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先秦倾世美人 >

第35部分

先秦倾世美人-第35部分

小说: 先秦倾世美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罚鍪υT焦没迪夤馔蹉劂痰牡艿芊蚋潘阶曰匚獬仆酰劂搪示黄韧俗撸淹趸刿迹赖麓恢谌嗽匏獭S捎谒俺淹醪簧北晃馔跫槲鄣腻樱恢谌司把觥K2斡氤拢伤阋晃挥形呐渭摇
(2)“妻后门”事件
吴王破楚后发生了历史上着名的 “妻后门”事件。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吴阖闾九年、楚昭王十年),郢都陷落前天,楚王及将领们仓皇出逃,留下妻儿,吴王占领郢都后,吴王的将领按地位高低住进了楚国大夫的家。楚国后宫及豪门之家受到极大地侮辱。
各大史书有相关记载:
《春秋。定公四年》记载:“庚辰,吴入郢。”
《左传》记载:
“庚辰,吴入郢,以班处宫。”
《公羊传》记载:
“庚辰,吴入楚,君舍于君室,大夫舍于大夫室。盖妻楚王之母也。”
《榖梁传》记载:
“何以为之吴也?狄之也。何谓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盖有欲妻楚王之母者。”
《史记》记载:
“吴乘胜逐之,五战及郢。巳卯,昭王出奔,庚辰,吴人入郢。”
司马迁没有提起“妻后门”事件,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避讳此事。
赵晔的《吴越春秋》记载:
“吴王入郢,止畱伍胥,以不得昭王,乃掘平王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左足践腹,右手抉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即令阖闾妻昭王夫人。伍胥、孙武、白喜亦妻子常、司马成之妻,以辱楚之君臣也。”
《列女传》更增记为:
吴胜楚,入郢,昭王亡,阖闾尽妻其后宫。次至伯赢(伯赢即孟赢),伯赢持刀曰:“……妾闻生而辱,不若死而荣,以死守之,不敢承命。”
这段历史史实越记载越花样百出,越演绎越离谱,记录者就像亲历一般,描述的场景生动逼真。真实的历史早已流逝,可是我们可以想见在楚都沦陷半年多的岁月中,楚国人民以及楚国的贵族很多人肯定都经历烈火般的煎熬——遭到掠夺,付出尊严甚至生命的代价。楚昭王在收复郢都后,一向咄咄逼人的楚国,养兵休息了足足十年,才恢复元气。可见吴王阖闾此次战争对楚国的打击有多大。



、西施之死

北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居雨》一诗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脍炙人口。
诗中“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指的便是春秋末期的越国美女西施。
西施最后的结局如何,不见之正史。西施同时代的墨子在《墨子亲士》篇中说:
“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美丽。

