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蒙山军 >

第704部分

蒙山军-第704部分

小说: 蒙山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协约国军事领袖们大都听说过击败日本的封国柱元帅,他的名气在中国将领中是最大的,甚至超过了王明远和叶延冰。封国柱尽管很想在俄国进行军事冒险,但还是按照在国内定的调子向协约国的军事领袖们阐述了远征军面临的困难和对俄开战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中国的对俄政策是:与其直接进行军事干涉,还不如扶持布党的反对者呢。至于中国的远征军,既然俄军已在谋求和平,军无战意,远征军目前的兵力和处境都不允许它继续存在下去了,不得不逐步退回中国。封国柱强调,这绝不是对盟国的背叛,而是不得已而为。
  英法立即表示反对远征军撤退,特别是克里蒙梭,当他听到中国决定撤退远征军时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从现在起到美军主力在西欧完成集结,差不多要三四个月,对于德国人是至关重要的一段时间。假如德军悍然置东线不顾而转兵西线,他们最多要一个半到两个月就可以完成部署,在西线目前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德方加上80~100万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军队会是什么样子?克里蒙梭简直不敢想象!他甚至立即想到一副可怕的图景,巴黎被占,法国败亡,英军被赶回三岛,美军因西欧无立足之地只能与德国和谈结束战争!
  倾全国之力血战三年有余,伤亡了200余万法国官兵,财产的损毁更是不计其数,明明已经占据了上风,胜利的曙光已经显现,却在最后的关头功亏一篑!性格刚毅的克里蒙梭决不容许出现这个结果,“尊敬的总统先生!您那支伟大的军队绝不能撤离战线!决不能!哪怕不进行进攻,只要他们呆在战线后面,就会牵制住大批的德国佬,东线的德国佬决不能任凭其调到西线来!决不能!”克里蒙梭用两根“决不能”来表示决心。
  龙谦冷冷地对法国老头说,“我的国防部长已经讲清楚了我的军队面临的处境,我决不能置我的军队于绝境!决不能对不起我七十万为了协约国利益而浴血奋战的子弟兵!上帝可以证明他们已经尽到了责任,无论是在罗马尼亚还是在波兰!”
  “请冷静。两位尊敬的领导者,”威尔逊急忙出来制止龙谦与克里蒙梭的交锋,没人可以指责中国远征军的表现,虽然他们入俄不过一年,但表现无可挑剔。正因如此,法国人才将牵制德军的希望寄托在中国人身上,“一切为了我们神圣的事业,特别是已经看见胜利女神身影的时候!时间,只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威尔逊显然已经与克里蒙梭进行过沟通,将屁股坐到了法国人那边。“尊敬的总统先生。我完全理解您在军事上的担心,尽管我不如您精通军事。我认为,只要您的军队呆在原来的阵地上,对德国人就是一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会不会倾东线之全力来进攻您的军队内?我在来这里的路上征询了潘兴将军的看法。他是我选定的赴俄美军司令官。他的看法是,德国绝不会倾其全力去攻击华军!因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他们必须将东线主力调至西线!亲爱的总统先生。您认为呢?”
  威尔逊的分析是靠谱的,龙谦的军事助手们也认为德军主动攻击的可能性不大,但变数在俄军,“尊敬的威尔逊先生,我同意您对德军的分析,但俄国人却是不可琢磨的,布党亟需控制国内局势,才不得不采取主动求和德国的态度,我军已然成为实现其目标的障碍……总统先生,只要看一眼地图就明白了,我们的后勤供应线有多长,潘兴将军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潘兴起立回答,“我完全理解中国将军们对供给线的担心,但现在出现了有利于我们的情况,那就是在贵军帮助下逃到西伯利亚的前沙皇陛下。另外,在南俄,公开反对布党的武装派别也出现了,只要控制好这些力量,中国远征军不需要投入很大兵力就可以保证其后路的安靖。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我想,龙大总统一定充分考虑过了。”
  都说绝大多数美国将军其实都是合格的政治家,至少这位潘兴将军是。难怪威尔逊选择他出任美军总司令,“看来潘兴将军是对俄国局势下了一番苦功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说易行难’,理论上可以成立的东西实际上不一定走得通,在军事上更是如此!我们对尼古拉和科尔尼洛夫等先生的了解恐怕比你深,亲爱的潘兴将军。”龙谦缓缓讲道。
  “至少这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方案,是不是?”英国首相乔治劳合站起身,“我完全赞成法国朋友的意见,无论如何,不能任凭德国人调走他们的东线主力。只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值得。是不是?”他意味深长地望了眼威尔逊。
  “是的。”威尔逊总统明白英国人的意思,但满足中国人胃口却主要依靠自己,“龙先生,我们不妨就这个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我想,为了我们共同的利益和一致的目标,我们是可以找到共同点的。”
  “我同意总统先生的看法,可以研究。”龙谦定了调子。
  拉帕洛会议重点研究了对中国的援助。前提是中国不减少远征军一线兵力并承担牵制当面德军的任务,假如德军以主力攻击华军,华军可以采取灵活的姿态应对攻击。但如果德军撤退,华军则需要以有力的行动牵制之,不使其调往西线。反过来,中国被“授权”在俄国采取一切行动,在有利于牵制德军以争取时间的前提下,一切的行动都是可以的。这等于将俄国“划”给了中国。
  协约国承诺从1917年12月起,每月向中国提供1000万美元的无偿战费,其比例由美、英、法三国承担。所有已经启运的援俄物资全部转交中国。另外,北京会议上中国提出的技术援助方案(含大笔的专利授权)也获得了通过,其中美国承担了绝大部分。
  这是中国参加协约国阵营以来获得了第二笔好处,其意义是巨大的,龙谦一直重视技术和能力掌握胜于经济援助。随着工业建设的飞速进展,技术壁垒越来越明显地横亘在中国面前,如果没有欧战,中国要获得这批至关重要的技术是不可能的。
  龙谦代表中国在会议秘密协定上签了字。
  拉帕洛会议还通过了龙谦的一项建议,即在战后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协调机构以制止大规模战争的发生。美国人完全赞同这项建议。但英法意加等国则不太热心,但也没有反对。
  
