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依佛法正修,方能取證道、果、涅槃(nibbana ),清除我見、疑使,免淪惡道,息諸煩惱,脫離諸苦,而得究竟常樂。茲簡介七淨門及禪觀諸境,使正修法門者知循道智(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趣向涅槃。一、戒清淨門 欲入戒清淨門者,居士持五戒或八戒即可,僧眾則須依奉波羅提木叉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實在說來,僧眾須守持波羅提木叉律儀戒以獲得「戒清淨」(sila-visuddhi)。二、心清淨門 持戒清淨者如恆修定(samatha kammatthana ),諸如觀息出入,則其心不會散亂,能定於一境,歷近分定(upacara samadhi)及根本定(appana samadhi )而成就心清淨。心清淨謂以定故,不為六根境界所障。由觀心(citta)及心所(cetasika)或任何其餘現行身心諸法而心得清淨時,沿十六觀智進修,即得歷道及果智而證涅槃。此是毗婆捨那(vipassana) 禪修中由奢摩他(samatha)證得涅槃之法。...
96、镜面国王具超人聪慧 久远之前,有一大国王统领瞻部洲,名为普喜,他拥有五百王子。大王妃随后又生一子,此子遍体金色、发呈碧蓝、手掌生有千辐轮相、左脚掌有宝马花纹、右脚掌有宝象花纹,因太子具有如是福德,故被命名为镜面。当普喜国王病危之时,诸大臣询问国王道:“如此众多太子中,我等将为谁行加冕大典?” 国王就将继承王位者所应具备之条件一一道来:“具备十相者方可继承我王位。何为十相?即:身为金色;头发碧蓝;双手生有千辐轮相、左脚掌有宝马花纹、右脚掌有宝象花纹;穿上国王衣服后正合身、坐上国王坐垫后颇具威德;深得小国民众恭敬、承侍;诸王妃、众眷属对其欢喜、赞赏;在天尊像前欲行顶礼之时,天尊像反对其顶礼恭敬;以其功德、福德力能令天降七宝雨以满众生所愿;为大王妃所生;了知外伏藏等六伏藏。如具备此等十相,则可为其行加冕大典。”国王言毕即离开人世。...
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呼吸相含,中和在抱。 不搬运,不可执著。委志清虚,寂而常照。 (注曰: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二气相交自然神抱于气,气抱于神。先后于天之气,相交相得者,浑如醉梦,自然而然,无一毫作为。吸则气呼则神,神呼气吸,上下往来,复归于本源,炼结成丹为之胎,身心大定无为,而神气自然有所为。委志虚无,不可存想,犹如天地之定静,自然阳升阴降,日往月来而造万物。工夫已久,静而生定,神入气中,气与神合,五行四象,自然攒簇,精凝气结,此坎离交媾。初静之功,纯阴之下,须用阳煅炼,方得真气发生,神明自来。炼自纯熟,工夫静久,自然神气交合。神属南方火,火在卦为离。精属北方水,水在卦为坎。魂属东方木,木在卦为震。魄属西方金,金在卦为兑。意属中央土,土在卦为坤,名曰中宫黄庭。先天玄关为乾,既神与气合,神入气中,自然五行四象攒簇,是为坎离交媾之功。纯阴用火,谓凝神下照坤宫...
遥望前方蔚蓝无云的天空,就像我们本然清净的心地,他就像蕴藏着不可思议的无尽宝藏。就在这时候,南方的世界涌出了香云、香雨及花雨、宝雨、宝云无数种,且三世一切的如来异口同声赞叹,十方菩萨也共同归依。天人们惊奇的问佛说,为什么会有这种遍满祥瑞的庄严情形呢?佛说:“是地藏菩萨来了!” 这位手拿金锡振开幽冥地狱,掌上的明珠放光摄受大千世界,成熟一切有情众生的菩萨,在这千年来的感应事迹,时有耳闻,所以在中国、日本、朝鲜、西域及台湾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菩萨,佛陀于地藏经及其它经典中曾开示说,观世音菩萨虽然是西方佛国的补位菩萨(即阿弥陀佛功德愿力圆满了尽时,极乐世界的下一尊佛,就是由观世音菩萨来继位),但观音菩萨与娑婆世界有特殊大因缘,故观世音菩萨之百千亿万化身,也常在六道中闻声救苦。而本师释迦牟尼佛、大愿地藏王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就...
