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乘瑜伽止观的修习释高明 一、大乘瑜珈止观与经教的关系 止观法门,教通三乘乃至外道。外道的止观、声闻的止观、菩萨的止观,因为各自所趣向的目的不同,其所修方法也就各有差别。 大乘瑜伽止观,是大乘瑜伽师所证的殊胜法门,不仅与外道、小乘有天渊之别,与其他大乘止观亦有所不同。《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第六》曰:“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鉢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鉢舍那。(1)《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也说:“当知此中,由随顺教,有众多故,毗鉢舍那亦有众多。毗鉢舍那有众多故,令奢摩他亦有众多。又复即此毗鉢舍那,由所知境无边际故,当知其量,亦无边际。”(2)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大乘瑜伽止观必须依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和佛陀的法假安立来修习,不能盲修瞎练...
李道纯动静无端 阴阳无始太极图释曰圆觉,道曰金丹,儒曰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而极之谓也。释氏云:“如如不动,了了常知。”易系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丹书云:“身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言太极之妙本也。”是知三教所尚者,静定也。周子所谓主于静者是也。盖人心静定未赋物时,湛然天理,即太极之妙也。一感于物便有偏倚,即太极之变也。静定之时谨其所存,则天理常明,虚灵不昧。动时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来俱可应也。静定工夫纯熟,不期然而自然。至此无极之真复矣,太极之妙应明矣。天地万物之理,悉备于我矣。中和图礼记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也。”故曰:“中存而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无不中,故谓天下之达者,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老君曰:“...
唐思鹏前 言 在佛教中“定”与“戒”、“慧”合称“三学”,此三学是如来妙智实证圆满法界大悲平等流出的,清净无染,远离过恶,能除众生迷惑,启迪智慧,令其解脱出离,所以又称“三无漏学”。三学之中,定学是核心,是枢纽,它起着上承净戒、下启觉慧的殊胜作用,因而在佛弟子中一般都重视对定学的修习。不过学人虽知定学的殊胜及修定的重要性,但还是有不少初学者对定学了解得不够,也不知修定的入门方便,总想着修定是在禅堂,或是在深山,双目紧闭,长坐不卧,甚至是禁语不言,不食人间烟火,本着“依戒生定,依定发慧”的修习次第,抱着只要有定,自然能够生起智慧的美好愿望,于是排除外缘,或数月,或数年,乃至一生,而拘身静坐。但这些人到头来才发现,自己认真苦修,其心并未得定,纵或得点小定,而烦恼并未减轻,智慧也并未生起。有的知道此修不如法,便随即舍去;也有个别人终不回头,其结果每多得病吐血而死,或...
敦珠法王开示1979年5月19日于伦敦 无论如何修,俗义谛和胜义谛皆是相依而存在的,就如同方便与智慧、经验与空性。修习加行即是方便。在最后上师相应法中,上师与你合而为一,禅修安于万法究竟的本质上。 上师能指出道,并为修行道上的所依,因此在修习任何法之前,我们要先顶礼上师。 然后观人身是难得、自由与暇满,人身是解脱道上的根本。其次观无常与死亡,万法不离无常并趋向死亡。一个人即使死了也无法解脱,必须继续轮回,一次又一次的出生,这就是轮回的本质之苦的原因。再来我们深思这些,不管造了善业还是恶业,因果业力是不坏的。以上称之为"罗缍南奇:四种转心向道的知见",目的在于使我们厌离轮回,转向修行。因此了解这些对于加行十分重要。就好像播种之前必须先犁田一样。...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后汉支娄迦识译 《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一名《无量寿经》 一名《阿弥陀经》 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 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寿如来会》 唐菩提流志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赵宋法贤译 自汉迄宋,同经异译可考见者,凡十有二,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法名慈济会集各译 敬分章次 法会圣众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对于这段历史的看法,在1980 年出版的《中国通史纲要》的叙论中,我们曾有所论述。在那里,我们称这段历史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我们写道:“在这个时期里,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并残酷地统治了中国,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较封建社会时代的情况复杂了。社会经济的主要成分,除封建地主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继续存在外,出现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又包括帝国主义资本、官僚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三个部分。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在中国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的作用,封建经济则占有显著的优势地位,二者并互相勾结在一起。官僚买办资本是帝国主义经济的附庸,并跟封建剥削关系紧密相联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十分微弱,没有成为一个能独立的经济体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而且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都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中国农村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前言愿恩惠和平安从我们的主和救主耶稣基督归于你们。朋友们,弟兄姊妹们,我衷心地问候你们,向你们致意。能够跟所有热爱基督的人分享天上各样数不尽的宝贵属灵祝福(以弗所书1:3),是一件很喜乐的事;能够知道这些珍宝是凭着神的大能为我们安全保存的(彼得前书1:3-5)这也是一件乐事。这封信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对付全国范围内教会中出现的一个十分紧急的问题。最近十多年来教会受到本土出现的异端东方闪电的邪恶攻击,并且受害人数仍然在增加着。因此,虽然我们进行了恒切的祷告,求神打败这个恶魔,但我们也早该多作点什么,那就是拿起我们的笔,使用圣灵的宝剑,就是圣经,来参加这场战斗。这封信的目的是试图简要而又有力地揭露这个异端的一些关键性错误和谎言,以便砍掉这个恶魔的头,把他扔进历史的垃圾堆,让人彻底忘掉他。...
