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思维刍议 作者 : 胡晓光 现代思维科学(包括心理学)把人类主体思维从性质上划分为三类:一、逻辑抽象思维,二、形象直感思维,三、直觉灵感思维。逻辑抽象思维与形象直感思维是属于人类理性认识思维系统,直觉灵感思维是属于人类非理性认知系统,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都是人类主体意识能动性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是大脑的机能,这是科学的结论。 佛学对思维的认识与现代科学迥然不同,佛学的认识来源于禅定体验,是生命的自我觉照。佛学认为思维别有心识为自体,大脑是生理器官,大脑本身不能思维,充其量大脑可当思维的工具或物质载体。再者,科学对主体意识心理认识范围也比较狭窄,仅研究六识内一部分问题,佛学则不然,佛学广泛探究了七识、八识诸问题,远比科学更周详。科学由于研究范围的狭窄和生物机能观念的桎梏,所以在理解理性与非理性思维时,都把它们纳于大脑生理机能范畴来阐释,就必然决定了科学很...
大哀经卷第一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诸菩萨所生庄严大会法典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鹫山。古昔诸佛之所游居。如来威神之所建立。其地道场。诸菩萨众所共咨嗟。无极法座。天龙鬼神揵沓和等。咸俱归命稽首为礼。而于佛土宣畅德本。如来威光。慕乐法门菩萨神明等。入无量无限功德如来所行。成等正觉转妙法轮。为极元首善宣开化。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所度无极。明晓众生志性所趣。睹其诸根。便度彼岸晓了一切。蠲除挂碍。诸所止处为作佛事而无俗业。坚住于行莫能当者。大比丘众六百万人。一切人民。灭除尘欲无众蔽碍。则为如来法王之子。行深妙法。其所由生不从颠倒。柔软和雅威仪礼节而皆备悉。为大众祐如来之道。而得亲近。诸菩萨众不可称计。行无挂碍。决了普智诸通敏慧。又诸大菩萨大慈大哀。兴布法云而演电明。为雨甘露满饱众生诸久饥渴。等心一切执志如地。诸所妄想倚着结缚皆已除弃。熙降弘恩。道品之法三...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唐 六祖惠能大师 口诀 丞相张无尽居士 释题 《金刚经六祖口诀序》 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自从达摩西来,为传此经之意,令人悟理见性。只为世人不见自性,是以立见性之法,世人若了见真如本体,即不假立法。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说道理,各随所见,见虽不同,法即无二。宿植上根者,一闻便了;若无宿慧者,读诵虽多,不悟佛意。是故解释圣义,断除学者疑心。若于此经,得旨无疑,不假解说。从上如来所说善法,为除凡夫不善之心。经是圣人语,教人闻之,超凡悟圣,永息迷心。此一卷经,众生性中本有,不自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今恐世人身外觅佛,向外求经,不发内心,不持内经,故造此诀,令诸学者,持内心经,了然自...
帕奧禪師講緬譯英:Bhikkhu Dhammasubho & others(淨法比丘等)英譯中:Bhikkhu Shi Kai Hong (釋開弘比丘)在這階段,色法已經以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及食生色的方式觀察。關於業生色,產生業生色之業於甚麼時候發生呢?《無礙解道》第五○頁說:Purimakammabhavasmim moho avijja , ayuhana savkhara, nikanti tanha , upagamana m upadanam , cetana bhavo ; ime pabca dhamma purimakammabhavasmim idha patisandhiya paccaya. 「於以前的業有的癡為無明,努力為行,欲求為愛,接近為取,思為有,這些於以前的業有的五法是今生結生的諸緣。」1依注釋,詮釋 purimakammabhavasmim「於以前的業有」為purima kamma bhave, atitajatiyaj kamma bhave kariyamaneti attho 「關於『以前的業有』,意思應作『過去生業有』」。...
1、胜莲如来刹土庄严 据《大悲妙法白莲经》中记载:释迦如来一时于王舍城灵鹫山说法。时有比丘六万两千,弥勒等不退转大菩萨八百万数,世间怙主梵天之类及天龙夜叉等大乘种姓众生而为围绕。弥勤、见义、狮慧等一万余大菩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面向东南合掌恭敬,以欢喜、清净心而白佛言:"胜莲如来正等觉成佛以来示大神变,饶益千万众生善法利益。如来置众生于不退转菩提果位,实乃稀有无比。"此一万大菩萨众说完齐声诵道:"顶礼胜莲如来。"此时众中有一菩萨名叫宝光,从座而起,恭问佛道:"胜莲如来所住刹土距此世界远近如何?他成佛后已过多少时日?"佛陀答言:"善男子,你以大悲为成熟无量众生善根而问胜莲如来成佛、示现神通变化、利益众生种种事业,你所发问实为你福报、辩才所致,我当为你宣说,你应谛听:...
论大乘瑜伽止观的修习释高明 一、大乘瑜珈止观与经教的关系 止观法门,教通三乘乃至外道。外道的止观、声闻的止观、菩萨的止观,因为各自所趣向的目的不同,其所修方法也就各有差别。 大乘瑜伽止观,是大乘瑜伽师所证的殊胜法门,不仅与外道、小乘有天渊之别,与其他大乘止观亦有所不同。《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第六》曰:“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鉢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鉢舍那。(1)《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也说:“当知此中,由随顺教,有众多故,毗鉢舍那亦有众多。毗鉢舍那有众多故,令奢摩他亦有众多。又复即此毗鉢舍那,由所知境无边际故,当知其量,亦无边际。”(2)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大乘瑜伽止观必须依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和佛陀的法假安立来修习,不能盲修瞎练...
菩提心离相论 龙树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归命一切佛。我今略说菩提心义。至诚顶礼彼菩提心。如勇健军执胜器仗。其义亦然。而彼大菩提心。所有诸佛世尊诸菩萨摩诃萨。皆因发是菩提心故。我发菩提心亦如是。所成乃至坐菩提场成正觉果是心坚固。又此菩提心。是诸菩萨总持行门。如是观想如是发生。我今赞说菩提心者。为令一切众生息轮回苦。未得度者普令得度。未解脱者令得解脱。未安隐者令得安隐。未涅盘者令得涅槃。为欲圆满如是胜愿故。安立自相正体因故。入第一义真实观故。彼菩提心无生自相。是故今说。所言菩提心者。离一切性。问曰。此中云何离一切性。答谓蕴处界离诸取舍法无我平等。自心本来不生。自性空故。此中云何谓我蕴等有所表了。而分别心现前无体。是故若常觉了菩提心者。即能安住诸法空相。又复常所觉了彼菩提心。以悲心观大悲为体。由如是故。于诸蕴中无我相...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10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出版《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然而,正是由这些残章断片生发出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近代像塞德兹、威纳?巴尔及维尼夫雷特等无数世界级的通过早期教育成才的典范。更令人兴奋的是,在200年后的中国,刘亦婷的母亲正是在这些片断理论的启迪和指点下,将女儿培养成出色的人才。所以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中,她妈妈感慨道:“应该永远感谢这些早期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许多父母已经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