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159部分

燃烧的海洋-第159部分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升空后,十二架J11B没有爬高,把高度保持在五百米以下,到鸭绿江北面五十公里处会合。

十多分钟后,三个J10中队陆续赶到。

晏鹰搏有点惊讶,因为三个J10中队都是单座型,没有双座型。

J10也有双座型,而且在J11B之前就已研制成功,空军订购了一批,为每个航空师都配备了几架。因为J10的主要用于防空作战,所以在志愿军中,J10双座性并不多见,少有的几架也用来训练飞行员。

惊讶归惊讶,晏鹰搏随即想到,过小的机身,限制了J10双座性的使用范围。

如果需要携带大量电子设备,承担空中指挥任务,J10就无法携带太多的弹药,也就无法执行作战任务。

在战斗机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专门安排几架指挥机,显然不大现实。

这下,晏鹰搏的J11B成了四个中队的长机,相当于大队长机。

机群会合后,从低空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上空。

此时,南面的战斗已经打响。

在J7与J6无人驾驶战斗机群从晏鹰搏头顶上空飞过时,联军的防空网已被突破,志愿军的反击行动进入高潮。

与晏鹰搏同时进入战场的,还有两个中队的F22A。

虽然F22A没有双座型,但是依靠先进的电子设备,即便是单座型,也能担负起作战引导任务。

美军采用的战术与志愿军的战术大致一样。

两个F22A中队中,各有两架启动了火控雷达,以广角搜索方式,探测前方空域,寻找敌机。按照美军的战术,发现敌机后,领队的F22A将用高带宽的战术数据链,把作战信息发给其他战斗机。如果敌机数量有限,由领队战斗机使用火控雷达锁定目标,引导所有战斗机发射的空对空导弹。如果敌机数量众多,其他战斗机也将启动火控雷达,一同发起攻击。

这套战术的主要针对敌机的被动探测系统。

只要编队里的其他战斗机没有启动火控系统,敌机就很难在较远的距离上搞清楚编队的规模。

用对付两架F22A的战术去对付十二架F22A,显然行不通。

处置得当的话,比如在较远处发现敌机,有足够的迂回时间,F22A机群还能绕到敌机侧面,突然发起进攻。

只是,两架F22A启动火控雷达,也足以暴露F22A机群的行踪。

在志愿军的对抗战术中,根本不用搞清楚F22A机群的规模,只需要知道F22A机群的大致方位。

F22A启动火控雷达后不久,就发现了跟在无人驾驶战斗机后放的J11B与J10机群。

只是距离实在太远了,两支F22A机群都无法发起进攻。

此时,晏鹰搏驾驶的J11B已经用携带的电子战吊舱截获了F22A火控雷达发出的电磁信号,并且由关云山发送给了后方的电子战机。

东北与西北方向上,两架跟在预警机身后的电子战机开始工作。

这两架电子战机都是在Y8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一架的机鼻处拥有像战斗机那样尖锐的整流罩,另外一架的机头下面有一具圆盘装的整流罩。严格说来,这两架飞机都不在空军的编制之内,而是属于飞机制造公司的测试平台。前者主要用来测试战斗机的火控雷达,后者则来测试对海搜索雷达。

现在,这两架飞机上也装了雷达,只不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雷达。

第一百三十章 以命搏命

第一百三十章 以命搏命

受技术手段限制,对抗F22A的战术搞得比较复杂。

第一轮与第二轮突击,除了引开联军注意力,只有一个目的:打掉联军的预警机,迫使联军的F22A启动火控雷达。

从理论上讲,电子战机能在数百公里外探测到F22A火控雷达发出的电磁波。

可是现实中,根本办不到。

战斗机上的火控雷达不像预警机上的搜索雷达,不具备三百六十度全方位搜索能力,即便一些较为先进的相控阵火控雷达的理论探测范围超过了二百一十度,可是在使用中,为了提高探测距离,火控雷达会把波束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之内,而相控阵火控雷达的旁瓣波束都比较弱,难以探测到。

要想探测到F22A,就得在F22A火控雷达的照射范围内。

显然,美军战斗机不会用火控雷达照射几百公里外的预警机,也就不会被跟在预警机后面的电子战机发现。

此时,战术开始发挥作用。

两个F22A中队里的领队长机用雷达探测到晏鹰搏驾驶的J11B时,翼根挂架下的电子吊舱开始工作,迅速测出了F22A火控雷达的工作频率,以及大致方向,随后用数据链发给了电子战机。

虽然AGP79火控雷达的可探测性非常低,旁瓣波束的能量远低于主瓣,还具备频率捷径变功能,能在受到干扰时主动改变工作频率,但是旁瓣波束的频率与主瓣波束一样,只要确定了主瓣波束的频率,就能有针对性的探测到旁瓣波束。

电子战机需要的,就是F22A火控雷达的工作频率。

掌握了频率,即便没有在F22A的探测范围内,电子战机也能通过增强信号感应灵敏度的方式,确定信号的方向。

两架电子战机,通过三角法就能算出F22A的距离。

事实上,要不要算出距离都没有多大关系。

只要确定了F22A的方位,电子战机就能启动临时安装的火控雷达,以连续扫描的方式进行照射。

因为早已掌握联军其他战斗机,比如F15与F16火控雷达的工作频率,所以F22A受到连续波照射后,敌我识别器将自动开始工作,向照射源发送带有密码的应答信号,避免友军误伤。

敌我识别器不由飞行员控制,所以飞行员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更重要的是,敌我识别器使用的不是定向天线,应答信号不具有方向性。

