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续红楼梦》二十回,系未完稿本,原本系周绍良先生珍藏,海内未见第二本,周先生《红楼梦书录》中此书提要云:张曜孙撰。二十回。稿本,共九册,第一册末题:“徐韵廷抄”。书前有签云:“此书系张仲远观察所撰,惜未卒业,止此九册,外间无有流传。阅后即送还,勿借他人,致散失为要。阅后即送北直街信诚当铺隔壁余宅,交赵姑奶奶(即万保夫人)。”正文每面八行,行二十五字。 张曜孙,字仲远,号升甫,晚号复生,武进人,张惠言之侄,嘉庆十二年(1807)生,道光举人,湖北候补道,著有“谨言慎好之居诗集”。书接第一百二十回。无回目,未完。第一回记丙辰秋至丁巳冬事。第二回有眉批:“口声不是黛玉,何妨另做一部书。”...
曹雪芹其人其书 主讲人简介: 周汝昌,我国著名红学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曾就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周汝昌,这位著名的红学家,似乎从小就与《红楼梦》有缘,在孩提时,就听母亲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在他脑海里,远远地出现红楼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后,这位青年找到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红学,一生不醒。这正应了他的《献芹集》扉页上的一句话: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
《企鹅的请柬》 作者:阿正永远的跨越在科学家的眼里,南极是人类在地球上最后的一块避难所。在芸芸众生的眼里,叩访南极是天下最难的事。在阿正的眼里,策划和组织全球首次人文学者南极考察,是冒险,是游戏,更是一次成功的思想与智慧的跨越。于是,他开始了异乎寻常的行动,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现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阿正了。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一位学人,是一位善于把梦想和现实编织在一起,泼洒出浓墨重彩的男儿。没有人谈论阿正的时候,他在武夷山下悄悄成长。渴望人谈论阿正的时候,他在厦门大学攻读历史。很多人谈论阿正的时候,他在出版、电视、报纸、杂志、广告这些文化领域里纵横驰骋。当他和他的同伴们开始在亚布力训练基地进行适应性训练时,阿正,再一次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
《反思中国教育》序:我不反思谁反思 莲子 我不反思谁反思? 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了。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人们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之下开始赚钱。我不赚钱谁赚钱?要赚钱,哪还有时间反思? 于是,不思。不思,成为中国一代知识阶层的基本状态。教育走到了这一步,只要是一个稍有感觉的人,都会为当下的教育出一身一身的冷汗。应试教育再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该反思了,可是反思的声音是那么的微弱。 最近,中学教师莫忌华终于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我不反思谁反思? 莫忌华是谁?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纯朴的乡村小伙子,一个在讲台上站了二十多年,教过了成百上千孩子的中学化学老师,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女人的丈夫,一个喜欢诗歌散文,想活得诗情画意的普通人。这,就是他的身份,他的背景。...
留学去美国:美国大学本科申请策略与安全作者:陈起永用16个生动的案例告诉您:美国大学用什么标准评估学生优秀与否;怎样获得美国大学一个中国学生提供的第一流教育。只要细心地读,一定能领会已经到美国的师兄学姐的成功之道,也等于得到了留学顾问的亲自指导 序 自序(1) 徐小平和芝加哥女孩 其实我是不愿意写书的,原因是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因为要想准备好是要花很多时间的,而花很多时间我又很难做到。因此这几年来,我一直没有动笔写关于中国高中生如何申请去美国读本科的书。 普林斯顿双星 2007年的3月底,是美国众多大学的正常录取“发榜”的时间,录取结果第一时间就公布在学校网站上,好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那几天我和那些孩子们一样,激动得无法入睡,就像过节一样。其中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消息是两位女孩同时被全美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了!这对“普林斯顿双星”,其中一...
第一章朋友:当白痴的滋味可不像巧克力。别人会嘲笑你,对你不耐烦,态度恶劣。呐,人家说,要善待不幸的人,可是我告诉你——事实不一定是这样。话虽如此,我并不埋怨,因为我自认生活过得很有意思,可以这么说。我生下来就是个白痴:我的智商将近七十,这个数字跟我的智力相符,他们是这么说的。不过,我可能比较接近智商三到七岁的低能儿,或甚至更好一点智商八到十二岁的智障;但是,我个人宁愿把自己当作是个半智,或是什么的——绝不是白痴——因为,别人一想到白痴,多半会把它想成蒙古症白痴——就是那种两个眼睛长得很近,而目嘴巴常常挂着口水,只跟自己玩的人。晤,我反应迟钝——这一点我同意;不过我可能比旁人以为的聪明得多,因为我脑子里想的东西跟旁人眼睛看见的有天地之别。比方说,我很能思考事情,可是等我试着把它说出来或是写下来,它就变成果酱似的糊成一团。我举个例子解释给你听。...
人的一生,知遇最可贵,也最不易得。所以《文心雕龙》有“知音篇”,劈头就发为感慨:“知音其难哉?”学问文章亦复如是,见知于当代,总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陈寅恪宁愿相信:“后世相知或有缘。”文化史上一些典范性著作,常常藏有特定文化系统的密码,由谁来完成这样的作品,接受群体中谁能成为当时或后世的真正“知音”,参与其中的个体生命角色固茫然若无所知,历史也无法预设。不只是知识和学养的问题,对他人和前人的著作能否具有“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尤其重要,甚至还需要“有缘”。《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可谓深明此中三昧,他先就对阅读他的作品的人表示了相当怀疑的态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的二百多年间,有多少读者、研究者,曾殚精竭智地想解开《红楼梦》的谜底,颇不乏痴心不改或谬托知己的“解味人”。研红解红的一大特色,在一个“痴”字,不痴不呆,不...
小说排行榜:/top.aspx美食最乡思 作者:古清生第1节 秋椒小烧秋天的南国,诸多的美丽都是可以忽略,譬如那旷野如雪的巴芒,秋水上的红菱,山冈上的枫树,归雁与栖鹭,橙黄一片的晚稻谷,还有暗香浮动的丹桂和岩桂,楠竹林与依岸垂柳,此般景色搁到一旁,就到辣椒地里去收摘秋椒,总是有着无尽的意味。秋椒是一点点小的,大些而成熟的秋椒,是极度的辣,刻意要把舌面钻破,像无数的蚁子啃咬味蕾。我喜欢这样的秋椒,较嫩的秋椒,则是有一些辣椒独有的青味,这样的味道可以体察出秋凉,就是望着空阔的蓝色秋天,高叹一句:天凉好个秋。想一想,春天是没有过去多远的,就像送一个朋友,他的背影刚消失在林荫弯道,夏天在那里热热地一闪,秋天就悄然来临。春天的小辣椒苗,在风中柔弱地抖动,似乎想不到它的枝头可以结下性格如此暴烈的辣椒。在春天,蚁子会列队爬上辣椒苗,它们去捕嫩苗上的蚜虫。实际上也不是捕蚜虫,它们是到蚜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