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是商王后——司母辛 妇好 公元前十二世纪时,正是中国殷商之期。由于频繁的战乱,商王朝留给今人的痕迹已经非常稀少,但是就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一位特殊的女人。 她的名字叫“妇好”,是公元前十二世纪上半叶的商王武丁之妻。 武丁见于史料的“诸妇”多达六十多位,其中只有三人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则是第一位。而且也是伟大的商朝中兴之王武丁一生中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 ——在现存于世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两百多次!而且武丁在这些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内容,包括妇好的各个生活侧面:征战、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状况如何。足见武丁对妇好用心之深。...
考古中国:“北京人”头盖骨失踪记(全文) 作者:岳南1929年,古人类学家裴文中首先在龙骨山猿人洞中发现了第一颗完整的、距今50万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 此后10年间,周口店猿人洞中先后发掘出土5个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5个头盖骨神秘失踪,这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成了中国人心里永远的痛。海南出版社 出版 第一部分 序章 历史的记忆(1) 旷野凄凄。朔风凛冽。我以悲剧的心境再次来到人类祖先的故乡——周口店。 这是1991年12月的冬天。 早在70年前,一位叫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年)的瑞典人就曾来到过这里并大胆预言:“总有一天,这个地点将成为考察人类历史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
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是个天崩地坼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从黄土高坡上杀下来的闯王李自成,率领着被朝廷称作是“流寇”、“逆贼”的农民军,彻底占领了大明朝的京师北京。也就是在这天夜里,崇祯皇帝在煤山寿皇亭(今北京景山东部)自缢身亡。从此,甲申三月十九日就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极不平常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不仅标志着大明帝国的崩溃,而且也预示着异族即将入主中原的开始。后人已不太清楚崇祯帝自杀前后的详细情况,现有的记载也不尽相同,甚至是矛盾百出。据说崇祯帝在三月十八日就知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便匆匆安排后事。在这天晚上,崇祯帝在乾清宫最后召见周皇后和宠爱的袁妃。痛饮数杯之后,崇祯决定把太子及永王、定王分送外戚周、田二氏,由他们设法保护外逃活命。安排妥当之后,崇祯帝对周皇后长叹一声道:...
《历史的镜子》作者:吴晗简介:第1节:昆仑奴考(1) 昆仑奴考 西历一八六三年,在中国的民族革命的首领洪秀全定都金陵下令放奴婢禁娼妾(一八五三)之后的十年,美国大总统阿伯拉罕林肯(AbrahamLincoln)公布释奴令。在这中间,从一八六○到一八六五的六年中,美国的南北部发生了一场极激烈的释奴战争。 这场为解放黑奴(Negroes)而起的战争,结果是解放了几千万的黑色人种,从高压的残酷的待遇下给还了他们的身体的自由,生命的保障。在历史上也表明了它的光荣的意义。 不过就反面看,正是因为有了这场连绵六七年,流血数百万的可怕的战争,才使我们知道解放黑奴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因为这件事是付了如此一笔巨大的代价才完成的。再进一步看,是因为有了一本著名的暴露黑奴惨无人道生活的《黑奴吁天录》(UncIe...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大家第1章 受辱更新时间2013-12-31 10:24:49 字数:2580 燥热的夏夜。 偶尔一阵风从窗口吹进来,稍稍吹散了那窒闷的燥热。庄善若翻了个身,抓起枕边的扇子胡乱地扇了几下,又迷迷糊糊地睡去了。 不知道什么毛茸茸的东西在她脸上扎了一下,庄善若睡意正浓,只当是蚊子,用手轻轻地挥了挥,又翻了个身,依旧睡得沉沉。 黑暗中响起了一记响亮的咽口水的声音。 庄善若穿着薄薄的里衣卧在床上,清亮的月光斜斜地照过来,更显得她裸露在外面的脖颈与手臂凝白如雪。线条柔美的胸部随着有节奏的呼吸上下起伏,领口微微滑开,露出一抹葱绿的肚兜。...
本店定制10位生日QQ号,出售789位精品QQ靓号,客服QQ:8898856完成字数:474876 总推荐:487内容介绍:且看穿越女如何家斗宅斗重重杀机险中求胜01-02 卫家逼婚01赵云锦低低垂头,看着自己的手掌。她已经失忆了,一个月前,云锦醒过来,只说她不小心磕到了头,所以失血昏迷。只是云锦脑袋里空荡荡的,再无半点记忆。这当然是借口,她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突然穿越到这个地方,当然只能用这种借口。其实云锦的记忆,她并不是没有,只是断断续续的,根本不能联系在一起。在这中间,有一块巨大的空白,让现在的云锦不得不假装失忆。脑袋磕破了,记忆当然是接不上,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云锦这么声称,总不会有什么错。...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大家-↖(^ω^)↗- 《三国之寒门天下》 第一卷 乱世将至 第一章 坟前对话 秋风萧瑟,天色昏沉的野外,一座枯坟前,身着米白长衫的十岁少年盘腿而坐,手中提着一酒壶,时不时仰头自饮,神色静默却寂苦万分。 时至黄昏,天幕渐暗,从远处又走来一人,儒雅青衫,手中同样提着一个酒葫芦,来到坟前默默一拜,随后与那白衣少年并肩而坐,长叹一声。 “奉孝,逝者已矣,保重身体啊。” 而那十岁少年却泠然一笑,又灌下一口酒水,抹掉嘴边酒滴,摇头不语。 没有人知道此刻他心中除了丧母之痛之外,还隐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秘密,却让他头疼万分,内心挣扎不已。...
