支部书记、导演系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院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院工会副主席等职; 1992-1999 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党委委员等职。2000-今 任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东方艺术职业学院(筹)院长。罗锦鳞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导表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之友》基金会理事、希腊《希腊文化基金会》通讯会员、曾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的编撰工作,任分支副主编。...
Author :胡嗣闻Issue : 总第 67期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 公元547年的一天,建康(今南京)城里的同泰寺热闹非凡。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身穿法衣,在大殿里讲经说法。大殿里庄严肃穆,一万多名僧众在虔诚地听讲。这位老人讲完经后,便要求净身削发为僧。听讲的文武官员再三相劝,老人不听。后来,官员们向同泰寺捐献了一大笔钱,才把出家当和尚的老人赎了回来。 这位老人就是南朝的梁武帝箫衍。502年,齐大将箫衍凭借手中的权势夺取了政权,爬上皇帝的宝座。刚当皇帝时,他“手不释卷”,“下笔成章”。寒冬腊月,五更起床办事,饮食也很简单,粗茶淡饭而已。每次判人徒刑,都要悲哀、哭泣一番,像是一个博学、勤俭和仁慈的人。晚年,他迷上佛教,定佛教为国教,大建寺院,在建康就兴修了同泰寺、光宅寺、大敬爱寺、智度寺、长干寺等寺院。他常脱下皇帝的御服,穿上和尚的法衣,到佛寺升堂讲经。他三次舍身到...
一 我的柔情你不懂 1月1日 星期六凌晨。 寒夜。上海的隆冬。 窗外,凄清的月色,亮在寂寞的夜空中。 窗内,无眠的我,孤独在守岁的枯坐里。 没有任何的陪伴,只有我一个人,独自送走旧年,迎来新年。在这安静的没有一丝生气的黑夜里,我想守住的仅仅是从我们身畔悄然流逝的岁月。 零点。一个最特殊的时刻。它既属于前一夜,又属于后一夜。它既不属于前一夜,又不属于后一夜。 尴尬如我。 阳光下的我,是别人眼中灿烂的辉煌。一个23岁就出名,27岁得全国大奖,29岁得国际大奖,32岁获“世界十大影星”称号的命运的宠儿。 月色中的我,是自己心里空洞的失落。一个从小遭人白眼的右派的女儿,一个10岁父亲就自杀的小姑娘,一个24岁结婚、32岁离婚的独身女子。...
Author :Issue : 总第 3期Provenance :长江日报Date :1981.4.2Nation :Translator : 抄功,就是读书时摘抄的功夫。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天资再高,要长久记住自己读过的书是困难的,非借助抄书不可。所以,有人主张“有志于学者,抄书之功断不可省”。可见,一个人读书,除了眼勤、脑勤、口勤外,还要手勤,有选择、有目的地抄录一些资料。可是,有人认为抄功太低级不屑做,这是偏见。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话》中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书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足见,读书时认真摘抄一些资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从八十年代起,青年作者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他们主导了文学的方向,如洪峰、残雪、余华、格非、莫言、刘恒、苏童、孙甘露,还有之后的迟子建、迟莉……他们给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其中,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异军突起的余华、格非、苏童、孙甘露等,被文学评论界定为“先锋派”作家,他们的文学被称为“先锋文学”。笔者也认为,无论是在创作思想还是在艺术技巧上,这些作家都极具创新意识,因此称之为“先锋”是不无道理的。 先锋文学的出现,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文学的内在创作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中国开放进程的加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度也在增大,在理论家、批评家和作家的共同努力下,人们对现代主义文学方法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认识和改变。人们经过初步探索和实践后发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运用一些现代西方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可以增加作品从未有过的魅力。比如王蒙、...
天使在人间 作者:肖恩·赫本·费雷 著序心底的秘密序亲吻她的脸颊(1)序亲吻她的脸颊(2)第一章 遗失的爱第1节 出生(1)1938年5月8日,奥黛丽与洋娃娃在一起。 有一次母亲对我说:“如果将来我要写自传,开头会是这样:1929年5月4日,我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六周后,我告别人世。” 奥黛丽出生后六周患上了严重的百日咳,她的母亲,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个虔诚的基督教精神疗治者。她相信上帝比医生更仁慈更万能。因此她没有带奥黛丽去看医生,而是在家中虔诚地祈祷。不幸的是,上帝似乎没有听到她的祷告,奥黛丽的状况越来越糟糕。在几次剧烈的咳喘后,小奥黛丽柔弱的身子终于禁受不住折磨,没有了呼吸。 “后来呢?”每次小奥黛丽听母亲讲到这儿都忍不住会问。虽然关于那个婴儿的命运,她已经听过无数遍。艾拉会有些厌烦,但是禁不住奥黛丽的百般恳求,又会把那个故事的结局重复一遍:奥黛丽的小身子逐渐发紫,艾拉...
Author :杨权Issue : 总第 18期Provenance :Date :Nation :中国Translator :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 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袁训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地质系硕士毕业,毕业后分配至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早期生命起源的演化及其发展。 内容简介 生命起源是一个亘古未解之谜,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于何时何地?是怎样产生的?千百年来,人们在破解这一谜底之时,遇到了不少陷井,同时也见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生命起源之说,第一个谜是生命起源的时间问题。第二个是生命起源的方式问题,生命是怎样起源的?它在什么地方起源的? 从古至今,有很多说法来解释生命起源的问题。如西方的创世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说等。但直到十九世纪,伴随着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问世,生物科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同时也为人类揭示生命起源这一千古之谜带来了一丝曙光,这就是现代的化学进化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首先在1953年首先得到了一位美国的学者米勒的证实,米勒描述的生命起源的事件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以为项薇薇是个好学生,但盛老师说她不是。盛老师说项薇薇怎么样,你过一段时间就知道了。当时我们站在学院的展览厅中,盛老师带着我看染织专业的学生去工厂实习时的设计,她用一种悲悯的眼神看着我,说,不知你们年轻教师怎么看人的,都说她好,你们是被她羞答答的样子迷惑了。我没有辩解,我看见橱窗里有一块白色的棉布,上面印着硕大的金黄色的向日葵,一张标签贴在棉布的下角,标签上写着项薇薇的名字。我琢磨着怎么为自己辩解,我说,她的设计还不错,看上去很热烈,与别人的都不一样,但我看见盛老师嘴边凝结着一种鄙夷的冷笑,她说,她不肯动脑筋,向日葵的图案是抄来的。我有点吃惊,然后我听见盛老师低声他说,从来没见过这么不知廉耻的女孩!...
主讲人简介王思治 1929年8月出生,男,研究生班毕业,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清史。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满学研究会副会长。198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夏威夷大学访问及讲学。著有《清史论稿》、《两汉社会性质问题及其他》、《承德避暑山庄》(合著)等书,并主编过《清代人物传稿》(上编),并发表中国史学论文约百篇。内容简介今年9月5日,承德避暑山庄将迎来肇建300周年纪念,为推动文物保护,弘扬历史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届时河北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和承德市政府、文化厅将在避暑山庄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
麦田里的守望者内容提要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后来他的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芯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芯,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