法尊法师译一朵哈八藏大手印明显口授(萨罗哈大师造);二朵哈藏论(玛尔巴大师造)三朵哈藏论(谛洛巴大师造)四朵哈藏论(哥罗阿 黎造)五见修行果之朵哈歌辞(萨罗哈大师造)六大印教授又名大印金刚颂二十八(谛洛巴大师造)七略明正见论(那诺巴大师造)八大印异文(。。。)一朵哈八藏大手印明显口授 萨罗哈造(法尊法师译)目录根***如何住-由迷故颠倒-应如何通达道***A见-辩见明了之相-明无改变道***B修-明无可修-不离无修即胜修明解三轮之识其本性即大印道道***C行-行无定方-行不被缘染由离执著悲心而行利他事果***决定无果可得-欲得即颠倒都无所得乃名得金刚持果敬礼圣金刚空行母!敬礼大乐俱生智!...
浅议唯识学的种子论 胡晓光 大乘有宗是由法相学和唯识学两方面理论所构成,法相学与唯识学的学术问题密切相关但不相同。近世佛学泰斗欧阳竟无先生认为五法三自性是法相学内容,八识二无我是唯识学内容。唯识学与法相学在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上是有区别的,即使在方法论和认知思维上也是有区别的,然而在基本原理上则是绝对相同,都是基于佛陀所开创的缘起义而展开的。有宗是与空宗相对的学派,其立论维度在“有”上,所以称为有宗。佛法是讲辩证思维的,空与有是缘起无碍的,在俗谛上空有是二,在真谛上空有一如,有宗与空宗的关系就是如斯。在印度大乘佛学中,只有空有双轮,别无其它学派。唯因空有是相辅相成至极圆满的,无需别立宗义。有宗晚出于空宗,但对空宗义理则能全承其要。法相学就是有宗的中观学,它继承和发展了空宗中观的般若思想,如法相学的三自性理论就是对空宗的二谛论的超越。有宗的精纯在于唯识,唯识学...
作者:崇智内容提要:关于唯识学中的作意与触二心所之生起次第,在众多学习和讲授唯识佛法的学者中一直都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说法。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人就此作意与触二心所的生起次第专门作文加以厘清。今笔者不揣才疏见浅,就试着写了此文。认为此二心所的生起次第在几种不同的说法当中,只应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而不应该几种说法都是符合唯识正义的,同时都是正确的。由于本人学识所限,不足之处,祈请方家指正。关键词:作意 触 生起次第作者崇智,中国佛学院二○○三届本科毕业生。一、前言唯识学在佛教各宗派中被称为理论体系是最为完备,层次最为清楚,逻辑思辩最为严密的宗派。更有人说:“唯识学是佛学中极具特色的一门学说,其学风之严谨、思辩之精细、体系之完备,不但远胜于佛教内的其他学说,也远胜于历史上印度或中国的其他学说。”[1]对于这一点,只要稍对唯识学有所学习和认识的人都不难发现唯识学是一门体系完备...
唐思鹏前 言 在佛教中“定”与“戒”、“慧”合称“三学”,此三学是如来妙智实证圆满法界大悲平等流出的,清净无染,远离过恶,能除众生迷惑,启迪智慧,令其解脱出离,所以又称“三无漏学”。三学之中,定学是核心,是枢纽,它起着上承净戒、下启觉慧的殊胜作用,因而在佛弟子中一般都重视对定学的修习。不过学人虽知定学的殊胜及修定的重要性,但还是有不少初学者对定学了解得不够,也不知修定的入门方便,总想着修定是在禅堂,或是在深山,双目紧闭,长坐不卧,甚至是禁语不言,不食人间烟火,本着“依戒生定,依定发慧”的修习次第,抱着只要有定,自然能够生起智慧的美好愿望,于是排除外缘,或数月,或数年,乃至一生,而拘身静坐。但这些人到头来才发现,自己认真苦修,其心并未得定,纵或得点小定,而烦恼并未减轻,智慧也并未生起。有的知道此修不如法,便随即舍去;也有个别人终不回头,其结果每多得病吐血而死,或...
