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档来源说明2005年10月底,在苏州文庙古玩市场见到一份镇江古玩商人携来的延安的文档材料,因拿捏不准,没有买下,但这东西一直萦绕心中。同年的11月7日,值镇江举办全国古玩交流会,想再去看看,试试与此物有没有机缘,快要失望的时候,终于找到了那位叫杨子的古玩商人,提及这份材料,他从文件夹中拿了出来,我便不再犹豫,买了下来。关于这份材料的来源,杨子先生说是几年前从废品收购站收购来的,同时收购的还有一批五十年代审干的材料,其他材料大多数被别人买走,这份材料一直留在身边没有出售,今天终于得到了你的鉴赏,希望你能读懂它。在他说的那批审干材料中,我又捡得了几份个人鉴定一类的资料,很可惜没有发现陈晋侯个人的文字手迹。...
──十年二月在杭州幽冀会馆讲── 唯者,遮格拣除之义。识者,明了分别之义。离识非有,在识非无,立唯识名。即识之唯,离识无余,故言唯识,是持业释。言三十者,为简二十,亦颂数名。合名唯识三十者,持业带数释也。又、唯识为所诠,论为能诠,云唯识三十之论,依主释;亦可谓带数依主释。又、唯识三十即论,持业释也。 又、明了分别之识有八: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眼识明了分别色尘,耳识明了分别声尘,乃至意识明了分别法尘,末那任运了别妄执内自我相,阿赖耶任运了别根身器界及种子。一切诸法,离识俱无。又有立六识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P654] 、如俱舍论。九识者,于八识外立第九庵摩罗净识,如梁朝真谛。本论则唯有八识,奘师谓第九祇是第八异名也。虽然,此皆依俗谛言,非真胜义。真胜义者,法即真如,平等一味,超过数量,非一...
=================书名:只要有爱,哪怕变成幽灵也要谈恋爱作者:居里文案正常的起床上学,正常的放学回家,正常的尾随女同学,却遇到了一个不正常的幽灵,开始了一段不正常的恋爱大作战。内容标签: 种田文搜索关键字:主角:乔路、麦乐吉 ┃ 配角:在本文出场的所有人 ┃ 其它:================== ☆、一个想安安静静谈恋爱的好少年 我叫乔路,天骅高中高二的学生,是个不高不帅也不富并且存在感超级薄弱的人。在班上充当那种被说成【诶?我们班还有这个人啊】的角色,兴趣是看漫画打电动,完全是一个24k纯吊丝。 可是俗话说再怎么吊丝也是要谈恋爱啊!废柴也是有春天的啊!我都十七岁了,在不早恋我们都老了。...
——回答王颀颀同志的来信 王颀颀同志:您的信件我已拜读,拙著《佛理精华缘起理赞》、《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承蒙惠顾,不胜荣幸。 对您提出的问题,我已作了认真的琢磨研究。尽管您的信,语气措词像兴师问罪,不像学术讨论,我本可以一笑置之,但那样做,一来会变成对一个三宝弟子的不尊重,二来反而使您觉得您言之有理,使我变得口若寒蝉了,因而进一步增长您的傲慢,使你固执己见,不求进步,所谓“三宝弟子”徒有其名而离佛陀教义越来越远。 我怎能让一位与我通信切磋的佛门弟子,被邪见困扰而见死不救呢?经再三考虑,还是牺牲一点时间,对您的问难作出解答为好。 您的信中所提到的“本宗”、“他宗”禅宗、唯识以及对于讲经说法的态度问题的批评等就按您零乱的行文次序,逐条进行解答。为了使别人看得清楚,易于分辨,将您的信件一字不漏地逐段抄录附在下面。...
目录: 绪论 本论 第一章 大乘各宗述要 甲 历史 乙 所依的经论 丙 判教 丁 主要的教义 戊 行证 己 果位 第二章 小乘各宗概要 甲 历史 乙 所依的经论 丙 主要的教义 丁 行证 戊 果位 第三章 述律宗 甲 历史 乙 所依的律典 丙 判教 丁 主要的教义 戊 行证 己 果位 结论 绪论 原来佛法的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底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可说是求达目的底方法和历程。在佛教底目的上,原是一样;在途径上,自不妨有法相三论天台华严禅净真言戒律俱舍成实等宗的不同。所以法相宗的求觉悟,有法相宗的方法和历程;三论宗求觉悟,有三论宗的方法和历程;其他各宗,亦莫不皆然。佛法既有了这许多的途径,於是佛法的上面,就有了这许多的宗派。...
目录一、洞穴和做梦人二、灰心沼三、偶遇老世故先生四、窄门五、解释者的住所六、十字架七、艰难山八、美丽宫殿九、魔王十、死荫谷十一、基督徒和忠信十二、多话十三、浮华市集十四、基督徒和盼望十五、怀疑堡垒和绝望巨人十六、快乐山十七、无知十八、着魔之地十九、渡过死亡河二十、天门二一、尾语序、 作者传记约翰.本仁写过一部自传,书名为《丰盛的恩典》,讲述神对罪人的恩典。约翰.本仁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通常作补锅匠的父亲会带上年幼的孩子们作帮手。约翰.本仁的父亲却是个例外。他一定是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将他带上作...
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遇到感官对象时,感官接触的地方才是修行的所在。当他人说到我们不喜欢的事时,嗔恨便生起;若说的是喜欢的事,我们便感到快乐。这就是修行的所在,我们应如何利用它们来修行呢?这才是重点。若只是一味地追逐快乐、逃避痛苦,我们可能至死都见不到法。当欢乐与痛苦生起时,如何运用佛法而从中解脱呢?这才是修行的要点。 当人们遇到不如意事时,通常会封闭自己。例如受到批评时,可能会回答:"别烦我!为什么责备我?"这是封闭自我者的反应,而那正是修行之处。当他人批评时,我们应该聆听。他们所说是真的吗?我们应该敞开心胸去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也许其中是有意义的,或我们自身确实有值得批评之处。他们可能是对的,但我们当时的反应却是恼怒。当他人指出我们的过错时,我们应心怀感激,并努力改进自己,这才是智者的作风。...
虚云老和尚 乙未闰三月十一日开示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缘,果是果报。比如种谷,以一粒谷子为因,以日光风雨为缘,结实收获为果。若无因缘,决无结果也。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明者了解义,识者明白义。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例如古人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首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
眸!by creambeast (3P,H~ 完结文)楔子“市民注意!市民注意!现在发布一条重要消息!近日本市出现一剜眼狂魔。据警方调查,该狂魔喜好眸色特殊族群,并会在将其杀死后剜出双眼,手段极为残忍,请市民们外出时千万小心!切记……”昏黄狭小的地下室里,回荡着从电视里传出的声音,其中夹杂着沙沙的信号被扰乱而发出的杂音,之后,一道阴厉的狞笑从角落响起。“美!太美了!美到我都舍不得杀掉你,可我终究不得不杀死你,亲—爱—的——”盯着墙上的某张照片,面色青白的男子不停低笑着,最终忍不住张狂的仰天长笑。照片上的画面中,一个年约廿岁的男子正坐在露天咖啡馆的遮阳伞下,翘着腿,支着颚,眼睛盯着镜头这边看着。金边眼镜的透明镜片下,俨然可看出,那一双美丽得仿佛可以把人魂魄吸入心底的眼瞳,折射出浅薄的金与银的妖异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