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惊魂之怨灵复苏 / 晚汐 著 ]正文 第一章 怨灵兆第一章:怨灵兆黑暗将这个世界吞没,黑暗的世界里,我辨认不出我身边到底有什么?这时,前方隐隐约约有一个人影向我走来,苗条的身材,长发随着走路的波动,晃动在空中与肩膀之间,走动时高跟鞋发出的声音,在这空无一人的走廊里显得格外响亮,每当走动一下,那高根与地面相碰撞的声音,每一下都震动着我的心。很容易能看出来这是个女人,如此黑暗的走廊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女人?为什么我也在这地狱的长廊中!借着走廊里那显示着安全通道的绿灯,能看到墙壁两边全是关着的门,上面还挂着标号2301,显然这是寝室的走廊,为什么我会出现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我的心里无比的恐惧着,当我回头看身后的门时,发现后面的走廊无限延伸,根本就看不到底,那高跟鞋发出的声音,不时让我的身体发麻,我的腿软了,突然动弹不得。当我回过头时,那个女人已经走到了我的面前,很近,可是...
书籍简介:故事发生在从东西两边环抱东京湾的房总、三浦两个半岛上。有一座奇特的建筑物,附近的人们把这奇特的建筑称为“龙神馆” 1、龙神馆的几个人物 故事发生在从东西两边环抱东京湾的房总、三浦两个半岛上。 众所周知,在三浦半岛的尖端面向东京湾的地方,有观音崎灯塔,面对外海的地方,则有城岛灯塔,它们守卫着在附近通过的船舶的安全。 不过,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距城岛灯塔不远处,有一座奇特的建筑物,它庄严地俯视着太平洋的万倾波浪。 附近的人们把这奇特的建筑称为“龙神馆”。 据三崎的老居民说,龙神馆的建成,是在距今约十年前即昭和二十三年的时候。在战时,这一带地方作为军事要塞,是禁止人们入内的,但战后一解禁,很快就出现了这座建筑。...
作者:该亚第一章宇宙历1038年,喵卡星。一千多年前,地球自爆。在此之前,各个国家已预知了危机就在眼前,于是,想尽各种办法,利用一切手段和科技,试图在其他星系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一颗命名为阿尔法拉的行星第一次被N国的Mount-Caron天文台发现,其距离地球约三百五十亿光年,经该国科学家们长期反复论证表明,阿尔法拉星球适合人类居住。本着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N国并未加以隐瞒,而是将这一重大发现和研究结论以论文的形式刊登在了国家权威科学刊物上。消息一经刊出,全球哗然,随后各国天文学家又一一站出来证实N国的观点。这一发现极大地鼓舞了全球民众的心,即使地球毁灭,人类依然可以生存。各国政府开始投入比之前更多的人力、物力,耗费巨资,积极发展航天事业,以求能够让人们顺利踏上阿尔法拉星球的土地。...
陈南前言距今很久很久以后,有人从“伊甸园”星际资料中心查到了一个女孩子的回忆录,通读之后,特地摘录了其中认为是最重要的几节,并写下几句提示: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难道就注定了自身反受科技支配的命运?希望凡是读过它的人都能认真思索。我有幸提前阅读了那些回忆(是通过什么科技途径和手段获得的,恕我不答,大家也甭再问了),决定把它披露于世,供今天的人们玩味。(A)我的名字叫阿冰,今年二十岁,是地球太空总署特1宇航组的宇航员。现在已是公元3200年。三千年,对于宇宙来说,只是天边流星划过的一道光芒;而对于人类来说,却是漫长的历程。公元3200年的地球的状况与1200年前人们猜想的并不一样,最起码并不像一些悲观的预言家所宣称的那样:机器人统治了世界,人类沦为奴隶。不,不是那样,人类比他们所想象的要聪明得多。既然这种可能性已被千百次地警告,人类怎还能让这种可能发生?早在公元2043年,第一批...
1999 第9期 - 世纪回眸阿来从去年到今年,我们连续两期在增刊上推出了杰克·威廉森的长篇《CT飞船》与《CT辐射》,这两部完整地构想出了一个反物质世界存在的科幻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除了作家名气的号召力,这两部作品刊发时发生的科学事件也对读者造成了强度的刺激,从而造成了这两年间一个科幻阅读的热点。长期以来,功利地衡量所有存在的眼光,使人们过于关注科幻在科学上的预言性。我们并不特别认同这种单一的眼光,但这两部有关反物质题材长篇在本刊推出,与1998年阿尔法磁谱仪发射升空寻找反物质与暗物质,也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巧合。历史对航天时代的事件都记忆精确。1998年6月3日,北京时间6时10分,中国科学家制造的阿尔法磁谱仪(AMS),搭乘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进入了开放的宇宙空间,在其首次飞行中,AMS工作正常,数据质量很好,能正确区分各种粒子,测量精度也达到了预期要求。...
1993 第4期 - 科幻之窗路易斯·斯洛博金 杨汝钧 译八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埃迪站在祖母家的门廊里,遥望着满天星斗的夜空。“一颗流星正在往下掉,它正好掉在苹果园后面的垄埂里!”“但愿它不要栽落在祖父苹果树上,不要把苹果树折断了!”奶奶说道。祖父苹果树是果园中最老的一棵果树。“埃迪,时间已经很迟啦,你得上床睡觉了。我希望你明天一大早去果园查看一下,我就是有点儿不放心那棵祖父苹果树哪。”“好的,奶奶,明天一大早我就去果园看看。”埃迪说道。埃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戴着眼镜,对科学和自然现象颇感兴趣,他是图书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常客。“干吗非要等到明早呢?”埃迪思忖着,“如果那颗流星着陆了,它现在正在燃烧着……我敢打赌……也许,我今天夜里就得前往果园……”...