唯依佛法正修,方能取證道、果、涅槃(nibbana ),清除我見、疑使,免淪惡道,息諸煩惱,脫離諸苦,而得究竟常樂。茲簡介七淨門及禪觀諸境,使正修法門者知循道智(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趣向涅槃。一、戒清淨門 欲入戒清淨門者,居士持五戒或八戒即可,僧眾則須依奉波羅提木叉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實在說來,僧眾須守持波羅提木叉律儀戒以獲得「戒清淨」(sila-visuddhi)。二、心清淨門 持戒清淨者如恆修定(samatha kammatthana ),諸如觀息出入,則其心不會散亂,能定於一境,歷近分定(upacara samadhi)及根本定(appana samadhi )而成就心清淨。心清淨謂以定故,不為六根境界所障。由觀心(citta)及心所(cetasika)或任何其餘現行身心諸法而心得清淨時,沿十六觀智進修,即得歷道及果智而證涅槃。此是毗婆舍那(vipassana) 禪修中由奢摩他(samatha)證得涅槃之法。...
◎郑振煌讲\洪逸贞整理一九九八年元月四日讲於高雄市元亨寺「大专青年关怀社会学佛营」前言略我将在这两三个小时内介绍什麽是菩萨道的修行。我们可以从What?Who?Whom?When?Where?Why?How?这几个层面来认识菩萨道的修行。第一个我们先认识什麽是菩萨道的修行,我们先定义一下,刚刚已经讲过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是晓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尽自己的一分心力。菩萨道的修行,顾名思义有一个「道」和「菩萨」,道是什麽?是一条路,菩萨道是一条路,是具相的路,最重要的是指这个心。在修行上有三个原则一定要掌握,也就是根、道、果。刚刚一位同学这麽问,为什麽不修佛而修菩萨道?果是在佛。我和诸位都是在凡夫的阶...
PRACTICAL VIPASSANAMEDITATIONAL EXERCISES公元1950年左右 尊者馬哈希在緬甸仰光的開示緬文英譯:U Nyi Nyi(緬甸)英文中譯:曾銀湖(台灣) 前言:本文是馬哈希尊者在緬甸仰光的沙桑那耶克薩禪修中心,對就任聖職的弟子們所說的一席話。它是由烏奈奈(U Nyi Nyi)從緬文譯成英文。 毗婆舍那(內明)禪思的修習,就是禪思者致力於正確地瞭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身心現相之本性。身體的現相是一個人(最能)就自身清楚地加以覺察的對象。一個人清楚地覺察的整個身體,是由一團的物質特性(色)所組成。精神或心理的現相則是心識(名)的活動。不論什麼時候,只要看著、聽著、嗅著、嘗著、觸著或想著它們,就可以清楚地覺察到正在發生著的這些名色。...
陈垣 撰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缘起 中国佛教史籍,恒与列朝史事有关,不参稽而旁考之,则每有窒碍难通之史迹。此论即将六朝以来史学必需参考之佛教史籍,分类述其大意,以为史学研究之助,非敢言佛教史也。 本论所及,大抵为士人所常读,考史所常用,及《四库》所录存而为世所习见之书。先取其与中国史事有关者,故以《出三藏记集》、《高僧传》等为首,而《释迦氏谱》,《释迦方志》等略焉。 尤所注意者,《四库》著录及存目之书,因《四库提要》於学术上有高名,而成书仓猝,纰缪百出,易播其误於众。如著录《宋高僧传》而不著录《梁高僧传》,《续高僧传》,犹之载《後汉书》而不载《史记》、《汉书》也。又著录《开元释教录》而不著录《出三藏记集》及《历代三宝记》,犹之载《唐书·经籍志》而不载《汉志》及《隋志》也。...
【编者的话】大藏寺祈竹仁宝哲是藏传佛教格律派中所公认的一位高僧及名医。法师生于显贵家庭,自幼被核认为川北名刹大藏寺的法台转世,在十岁之幼龄即已出家学习三藏佛法。在后来的政治变动中,法师遍历了劳改、重病及逃难等经历。基于法师的学问、悲心及丰富的人生经验,数以万计的洋人及西藏人成为他的弟子,他的开示更成为众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宗教及不同背景的人之终生指引。【祈竹法师自序】【高伦·德格拉斯神父序】祈竹仁宝哲的智慧与体验,源自一个活生生的传承。这个传承始于耶酥出生前五百多年。于一九八五年,在西澳洲柏斯近郊的一个天主教修院中,不分老幼的天主教神父齐集一起,听受这位西藏佛教僧人的分享。他的听众不但被演说内容所吸引,更被讲者的亲切和善与源自内心的谦逊所深深感动。我是当时在场的神父听众之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