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瑜伽止观法门初探—以《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为契入点宽 昌 内容提要: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佛陀为弥勒菩萨开示了唯识学中以“行”为重的“大乘瑜伽止观法门”。说明了瑜伽行中止观的义相等问题,显示了“瑜伽止观”的妙行,证明诸法唯识所变,分别了它的定慧行相等。 后学在本文,将瑜伽止观的依住,获得瑜伽止观的方法,瑜伽止观的因果作业,能证菩提的过程等方面,作了一个简单全面的论述。针对以往大家在研究学习唯识思想,重视“境随心转”思想模式,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唯识思想中“胜解行”的重要性和思想性,以便唤起大家对“瑜伽止观”法门的重视,进而使唯识学的研习推向一个新的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受用。...
憨山首楞嚴經懸鏡序侍者福善日錄 門人通炯編輯 嶺南弟子劉起相重較原夫首楞嚴經者。乃諸佛之秘藏。修行之妙門。迷悟之根源。真妄之大本。而其所談。直指一昧清淨如來藏真心為體。蓋此心體。本自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平等如如。絕諸名相。聖凡一際。生佛等同。迷之則生死無端。悟之則輪迴頓息。是以吾佛證此。愍物迷之。故假大權。發啟斯教。大開修證之門。曲示歸家之路。是以一部所詮。從始洎終。不出迷悟真妄二法。然迷途萬狀。悟有多門。若尅體窮源。不無其要。至若從迷至悟之方。返妄歸真之指。端在楞嚴大定。三觀妙門。若欲洞觀法界。徹見自心。覿體還原。莫斯為要。慨夫文詞簡奥義理幽深。雖諸家註疏。精暢發明。而學者貪程。罔知捷徑。致使理觀昧於陳言修習失於正受。清不揆固陋。志嘗刻意斯文。杜絕見聞。窮歷冰雪。顧智識暗昧。非敢妄擬聖心。每於一線通途。麤述鄙意。庶潛修之士。若攬鏡以照形。願即事安心。頓融藏性...
济 群 唯识学在印度发展过程中,由弥勒而无著,到世亲正式完成了唯识的理论体系。世亲关于唯识方面的著作很多,但能代表他思想的主要有两部:一者《唯识三十论》,一者《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提出三能变观点,从正面成立唯识;《唯识二十论》则针对外人的疑问,释难以成立唯识。这两部论一正一反,从不同角度建立诸法唯识,世亲的唯识思想体系全在其中了。 《唯识二十论》在汉地有三个译本:一、北魏菩提流文译,曰《唯识论》;二、陈真谛译,曰《大乘唯识论》;三、唐玄奘译,曰《唯识二十论》。三个译本不论在内容或颂文的数量上,都有一定的出入:魏本二十三颂,陈本二十四颂,唐本二十一颂。魏译、陈译有标宗颂,唐译则无。最后一颂是结赞颂,三本都有。唐本二十一颂,最后一颂是造论者自谦的结赞佛德,非关论旨,显示唯识宗旨的只有二十颂,所以仍用原来论名为《唯识二十论》。魏本在原本二十二颂外,在第二十...
观所缘论释 护法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若言能令毒智人 为令其慧极明了 及为消除于罪恶 稽首敬已观其义 论曰。诸许眼等识者。于所弃事。及所收事。或舍或取。是观察果故。所舍事体。及颠倒因。是所显示。此中等言。谓摄他许。依其色根五种之识。由他于彼一向执为缘实事故。意识不然。非一向故。许世俗有缘车等故。纵许意识缘实事境。有其片分。亦能将识相似之相。离无其境。于眼等识。境不相离。得成就已。方为成立。是故于此不致殷勤。又复于串修果。智所了色。诚非呾迦所行境故。及如所见。而安立故。今此但观闻思生得智之境也。如斯意识所缘之境。全成非有。此于自聚。不能缘故。复缘过未。非实事故。犹若无为。为此等言。摄五识身。若尔根识引生所有意识。斯乃如何。非此共其根识同时。或复无间。皆灭色等为所缘故。或缘现在。此非根识。曾所领故。斯乃意识自能亲缘外境体性。此则遂成无聋盲...
周礼注疏 ●周礼正义序 (唐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弘文馆学士臣贾公彦等奉敕撰) 夫天育蒸民,无主则乱;立君治乱,事资贤辅。但天皇地皇之日,无事安民。降自燧皇,方有臣矣。是以《易·通卦验》云:“天地成位,君臣道生。君有五期,辅有三名。”注云:“三名,公、卿、大夫。”又云:“燧皇始出,握机矩表计,置其刻日苍牙,通灵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经。”注云:“拒燧皇,谓人皇,在伏羲前,风姓,始王天下者。”《丁菲:“所谓人皇九头,兄弟九人,别长九州者也。”是政教君臣,起自人皇之世,至伏羲因之。故《文耀钩》云:“伏羲作《易》名官者也。”又案《论语撰考》云:“黄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官。”伏羲已前,虽有三名,未必具立官位,至黄帝名位乃具。是以《春秋纬·命历序》云:“有九头纪,时有臣,无官位尊卑之别。”燧皇、伏羲既有官,则其间九皇六十四民有官明矣,但无文字以知其官号也。案《左传》...