杨松涛机器人一旦拥有自我意识,变成了无所不能的“思想者”,人类有希望战胜“他”吗?考验夜色温柔地覆盖着大地,塞恩斯大学一片宁静。校园的中部有一座半球状建筑物,巨大而又庄严。这时,一个黑影正悄悄闪进那扇因为疏忽而尚未关上的大门。他巧妙地躲过电子摄像仪的扫描,来到大厅,迎面便是电子计算机的巨大屏幕。星光透过透明的穹顶映在屏幕上,闪烁着一种神秘的光芒。这就是思想者——整个地球的神经中枢。黑影伸出抖抖索索的手去抚摸屏幕,然后又抚摸键盘,终于又忍不住坐了下来,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在他头脑里酝酿。他想考考这台计算机的智力,于是开机输入了平时碰到的颇为棘手的难题。可几乎是在他敲完回车键的同时,答案就出来了。他似乎不甘心,拿出杀手锏:“请问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表示成两个奇素数之和吗?”这是一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即哥德巴赫猜想。迄今为止,人类尚未得出最终答案。这回真的把计算机难住了。黑影...
2000 第11期 - 人与自然贝贝托书没看完又传来稻城县发现香格里拉的消息——稻城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邻近云南——号称最后的香格里拉。这些接踵而至的发现极大地撩拨起了我的好奇心:确有其事抑或商业“炒作”?我倒要亲眼看看。老莫主动把他那辆破车借给我,条件是回来后必须把经历写成文字给他看,他说要是有假期的话真想和我一道去。准备行装花了三天的工夫:睡袋、充气睡垫和小帐篷供宿营,瑞士军刀、指南针、手电、针线和盐是野外生存的必备用品,吃的有火腿肠、压缩饼干和矿泉水,药品有青霉素、黄连素和清凉油,最后还要一股脑儿地塞下望远镜、照相机、太阳帽、墨镜和羽绒服……5月1日正午12点,我开着老莫的破北京212从成都出发上了川藏公路。先后经过雅安市、天全县和泸定县,到康定停车投宿时已是深夜11点多了。...
1995 第1期 - 校园科幻涂军一连串的打击使我抬不起头来。高考落榜,满腔抱负顿时化为泡影。求爹爹告奶奶四处找工作,吃的都是闭门羹。重读?不开后门,那昂贵的补习费缴得起吗?父母一声一声的叹息,使我本来就压抑的心情更加沉重。后门,这该死的后门!要不是它,我也不会被大学拒之于门外,求职也不会这么艰难。从一名众人羡慕的优秀团干部到受人冷眼的待业青年,我无法适应这种反差。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我一冲动,拉开门,撒腿奔向孝子河。当刺骨的河水淹没了我的嘴唇,我猛地一激灵:难道连续三年的三好学生,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从什么地方摔倒,就要从什么地方爬起来!既然后门已根深蒂固,我为什么不利用计算机特长,开发一种成功指路的后门软件呢?就像久困沙漠的旅人见到遥远的绿洲,绝望的我看到了一线希望。顾不得是在河水中,我激动得跳了起来。不好,呛水了。...
1997 第12期 - 科幻影视史画连载王荣生科幻影视走红60年代。其时,德国的《马布斯博士的一千双眼睛》(1960)复兴了马布斯系列刺激片,墨西哥的《夜半哭声》(1962)则催生出拉丁美洲具有医学色彩的科幻恐怖片。将科幻要素移植到其它电影形式的经典例子当推英国的詹姆斯·邦德侦探惊险系列片,这种系列以《东方博士》(1962)为滥觞,走俏影坛,模仿者甚众,虽然试图革新,但万变不离邦德模式。不过,《太空人》(1960)在意大利的问世,标志着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效应的主流科幻片在欧洲影坛登上大雅之堂,并在世界影坛流行。在日本,一度简单的被核爆炸唤醒的怪兽片发展到60年代末期,成了反映战后日本政治变迁的一面镜子。...
王晋康我的机器犬代理销售公司办得很红火,既经营名贵的宠物犬和导盲犬,也有比较大路货的看家犬和牧羊犬,一色的日本产品,制造精良,质量上乘,用户投诉率仅有0.01%。不过,就是这微不足道的0.01%,使得张冲经理(就是我)几乎走了一次麦城。这事得从巴图的一次电话开始。巴图是我少年时在草原夏令营结识的铁哥儿们,如今已长成一条剽悍的蒙古大汉,脸色黑中见红,声音如黄钟大吕。他说他在家乡办的牧场很兴旺,羊群已发展到3000多头。又夸他的几只牧羊犬如何通人性,有赛虎、尖耳朵、小花点……这话当然挠着我的痒处,我说你老土了不是?脑筋太僵化,现在已跨进21世纪了,竟还不知道使用机器犬?机器犬的优点是无可比拟的,它们一次购置后就不再需要运行费用,用起来可靠、方便,而且几乎是万能的。这么说吧,你就是让它为你揩屁股,它也会干,只要输进去相关程序。还有——我经销的都是最上乘的日本原装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