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朱镕基传 >

第34部分

朱镕基传-第34部分

小说: 朱镕基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香港著名政治评论家丁望在其文章中说:宪制方案的「建议」扩大有限度的民主,不仅有利香港过渡期的安定繁荣与群众的「民主参与」,也可为未来特区建立「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的基础,对实行市场经济後的中国大陆具有示范性的价值。假如「老佛爷」(指邓小平)和北京领导有宽广的胸怀,同意实行极有节制地民主政制改革,香港绝不会引起不稳定或动乱。
  丁望的这番评论应该说代表了香港民主派的观点。虽然朱熔基在英国所表示出的「严正立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的真实意见,但这种事情自然是谁在台上表演谁就招骂,就像「六四」开枪后,最招恨的不是邓小平而是李鹏一样的道理。
  如此说来,朱熔基进中央政治局的第一个政治表现,起码今香港的民主派有些失望,今后在香港,关於朱熔基是中国的戈巴契夫和叶尔钦的评价,也会因此而减弱。
  会不会出师未捷身先死
  如果仔细检视朱熔基从出任上海市长到如今的这段历史,注意观察他的每一项活动,就不得不相信,此人的确是一个政治野心极强,同时也的确有能力、有才干的中共领导人。
  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也是一个极富有责任感的中共领导人 无论是对中国老百姓,还是对他所效命的中共政权本身。所以有上海的记者评价他说:「这是一个一心想把中国的事情办好的共产党领导人。」
  自朱熔基到国务院出任副总理职务後,立刻开始了陆续到全国各地视察的活动。两年半时间以後,他的足迹几乎踏过了中国的每一个省级行政区域。
  在东三省,他为解决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时的最大困扰之一:「三角债」问题通宵达旦地听汇报、读报表,商计对策;在湖北,他身著工装,与当地干部一起踏着没膝的污水慰问遭受暴雨灾害的工农群众。在四川,听到农民抗议打「白条」的呼声,他痛斥鱼肉乡民的地方官僚,不但没有党性,简直缺乏人性。
  在山西,他看到露天积压的大批煤炭因为铁路运输紧张而长年风化自燃,痛心无比地说,你们是否知道,现在华东等缺煤的地区因为能源不足,不知有多少家企业限产甚至停产?说到这里,朱熔基满脸是泪,在场的干部工人无不为之动容。
  每到一处,朱熔基从来是视察轻车简从;吃饭绝不准有宴席。有地方干部送上土特产,他拉长了脸问:你一个月的工资有多少钱?怎麽买得起这麽贵的东西?所以你们要麽是花公款送礼,要麽就是鱼肉人民,白吃白拿。
  山西省著名的大寨村,过去是毛泽东亲自树立的典型。改革开放後,这里虽然不如过去吃香,但大寨人仍然是居「功」自傲。朱熔基到了这里以後,很不客气对党支部书记郭凤连说:过去一个副总理到这里来,给你个几十万、几百万是可以的。我现在一块钱也没有,没有这个权力。你们要靠自己来干,靠自身发展起来,典型不是树起来的,是干起来的。
  当郭凤莲汇报到该村兴办铁合金和糖醛厂碰到困难时,朱熔基很不客气地说:「大寨就这麽点家当,你所办的事情也只能是那麽多。你搞的太多了,没有一个重点,没有一个计划步骤,把摊子铺开了,一件也办不成。铁合金全国滞销,包括在国际市场也滞销,你再搞这个东西不合适。而且你的规模很小,人家都是十万吨,几十万吨的大厂,你怎麽和人家竞争?糖醛也是积压,这样的东西不要搞。如何帮助你们,我们回省里去研究,但是都很难救活你。救活了你,这也不是经济的办法,是行政的办法,那个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
  获得邓小平全面肯定
  虽然仅仅是批评一个小小的大寨村,但是由小见大,人们可以由这件小事里,看出朱熔基为政确实是踏实务实,坚决反对好大喜功,更反对许多中共领导人习以为长的 所谓「不但要算经济帐,还要算政治帐」的做法。
  各地巡视一圈後,朱熔基为全国的经济形势,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面临濒危困境深感忧虑。
  他在列席政治局会议时,不顾自己当时还只是个中央候补委员的党内身份,大声急呼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如果再不转换经济机制,中央如果仍然迟迟在这个问题上,拿不出决策,共和国的这点家底,就会毁在我们这一代领导人手上。
  虽然有人说他如此表现过於狂妄,但邓小平通过视察首钢,却非常赞成朱熔基的想法。
  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朱熔基决定,要把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济机制条例》,赶在中共十四大之前出炉。按照朱熔基的想法,制这个条例,就意味著从地方到中央的许多政府管理部门,要丧失掉相当一部分权力,甚至有些部门,根本就没有必要继续保留。
  为了说服那些一听放权就如丧考妣的官老爷们,朱熔基不得不亲自主持了十四次会议,反覆讨论条例的细则。事後朱熔基曾解释说:「我之所以十四次主持讨论,就是为协调。各个部门争的很厉害,我常常是先发脾气,然後道歉。」
  九二年七月,朱熔基终於如愿以偿。但是,因为这个条例,朱熔基不知得罪了多少国务院部门的干部。
  曾有一位中共国务院官员九一年底和九二年底两次到西方访问,谈到朱熔基时,完全是截然相反的态度。九一年底他评价朱熔基「前途无量,功到自然成」;九二年底他评价朱熔基「只会骂人,不会「玩儿」人,早晚翻球」。
  所以,朱熔基内心很可能是真的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但他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在国务院系统和一大批地方官僚面前失去「人心」。
