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曰追寻其第一推动。同时,科学的这种追求精神本身,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的推动。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的确,科学活动,特别是自然科学活动,比较起其他的人类活动来,其最基本特征就是不断进步。哪怕在其他方面倒退的时候,科学却总是进步着,即使是缓慢而艰难地进步,这表明,自然科学活动中包含着人类的最进步因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堪称为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
知者无畏—— 一个真实的病毒世界前言知识就是力量顺便说一句,记得我小时候看的书是《知识就是力量》、《少年科学画报》、《少年科学》等等,现在的小孩子好像不看这些东西了,他们整天面对的都是电视里的日本动画片,还有相关的连环画,我不知道那种打来打去的东西对小孩子能起什么作用。也许是杞人忧天吧,在这种没有任何内涵的快餐文化熏陶下长大的一代,今后还能有对知识的渴望吗?当他们长大以后,严酷的竞争再来告诉他们知识就是力量的时候,他们又能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行动去面对呢?谈起电脑病毒,广大的读者恐怕都有谈虎色变的感觉,不知道这东西到底躲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它们会对自己做些什么。不知道有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无知者无畏”,我觉得真实情况恰恰相反,真正无畏的人只能是拥有了足够知识的人。人心中最大的恐惧就是对未知的恐惧,恐怖片之所以恐怖,是因为你不知道下面将要发生什么;电脑病毒之所以恐怖,也正...
1944年7月25日,一架C-54型运输机从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机场出发,穿过厚厚的云层,飞向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檀香山。 飞机上乘坐的是西南太平洋盟军司令麦克阿瑟。令人奇怪的是,这位不久前指挥美军横扫新几内亚的美国陆军上将,并不像往常出行那样,带着作战计划和大批地图,身旁有将校级军官前呼后拥。这一次,他只带了三名随员,便悄然踏上了长达几十个小时的单调、乏味的旅途。在飞机上,为了度过无聊的时间,他闭上了双眼,让自己在回忆往事的太空中遨游。 一个多月以前,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给他打电话,要求他到珍珠港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在此之前,傲气十足的麦克阿瑟曾多次婉言谢绝了到尼米兹的总部檀香山参加会议或做客的邀请。但这次不同,这次是他主动地、严格地按照马歇尔的要求到檀香山来的。马歇尔在电报中通知他“7月26日到檀香山”,在那里“可以见到莱希等人”,并要求他“尽量缩小知情者范...
第五单元 文选 墨子 墨子名翟,战国初鲁国人。约生於公元前480年,死於公元前420年。他是一位出身於小生产者阶层的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认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是"不相爱",因而提倡"兼爱"。墨子同情人民的疾苦,他认为给人民带来灾难的,莫过於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因此他反对不义的战争,提倡"非攻"。他还反对统治者挥霍浪费,所以又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希望限制王公贵族的奢侈,减轻人民的负担。他还提出"尚贤""尚同"等主张。这在当时来说,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墨子也有落后的一面,如他提倡迷信,相信鬼神等。 《墨子》一书是墨翟的门徒们根据他的遗教编纂而成的,现存五十三篇。最通行的本子目前只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
作者简介 艾利·高德拉特(Eliyahu M.Goldratt) 高德拉特在二十岁时就立志要教导别人思考的方法,他对于传播观念,抱着极大的狂热,可以一天只睡三个小时,奔波世界各地发表演说。他还创立了“高德拉特机构”来推广观念,在全球广设分部,训练TOC人才,辅导对象除了通用汽车、波音飞机等大企业外,还包括教师、美国空间将领等各行各业人士。 艾利·斯拉根海默(Eli Schragenheim) 斯拉根海默是TOC理论的推动者之一,公认为ERP模拟学习工具的权威,曾在学术界及业界刊物发表多篇文章,也为企业主管开办过几百次课程。他经常应邀在美国、英国及以色列举行的各类型国际会议发表演讲,主题涵盖TOC、从经验中学习,以及操作系统(包括生产系统)中的信息技术。...
第十二单元 文选 贾谊 吊屈原赋[1]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2]。侧闻屈原兮,自沈汨罗[3]。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4],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5]。 [1]《文选》作《吊屈原文》。贾谊因受周勃、灌婴等的谮毁,出为长沙王太傅,实无异於贬谪。当他上任去经过湘水时,写了这篇赋来吊屈原,并用以自喻。 [2]嘉惠,美好的恩惠,指皇帝任命他做长沙王太傅的诏命。俟罪,指做官,谦词。长沙,汉长沙国,在今湖南省东部。汉高祖封吴芮(ruì)为长沙王。贾谊是当吴芮的玄孙吴差的太傅。 [3]侧闻,从旁听说,谦词。汨(mì)罗,水名,在今湖南东北部。沙,罗,押韵(歌部)。 [4]造,到。托湘流,指把吊文寄托给湘水,即投吊文於湘水之中。按:湘水和汨罗江都注入洞庭湖,古人以为汨罗流入湘水,所以托湘水而吊。...
作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 [澳大利亚]序 中印边界争端是二十世纪中叶国际关系史上富于戏剧性的一段。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亚洲的两个伟大的新共和国,尽管政治性质不同,似乎已经走上和睦合作的道路,但后来却为了几块荒凉的、艰险的、没有什么价值的土地争吵起来,还打了一场短促而剧烈的边境战争。印度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由此一落千丈。同中国友好曾经是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制定的印度外交政策的基石:印度奉行不结盟政策,当世界各国是如此清楚地划分成两个集团的时候,印度拒绝把它的命运同任何一个集团——共产党的或反共产党的——联系在一起;在国防上依靠自己,在外交政策上独立自主;冒着武装部队受到削弱的风险,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这一切都取决于同中国的友好和有一条和平的北部边界。同中国发生冲突,北部边界上形势紧张,就需要支出巨额军费,这样就会使支撑尼赫鲁的各项政策的拱门整个垮下来。尼赫鲁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