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朱镕基传 >

第35部分

朱镕基传-第35部分

小说: 朱镕基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鹏的心事
  事实上,陈云拿出的方案也是江泽民和李鹏的方案。权威消息说:九二年四月份左右江泽民曾召见过胡锦涛,告诉他中央准备提名记他在十四大时,进政治局和书记处,以後的主要分工是协助宋平,主抓党建和组织工作。
  可见当时江泽民还是想让宋平留任。江泽民所以希望宋平能够留任,是因为必然留任的乔石和李瑞环,从来都不买他的帐,如果没有宋平保驾,他在常委里的实际地位会更低。
  至於李鹏,他最怕的其实是田纪云进常委而不是朱熔基。因为他心中十分明白,若邓主张田纪云进常委,虽然没有直接谈到九三年春天全国人大上的总理人选问题,但田纪云到九三年已经两届副总理任满,按照他的资历,他不可能出任国家主席、政协主席或人大委员长,唯一的可能就是接任总理。
  出於这一分析,李鹏在政治局常委进行人事问题讨论时,对别人的关心次之,首先要达到的目的是竭力阻止田纪云进常委。
  为了达到阻止田纪云进常委的目的,李鹏一是在常委会大吵大闹,给田罗列了对党中央镇压「六四」的决策态度暧昧等数条罪状:二是找到刚刚病愈出院的王震告状,说田纪云一直是赵紫阳线上的人,无论如何不能重用。
  在常委会上,李鹏坚持说田纪云当初从四川进京入主国务院,就是赵紫阳拉帮结派的证明。乔石反对他的意见,说赵紫阳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并未表现出这种作风。
  李鹏辩不过乔石,又改口说至少现在国内外、党内外都把田纪云看成赵紫阳的人,所以如果让田纪云在十四大以後担任更高职务,海外内外都会猜测我们党在「六四」问题上,已经转变态度。
  李鹏在商定十四大政治局常委名单时,自然支持陈云的意见。因为他自以为如果出邹家华顶替姚依林的位置,首先是两人好配合;其次是邹家华可以在明年的全国人大上,继续出任副总理,最多是在副总理前面挂上个「第一」或「常务」的头衔,肯定不会危及他李鹏的总理宝座。
  这则消息还说:李鹏在向王震告状时,还专门捎去了田纪云那篇著名的在中央党校的讲话。这篇讲话几乎通盘否定了中共在五十年代的所谓「成绩」,同时又措词激烈地抨击了党内的「风派」人物,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矛头直指江泽民。
  王震没有闲情看完,只听李鹏念了几句关键内容。当李鹏说到「建五十年代特区」时,王震已经气得开骂起来。王震对李鹏说:你去找陈云同志,对田纪云的问题一步都不能让。
  其实,还没有等李鹏找陈云,陈云那边也早已对田纪云开骂。陈云说:没有五十年代的成绩就没有共产党今天,怎麽能把那个时候的成绩都否定?田纪云太过分了 重用这样的干部,什麽时候又有政治上的大风大浪,他把共产党出卖了都可能。
  真正可以挑大梁的人才
  官司打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其实心里早有准备,但表面上还要表现得没有想到矛盾会这样严重。
  邓小平对江泽民、杨尚昆和薄一波说:我过去考虑朱熔基十三大上的党内职务,只是中央候补委员,所以希望他十四大上先当政治局委员。现在想想,既然对田纪云直接进政治局常委有那麽多人反对,也就只能让朱熔基上了。李鹏和邹家华都属於稳健型的领导人,而田纪云和朱熔基则同属於敢想敢干型的干部。总理和第一副总理,总要「一文一武」搭档才能互补,现在看来只好让朱熔基,顶替姚依林现在的位置了。
  江泽民在常委会上,传达了邓小平的意见以後,平时与朱熔基常有观点和意见不合的李鹏,竟然第一个表示「同意小平同志的意见」。
  九二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在谈到改革开放的同时,曾讲过「F六四'的问题不能说是处理过重,当时的情况已经不允许我们有比军队进城更好的选择。「六四」的案不能翻,一翻就天下大乱。」
  当时邓小平之所以又想起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外界纷传李鹏在此之前曾有一个内部讲话,提到「六四」处理过重的问题。虽然这个讲话内容是否属实,难以证实。但「六四」後不久,李鹏的子女即到处散布「在军队进城和开枪的问题上,李鹏不可能有决策权」之类的话,不可能不传进邓小平的耳朵。
  所以邓小平眼看李鹏在「六四」的问题上的心理防线,已经越来越不坚固,因而认为这应是给他打气,而不是给泄气之时。
  邓小平心里十分明白,李鹏这杆大旗起码是目前还不能倒。在「六四」的问题上,李鹏和邓小平已经是站在同一防线上,双方即使在经济改革上的观点相距甚远,在政治问题上绝对已经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可见,邓小平起用朱熔基,的确是从经济改革开放的角度重用他的能力;而保留李鹏则完全是因为「六四」情结。
  有人说中共干部的一大特点就是「武大郎开店,不允许伙计比自己高」,李鹏就是这样。不过,同邓小平的出发点一样,李鹏也是因为「六四」情结,才不得不屈从於老邓的安排,同意让一个无论是德或是能,都会把自己比得矮半截的朱熔基,天天戳在身边。
  善于控制逆风船
  中共八届人大前,海外盛传朱熔基与李鹏在总理职务上一比高低,但在国务院工作的人员中,没有人相信李鹏会失去总理职位。
  他们认为李鹏的形象在八九年後完全被扭曲,事实上李鹏在国务院有相当大的人事阵营,「留苏派」在各部委中占主导力量。一位国务院的副部长私下大胆地说:「李鹏的形象在民间糟糕透顶,但在中央比江泽民还要受欢迎。」