在电子战机动手后,F22A的行踪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受到照射的不止有领队的长机,还有跟在后面,保持无线电静默的僚机。

截获F22A发出的敌我识别信号后,电子战机首先确认有两个中队的F22A,随后向参与作战的战斗机发出攻击指令。

发射导弹的是飞行员,可是起到关键作用的绝对不是飞行员。

半分种内,四个中队的四十八架战斗机向二十四架F22A各发射了一枚PL12,确保每架敌机都遭到四枚导弹攻击。

这次,志愿军使用的PL12也有所不同。

一般的PL12为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对空导弹,性能与美国的AIM120C差不多。实际上PL12与AIM120C存在很深的渊源。在PL12之前,中国空军的第一种半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就是以美国的AIM7F为基础开发而来的,只是性能没有达到设计指标,没有大规模装备。在此基础上开发而来的PL12在气动布局上,与AIM7F很相似,而AIM120也与AIM7F存在血缘关系。仅从外观上看,PL12与AIM120的初期型号非常相似,只是受制于火箭发动机与电子设备,尺寸更大一些。

只是现在使用的PL12都为被动雷达制导导弹。

与主动雷达制导相比,被动雷达制导导弹的区别只在导引头上,即没有雷达发射机,采用了灵敏度更高的雷达接收机。

只要目标持续发出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导弹就能命中。

为此,在四十八架战斗机发射导弹之后,两架电子战机没有停止工作,继续用火控雷达照射F22A机群。

只是,PL12的射程不比AIM120C远,比AIM120D短得多。

J11B与J10机群发射导弹前,东面的F22A机群就发射了导弹,随后西面的F22A机群也发射了导弹。

不用电子战机警告,战斗机上的雷达告警机就提醒了飞行员。

敌机已经发射导弹,但是J11B与J10机群没有疏散规避。

不是飞行员不想规避,而是负责前线指挥的关云山不准规避。

雷达告警机一直在嗡鸣,表明F22A发射的AIM120D采用了连续波制导、或者是无线电中继制导,而不是惯性中继制导方式。

这是美军在之前空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虽然AIM120D采用了固体火箭/冲压一体式发动机,动力射程高达一百二十公里,迎头攻击的不可逃逸区域也在六十公里以上,但是志愿军的战斗机肯定会进行机动规避,逃离导弹的攻击范围。如果采用惯性中继制导,导弹只能沿着设定好的线路飞行,无法在进入主动攻击阶段前追击敌机。只有采用连续波中继制导,或者是无线电指令中继制导,才能由战斗机控制导弹转向。

这两种中继制导方式,都需要用雷达持续照射目标。

如果采用无线电中继制导,得到了预警机的支持,战斗机可以关闭火控雷达,依靠预警机提供的目标数据,把导弹导向敌机。

没有预警机,战斗机就只能使用火控雷达跟踪敌机。

这个时候,如果受到攻击的战斗机进行机动规避,F22A机群肯定会分散追击,而电子战机的火控雷达最多对两批F22A进行持续照射,没有受到照射的F22A不会继续发出敌我识别信号。

也就是说,开始发射的PL12将丢掉攻击目标。

肯定会有不少J11B与J10被AIM120D击落,但是这不会影响攻击效果,被动雷达制导的PL12不需要战斗机引导。

晏鹰搏等志愿军飞行员只能祈祷,PL12尽快击落F22A。

此时,美军飞行员并不知道危险正在迅速迫近。

虽然在发射导弹后,发现志愿军的战斗机没有机动规避,让已经鏖战一个多月,经常跟志愿军交手的美军飞行员大惑不解,但是在他们眼里,局势非常有利。志愿军战斗机没有机动规避,被两枚AIM120D击落的概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对单架战斗机来说,几乎是百分之百。

不管敌机想干什么,把敌机击落总没错。

一分二十秒之后,最前面的十二架J10受到攻击。虽然在最后关头,十二架J10进行了高过载机动,两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还飞出了超九G过载,但是战斗机的机动性能远远比不上空对空导弹,而且进行规避的时候,导弹已经进入主动攻击阶段。十二架战斗机全部被导弹击中,其中七架被两枚导弹击中,七名飞行员无一生还,最终只有三名飞行员成功跳伞逃生。

万幸的是,下面是人民军控制的地区。

接下来,战斗局面仍然是一面倒。

第二个J10中队在十秒钟后受到攻击,只有领队长机及时俯冲,利用盖马高原上的崇山峻岭避开了追击的AIM120D,其余十一架均被导弹击落,五名飞行员阵亡,六名飞行员及时弹射逃生。

美军的优势,到这个时候也用光了。

在第三个J10中队遭到攻击之前,射向西面的PL12率先到达。

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在遭到攻击前,F22A上的雷达告警机与导弹告警机均未发出警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受到攻击。因为十二名飞行员全部阵亡,所以美军无法肯定飞行员是否看到了来袭导弹。

这也难怪,因为F22A敌我识别器的发射天线在背部,离座舱不到两米。

PL12的被动制导精度不算太差的话,爆炸点应该就在座舱附近。此外,PL12是从战斗机上方发起攻击的,因此末段飞行速度也在四马赫以上,美军飞行员的眼睛再好,也难以看到飞来的导弹。

紧接着,位于西面的F22A机群也受到导弹攻击。

因为首先发射AIM120D,所以在受到攻击的时候,十二架F22A正在为发射第二批空对空导弹做准备。

与东面的F22A机群一样,攻击来得无声无息。

根据唯一幸存的美军飞行员交代,他首先看到附近的友机被导弹击中,随即发现自己的战斗机也被击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