  第二十二节王明远的疑惑
  
  拉帕洛会议的结果传到卢布林后,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王明远上将独自回到自己所居的屋子,翻看了很久他的笔记本。看了那段只有他自己看得懂的记载他初次阅读“俄国战略”的文字,仍使他感到惊心动魄。其实,记述这件事的文字里,上面除了几个人名,其余都是莫名其妙的话语。即使这本被他严密保管的笔记本落在他人手里,也不会泄密,除了那几个众所周知的俄国人名外,完全看不出其他的东西。更何况,作为数十万大军的最高统帅,丢失私人笔记本的概率比火星撞地球高不了多少。
  记笔记是王明远很久的习惯了,最早要追溯到跟随龙谦开创郑家庄根据地始。从那时起,王明远就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他认为重要的事项,笔记介于日记和心得之间,算是他独创的文体,而且只有他一个读者,从来不给他人看,包括他的妻子。
  蒙山军建政后王明远长期执掌负责军政事务的国防部,受情报部门的启示,竟然创立了一套密语系统,起初是为了保密,因为国防部执掌全军铨叙大权,用密语记载重要的事项令为人谨慎的他更为放心。
  王明远最初看到总统府送来的“俄国战略”文本时除了震惊之外,基本是不信的,尽管他从骨子里崇拜龙谦,视其为自己的导师。尽管在一些事情上未必对龙谦没有看法,但行动上却从未“背叛”过龙谦。对于出兵俄国。王明远其实是有不同意见的,他认为国家的实力尚不够与列强争雄世界,而且,出兵俄国实在看不出能捞到什么好处。没错,远东有着被俄国强占去的大片领土,包括海参崴那个常被龙谦提起的军港。在王明远看来,夺回那片土地意义并不大,俄国人需要太平洋的出海口,但中国不需要。与其打俄国的主意,还不如找理由收回被日本占领的旅顺港呢。夺回旅顺。就可以关上渤海湾的大门。使得渤海成为中国的内海,也基本消除了北京面临的国防压力。对于这一点,他跟方时俊有着完全一致的态度。山东战役后期,方时俊曾秘密向龙谦建议扩大对日战争。借机一举将日本彻底赶走。他是支持这个建议的。山东战役已经证明国防军是完全能够战胜日本陆军的。至于海上威胁。方时俊信誓旦旦地认为。即使日本将联合舰队全部压向中国,也不会有战败的危险。最多就是将上海、青岛、广州等城市打烂了而已。军工体系不依赖这几个城市,而且。以国防军陆海空的综合实力,日本海军也未必讨得了好。方时俊不是仅凭着二十来艘潜艇就搞得对手灰头土脸吗?日本人的军舰又不能开到陆地上来。何况,美英法俄等国未必允许日本彻底从海上封锁中国。
  但龙谦否决了方时俊的提议,完全站在了司徒均一边了。讥笑方时俊还不能真正理解海洋战略,也不明白全球博弈的真谛。在中国海军不能与日本抗衡的现在,跟日本全面开战是愚蠢的。包括美国在内,世界上没有一个强国愿意看到中国彻底击败日本。山东战役已经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好的结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只要日本不对我们动手,我们绝不主动挑衅日本。旅顺港就让他们先占着吧,南满铁路就让他们先管着吧。如果以现在的发展速度,时间完全在我们一边,再过二十年,我们再讨论干掉日本吧。现在,我们要搭上欧战这班车,选对阵营,选择好参战的时机,用陆军和空军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开创一个新局面。
  龙谦选择了协约国。不是将部队派到西欧直接帮英法打,而是将远征军派到了俄国。
  援助俄国肯定要为国家捞取好处。跟随龙谦十几年,他完全明了龙谦隐藏着的勃勃雄心。龙谦多次讲过,要以一两代人的牺牲,为民族奠定强盛的基础。捞取好处莫过于占领土地了,可能东西伯利亚那片辽阔的土地下埋藏着无尽的宝藏,但那又有什么用呢?王明远已经不是当初龙谦手下的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乃至方面军司令了,他已经初步窥到了经济建设的门径,明白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实际的成本之间的距离。
  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在国内是有争议的,在军内的反对声更高。1914年大战爆发之初,军内大部分将领都看好同盟国而不是协约国。王明远清楚,国防军特别是陆军,身上带着浓重的德国痕迹,从装备到战术,德国人都是老师。在1913年,德国军事顾问总人数超过了3000人,军事学院所有院校都有德国教官的身影。派遣到德国留学的军官超过了4000人。那时是中德军事合作的蜜月期,德国人手把手将国防军训练成一支近代化的军队,那些厚厚的条令里都有德国顾问的心血。德国陆军真是好啊,他们有资格当老师,也尽心尽力地培训了大批中国军官,将华军视为他们的盟军。可是,龙谦“背信弃义”地抛弃了德国,换来的是美国巨额的经济援助。王明远承认,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