  在李鹏告病之前的国务院的分工中,朱熔基被确认为「协助李鹏总理主管全面工作,担任常务副总理,同时分管财政、金融、经贸等工作。」
  政治观察家认为,这次分工,朱熔基实际上取代了李鹏,成为经济工作的总协调人,同时抓住了国务院最大的实力生意和钱。
  当大陆的改革进入到目前的阶段,经贸、财政、金融已具有难以言传的重要地位,朱熔基握有经贸委、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及其他专业银行,把持证券委员会,一方面可号令中央各部委,另一方面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天子」就是生意和钱。
  在中共历史上,掌握财经大权者均有实力的地位,如往昔的陈云、薄一波、李先念,後来的赵紫阳(赵当总理时,自任财经领导小组组长)更是拥「钱」自重。
  一九八八年中共政治老人及赵紫阳,在物色总理接班人选时,姚依林曾主动表示自己因为身体健康状况不好,难以胜任。当时即有知情者评论,姚依林这是在学习邓小平的手法,即虽然不出面挂职,但却能以「辅佐」的名义,暗中操纵幕前的表演者。
  但谅姚依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鹏一当上总理,立刻在国务院会议上宣布:国务院实行的是总理负责制,所有分工负责各口的各位副总理和国务委员,不应该成为各部委办,同总理直接负责的中间障碍。
  在後来的工作过程中,李鹏在姚依林面前的表现,虽不能说是目中无人、专横跋扈,起码绝非任由姚依林摆布。
  无论从资历、经验,事实上,还是从工作能力角度相比较,姚依林都胜李鹏一筹,而姚依林对李鹏的自命不凡,所以还能够忍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姚依林对党内的保守派集团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仅仅从所谓「党性」出发,姚依林也必须维护他与李鹏之间的表面团结。但是,如果李鹏现在把对付姚依林的办法同样用在朱熔基身上,肯定不会继续有效。
  从性格角度看,姚依林的特点是能忍则忍,而朱熔基的特点是想忍都忍不住;从工作方法相比,姚依林和李鹏都是求稳怕乱,而朱熔基之所以被邓小平看好,就是因为他善长开「逆风船」。还有一个关键点是,朱熔基对李鹏没有姚依林的那层同一利益集团的责任感。
  权力核心的风险
  按理说,中共领导层的各派系之间,有时为了其共同的政治利益 保证共产党的独裁政权不至於被颠覆,也不得不在一段时期内联起手来联合作战,但朱熔基其人无论从性格、工作作风、处世方法等各方面,都同李鹏是完全相反的类型,实在是难以合作。
  十四大以後,能够在宣传舆论上给李鹏帮忙的一群左派理论家,几乎全军覆没,这自然是绝了朱熔基的一大後患。但朱熔基那咄咄逼人的作风和从不给人留面子的直率性格,还将会不断给自己制造新的敌人。
  长此以往,即使在思想观点上与朱熔基一致的人,却在反朱熔基的问题上与李鹏等人联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很多人已经看到,朱熔基只有出任总理才能贯彻自己的主张,当李鹏的副手,很可能是他干不成,李鹏也干不好。由此看来,朱熔基同李鹏相互较量的好戏还在後头,除非李鹏真的是因病不起而体面退位。
  但是,即便如此,也并不等於朱熔基从此走上了坦荡的仕途。李鹏病倒了,还有江泽民:江泽民起不了作用了,还有无数盘踞在各个因人而设、因政治需要而设的「领导岗位」上,自己无能也容不得别人显能的大大小小的中共官僚。
  一位曾长期在上海新闻单位工作,对朱熔基有著相当了解的人士评论说:中共七个政治局常委里,数朱熔基改革魄力最大,但在中国大陆这块土地上,工作能力和魄力,从来都是同政治风险和官场霉运成正比的。朱熔基虽然跻身中共的核心领导层,但前景实在是凶多吉少。
  一九九三年五月十五日上午,为迎接到访的纽西兰总理吉姆。博尔格总理,朱熔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主持欢迎仪式。他高大的身材配上一套得体的藏青色西装,与气宇轩昂,精种矍铄的博尔格总理并肩站立在一起,显得十分匹配。
  军乐队高奏两国国歌後,中国的副总理,陪同纽西兰的总理在十九响礼炮声中,共同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此时,朱熔基显得训练有素,脚下始终与贵宾保持半步距离。当他的目光与三军仪仗队官兵的注目礼交汇在一起的时候,脸上终於浮现出一丝难得的微笑。
  九二年的中共十四大之前,他一个学生从海外回去看他,谈到今後政治前途的时候,他故作淡然地说了一句「总理的工作不会让我干」。但是,在九三年三月的中共八届人大上保住了总理职位的李鹏突然告病,使得朱熔基终於有了这次检阅三军仪仗队的机会。
  对比意义明显
  此时,他可能想到了他二十一岁生日的时候,也是在这个广场上,他曾经以清华在学学生的身份参加中共政权的开国大典。当时,他曾经为这个政权的诞生欢呼雀跃,热泪盈眶,然後,又义无反顾地走进这个政权执政党的行列。
  谁知仅仅才过了八年多的时间,他却被这个政权列为「最危险的敌人」而打入社会的最底层,经受了二十余年的肉体磨难和精坤煎熬。如今,当这个政权饱经左祸,历尽劫难;当建立这个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开始面临民怨沸腾的时候,他却又奇迹般地成为这个政权和这个党的首脑人物之一。
  遗憾的是,到此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