  有人评析说:在共产党经过四十多年的人才「负筛选」制度,而形成了庞大官僚体制面前,朱熔基从进入国务院第一天,就如同陷入了一个完全没有埋设规则的地雷区。所以,即使他希望自己在将来的一天成为「中国的戈巴契夫」,却可能像胡耀邦和赵紫阳一样「出师末捷身先死」。
  与江泽民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车」
  得罪过太多的国务院和地方干部,以致幕後运作的「倒朱」暗潮,已经出现了几回。这是朱熔基今後仕途上所面临的第一大风险,而朱熔基所面临的第二大风险,则是江泽民和李鹏,至今与他面和心不和。
  朱熔基进入中共最高领导层後,许多人分析此举标志著「上海帮」主掌中共政权,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牵强的分析。早在江泽民和朱熔基共同主政上海时,他们的一位下属,就曾用大陆流行的一句戏言形容他们两人的关系,阿朱和小江「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车」。
  「上海帮」论者,首先从籍贯上把钱其琛、邹家华都列为「上海帮」,殊不知邹家华只是父亲原在上海出名,而本人原籍并非上海,且邹家华也从来没有在上海学习和工作过。而钱其琛也只是在上海从事过中共建政前的地下学运,中共建政後,则长期在北京中央政府系统工作。
  持这种分析的人,又根据朱熔基和江泽民曾一同在上海共事,作为其「上海帮」主政的论据。但如此分析,中共十四届政治局里当时至少还应该有天津帮,因为李瑞环、李岚清、谭绍文都来自天津。也还可以有甘肃帮,因为乔石、胡锦涛、温家宝,包括原来的政治局常委宋平,都曾在甘肃长期工作甚至就是从甘肃起家。
  「上海帮」的难以成立,还因为朱熔基与江泽民,在上海时的相互配合谈不上默契,而他与邹家华在第一副总理的人选上,更是「一山容不得二虎」的对手关系。
  在个人气质、性格、工作作风等方面,江泽民与朱熔基都有很大的差别。即使过去两人同时主政上海时,在处理上海工业生产和治理上海的环境等方面,朱熔基都大不同於江泽民的措施和方法,这也是为江泽民所不悦的。
  一位中共上海市委官员说,待到朱熔基在市民中威信越来越高时,朱熔基似乎忘记了自己同江泽民在党内地位的明显差别,而分庭抗礼起来。
  每次,在江泽民去基层视察有消息传到市政府,朱熔基立即也会下去基层,并在第二天报纸上与江泽民一样有新闻、有照片。因为朱熔基与市民关系亲密,他下基层後,许多工人会争著同他握手、合影,鼓掌欢迎他,而江泽民则没有得到这样的待遇,因此在新闻报导的现场描绘中有明显差异,江泽民看了非常不满意。
  後来,上海市委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专门给几家报纸发了文件,强调两个领导的宣传规格要一样,「不能扬朱抑江」,如果江泽民与群众在一起的时候,群众没有鼓掌,没有争著握手等情节,则要把有关朱熔基新闻稿中有这类描绘,一律删除等等。这即使在芮杏文、江泽民争斗时,也没有过这样的文件。
  瑜亮心结
  朱熔基到北京工作,由於是邓小平钦定,江泽民似乎末曾表示过反对意见,甚至在一些公开场合还赞扬过朱熔基。但这并不等於像外界揣测的那样,江泽民希望与朱熔基联手,以「江朱体制」替代「江李体制」。
  自九三年四月李鹏病休後,朱熔基全面主持国务院工作,自然在中共媒体上的曝光率极高。在此之前,因为海外对中共领导人的追踪报导就从来是「扬朱抑江」,以致江泽民心里有气又说不出口,所以江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让朱熔基在中共自己的媒体也处处领先。
  七月五日朱熔基主持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坚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於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决策」,这本来应该是中共当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所以按照惯例,这种新闻,应该是在党报头版头条。
  但因为当天江泽民,参加了一个各省区市党委政研室主任座谈会,江泽民办公室就指示:「总书记关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讲话内容,在报纸的位置上不能低,要放在头条。」
  谁都明白,江泽民的这个「重要讲话」,其实就是覆述了毛泽东的一句原话。另外,这句话就同「没有水就没有鱼」同样性质,谈不上什麽「重要」。但《人民日报》等大报编辑人员,接到总书记办公室的钦旨,也只好违背新闻常识,把江泽民的「重要讲话」放在头条,朱熔基主持会议的内容只能屈居第二。
  仅从这样一件小事,就足可以看出江泽民无时无刻都在与朱熔基斗法。所以,即使因为李鹏激流勇退或因久病不愈,而让朱熔基尽快登上中共宰相宝座,江、朱二人也成不了如江、李那样的「体制」。就如同当年的赵紫阳和李鹏一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至於李鹏与朱熔基的关系就更加微妙。虽然邓小平在决定中共十四大领导人选时,李鹏和江泽民都已经表示「完全同意小平同志的安排」,但这不过是「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九二年六月底,邓小平和陈云曾就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组成,各拿出一份增补人选名单。邓小平的名单是:田纪云、刘华清、李铁映;陈云的名单只有邹家华、刘华清,因为当时他还建议宋平留任。此後,双方开始讨价还价,从最後达成的妥协结果中,即可以看出中共高层矛盾斗争的激烈,更可以看出邓小平的老谋深算。
  李鹏的心事
  事实上,陈云拿出的方案也是江泽民和李鹏的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