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会员功能区: 您尚未登录,不能使用书架和书签功能! 您可以选择 『注册』 或 『登录』 来获取此功能! 喜欢本站记得-->『收藏到浏览器』
搜索电子书:
txt电子书推荐:
日排行 周排行月排行 总排行|日推荐 周推荐月推荐 总推荐|日收藏 周收藏月收藏 总收藏|字数排行 更新排行

小说更新排行榜

佛(季羡林自选集) |热度 0 | | 上传: 千顷寒 |更新时间:2024-05-14
第一部分 1.做真实的自己(代序)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热度 0 | | 上传: 一米八 |更新时间:2024-05-14
(一~五划)于凌波居士著自序一划二划三划四划五划唯识名词白话新解自序唯识名词白话辞典,是一部初学唯识者手边备用的工具书。唯识学在佛学领域中,一向称为难治之学,它名相繁琐,辞意艰深,古人称此学‘文如钩锁,义若连环’,‘字包千训,辞含万象。’由此可知这是一门‘甚深最甚深、微细最微细、难通达极难通达’的学问;但相对的,它也是一门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理论,佛学中大部分的重要名词,都见之于唯识学中。果然能通达了唯识学,则再读其他经典,名相问题既已解决,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但通达唯识之学,谈何容易?唯识学所依的典籍,由印度梵文翻译出来的,有‘六经十一论’,‘一本十支’之学,及揉杂十大论师释论译出的《成唯识论》,《成唯识论述记》以及注释识论、述记等许多注疏。读唯识书,须于众多典籍中,综理出头绪;于繁琐名相间,分析其差别义。因之诠释名相的辞书,就成为手边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许多唯... 
07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 |热度 1 | | 上传: 公主站记 |更新时间:2024-05-14
  十二、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全景南朝句容十三、云岗石窟20 窟主佛及东立佛北魏大同十四、云岗石窟6 窟后室东壁北魏大同十五、云岗石窟13 窟南壁门拱上部七立佛北魏大同十六、龙门石窟中洞北壁全景北魏洛阳十七、麦积山石窟千佛廊北魏天水图版共十七幅。图版十三至十七,是关于石窟艺术的,分别选自《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图版一至三,选自《敦煌彩绘》,均系文物出版社出版。图版四至十二,选题较宽,涉及书法、绘画、雕刻等方百。图版七,选自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三希堂法帖》。图版八、图版九,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通史》。图版五、图版六,选自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相片。图版四,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故宫博物院藏画集》Ⅰ。图版十至十二,选自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南朝艺术》。题记本卷和下卷(第六卷)都是论述中国中古时代发展时期历史的。这是一个全国性民族重新... 
藏传佛教疑问120题 |热度 1 | | 上传: 浮游云中 |更新时间:2024-05-14
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1、什么叫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就是以藏民族为信教的主体民族,藏语文为主要施教、学修工具,在特殊的人文地理、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从公元七世纪初引进到现在,藏传佛教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藏传佛教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传、中兴、鼎盛、走向世界四个阶段。从七世纪初松赞干布主持译经、建立佛教法规到九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为藏传佛教的初期传播阶段。从十世纪末大译师仁钦桑布译经,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进藏传法到十四世纪格鲁派诞生前为藏传佛教中兴期。噶当、噶举、萨迦、宁玛、希结、觉囊、绰普等大大小小的十几个藏传佛教教派都在这一时期相继诞生,在学术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从十四世纪后半叶宗喀巴大师建立格鲁教派起到二十世纪中叶,为藏传佛教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拉萨三大寺为首的数千座大大小小的学院式喇嘛寺... 
201愣伽经-修学圣道的次第 |热度 1 | | 上传: 别克陆上公 |更新时间:2024-05-14
美国 法云寺禅学院院长上妙下境 长老 开示目次:一、引经立题九、 大乘法空金刚慧二、愿力为先趣圣道十、 言说安立唯识现叁、恒学佛法无厌足十一、假名无实毕竟空四、采集业由执着起十二、证无分别智解脱五、众生执着感苦果十叁、逮得自在名为慧六、罗汉分别花着身十四、圣道依法不依人七、诸法本性无分别十五、抉择所修是圣道八、无常为门入圣道十六、教观并行道心坚 一、引经立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叁里有一个颂:「采集业为识,不采集名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 
华严宗十重唯识观略述 |热度 1 | | 上传: 蝴蝶的出走 |更新时间:2024-05-14
华严宗十重唯识观略述董 群  本文以华严宗的唯识观为研究对象,简要叙述了在唯识宗五重唯识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华严十重唯识观,以此揭示佛教宗派之间的内在联系。窥基的五重唯识观对识的观想由浅而至深、由宽而至狭、由粗而至细的层层分析从空与有、心与境、体与用、王与所、性与相五个方面揭示了识的特征;华严宗法藏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十重唯识,并以华严宗特有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方法对其加以分析,又使其带有判教的特征;经过澄观的发展,至宗密时,唯识观被改为唯心观,从而使中国佛教对这一思想的建构达到了最高水平。  作者董群,哲学博士,一九九三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现为东南大学哲学系,与科学系副教授、东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近期的工作重心是三论宗研究及佛教伦理研究。... 