- 理查德·佐尔格是大名鼎鼎的二战谍王。他在德军即将进攻苏联的前夕,向苏联发出了战争警告:"进攻将在 1941年6月22日拂晓全面展开。"但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不予理会,结果苏军被打得措手不及,丧师失地,一溃千里。在苏联危急的关头,佐尔格又向苏联发出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日本政F决定不同苏联交战!"斯大林在获得这份无比宝贵的情报后,迅速抽调远东军队到欧洲方向,包括精锐的5个步兵师和3个坦克师。这些坦克师装备的都是有名的T-34坦克。这支生力军投入战场,向在莫斯科城下筋疲力尽、伤亡惨重的德军杀去。德军哪里还能招架得住,于是出现了令全世界目瞪口呆的一幕:号称天下无敌的德军在苏军的凌厉反攻面前,从莫斯科城下踉跄败退,其常胜不败的神话有如泡沫一般地破灭了。...
2006-09-19 13:51:11大 中 小选自《克里希那穆提传》(PuPul Jayakar著,胡因梦译)●南迪妮和我,时常开车带克里希那吉去马拉巴山丘的空中花园,或是到沃儿利海滩夜游。有时我们也和他一起散步,我们发现要跟上他的脚步相当困难。有时他独自散步一小时才回来,看起来像个陌生人似的。散步时,他偶尔会提起自己的童年,在通神学会的那段日子,和在加州欧亥的生活。他还告诉我们有关他的弟弟尼亚、伙伴拉嘉戈帕尔与罗莎琳的事,以及快乐谷学校。提起往事,有时他的记性非常好,有时却变得糊涂,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他的微笑浮现得很快,笑声低沉而宏亮。他喜欢和我们分享笑话,也询问我们的童年与我们的成长过程。他时常谈到印度,他热切地想知道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我们总是害羞而迟疑,他那令人无法抗拒的外貌与神秘,令我们无法轻松地与他相处,也无法在他面前言不及义,他的笑声却使我们感到亲切。...
84、为半偈舍身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舍弃众多难以割舍之人、财、物,只为以此而寻觅佛法。 久远之前当如来未出世时,释迦牟尼佛那时曾示现为一外道婆罗门。当时他精通一切学问,行为亦调柔寂静,不但烦恼微少,心与行为都清净无染。 他为寻觅大乘经典已四下打探过很多时日,但却连大乘名称都未曾发现、听闻。其后他在一泉水清冽、瓜果丰饶之森林中入等持、修禅定,不过虽苦行多年,因无如来出世故而始终无从听闻大乘教义,他只能独自苦苦寻觅、默默等待。 帝释天与天子有次于天界集中,有天子即以偈颂方式宣说了人间某位仙人苦行修道之境况。有太子断言说此人可能是外道,只欲获帝释天等天界果位。不过有位天子仙人却批驳道:“此人苦行根本不为获得天界果位,他只欲利益众生,故而才会不顾惜自己身体与一切财富而精进苦行,他唯一目的即为誓得无上圆满佛果。”帝释天此时则以见多识广、老谋深算之语气说道:“按你所...
论末那在转凡成圣中的作用性 空 末那是八识之一,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教义,即万有现像皆不离识,转识成智,证得二空所显唯识性。故所唯之法虽有无量种,但能唯之“识”。只有此八。八识中能使人为染为净主要是末那,可见末那对人生影响之深,转凡成圣功能之大,是它识所不能及。末那既有如此能量,那么它的体相如何)如何使人为染为净?此即是本文所要论及的课题。 末那的概念 (一)释名: 末那梵语manas,华译为意,即周徧思维的心理作用。末那识华译为意,与第六意识同名,然取义不同。末那是意即识,故可简称为意,属持业释。第六识是依意为根而生的识,故名意识,属依主释,此与五识的取名相同,如依眼为根而生的识名目艮识。为了六、七两识在文字上的分别,故第七识仍存梵名称末那识,第六名意识。...
译者:若子 简介 这里逐字逐句记录了一场神圣的对话,和神谈论有关"回归神"的话题。它是九本系列图书中的最后一本,这个系列记录了一场非同寻常的谈话,跨越了11年、长达三千多页、涉及到人类生命的方方面面。 这次交谈探究了人类经验的许多领域,其深度前所未有,尤其是关于死亡和面对死亡,以及死亡之后的生命存在。 这场对话一度进入到灵性世界最远的区域 - 所有生命的宇宙学。它用比喻的方法使我们对"终极现实"投去吃惊的一瞥,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生命的原因和目的,人类获得最大快乐的方法,追寻最大快乐的旅程的本质,我们经历的这趟旅程的本质,以及这一旅程奇妙的终点 - 这个终点不是结束,而是一个辉煌的持续经验中令人狂喜的中间时间,要想完全地描述它是很难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