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上初中的时候,对男孩身体的冲动让我对自己越来越感到与众不同。自从与同班一个公认为“最坏”的男孩学会了怎么自蔚以后,它更成为了我每天必做的一项“运动-”,也许就是今天我有一个粗大的老二的原因吧。有一次我坐北京的地铁,突然小腹一阵疼痛,让我不得不半路在建国门站下车解决内急。那个时候的地铁只要一毛钱的门票,而站台两头的厕所还是免费的。我急急忙忙的-进入了站台远远一头的厕所。在昏暗的灯光下,我推开最里面的一个坑位的门,进去蹲了下来。当我的目光逐渐适应了周围的亮度后,我才依稀看见蹲坑的门上写满了各种-字。我仔细看上去,原来是各种关于男人之间Zuo爱的描写,还有留下的联系方式。那个时候更多的是约定每个礼拜几的几点在这里碰面等等。刚刚上初二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赤裸裸的描写,JJ立刻涨大起来,由于JJ的上挺,导致尿尿的时候全都滋到了裤子上,自己还全然不知……,解决完大便,我立刻开始...
隋 阇那崛多等译 4卷 无所有菩萨经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毗富罗山中。与大比丘众满足百千人俱。复有百千诸菩萨众。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迦楼罗等。复有欲界诸天子色界净居诸天子等。围绕在前而为说法。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名无所有。在彼会坐。然彼众中有诸菩萨。心怀疑惑。悔作恶者。住颠倒者。有业障者。有法障者。及诸众生为障所障不能问佛。然彼欲为彼等众生净业障故。欲问世尊。观此诸众。多有菩萨欲悔先恶。而心焦恼不能听法。复见菩萨。心不悔恼能一心听。观彼心行多有苦恼。多有忧患多有秽杂。多生老死忧悲苦恼。多怨憎会多爱别离。当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为如是等无量缠缚。云何当于阿僧祇劫行菩萨行。既自有缚。云何当能解众生缚。尔时无所有菩萨。如是念已即自思惟。若世尊教听...
2006年1月 1—10日《荒漠甘泉》1月1日“你们要过去得为业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润之地。是耶和华你神所眷顾的,从岁首到年终,耶和华你神的眼目时常看顾那地”(申十一章十一至十二节)。亲爱的读者,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境界上,前途茫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新年,等待我们经过。谁也不能预知在将来的路程中有甚么遭遇,甚么变迁,甚么需要。可是在这里有一段从父神那里来的信息,顶能安慰我们,顶能激励我们,——“耶和华你神眷顾从岁首到年终,耶和华你神的眼目时常看顾那地。”我们所有的接济都可仰赖于神。他那里有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他那里有恩典的誓约。如果他作我们供给的源头,就甚么都不能使我们失望。没有热,没有草,能叫那道“使神的城欢喜”(诗四十六篇四节)的河干涸。...
启示录14章6-12节所记三位天使传扬三重警告的异象,预表了末后时代上帝子民传扬三重警告的运动,可简称为三天使警告运动。上帝在末后时代兴起的三天使警告运动,是和上述的龙、形状像豹的兽并两角如同羊羔的兽在末后时代离道背教、迫害上帝子民的活动,完全针锋相对的。上述启示录十二到十三章中告诉我们,龙和末后两个兽将要强迫人拜龙,拜兽和兽像,并接受兽的印记,使一切拒不服从的人『都不得作买卖』,甚至都要『被杀害。』(启13:4,8,12,15-17)。而末后三天使警告运动,却传出了一种完全相对抗的信息:第一位天使宣告查案审判的时候已经来到,并呼召人应当敬拜创造主上帝,接受上帝的印记;第二位天使警告呼召人出离『巴比伦大城』(即兽和兽像所象徵的背道教会);第三位天使警告更直接禁止人拜兽和兽像,接受兽的印记。...
太虛太虛大師全書編印緣起佛法為東方文化重鎮,影響我國文化特深,此固盡人知之,然能闡微抉祕,暢佛本懷以適應現代人生需求者,惟於太虛大師見之!大師本弘教淑世之悲願,以革新僧制,淨化人生,鼓鑄世界性之文化為鵠。故其論學也,佛法則大小性相顯密,融貫抉擇,導歸於即人成佛之行。世學則舉古今中外之說,或予或奪而指正以中道。其論事也,於教制則首重建僧;於世諦則主正義,道和平;愛時護國,論列尤多。大師之文,或汪洋恣肆,或體系謹嚴:乃至詩詠題敘,無不雋逸超脫,妙語天然!然此悉由大師之深得於佛法,稱性而談,未嘗有意為文,有意講說,蓋不欲以學者自居也。文字般若,未可以世論視之。平日所有撰說,或單行流通,或見諸報章雜誌,時日不居,...