王志勇牧师 译注导 读《威斯敏斯德信条》是基督教神学的典范,由参加英国威斯敏斯德会议的一百多位教牧神学家,经过长达三年的讨论,于1646年12月完成,1660年得到教会公认。这一信条内容完整、精确、简洁、平衡,每个句子都经过小组的仔细斟酌和大会的公开辩论。教会史学家斯卡福评论说:“在基督教信条中,就清晰性、深刻性、精确性和全面性而言,没有其他任何信条超越《威斯敏斯德信条》。”[1]这一信条在1881年的时候已经翻译为中文。[2]目前译本是译者直接根据原英文直接翻译,同时参照了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历代基督教信条》、台湾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历代教会信条》的译本,改革宗经典出版社的唐修贤牧师提供了宝贵的修正意见。...
(辅仁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前言 往生兜率天亲闻弥勒说法,已是千年来中国佛教弥勒信仰者的归依处,也因「西方净土」法门的兴盛,「兜率天宫」已被中国佛教徒们错误的认知为「兜率净土」,始自唐朝二大净土之说已相互抗衡千余年了。不仅如此,「弥勒内院」或「兜率内院」这个名词在现今佛教内也时有耳闻的,更是一般弥勒信仰者所向往的往生之处,但弥勒系列的经典中是否真的提到所谓的「内院」呢?有内院似乎应该就有外院,补处菩萨弥勒现在所居住的兜率天宫,真的有内、外院之分吗?本文首先讨论弥勒经中所述的兜率天有几处宫殿?弥勒菩萨化生于那一个宫殿?兜率天中何处可闻弥勒说法、面见弥勒?藉此以窥探兜率天宫真的有「内院」吗?其次,追寻中国佛教中「内院」之说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以厘清中国佛教千年来对「内院」之说的错误认知。...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正议大夫持节诸军使 晋洲刺史贾曾 撰 昔释迦去代。过九百年。天亲菩萨纂论千部。弘宣盖远。发起良多。至于标揭义门训剖名相。文约事广。词微理明。则此对法藏论尤称工也。虽源出婆娑。本诠论藏。若能究根界之旨。穷世圣之源。辨因果于真俗。祛执滞于人我。乃十二部经思已过半。八万法门。由而可知。岂唯但趣小乘。专攻说有而已。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躬得梵本。再译真文。其徒大乘光法师。亲承密诲。初传正释。既尽善矣。又何加焉。然论岐则说繁。义富则辞黩。学徒始习。难以兼功。有圆晖上人者。慧炬识然。戒殊融朗。后来之美。先达所印。幼好斯文。长而独得。尝因暇日。见为讨论。余时迫俗尘。倦于周览。乃求略释。先辨颂文。良愿不...
杨腓力帮助人们重新发现两千年被掩盖的历史真相。杨腓力对着基督的生活、工作(包括教训、神迹、死亡、复活)、他是谁以及他为何而来这些重要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把福音的事件和我们今日世界联接起来,“耶稣真貌”把历史的中心主角活生生地描述出来了。面对困难的问题,杨腓力考查这一位犹太木匠的激进言语,并提醒在今日的世代中,我们是否对他足够认真。从伯利恒的马槽到在耶路撒冷的十架,杨腓力将一位复杂的角色摆在我们面前——他激起许多的疑问,也提供不少的答案。这位令人不安的耶稣,他要彻底地改变你的生活,并增强你的信心。杨腓力目前担任今日基督教杂志的主编。他曾经写过六本得到玛丹力特金牌奖(GoldMedallionAward)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