解深密经 的唯识理论研究 |热度 1 | | 上传: 冰点沸点 |更新时间:2024-05-14
《解深密经》的唯识理论研究——暨论本经与《成唯识论》的若干重要思想之差异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林国良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解深密经》的真如观、本识观、三自性观和三无性观,且对其中某些思想与《成唯识论》的相关思想作了比较。《解深密经》认为:有为无为一切法都是“名假施设”,真如是离言法性,一切法虚妄不实,真如有体真实;“一切种子心识”是一切法之所依;一切法都有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种自性;三无性则是对“一切法无自性”思想作出符合唯识论的合理说明,且本经认为“一切法无自性”之说“不了义”。关键词:解深密经 成唯识论 真如 本识 三自性 三无性... 
弘一大师格言格言集 (完)作者: |热度 1 | | 上传: 卖吻 |更新时间:2024-05-14
本书由豆丁中文网(曦江迥蓉)收藏整理。豆丁中文网,期待你的参与!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格言别录——《格言联璧》录写弘一法师编订   ●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菩提道次第略论 |热度 0 | | 上传: 翱翔1981 |更新时间:2024-05-14
宗喀巴大师著卷之一  一九三九年己卯岁正月十四日午後五时於康定安觉寺弥勒殿楼上开讲  师云,今讲略本《朗忍》(道次),听众应先作思惟,凡三界士夫有愿趣向解脱之途者,我皆顶礼恭敬。凡以前得解脱道之贤士夫所行,我皆愿行。因我昔於无始生死海中,忍受无边痛苦,今幸得难得之人身,而又暇满,得闻正法,皆由过去善业而来,较胜於如意摩尼宝千百万倍,有过之而无不及。以此难得幸得之人身,自应作最有意义之事,勿使空过。云何最有意义,即世间与出世间之利乐。世间利乐,指现世与後世而言。出世间利乐,即指佛位。以上所说之利乐,以此暇满人身皆可取得。云何人身如是殊胜?因人身具有三种大力:  一、依境力大。如经说,譬如有人发慈悲心,解救一人,复有人救护多数人,其功德自较前为大。复有人发菩提心,救度三千大千世界,其功德则不可思议。... 
真气运行法全部内容(含高级功法) |热度 1 | | 上传: 雨来不躲 |更新时间:2024-05-14
  真气运行法是一种静功自我导引法,主要通过凝神调息,培植真气,以贯通经络,调理阴阳气血,而达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效。本功法由近人李少波根据《黄帝内经》理论,并采纳了“小周天功法”等古代气功养生治病经验,结合自身实践体验整理而成。操练不难,只要按要求练习,不会出偏差。操练步骤井然,各有反应或效果可证,治疗范围亦较广泛。基 本 内 容  (一)、练功姿式  以平坐式为主,凳椅面上可加软垫,要求凳椅坐面与小腿等高;臀部的 1/2 — 1/3 坐于凳面,两足平行,足底着地,并与小腿垂直,小腿与大腿垂直,大腿与上身垂直;两膝间距两拳宽,两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两肩松垂,含胸拔背,头顶如悬,下颌微收,舌抵上腭,口目轻闭,两眼内视,耳听呼吸。若惯于盘坐者,盘坐亦可。当修习纯熟后,则站、卧、坐、行皆可。... 
就无相思尘论 与观所缘缘论 |热度 1 | | 上传: 疯狂热线 |更新时间:2024-05-14
就《无相思尘论》与《观所缘缘论》揭示所缘境的特点正  刚   内容提要:陈那论师所造的《观所缘缘论》的形态,是在于解明,胜论师、古萨婆多毗婆沙师、经部师及新萨婆多正理师,其外在实有极微,和外在的实有聚色或者说是外在的和合假有聚色,充作“所缘缘”会有种种的过失,都不能作为眼等识的“所缘缘”。而如镜的眼等图景识,所缘的是具有“缘”义与“所缘”义的色等五内尘境,是图景识中的一分,只有这样的内尘境才可以作为眼等图景识的“所缘缘”。   关键词:极微 和合色 集聚色 和集色 邻虚尘 图景识 所缘 缘   作者正刚法师,重庆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重庆温泉寺、缙云寺住持。  一、 导 言... 
