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 >

第17部分

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第17部分

小说: 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9月,又升为大队长。1930年2月,陈光参加了水南、值夏战斗。在这次战斗中,1纵队长林彪的指挥所曾被突围的敌军包围,情况十分危急。陈光不顾危险,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勇猛冲杀,终于打退了敌人,使林彪转危为安,而陈光却再次负伤。战后,陈光受到嘉奖,并升任1支队副支队长(即副营长)。
  1930年6月,中央红军进行扩编,组成红一军团。8月20日,红一军团主力奔袭文家市。在作战中,陈光非常勇敢,并第3次负伤,而且伤得很重,子弹从右膝盖下穿进去卡在骨缝里,鲜血直流,不能行走。战斗结束后,他被送到后方治疗,但卡在骨缝里的子弹却是10月初在吉安城由当地的西医诊所的医生取出来的。在陈光治病期间,他被任命为红4军10师30团长。1931年底,陈光任红10师师长。从1931年5月开始,陈光陆续参加了第2、第3、第4次反“围剿”,取得了赫赫战功。1933年9月,陈光改任“少共国际师”师长。11月,他又到红2师任师长(当时的师政委是刘亚楼)。该师是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老部队,即以28团和31团为基础组建起来的。让他担任红2师的师长,可见毛泽东对陈光的重视。
  1934年10月14日,陈光率领部队开始随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人把它称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在这块丰碑上,镌刻着陈光的名字。1935年1月,陈光率部队强渡乌江,后来又智取遵义,攻占娄山关。5月29日,红2师飞夺泸定桥成功。1935年6月12日,红2师越过夹金山,首先与红四方面军会师。9月17日,红2师作为主力参加了攻占天险腊子口的战斗,又立新功。
  1936年10月19日,红军到达陕北的吴起镇,胜利地结束了历时一年零两天的长征。1944年5月,当陈光调延安学习时,党小组在《对陈光同志的历史总结》中特别提到:“在长征中腊子口攻坚,陈光对中央红军北上,渡出险境,贡献极巨。”
  1936年6月,红军大学成立。陈光调入红军大学学习,并任一科科长,当时罗荣桓任一科政委。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陈光从红大调回一军团任代理军团长,军团政委是聂荣臻同志。
  陈光从1928年参加红军,在近10年的战争生涯中,由一个农民成长为一名红军的高级指挥员,这在红一方面军中是不多见的。在当时,八路军总部决定由陈光来担任115师的代师长,就是看中了陈光的将才,陈光当然也有资格担任这一工作。
  “老实人”罗荣桓
  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位将军的经历,都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罗荣桓当然也不例外。罗荣桓少年时期的志向是当一名工程师,但后来却投笔从戎,并且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帅。1902年11月26日,罗荣桓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今衡东县)南湾村。先在本村读私塾和小学,后到长沙读中学。罗荣桓从小就酷爱读书,一个炎热夏天的中午,人们都午睡了,而他却爬上池塘边的一棵树,聚精会神地看起书来,由于精力过分集中,不小心竟然跌进池塘里,弄得浑身透湿。从此,人们就叫他“书呆子”。他不但白天看书,而且晚上也不放弃这一爱好。每天读书都读得很晚,但那时只有油灯,灯光很暗,久而久之,罗荣桓就成了近视眼,到了中学时,他不得不戴上眼镜。这一戴就是44年,直到他去世,再也没有摘掉过近视眼镜。
  1923年夏天,罗荣桓来到北京,住在湖南会馆里,复习功课,准备考学。1924年6月,补习学校的功课结束,他考上了山东私立青岛大学工科预科,当年7月,离开了北京到青岛入学。在青岛期间,他作为学生会的领导人,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并表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和极大的爱国主义热忱。
  1926年6月,罗荣桓在青岛大学工科结业后,与其他几个同学到了广州。8月,参加中山大学的入学考试,因第二外语德文没有考好,未被录取。这一次考试失败改变了罗荣桓的命运。因为当时广州是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大本营,当地的报纸不断传来北伐胜利的消息,这促使他决心投入时代变革的伟大潮流中去。他在广州看了大量宣传马列主义和介绍十月革命的书,这使罗荣桓耳目一新,眼界大开。当年秋天,他回到家乡参加当地的农民运动。
  1927年4月,罗荣桓到了武汉,在武昌中山大学理学院读书,并参加当地的学生运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但他在武汉的时间并不长,汪精卫叛变革命不久,他被中共湖北省委派到通城县从事农民运动,并组织了通城农民自卫军。在这一时期,罗荣桓差一点儿被敌人抓住。有一次为了躲避国民党13军的进攻,罗荣桓与通城农民自卫军向修水转移,罗荣桓主管部队的财务,手里提着装有部队活动经费的箱子。一天傍晚,队伍来到通城最东面的村镇麦市。战士们走得燥热难耐,刚宣布休息,大家就都跑到镇南头的黄龙河边喝水。水喝足了,又纷纷脱去衣服,扑通扑通地跳进河里洗起澡来,洗完澡后,穿上衣服,一屁股坐到地上,谁也不想动了。罗荣桓也十分疲劳,他与一些战士住在一个祠堂里,头一枕箱子就睡着了。第二天拂晓,忽然枪声大作,原来敌人已从三面包围了麦市。罗荣桓提着箱子跑,招呼战士们突围。天亮后,集合队伍一看,人员只剩一小部分。罗荣桓这位参加暴动没几天的大学生,在他第一次参加的战斗中便受到挫折,一开始未免有点发懵,他还是竭力使自己镇静下来,并率领剩下的部队继续前进。1927年9月19日,罗荣桓在浏阳文家市第一次见到毛泽东。2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进行了改编,部队缩编为一个团,即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罗荣桓任特务连党代表。1928年4月底,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与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在宁冈砻市会师。原工农革命军第1团编为红4军第31团,由南昌起义部队为主组成28团。这两个团是红4军的主力部队。罗荣桓当时任31团3营的党代表。