而西施又是被谁沉死的。后人众说纷纭。
传说一:
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据《东坡异物志》载:
“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传说二:
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东周列国志》里持这种观点。而且更有甚者传说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西施舌”是闽菜中的一道神品。
传说三:
范蠡怕越王一样会被西施美貌所迷,将其沉水。
在文人墨客的许多诗词中,对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绘。
李商隐《景阳井》绝句一首:
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
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皮日休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
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
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世人不愿西施这样美好的人有如此悲惨的结局,人们只能把现实的凄惨,在悠悠的岁月中转变成传说的凄美。故民间还传说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最早它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记载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明代的陈耀文《正杨》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绝书》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逸篇》中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
《修文御览》转引《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明代杨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录《修文御览》所引《吴越春秋逸篇》之文亦云:“吴王败,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以上的“鸱夷”被解释为是范蠡。 
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它的记载是“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吴王大悦。”这和《吴越春秋》类似,但结局不同,认为“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对于西施和范蠡隐居,古人的诗词中也有很多描述。像李白的《西施》诗里就写道: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苏轼的《水龙吟》词里也写道:
“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杜牧《杜娘诗》中有句云:
“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
“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
吴国灭亡后,西施肯定是死了,而且是沉水而死无疑。墨子是一个严肃的思想家,又与西施生活得时代相差不远,他不可能杜撰一些没有的事实,何况他之前提到的比干,孟贲,吴起三人都确有其人其事,不可能提到西施时虚构其事。司马迁在《越王勾践世家》中详细记载范蠡离开越国后到了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后又从齐国隐居陶地,经商积聚财产累计达到万万,天下人称他陶朱公。司马迁对范蠡赞赏有加,但他没有任何只言片语提起西施,以西施的赫赫美名,即便跟范蠡隐居起来,也肯定会引起世人关注。
司马迁提到,范蠡定居陶地后,生下小儿子。
关于那句“千金之子,不死于闹市”就出自范蠡之口。他的二儿子杀人,陷于楚国牢狱,范蠡想让小儿子带重金去找老朋友庄生想法救出。而长子以死要挟父母,要让他去办此事,长子到楚国遵照范蠡的意思,去登门拜访廉洁正直的庄生,并放下千金。庄生嘱咐他赶紧离开楚国,然后找机会进宫会见楚王,以星象变化预示祸福,要求楚王大赦天下,楚王应允了。长子听到消息,觉得庄生无功,不该受他的千金,遂又再次来到去庄生家,庄生没想到范蠡的长子去而复返,庄生知道他是想要回金子,觉得被儿辈戏耍而深感羞耻,于是又进宫。
最后楚王先杀掉范蠡的小儿子,才实行大赦。长子带回了弟弟的尸体。周围人都很伤心,范蠡却说早在预料之内的事。当初不让大儿子去就是知道他跟着自己创业吃过很多苦,吝惜钱。而小儿子自小生活富裕,视金钱如粪土。所以决定让小儿子去。范蠡的原配已垂垂老矣,不可能再生育子女,只能说明他又新娶了女子,有人推测此女子就是西施。
西施被吴王宠爱十几年。据历史记载,西施并没有生下一男半女,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推测:
一、西施没有生育能力;
二、越国在向吴国敬献西施时,给她服了一种让她不会生育的药,目的是让她永远当一个越国忠实的“间谍”。西施一旦有了吴王的子嗣,她的心肯定会偏向吴国。勾践集团为复仇不择手段,他们完全有可能这么做。他们曾把谷粒煮熟,然后归还吴国所借的粮食,让吴国的百姓布种,导致颗粒无收。这种缺德事都干得出来。牺牲一个女子对他们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因此推知范蠡所娶的女子肯定不是西施。
西施纯粹成了越王的一颗棋子,等吴国被灭后,西施已无存在的意义。长期的间谍生活,西施身上肯定背负许多事关国家机密以及不可告人的大事,越王绝不可能留下西施,留下祸患,更别说让西施随范蠡逃出越国,过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因此越王对西施只有两种处置方式,把她安置进后宫放在身边,相当于软禁,这种方式阻力很大,影响不好;还有就是秘密处死她。越王肯定选择后者。
至于西施与范蠡有情人关系,应该可信,范蠡急如星火地离开越国,连家眷都不带,肯定与西施之死有关,他给自己取个“鸱夷子皮”的怪号,想必也是为了怀念西施。
吴国与周王室同性,吴国的祖先是周太王古公亶公的儿子,周文王的伯父。
吴王夫差宠爱西施,爱得神魂颠倒。春天到了,夫差就和西施到采香径、玩花池游玩,四周百花吐艳,夫差还亲手摘花给西施戴。到了夏天,夫差就和西施在洞庭的南湾避暑。南湾有十多里长,二面环山,吴王将此处取名消暑湾。并令人在附近凿一个方圆儿丈的白石池子,引来清泉,让西施在泉中洗浴,起名为香水溪。秋天两人一起攀登灵岩山。到冬天下雪的时候,夫差与西施披着狐皮大衣,令十多个嫔妃拉车寻梅,尽兴后方才返回。
他特地把位于姑苏(江苏省吴县)城外的姑苏台,加以扩建,又增盖了一座“馆娃宫”,铜沟玉槛,珠玉装饰,又建“响屧廊”,屧是鞋子里的衬垫,走廊地下是空的,用大瓮填满,上面再用木板铺平。西施和其他宫女经过这个走廊时,玉足所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比夏桀、商纣王两位盖的那些酒池肉林,不知风流文雅的多少。吴王夫差还命人在馆娃宫附近修了玩花池、玩月池、吴王井、琴台,还有采香径、锦帆烃和打猎用的长洲苑,以及养鱼的鱼城、养鸭的鸭城、养鸡的鸡陂和造酒的酒城。
后人有诗叹曰:
馆娃宫中馆娃阁画栋侵云峰顶开
犹恨当时高未极不能望见越兵来



、执政女主

芈八子,战国时期,楚国王室之女,楚国国姓为芈。“八子”是她的封号,秦国后宫分八级:皇后、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芈八子是秦孝公的儿媳妇,秦惠文王的后妃,秦昭襄王的母亲,秦始皇的玄祖母,史称宣太后,是先秦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女强人。
传奇一生,风情万种。
芈八子之所以能成为权倾天下的宣太后,都得益于有强势的兄弟——魏冉和芈戎。
辅佐芈八子治理天下的魏冉,是芈八子同母异父的弟弟。他在秦先后五次为相,计二十五年受封爵位为穰侯。
穰侯之于秦国,功高盖世。司马迁在《史记穰侯列传》末尾评述时说:秦国之所以能向东扩展领土,削弱诸侯,一度称帝,天下都对秦俯首听命,那都是禳侯的功劳。芈八子很受秦惠文王的宠爱,一共生下三个儿子——稷、市和悝。则继位为君,是为秦昭襄王,他在位五十六年,芈八子执掌朝纲三十多年,为秦统一奠定了一半的基业。
秦武王举鼎折骨而死,无子,诸弟争立。芈八子的异父长弟魏冉拥兵支持姐姐的儿子在燕国做人质的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