与神对话之神圣经验 |热度 1 | | 上传: 溜溜 |更新时间:2024-05-14
  神圣经验            作者:尼尔  The Holy Experience  此为作者尼尔的个人的经验之作, 原文全书尚未完成正在写作发展中, 承蒙网友Pei的翻译协助, 我们先分享1~8章的内容.                          mycwg  -  第一章   童年对神的观念  我一生都在寻找神圣经验。我一生的所知是,神圣经验能够揭示一切。神的一切,生活的一切,我的一切。对我唯一的问题是,什么是神圣经验,我从哪里能找到它?  然而,我希望你能谅解我,允许我首先简述一下我的经历。我知道你们许多人已读过一本或多本我的书,所以你已经略知一二。但是请允许我,我想在此建立一个联系,在这书中,这些资料能够被考虑到和经历到。我这些简短的历程可以证明是有益的,即使对你,这是你对有关我的已有概念的重温。... 
黄庭内景经 |热度 2 | | 上传: |更新时间:2024-05-14
  是为黄庭曰内篇,琴心三叠舞胎仙。九气映明出霄间,神盖童子生紫烟。  是曰玉书可精研,咏之万过昇三天。千灾以消百病痊,不惮虎狼之凶残, 亦以却老年永延。  ○上有章第二 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  四气所合列宿分,紫烟上下三素云。灌溉五华植灵根,七液洞流冲庐间。  回紫抱黄入丹田,幽室内明照阳明。  ○口为章第三 口为玉池太和官。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  审能修之登广寒。昼夜不寐乃成真,雷鸣电激神泯泯。  ○黄庭章第四 黄庭内人服锦衣,紫华飞裙云气罗。丹青绿条翠灵柯。七蕤玉籥闭两扉, 重扇金关密枢机。玄泉幽关高崔巍,三田之中精气微。娇女窈窕翳霄晖, 重堂焕焕明八威。天庭地关列斧斤,灵台盘固永不衰。... 
赤松子中诫经 |热度 1 | | 上传: 瞎说呗 |更新时间:2024-05-14
  赤松子中诫经  (白话译文部分)  轩辕黄帝叩头行礼,问赤松子说:“朕见到众多百姓禀受的生命何等的不均匀!有的富贵,有的贫贱,有的命长,有的命短,有的突遭枷锁牢狱之灾,有的久病缠身,有的没有病却突然死亡,有的长寿且有福气,如此的不均等,请先生为朕辨明是何原因。”赤松子说:“众人孤孤单单,各人顶着一颗天上的星宿,星宿有大有小,分别主宰人的身体,决定其长短盛衰,贫富死生。做善事的人,善气包裹着他,福禄恩惠跟随着他,众多邪恶离开他,神灵卫护他,人们都尊敬他,他就远离了祸害。做恶习事的人,凶气笼罩着他,灾祸跟随着他,祥和吉庆避开他,恶星高照着他,人们都厌恶他,衰败忧患之事一齐集中到他身上。人每天用心行事,做了邪恶的事,暗中触犯了天地禁忌,受到罪谪谴责的错事积累起来,不止一件。朝夕做恶事的人,人的司命之神回奏天上星辰,就会夺去他的寿数,天上的阳气离开他身边,地上的阴气... 
思想是什么 |热度 0 | | 上传: 丁格 |更新时间:2024-05-14
2006-08-15 09:23:41大 中 小摘自《爱的觉醒》(克里希那穆提著,胡因梦译)我不属于任何教派,我只服膺于真理以及诚实面对自己的人。发问者:我到你这里来,是想弄清楚为什么我和妻子或其他的事物,甚至和自己都是分开的。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发现这个界分,不只在自己身上,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人们讲了一大堆有关众生一体和兄弟爱的事,但是我怀疑我们真的能解脱这份界分感吗?我可以在智性上假装没有界分,我可以对我自己解释这些界分的起因——不只存在于人跟人之间,而且也存在于理论、神学和政府之间。但是我很清楚我的心中存在着无法解决的分别心。这个鸿沟隔开了我和其他人,我永远觉得我站在河的这边,而其他人站在河的对岸。我们之间存在的是那深幽的河水。这就是我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鸿沟会存在?... 
解脱自在园十年 |热度 1 | | 上传: 辩论 |更新时间:2024-05-14
佛使尊者【法音丛书出版缘起】向大自然学习佛法香光书乡编译组法音丛书是一套探寻佛陀智慧的丛书,是由泰国高僧佛使尊者的系列着作集成,也是香光书乡编译组引介南传佛教思想的开始。[回归佛陀的本怀]在中国传统的分类上,北传佛教属於大乘佛教,南传佛教却被贬抑为小乘佛教而长期被忽视。诚然,大乘佛教的兴起带给佛教普化人间的新机,但是它大开方便之门的作风,却给外道思想趁虚而入的机会,使得後期大乘佛教的发展,渐有背离根本佛法的现象。近年来,台湾佛教快速成长,各种法会、活动以及慈善、教育等公益事业,都吸引着各阶层的人士叁与,一时之间,学佛蔚成风气。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探寻佛教的修持方法,以弭补物质发展後的心灵空虚,有的人向上师寻求密法,有的人静坐叁禅,更有的人想要只凭加持立即开悟....,在以佛教为名的天空下,各种修法正呈显着多彩多姿的面貌。... 
共193919本 当前第21/12120页 << < 21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