  1930年6月,罗荣桓调任红4军代理政治委员,当时的军长是林彪。这是罗荣桓首次与林彪合作。两人的最初合作相当不错,林彪主要抓军事,罗荣桓则把主要精力放在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上,部队工作井井有条。红4军是红一军团的绝对主力。随后红4军参加了中央红军的第一、第二次反“围剿”,但在第三次反“围剿”的良村战斗中,红4军曾抓了一些俘虏,缴获了敌人的大批枪支,在部队转移时,敌人追了上来,把一些俘虏、枪支又重新夺了回去,红军的一些伤员也被敌人抓走。这件事受到了上级的严厉批评,罗荣桓主动承担了责任,并作了深刻的检讨。随后,他被免去了红4军军委书记的职务,这可能是罗荣桓军旅生涯中唯一一次受处分。
  1932年3月,中央红军组成红一军团新的指挥机构,林彪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治委员,罗荣桓任政治部主任,这也就是前面说过的中国3位元帅的第一次合作。1934年9月,罗荣桓又被调到红八军团任政治部主任。12月,红八军团被撤编,他曾短时间到红3军团任代理政治部主任,随即调到总政治部任巡视员。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为了加强部队工作,罗荣桓又被调回红一军团任政治部副主任。长征结束后,罗荣桓先在红军大学学习,后又任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他又回到了他的老部队,到115师任政训处主任。
  在红军中,罗荣桓是有名的老实人。他不但老实,在其刚参加革命时,还有点单纯。还是那次麦市突围后,他一人提着装有二三百块银元的大箱子,感到非常吃力。在翻越一座大山时,有两个农军士兵跑到罗荣桓面前,指着他手里提的箱子说:“先生,我们来帮你扛吧。”罗荣桓摇摇头说:“不用,我自己可以提。”他的意思是不想麻烦别人。这时一个农军抢上两步,一面从罗荣桓手里夺过箱子,一面说:“你先生是识文断字的,哪里能提得动,还是我们来帮你扛吧。”罗荣桓看到这两个人很面熟,知道是自己队伍里的弟兄,也挡不住他们连说带抢,箱子便被他们拿过去了,自己也没有多想。傍晚,罗荣桓再去找这两个士兵,不见他们的踪影。这一件事给罗荣桓的教训太深刻了。到1935年5月,他还对其夫人林月琴说:“那个时候,思想单纯得很,以为大家都是来革命的,都是一样的同志嘛!其实,并不都是来革命的,混饭吃的,找出路的,大有人在。那个时候,我们都是‘秀才’造反,脱不了书呆子气。一个知识分子要成为坚定的革命者,不经过一番磨练是不行的。”
  在延安,有一次,毛泽东见到林月琴说:“老实是罗荣桓一个很大的特点。”听了毛泽东的话,林月琴就讲了罗荣桓丢钱的事。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又对林月琴说:“你看,他非常老实,可又很善于总结经验,他从这件事就悟出了一个真理。因此他对是非、对正确和错误,鉴别得特别分明。”
  罗荣桓的确很老实,按现在人的说法,是很厚道。他也确实能够团结人。在红军时期,难以与林彪合作是出了名的,但罗荣桓却能与林彪合得来,并且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他们两人又合作了5年多的时间,这又使人们看到了罗荣桓宽广的胸怀。在林彪负伤后,毛泽东为什么要让罗荣桓来接替林彪,是不是看中了他的为人忠厚呢,现在人们不得而知。
  第七章 先斩后奏到山东
  第七章 先斩后奏到山东
  山东省东临黄海、渤海,西靠中原腹地,南接江淮地区,北依平津一线,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可是,在1937年的12月,自称山东老百姓“父母官”的韩复榘却在日军的进攻面前望风而逃,致使山东15.3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轻易沦于敌手。
  早在山东沦陷之前,以黎玉为首的中共山东省委,曾在济南秘密制定了在山东各地发动武装起义的计划。从1937年11月起,在各地秘密活动和刚刚从监狱中出来的共产党员,响应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的“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与从延安来的一批红军干部结合在一起,先后在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鲁东、徂徕山、泰(山)西、鲁东南、鲁南、(微山)湖西等地,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了抗日武装力量。由于侵占山东的日军兵力单薄,只占领了一些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广大农村成为真空地带,各地抗日武装在这一有利形势下迅速得到发展,到1938年6、7月间,抗日武装总人数已达4万人。
  在共产党发动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的同时,山东各地国民党势力、地主豪绅、土匪兵痞也乘机拉起队伍,抢占地盘,出现了司令多如牛毛的局面。1938年1月出任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的沈鸿烈,成为这些游击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