紫柏大师的唯识学研究戴继诚 内容提要研讨唯识学是紫柏大师对治晚明丛林游学无根、空腹高心的重要举措,唯识学研究是紫柏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紫柏大师的唯识学研究立足于禅学立场,以实用为准则,与唯识本怀不免有扞格之处,这是晚明唯识学研究初期不可避免的现象。紫柏大师的唯识学研究与鼓唱,对晚明唯识学兴起有开新风之功。 关键词:紫柏 唯识学 八识规矩颂 六识 作者戴继诚,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教师。 唯识学在大乘三系1中属于“有宗”,套用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对它的诠释必须用“正”方法,这与禅宗“负”方法迥异2。紫柏大师本为禅僧,所以他的法语中,对“负”方法使用得心应手,洞见迭出,而唯识学研究,“正”方法使用不可避免。这对惯于“负”方法使用的紫柏而言,是一个不小挑战。但唯识学有一套缜密、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对治晚明禅僧不学无术、游谈无根积弊的有效手段...
第1节:序(1) 序 王文元 佛典中的譬喻经(以譬喻故事彰显佛理的经文)共有五部,分别为: 一、西土贤圣集、吴康僧会译的《旧杂譬喻经》两卷; 二、比丘道略集、秦罗什译的《杂譬喻经》(又名《众经撰杂譬喻经》一卷; 三、失译的《杂譬喻经》两卷; 四、后汉支娄迦谶译的《杂譬喻经》一卷; 五、僧伽斯那集撰、求那毗地译的《百喻经》四卷(或作五卷)。 经合为全集,重新译成白话文,并加注释与点评,以飨读者。 譬喻的形式由释迦牟尼首创,他在舍卫城为胜光王(波斯匿王)讲了佛教史上的第一个譬喻: 从前有一人获罪于王,畏罪潜逃,国王命令一只醉象[后世传诵或绘画时多以虎代象,称为无常虎。]追他,这个人惊慌之中,堕入枯井,身体在半空时他发现井底有凶恶的龙,吐出毒汁,旁边还有五条毒蛇。于是他抓住一把草不放,免于坠井。可偏巧此时有黑、白二只老鼠啃他手中的草,草就要被啃断;醉象在...
例如那些永不满足的行者,在寺院、森林或山中受持头陀支[4],他们到处行脚,东看看,西瞧瞧,认为如此就能获得满足。他们努力爬上山顶:"啊!就是这里,现在我没问题了。"感到几天的平静后,就对它厌烦了。"哦,好吧!下山到海边去。""啊!这里既舒适又凉快,在这里修行一定很好。"不久后,他又对海边感到厌倦。对森林、山顶、海边厌倦,对一切厌倦,这并非正见[5],也不是厌离[6]的正确意义,而仅仅是感到乏味,是一种邪见。 当他们回到寺院,"现在,我该怎么做?每个地方都去过了,却一无所获"。因此他们弃钵、卸袍,还俗去了。为何要还俗?因为他们不了解修行,不晓得还有什么事可做。他们去南方、北方、海边、山顶、森林,仍不了解任何事,因此结束一切,他们便死了。事情的演变就是如此,因为他们一直逃避事物,智慧便无从生起。...
作者 约翰府来 (John Flavel)(1630-1691)目录介绍1.保守心的意思和含义2. 为什么要把保守心看作为一个极大的工作3. 在一个基督徒的生命中,有哪些特别时候是需要我们最切切保守我们的心的3. 1.兴旺的时候3. 2.逆境的时候3. 3.教会遇到苦难的时候3. 4.危险和众人都不安的时候3. 5.外在缺乏的时候3. 6.尽责任的时候3. 7.从人那里受到伤害和苦待的时候3. 8.当我们遇见极大试炼的时候3. 9.试探的时候3. 10.怀疑和灵里黑暗的时候3. 11.当为信仰所受的苦被加在我们身上的时候3. 12.当我们受到疾病的警告,我们的死亡临近的时候4.对这个题目作出应用...
提要: 唯识宗的依据经典 胜义谛相品 无自性相品 分别瑜伽品 地波罗密多品 如来成所作事品 一、一切种子心识 二、诸法唯识 三、三性三无性 四、五姓各别,无姓不能成佛 五、一乘方便,三乘真实 唯识宗的依据经典有六部,其中最重要者当推《解深密经》,在唯识学创立过程中,许多重要理论都渊源于此,是学习唯识宗必读的经典。 《解深密经》在印度的梵本有广略二种:一、广本,有十万颂;二、略本,有一千五百颂(见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二)。汉地但传略本,先后有四译: 一、刘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罗(功德贤)在润洲江宁(今镇江)东安寺译出。一名《相续解脱经》有一至二卷,相当唐译《解深密经》后二品;一名《第一义五相略集经》(见嘉祥大师《法华玄论),此经已散失了,从经题看,当为唐本《胜义谛相品》的异译,因为第一义是胜义谛:五相,《瑜伽师地论》所引《解深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