hilborn: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由勤政爱民的始皇同志说起 始皇同志深深明白,稳定压倒一切。 别的不说,单说他批阅公文的日定额就高达120斤,完不成日定额,他绝不休息。 尽管后宫的床上,有无数的120斤的左右的美女需要他去批阅,去日理,但他更爱的,是他的百姓!眼睛累了,他用冷毛巾擦一下,腰板酸了,他起身到窗前,活动一下。夜深了,他知道自己的百姓都睡了,但他更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残余的阶级敌人,仍在不时的捣乱,叫他怎么睡得安哪。有太监从他房前走过,发现他窗户的灯依然亮着,太监同志的眼睛湿润了…… 始皇同志最后因公殉职,死在出巡的路上。始皇同志其实是累死的。始皇同志勤政爱民的作风,成为中华民族一大传统美德。历史走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诸多干部身上发现始皇的影子:勤政又爱民,半夜总加班;病了不下岗;老了不歇着!比如一个县委书记,或者一个民事...
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 作者:[美]克里斯·华莱士 有关美国的事件,总是可以引起人们这样那样的关注。看到美国的缺点和坏处是相对容易的,正如我们也很容易地就能发现它的许多长处。问题是,我们是否理解,美国的这些长短与这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内在的联系,以及,对照我们自己,我们是否也可以发觉,我们的长处和短处,与我们自身的肌体有何必然的脉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第一部分 内乱 引言 我说不准是什么时候才认识到,我原先对于当总统是怎么一回事的想法全错了。 20世纪80年代,我作为NBC(全国广播公司)新闻台驻白宫首席记者,负责有关里根总统的报道。日复一日,我对总统的原有看法一条又一条被撕碎了。这使我想起信用卡电视广告上的话——...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大家-↖(^ω^)↗-【龙殇】◇◆○●☆★◇◆○●☆★◇◆○●☆★◇◆○●☆★◇◆○●☆★◇◆○●☆★◇◆○●☆★◇◆ 妻主别跑 作者:裸奔 缠一回 01 季澜想起自己的遭遇还是一阵唏嘘。 一觉醒来已是天为被地为床,穿着睡衣躺在草地上就是一阵发愣,自己这是……穿越了? 不知到底是何去何从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季澜拍拍屁股起身便朝着不远处的城镇缓步走去。 …… 小镇不大却实在热闹的紧,天还蒙蒙亮便有了许多身影。卖菜的婆子、买菜的婆子、街边的铺子里也都是些身着古装的三姑六婆在胡侃闲聊。将惊讶压下,季澜一路走一路迎接路人的注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大家-↖(^ω^)↗-《旌旗》全集作者:骠骑类型:现代战争内容简介抗日战争是日本侵略者强加于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一万七千余次有记载有组织的屠杀并没有吓倒中华民族的脊梁,数千万中华儿女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二十二次正面战场的战略会战,无数次敌后破袭,数不尽的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当旌旗常耀之际,岂能忘记这碧血千秋之功!第一卷山河变色 第一章 9月16日参谋长、参谋长!快醒醒啊!在一阵急切的呼唤声中,孙定邦忍着欲裂的头疼睁开双眼,一个满脸鲜血混杂着硝烟的陌生面孔对自己大吼道:“参座!师长殉国了!88师中华门失守了,我军现在腹背受敌,部队伤亡惨重啊!”...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一起的日子:巨星闪耀 作者:郭宏军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 一、母亲 毛泽东深爱的女性 文七妹、钟氏、万冬儿,这几位连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的东方妇女,却哺育了三位改变历史的巨人。虽然她们是那样地普通与平凡,却正是她们摇动摇篮的手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当我们来到世上,第一次睁开双眼,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看到的第一个人便是母亲。躺在母亲的怀里,吮吸着母亲的乳汁,承受着母亲的爱抚,聆听着母亲的呼吸,接受着母亲的哺育和熏陶。母爱的光辉使母亲成为孩子心理、性格与思想形成的总设计师。教育学家说,“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全史: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理1945-1946年 作者: (英)阿诺德·托因比 作者序 作者还在大学本科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在当地报社门前阅读有关1930年9 月14日选举结果的报道,获悉纳粹党已成为德国最强大的政党。这是作者头脑中有关德国的最初印象之一。作者对纳粹上台所造成的局势极为关切,因此在1939年以前曾五度返回德国,凡是能到手的印刷品都一一阅读,并与德国朋友保持联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三年期间,有机会接触盟国掌握的有关德国平民状况和士气的绝大部分情报。1945年6 月回到德国,同年9 月作为盟国管制委员会(英方)的一个官员前赴柏林,其间从1946年4 月至1947年9 月任对德新闻管理处主任。其后辞去该职,赴伦敦任职,但后来又曾两度访问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